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天然潛艇與深海潛艇
    警醒!1987年 | 4月8日
    • ● 浮鰾魚。許多魚都有充氣的浮鰾。魚若下沉,水的壓力就壓縮氣體,使魚鰾縮小。魚若上升,水壓就減少,氣體膨脹,鰾亦隨之擴大。魚鰾的大小改變,魚身的大小也改變。魚鰾下沉時所增加的壓力使它的容量減少,這意味到平均的比重增加,浮力因而減少。鰾在魚上升時容量擴大,平均比重減少,浮力因而增加。是故魚鰾的作用是使魚的比重與四週的海水比重相等,以致魚能在任何深度浮游。但情況並非時常都是這麼簡單的。例如在6,500英尺以下的深海中,水壓把鰾的容量壓縮到只佔在水面時容量的200分之1,氣體密度增加200倍,浮力將近全失。但魚能在兩倍的深度裡停伏不動,鰾裡的氣體平均每方英寸發揮7,000磅的壓力以抵抗海水的壓力!但魚怎樣保全浮力呢?牠們在沉得較深時非常緩慢地把氣體加入鰾裡,在上升時再度吸入。

  • 天然潛艇與深海潛艇
    警醒!1987年 | 4月8日
    • 但與鸚鵡螺的貝殼居室不同的是,墨魚的浮力是從墨魚骨構成的。那骨沿著墨魚背的皮下生長。它具有柔軟的白堊質結構,有成百的薄板由柱子分開,像蜂巢一般有許多分開的小室。作為墨魚浮箱的就是這骨。墨魚長得較大和較重,牠的骨就要有更多的小室來增加浮力。(可順帶一提的是,常被人放在鳥籠裡的就是墨魚骨。)墨魚能利用滲透過程把水抽出骨裡的小穴或讓水進入穴裡,藉此調整浮力,使牠能在海洋中或浮或沉。在原則上,墨魚骨的小穴很像潛水艇的水箱。墨魚通常在100至200英尺深的水裡遊行,但可以下潛至600英尺。

  • 天然潛艇與深海潛艇
    警醒!1987年 | 4月8日
    • 魷魚也像鸚鵡螺和墨魚一樣能適應海水的深度,但所用的方法不同。牠上身的三分之二是個巨大腔穴——體腔,腔裡充滿液體。液體放出時,魷魚便下潛。液體可以使牠中和海水的比重。分析顯示液體含有濃度很高的氨,每加侖1.2英兩。原因何在?原來魷魚和哺乳動物不同,牠所分泌的含氮排泄物是氨素而非尿素。從血管滲出的氨成為體腔裡的液體,在那裡分裂成氨離子。氨離子的重量很輕,於是使魷魚輕於海水而具有浮力。《美國科學》月刊把牠比作皮卡爾(Auguste Piccard)那能潛到海洋深處的潛艇。深海潛艇的巨艙充滿輕於海水的汽油而支持著懸在其下的觀測室。同樣,深海魷魚體腔裡的液體提供浮力作用。但這種設計是魷魚首先採用的,因為牠的創造主首先想出這樣的主意。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