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相信什麼呢?生命來自創造嗎?
-
-
你相信什麼呢?
有些人按字面理解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認為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僅是在幾千年前,而且在六天(每天24小時)內創造的。一些無神論者則認為,上帝並不存在,聖經的記載是神話,而所有生命都是由一些隨機、不受指揮的事件衍生出來的。
以上兩種見解是對立的。你自己有什麼看法呢?有些人的觀點介於以上兩種見解之間。也許他們相信有上帝並尊重聖經,但也重視一些支持進化論的科學家的意見。如果你有孩子,你也許很想知道,當孩子問及生命的起源時,你該怎麼回答。
本冊子的出版目的
我們出版這本冊子,並不是要挖苦以上按字面理解聖經的人,也不是要譏誚不信上帝的人。我們希望本冊子能驅使你重新想想自己的看法有什麼依據。本冊子會解釋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其中的論點也許是你以前沒想過的。本冊子也會強調,你對生命起源的看法為何至關緊要。
有些人說沒有聰慧的造物主,聖經也不可靠,你相信他們的話嗎?還是會親自看看聖經到底怎麼說呢?哪一個說法才值得你相信?是聖經的還是支持進化論的人的說法?(希伯來書11:1)何不察看一下事實呢?
-
-
生機勃勃的地球生命來自創造嗎?
-
-
生機勃勃的地球
地球在很多方面都「巧合」地配合得天衣無縫,要不是這樣,地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生命。對於這些「巧合」,科學家一直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直到20世紀才明白多一點。這些「巧合」包括:
地球在銀河系和太陽系所處的位置;地球運行的軌道、傾斜度、自轉速度;地球與其獨特的衛星月球的關係
磁場和大氣層——地球的雙重屏障
自然循環系統——既能補給又能淨化地球的空氣和水源
接下來,我們會逐一談談這幾方面。你閱讀下文時,不妨問問自己:「地球有這些獨特現象純粹是出於巧合,還是出於造物主的精心設計呢?」
地球的位置完美適中
宇宙中還有別的區域,比地球目前的位置更適宜人類居住嗎?
如果你要寫自己的地址,你會怎樣寫呢?你可能會寫下你所在的國家、城市和街道的名稱。談到地球的位置或「地址」,我們不妨把銀河系比作地球所屬的「國家」,而太陽系(太陽及一些行星組成的天體系統)就是地球所在的「城市」,地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軌道則是「街道」。隨著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已深深意識到地球在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其位置卻完美適中。
先談談地球所屬的「城市」——太陽系。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一個很理想的區域,跟銀河系中心距離適中。科學家稱這區域為「適居帶」,其中存在的化學元素恰恰足以維持生命。在距離銀河系中心較遠的區域,生存所需的化學元素過於稀少;在靠近銀河系中心的區域,則存在著大量有可能致命的輻射和其他威脅生存的因素,可說是危機四伏。難怪《科學美國人》雜誌(英語)說:「我們的居所[地球]坐落在[宇宙中]最佳的地段。」1
「街道」位置適中:地球所在的「街道」,即地球在太陽系這個「城市」中運行的軌道,也是最理想的。地球離太陽大約1億5000萬公里(9300萬英里)運行,軌道所在的區域得天獨厚,很適宜生物居住,因為溫度適中,生物既不會凍僵也不會烤焦。此外,地球的軌道接近圓形,所以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年到頭都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地球也從太陽得到最佳的能源供應。太陽性能穩定,大小適中,輸送到地球來的能量剛好能滿足地球的需要。有人稱太陽為「非常獨特的恆星」,這樣說一點也不錯。2
最佳「鄰居」:談到地球的最佳「鄰居」,非地球的衛星月球莫屬。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多一點。與太陽系的其他衛星比較,月球的體積相對其主星地球來說大得出奇。純屬巧合?不大可能。
月球像是為地球特製的。一個原因是,月球對地球的潮汐起主導作用,而潮汐則對地球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此外,月球的存在也有助於穩定地球的自轉軸。要是沒有月球,地球就會像陀螺一樣左搖右擺,甚至可能會一頭栽倒。這樣,氣候、潮汐等就會發生變異,地球會大難臨頭。
傾斜度與自轉速度都適中:地球的自轉軸傾斜約23.4度,由此產生了循環更迭的四季,宜人的氣溫,以及多姿多彩的氣候帶。《獨特的地球——為何複雜的生物在宇宙中不常見?》(英語)一書說:「地軸的傾斜度看來『非常適中』。」3
此外,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而晝夜的長短也非常適中。如果地球自轉速度太慢,白天的時間就會大幅增加,地球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會烤成焦土,另一面則會寒冷如冰。相反,如果地球自轉速度太快,快得令白天縮短至幾個鐘頭,那就會狂風大作,還會有其他不利的影響。
地球的屏障保護周全
太空是個險象環生之地,既有致命的輻射,又有飛來竄去的流星體。雖然如此,地球卻能夠在銀河系這個「射擊場」內穿梭,而且幾乎絲毫無損。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有「防彈衣」——強大的磁場和特別設計的大氣層。
磁場是地球的隱形屏障
地球的磁場:地球的核心是一團不停轉動的液態鐵。地球周圍的強大磁場從這裡產生,並延展至太空,形成一道屏障。這道屏障能保護地球,減低宇宙射線的影響,也使我們不致受到來自太陽的種種威脅。這些威脅包括太陽風、太陽耀斑和日冕爆炸等等。太陽風是一股持續不斷的粒子流。太陽耀斑在幾分鐘內釋放的巨大能量,相當於數十億顆氫彈的爆炸力。日冕就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爆炸會把重達數十億噸的物質拋射到太空。太陽耀斑和日冕爆炸都會產生耀眼的極光,這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常出現在地球南北極上空。每逢看到極光,就該令我們想起磁場對地球所起的保護作用。
北極光
地球的大氣層:這個覆蓋著地球的氣體層,除了讓我們能呼吸,也是地球另一道防護屏障。在大氣層中,有一層離地面較遠的,叫平流層,存在著稱為臭氧的氣體,能夠吸收多達百分之99的紫外線。因此,這一層臭氧能夠保護地球的生物免受致命輻射所傷害,受惠的除了人類,還有氧氣的重要來源浮游生物。值得留意的是,平流層的臭氧含量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能根據紫外線的強度自動調節的,紫外線越強,臭氧的含量就越高。大氣層實在是個靈活、高效的屏障。
大氣層保護我們免受流星體傷害
每天有無數的太空垃圾,從微小的塵粒到巨大的石塊,密集地衝擊地球。多虧大氣層的保護,我們才免受傷害,因為太空垃圾大多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淨盡,化為一閃而過的流星。不過,大氣層和磁場卻不會阻擋生命所需的輻射,例如熱和光。大氣層甚至有助於把熱能傳送到地球的每個角落。到了夜晚,大氣層就彷彿一張毛毯,減緩熱量的散失。
地球磁場和大氣層的確顯示出令人稱奇的設計。時至今日,科學家還未能參透箇中奧妙。另外,大自然的循環系統令地球生生不息,同樣叫人讚嘆不已。
地球有靈活的雙重屏障,是純屬巧合嗎?
循環系統,利於生存
如果房子不通風,水源斷絕,下水道淤塞,垃圾沒清除,房子就不適宜居住。地球好比這所房子,既沒有從外太空引入清新空氣和潔淨的水,也沒有把廢物送到外太空去,但地球的環境卻仍然適宜生物居住,而且生生不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自然的循環系統,例如水循環、碳氧循環和氮循環,以下會簡單說明一下。
水循環:水是維持生命不可少的。一個人不喝水,不消幾天就會死亡。水循環讓地球各處都有潔淨的淡水供應。水循環包括三個階段:(1)太陽能將水蒸發到大氣層。(2)淨化了的水凝結成雲。(3)雲轉化成雨、雪、雨夾雪或冰雹,降落地面,再次成為水,完成水循環。每年循環再生的水有多少呢?據估計,水量之多足以覆蓋全球,平均深度超過75厘米(2.5英尺)。4
碳氧循環:我們必須呼吸才能生存。我們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既然世上億萬人和動物都要呼吸,大氣層的氧為何永不枯竭?二氧化碳又為何不會過多呢?關鍵在於碳氧循環。(1)植物利用陽光和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這個奇妙的過程,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2)我們吸入植物產生的氧,完成碳氧循環。這樣,植物得以生長,空氣也得以淨化,而過程是那麼清潔、高效、安靜。
氮循環:地球上的生物要繼續生存,地球就必須有能力產生蛋白質等有機分子。(A)要產生有機分子就必須有氮。幸好地球的大氣層約百分之78是氮。閃電和細菌將大氣層的氮轉化為能夠被植物吸收的化合物。(B)植物將這些含氮的化合物合成有機分子,動物吃了植物就能吸收氮。(C)動植物死去後,細菌將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使氮返回土壤和大氣層,完成氮循環。
絕妙的循環再生系統!
人類擁有發達的科技,但每年製造出多不勝數的有毒廢料,這些廢料都無法再生利用。地球則擁有絕妙的再生系統,能夠通過巧妙的化學作用,回收所有 廢物,循環再用!
你認為地球的循環再生系統是怎樣產生的呢?專門撰寫宗教和科學文章的作家柯里說,「如果生態系統純粹是碰巧產生的話,就絕不可能如此完美和諧。」5你同意他的結論嗎?
-
-
是誰先設計的?生命來自創造嗎?
-
-
是誰先設計的?
近年,科學家和工程師都紛紛向動植物請教。(約伯記12:7,8)他們研究並模仿生物系統的設計特色,用以研製新產品,或改進現有產品的性能。這門模仿生物設計的科學稱為仿生學。你看下面的例子時,請問問自己:「說到底,這些設計應當歸功於誰呢?」
研究鯨魚鰭肢
飛機設計師可以從座頭鯨學到什麼?學到的東西可不少呢!成年的座頭鯨約重30噸,相當於一輛滿載貨物的貨車。座頭鯨長12米(40英尺),身體不大柔軟,有翅膀似的巨大鰭肢,卻是游泳好手,動作靈活敏捷。
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座頭鯨身體不大柔軟,怎麼能靈活地轉急彎呢?他們發現,祕密藏在座頭鯨的鰭肢裡。鰭肢的前緣不是像飛機的機翼那樣平滑,而是呈鋸齒狀的,上面有一排凸塊,叫做小結節。
當座頭鯨快速向前游時,小結節能增加上升力和減低水阻力。這是怎麼一回事?《博物學》雜誌(英語)解釋,小結節能激起水流,形成穩定的渦流,滑過鰭肢上面。即使座頭鯨向上游,身軀跟水平面幾乎成直角,小結節也能發揮作用。10
誰擁有大自然的專利權?
科學家怎樣應用所發現的原理呢?證據表明,如果飛機的機翼仿照座頭鯨鰭肢的設計,就可以減少襟翼或其他用來調節氣流的裝置。這樣,機翼會更安全,也更易於保養。生物力學專家約翰·朗相信,不久「我們很可能見到,每架噴射飛機的機翼都是凹凸起伏的,就像座頭鯨的鰭肢那樣」。11
模仿海鷗翅膀
工程師早已仿照鳥類翅膀的形狀設計飛機的機翼。但最近,這種模仿工程更上一層樓。《新科學家》週刊(英語)報導:「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按海鷗的身體比例,製造了一架遙控飛機,這架飛機能像海鷗那樣盤旋、俯衝和高速爬升。」12
海鷗展翅飛翔,姿態優美,全靠肱骨兩端的關節,讓牠能屈曲和伸展翅膀。《新科學家》週刊指出,研究人員仿照海鷗靈活的翅膀,「在長24英寸[61厘米]的飛機裡安裝小型引擎,控制多條金屬杆去擺動機翼」。這麼聰明的設計,讓這小小的飛機能在高樓大廈之間盤旋俯衝。美國空軍正積極研發這類極度靈活的飛機,在大城市偵察生化武器。
參照海鷗雙腳
海鷗站在冰上卻不會凍僵,牠到底是怎樣保存體溫的呢?部分原因在於海鷗身體的奇妙構造。這個起保溫作用的設計稱為逆流交換作用,在許多生活於冰天雪地的動物當中十分常見。
熱力傳送,熱能保存在體內。只有腳掌冰冷
什麼是逆流交換作用?要了解逆流交換的原理,請想像有兩根綁在一起的管子,一根有熱水流動,另一根則有冷水流動。如果熱水和冷水都朝著相同的方向流動,那麼熱水大約一半的熱能就會傳給冷水,可是如果熱水和冷水朝相反方向走,熱水的所有熱能就差不多全都 會傳給冷水。
海鷗站在冰上,血液從冰冷的腳掌流向身體時,由於逆流交換作用,血液就變得暖和。有了這個設計,海鷗的體溫就得以保存,海鷗的熱能也不致從腳掌散失淨盡。航空兼機械工程師阿瑟·弗拉斯說:「在世上眾多交流換熱器中,這是最高效的設計之一。」13海鷗身體的設計實在巧妙,人類已把這個機制應用到工程項目中。
是誰的功勞?
這輛概念車的設計靈感來自箱魨,箱魨的身體構造能大大減低其游動時遇到的阻力
美國太空總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研製一個像蠍子般爬行的多腳機器人。另外,芬蘭的工程師製成了一個像巨型昆蟲似的爬行器,爬行器有六條腿,可以爬過障礙物。有些研究人員參照松果開合的原理,設計了一種有小瓣的布料,小瓣能隨著人的體溫改變而自動開合。汽車製造商正參照箱魨(盒子魚)的構造去研發新型汽車,因為箱魨的設計能大大減低其游動時遇到的阻力。鮑魚的甲殼具有防震的特性,研究人員正嘗試解構箇中奧妙,好製成更輕便、更堅硬的盔甲。
海豚的聲納系統遠勝人工仿製品
研究人員從大自然得到許多了不起的設計靈感,他們建立了一個資料庫,儲存巨量關乎大自然奇妙設計的檔案。《經濟學人》週刊(英語)說,科學家可以查看資料庫,向大自然請教,「解決設計上的難題」。資料庫裡的檔案稱為「生物專利」。一般而言,個人或公司為新意念或新器具正式註冊,就合法地擁有相關的專利權。《經濟學人》論及這些取得生物專利的檔案,說:「研究人員模仿生物的奇妙設計,稱這些設計為『生物專利』,這其實凸顯出大自然是『專利』的擁有者。」14
科學家正在研究鮑魚甲殼的防震特性
為什麼大自然能給人這麼多了不起的靈感呢?大自然顯然經過巧妙的設計,不少研究人員卻說一切都是千百萬年來誤打誤撞進化而成的。然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卻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微生物學家邁克爾·貝赫在2005年2月7日的《紐約時報》寫道:「[大自然]處處顯出精心的設計,說明了一個簡單而又令人信服的道理:如果有一種動物,不論外形、走路的姿態和叫聲都像鴨子一樣,又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牠不是鴨子,我們就應該下結論:牠是一隻鴨子。」他的意思是什麼呢?「設計如此明顯,我們不應該視若無睹。」15
由於分子力的作用,壁虎能黏附在最光滑的平面上
工程師設計出更安全、更靈巧的飛機翼,是值得讚賞的。同樣,發明家設計出更舒適的布料或性能更佳的汽車,也值得表揚。事實上,如果製造商採用別人的設計,卻沒有說明出處,就可能會被視為犯法。
受過嚴格訓練的研究人員粗糙地仿照大自然的設計,去解決工程學上的難題,然後將原創者精心的意念說成是來自無意識的進化,你覺得這樣公道嗎?仿製品尚且有個聰明的設計者,原創品又怎樣呢?說到底,誰更值得表揚?是設計原創品的偉大工程師?還是模仿原創品的學徒呢?
結論合乎情理
許多人仔細觀察過大自然,看出大自然經過設計,就很同意聖經一位執筆者保羅的心聲:「自從創世以來,上帝那些看不見的特質,就是他的永恆力量和神性,都已清楚可見,從他所造的東西就能看出來」。(羅馬書1: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