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普世的咒詛警醒!1993年 | 8月8日
-
-
死亡——普世的咒詛
世上每年大概有5000萬人死去。這意味到每日有13萬7000人,每小時5700人,每分鐘大約100人,又或者每兩秒鐘便有3個人逝世。沒有一個家庭可以避開死亡的咒詛。君王抑或尋常百姓,富人抑或貧民,男人抑或女性——都不免一死。
「在世上,除了死亡和納稅之外,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著名的美國出版人、發明家和外交家本傑明·法蘭克林於1789年致信給朋友時說。然而,他的觀察並非絕無僅有。在他之前大概2800多年前,古代以色列國睿智的所羅門王已經指出:「活著的人知道必死。」但是,所羅門其實僅是確認3000多年前上帝對地上第一個人的宣判而已:「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傳道書9:5;創世記3:19。
雖然死亡乃是人類歷史上決不能避免的事,它依然是一項導致極度痛苦的因由。正常人的意願是求生而非尋死,這乃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我們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是那麼濃,以致我們渴望這些關係會不斷持續下去。可是,隨著流年似水,死亡把這些關係逐一擊破。我們的祖父母、父母和朋友一一與世長辭。
「事實是」,《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指出,「百歲以上的人瑞能夠活到113歲的可說是少之又少,目前有稽可查的年歲極限是120歲。」故此,今天並沒有人曾活著見證邱吉爾(1874年)或甘地(1869年)的誕生,俄羅斯在1867年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又或者林肯於1865年遇弒,更不用提及所有在19世紀之前發生的歷史事件了。
事實上,縱使人類在現代醫學和科學方面不斷有突破,人的壽數依然跟古時摩西所說的類似,他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10)當然,他的話只是指一般而言,摩西本人便活到120歲。
雖然生活充滿煩惱,喪失親者卻為人帶來莫大的痛苦和悲傷。喪親之痛時常對遺屬在健康方面構成不利的影響,甚至導致生病和死亡。家中不論何人死去,都會令人心如刀割。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父母逝世,你便失掉過去。兒女死去,你便失去將來。」接踵而來的沮喪和萬箭穿心的感覺簡直是筆墨難以形容的。家庭的經濟時常會遭受打擊,日益惡化。強逼人遵守若干殯葬習俗和儀式的壓力更令人愁眉鎖眼,百上加斤。
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在摯愛的人逝世時,減輕部分的壓力和重擔呢?
-
-
紓緩死亡的重擔警醒!1993年 | 8月8日
-
-
紓緩死亡的重擔
每個國家和文化都有與別不同的殯喪習俗和殮葬儀式。此外,政府也可能規定人必須跟從若干既定程序。然而在這些事上,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通常是死者的家庭和社區的宗教信仰。《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對葬禮和有關習俗的研究清楚顯示,宗教信仰與在死人面前奉行的流行習慣息息相關。」
請你考慮一下在印度舉行的印度教喪禮。按照這個教派的儀式,人們先為死者的屍體作準備,然後把它火化。首先他們會將「聖水」,最好是來自恆河的,澆在地上,接著將一塊白布鋪在上面,再把屍首放在布的中央。他們會焚香,深信芬芳的氣味能夠吸引潔淨的靈體前來。他們將檀香木膏和一種紅色的粉末抹在死者的臉上,然後為屍首洗澡,再蓋上一塊白布,並且將鮮花散置其上。最後他們會用竹造的擔架,以頭前腳後的方向把屍體抬到火葬場。在那裡,他們會將擔架倒轉過來,以屍首的腳向著火葬場,象徵死者已經作妥準備,迎接新生。死者的長子會帶頭燃點火葬的柴堆,因為他們相信這是讓死者的「靈魂」尋得安息的惟一方法。之後,他們會收聚死者的骨灰,把它撒在印度其中一條「聖」河裡。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習俗要求親屬與死者的屍體有密切的接觸,親吻它,擁屍痛哭,對它作出各種承諾,以及為以往曾冒犯死者而尋求寬恕。整家人會深深致哀,低聲哼唱哀歌,更增添不少愁雲慘霧的氣氛。習俗也要求家屬在死者去世後擺設至少兩次奢華的筵席來尊榮死者的「鬼魂」,以及化解它會帶來的任何報應。
在非洲,殯殮的習俗和傳統跟靈魂不死的信仰有重大關係。他們覺得有需要安撫死者,否則後者便會向他的親屬橫施毒手。他們會耗用大量錢財,獻上眾多的祭物,希望藉此死者會向活人表現仁慈。許多人相信死者會投胎再生,或許成為一隻受人崇拜的動物,又或者通過家中懷孕的婦人再次投生。一份來自尼日利亞的報導指出,「故此,他們會特別小心包紮屍首,確定各事都妥妥當當。例如他們相信如果死者的手在棺材裡沒有伸直,再生時便會成為一項天生的缺陷;沒有適當衣著的死者轉世時會成為一個瘋漢。」對死者的恐懼和認為死者可以控制活人,這常常是影響非洲人舉喪方式的主要因素。
在希臘,農村很多地方舉行的喪禮也是很冗長和累贅的。「在接著的五年,死者的女性家屬會準備和主持許多紀念儀式。」《科學》雜誌觀察說,「對於妻子、母親和女兒,舉哀變成了一項責任。每晚她們都會到墳前點著蠟燭,清潔墓碑,向死者說話,唱哀歌和哭泣。她們相信把這些儀式做得完美無瑕可以幫助所愛的人的靈魂早日升上天堂。」至終她們會掘起死者的骸骨,遷到鄉村的公墓裡。
絕大多數日本喪禮都採用佛教儀式。人們為屍首洗澡和穿上衣服後,便蓋上一塊白布,並且將一把小刀放在屍首的胸前去驅趕邪靈。一面燃點香燭,法師一面在死者床邊背誦佛經,並且為死者追謚一個佛教名字。名字愈長則收費就愈昂貴。然後死者會被放進一個未經上漆的木棺材裡。親屬在整個或部分守夜期間會不斷向死者致哀,祈求靈魂安息。在法師誦經之際,弔喪的人便輪流上香。翌日出殯時,他們會把棺木、死者的遺照和其他佛教儀式用具放在一個壇上,然後重複類似的儀式。接著,他們會按當地法律要求舉行火葬。一段時間後,親友會按時上香,法師念經祝誦,直至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已經不再影響人類的事務,溶入宇宙裡祖先魂界的安息之所中。
要讓人知道你的願望
上述一類的殮葬習俗不單無法幫助人紓緩痛失親者的壓力,反會加重人的擔子。負擔之一是費用。體面的喪禮絕不便宜。法師通常期望獲得大筆捐款或酬金。奢華的飲宴和儀式也十分昂貴。有些壓力甚至可能迫使遺屬採納若干過於死者願望,甚或與死者的信仰背道而馳的儀式。家人和朋友可能大聲疾呼,埋怨死者沒有得到一個按當地標準說來妥善和體面的葬禮。因此,你若期望將來會有一個合自己心意的葬禮,最聰明的做法莫過於在見證人面前把自己的意願寫下來。
一位日本家庭主婦於85歲高齡的父親去世時,學到以下的教訓。死者僅要求家屬出席一項簡單的紀念儀式。可是,這項要求卻招來了那些喜歡傳統喪禮的人的猛烈批評。後來,死者的女兒寫信給東京的《朝日新聞》說:「一個人若喜歡舉行與別不同的喪禮,無論他自己認為這是多麼合理,最好在平時便與家人談及這件事,並且取得他們的同意。此外,同等重要的是,他必須把自己的意願寫下來,好讓傷心欲絕的家人能夠適當地面對批評的壓力。」
尤其是你的信仰若與當地習俗有強烈的衝突,這樣行更形重要。舉例說,一位日本基督徒可能害怕自己死後,非基督徒的家人會在喪禮中向他的棺木或遺照膜拜,正如他們燒香拜佛一樣。那末,他可以事先將指示寫下來,在親人瞻仰遺體後,把屍首火化,然後舉行一個沒有骨灰盒或遺照在場的簡單悼念儀式。為了避免難題發生,可以事先將上述的程序通知親友。
辦理身後事
直至百多年前,大多數人都是在家裡、在親友圍觀下去世的。兒童也出席這些場合;藉著置身病榻旁,他們曉得死亡究竟是怎麼回事。可是在先進的工業國家,情形已改變了。許多垂死的人被匆匆送進醫院,力求挽救他們的生命。「與其將死亡看作一件自然的事,現代的醫生把它視為治療努力的失敗,有時甚至是個人的失敗。」《新大英百科全書》評論說,「醫護人員千方百計醫治疾病,卻經常忽略了病人的想法,有時甚至完全沒有想及是否有個『人』牽涉在事情裡。」
在美國,一次普通的喪禮平均要花費3000美元,這個價錢並不包括墳地在內。跟表現同情心的殯儀館東主打交道,令人差不多忘記他是在從事一門賺錢的生意。《時代變更》雜誌寫道,「在殯儀業,賺錢的意向是十分明顯的,情況與其他行業沒有什麼分別,買家冒著被不道德的賣家欺騙、愚弄、抬高價格或故意找少了錢的危險。事實上,由於大多數人都是頭一次光顧,在痛失親者和匆忙的情況下,他們所冒的風險變得更大。」
然而,我們仍有其他選擇。其一是為自己的喪禮預先儲蓄。方法是開一個特別的銀行儲蓄戶口,找一位親者作為信託人。按照美國的銀行法例,受益人只要出示身分證明文件及死者的死亡證據便可以把死者戶口的錢提出來。在此之前,整個基金仍然是在你的控制之下。另一項選擇是向一間穩固、信譽可靠的公司購買人壽保險。你若已婚,要肯定讓配偶知道,特別是與財務有關的事項。立遺囑也是大有好處的。夫婦二人同時逝世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在大多數的事例上,妻子比丈夫長壽。很多時妻子發覺自己對這些事一無所知,平白加添了很多煩惱和痛苦。鑑於死亡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因此千萬不要怠慢,盡早與家人討論這些事項。
處理悲傷的心情
一個痛失親者的人受到很大創傷。他會經常哭泣和哀傷,直至心裡接受了親者的死亡為止。哀傷過程的長短視乎個人而定。有些人可能很快便適應過來,其他人也許需要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少數人的憂傷永不止息。在這件事上,人可以怎樣學會去適應呢?
要緊的是,千萬不要孤立自己、離群獨居。要盡快恢復以往生活的節奏,並且以電話或探訪與親友保持聯絡;這乃是盡快從悲哀中復原過來的祕訣。雖然有時你想單獨靜處,但不要習以為常。要主動與人接觸,這樣別人便能夠跟你交往,予以支持。
一位男子在三年內失去了五位近親,包括他的母親和跟癌症搏鬥多年的41歲妻子。他有以下的忠告:「顯然我很悲傷。有時我不禁會哭起來。可是,一個人需要面對現實,你必須接受現實生活,而非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與其永無休止地哀傷下去,不如盡快作出調整,接受親者去世這件事實。」
支持和鼓勵悲傷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不幸的是,我們大多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安慰人,又或者不知如何著手。我們甚至會害怕真情流露而感到尷尬。因此,一般人傾向於避免與哀傷的人接觸,這其實正好是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為了避免與痛失親者的人交談,有些人甚至矯枉過正地橫過馬路跑到另一邊的人行道上去!一位寡婦說:「他們讓我獨自承擔悲傷。我拼命想找人傾訴,卻沒有人願意聆聽。」
其他人則在死者逝世時匆匆趕來幫忙,然後就如曇花一現地匆匆離去。心理學教授帕特麗夏·明納斯說:「死者逝世後,有時遺屬需要幾週或幾個月才能克服起先的震驚。可是,在他們冀望別人支持的重要時刻,卻得不著什麼安慰。」此外,由於目睹當事人沒有抱頭痛哭,便橫加指責他是鐵石心腸、缺乏愛心,或不願接受親者去世的事實,又或者斷言當事人已經復原過來了,以上這些結論都是錯誤的。有些人也許有較大的內在力量,以致他們較易承擔悲痛,可是他們也需要來自別人的安慰和支持。
因此,摯友若主動加以援手,協助痛失親者的人打點一切,取得所需的證件,這是多麼仁慈之舉!在辦理喪事期間,得到親友鼎力支持,冷靜的協助,這的確令人放下心頭大石!有人願意主動幫忙照顧孩子和招呼前來探望的親友,你會多麼感激他們!朋友和鄰舍若日復一日給你帶來食物,自願為你打點家務,或者陪伴哀慟的人前往想去的地方,這是多大的體貼啊!有人樂意讓哀傷的人盡情傾訴心事,這是多麼好啊!聽見友伴用良言相慰,表現溫厚的感情,這叫人多麼舒暢啊!甚至在幾個月後,仍有人向遺屬細加關懷,並且說一些仁慈的安慰話,這種關懷多麼美善啊!
可是,最大的幫助莫過於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希望嗎?
[第21頁的精選語句]
「你必須接受現實生活,而非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第22頁的附欄或圖片]
怎樣將噩耗告訴孩子?
要按他們的理解能力將事實告訴他們。要率直談及死亡和指出以目前來說,人是難免一死的,要避免使用含糊的字詞。你若說「祖父離開了」或者「我們失去了祖父」,孩子也許會期待祖父回來或被「尋見」。要幫助孩子明白死亡的真相,並且按照聖經回答他的問題。藉著自然界的遭遇,讓兒女明白死亡是什麼一回事。你可以解釋動物、雀鳥或昆蟲的死亡。要有耐性,調整孩子從電影或電視吸收得來的錯誤思想。如果孩子對死亡一無所知,這也許會導致他對一切不懂的事都充滿憤怒或恐懼。
小孩子可能以為自己要對噩耗負責,尤其是他曾對死者懷有憤怒的感覺。要幫助孩子了解他並沒有做錯什麼,無須內疚。
由於失去了父母一方,孩子會真正感受到給人遺棄了的恐懼。要盡可能使他們平伏下來,讓他們深信你會愛護和照顧他們。孩子或許會感到憤怒。別人若告訴他上帝取去了他的父母,他可能會憎恨上帝。讓他知道聖經的真理能夠在這些事上幫助他。要向孩子再三保證,並且盡力愛護和支持他。
[第23頁的圖片]
要對哀傷的人予以支持和鼓勵
-
-
除去死亡的毒鉤警醒!1993年 | 8月8日
-
-
除去死亡的毒鉤
我們時常在字裡行間讀到死亡是自然的定律,或死亡是天經地義的。可是,按照聖經的記載,事實剛好相反。死亡這個仇敵乃是人類犯罪帶來的結果。聖經在羅馬書5:12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鑑於上帝絕不想人死亡,因此他仁愛地為人類打開了一條出路。藉著讓他的愛子為我們死去,上帝提供了一項對應的贖價,抵消了死亡的懲罰。(馬太福音20:28;約翰一書2:2)他也應許人一個嶄新的政府,在地上的樂園裡統治全人類。這個政府會把罪和死的影響徹底鏟除。(路加福音18:30)聖經在啟示錄21:3,4說:「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可是,那些業已死去的人又怎樣呢?
他們享有復活的希望,再次以人的身分在地上的樂園裡生活,並且擁有完全健康的身體和頭腦。不錯,「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8,29)上帝差來救贖全人類的耶穌基督進一步向我們保證說:「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翰福音6:40。
憑著這個復活的希望,許多痛失親者的人才能夠忍受下去。他們知道所愛的人只是在死亡中「睡了」,故此他們不會「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撒羅尼迦前書4:13)他們期待在上帝所應許的新事物制度裡與復活的親者團聚。他們對予人安慰和希望的上帝懷具信心。——羅馬書15:4,13;哥林多後書1:3;帖撒羅尼迦後書2:16。
這解釋了為什麼耶和華見證人的葬禮儀式與別不同。為了贏得上帝的嘉許,見證人會避免任何與他的話語聖經背道而馳的習俗,包括所有與信仰有關而非基於聖經的習俗和服飾。由於見證人惟獨崇拜真神耶和華,他們拒絕尊崇死去的親者。見證人也不會大排筵席或大事鋪張,因為他們知道上帝絕不喜悅這樣的安排。(約翰一書2:16)見證人的葬禮簡單而莊重,並且對哀傷的人的內心有很大安慰作用。為了紀念死者,見證人會舉行一個葬禮演講,將聖經的希望闡明出來。他們會哀悼,卻不過分憂傷。
耶和華見證人清楚知道,很快「儘末了……的仇敵……死」便會被上帝毀滅。屆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便會成為事實。「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書15:26,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