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臨危機的一代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
面臨危機的一代
「兩個月前,我還是活潑開朗的,但現在每當有機會活動一下,我總是提不起勁。我心情糟透了,脾氣又壞,不知道別人怎麼受得了。我怎麼會一下子鬧起情緒來,我著實解釋不了。」——保羅。
「我常常哭,心裡覺得好苦,要不然,就是心如死灰。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也不喜歡跟朋友在一起。我睡得很多,常常起不了床,上不了學,結果成績一落千丈。」——美蘭。
像保羅和美蘭那樣的年輕人可不少。一些研究顯示,在美國,約百分之8的少年人或多或少感到抑鬱,而每年約百分之4更變成嚴重抑鬱。不過,這些統計數字只反映出部分事實而已,因為抑鬱症往往給誤診,或完全漠視。少年心理學家戴維·法斯勒說:「事實上,翻閱過以兒童和少年人為對象的調查報告後,我想每四個年輕人就有一個以上,會在18歲前有一次嚴重的抑鬱發作。」
影響非輕
抑鬱情緒對少年人影響甚大。專家相信,年輕人飲食失調、身體和精神出現問題、學習困難、跟老師同學相處不來、濫用藥物、酗酒,抑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可悲的是,抑鬱情緒更往往跟少年自殺有關。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表示,在嚴重抑鬱的年輕人當中,多達百分之7自殺身亡。a不過,上述數字還不足以反映事實,因為自殺不遂 的年輕人可能多得多。難怪卡內基少年發展局的一份報告說:「對年輕一代的問題掉以輕心,可引發嚴重後果。不正視問題,就是把年輕人置於危險的境地。」
無憂無慮?
有些人覺得,少年人會抑鬱實在難以置信。成年人可能暗忖:「他們不過是孩子 而已。他們無憂無慮,我們的煩惱,他們更一概沒有。」年輕人真的沒煩惱嗎?其實,他們面對的壓力比許多成年人意識到的大得多。丹尼爾·戈爾曼博士說:「踏入[20]世紀,害嚴重抑鬱的可能性一代比一代高,世界各地莫不皆然。嚴重抑鬱不光是鬱鬱寡歡而已。患者不時會倦慵乏力、情緒低落、顧影自憐、深感絕望。出現這些徵兆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話雖如此,許多父母也許不贊同,說:「我們 也經歷過少年時期,卻沒有落得抑鬱沮喪。我們的孩子幹麼終日鬱鬱不樂?」可是,成年人不應該把自己的成長經歷跟今天的年輕人相比。人對四周世界的感受和反應,畢竟各不相同。
何況今天的年輕人還面對多一重困擾。凱瑟琳·麥科伊博士在她的著作《了解少年抑鬱的原因》裡說:「這一代年輕人成長的世界,跟他們父母年輕時的世界已大不相同了。」她提及近數十年來若干重大改變,然後作出結論:「跟上一代比起來,今天的少年人恐懼較多,自信較少,也比較悲觀。」
鑑於少年人鬱鬱不樂的情況十分普遍,以下幾篇文章會探討三個問題:
• 少年抑鬱有什麼徵兆?
• 誘因是什麼?
• 我們可以怎樣扶持抑鬱的少年?
[腳注]
a 一些專家認為,實際數字要大得多,因為有些被裁定為意外死亡的年輕人,也許其實是自殺身亡。
-
-
辨明徵兆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
辨明徵兆
「悲傷是正常、健康的情緒,抑鬱卻是病。要了解和辨明兩者的分別並不容易。」——戴維·法斯勒醫生。
抑鬱像大部分病症一樣,有些症狀是顯而易見的,但要看出那些症狀就是抑鬱的徵兆,卻殊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大多數少年人的情緒都偶有起伏,就算是成年人也一樣。純粹情緒低落跟抑鬱有什麼分別呢?這主要取決於情況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嚴重程度 所指的是,負面情緒影響年輕人的程度。抑鬱不是短期的灰心絕望,而是一種精神病,叫人心力交瘁,身體功能減退。安德魯·斯拉比醫生描述抑鬱的人所感到的痛苦,說:「回想一下你有生以來經歷過的最大苦楚——骨折也好,牙痛也好,產痛也好,然後把那種苦楚增加到十倍,再加上原因不明。這樣,你就大概能估計到抑鬱叫人多麼痛苦了。」
持續時間 所說的是,沒精打彩的情況延續了多長時間。據臨床教授萊昂·西特蘭和小唐納德·麥克紐說,「孩子的情緒開始低落(不管是什麼原因)後一星期內,或者當孩子失去了他覺得很寶貴的東西後六個月內,要是還沒有跡象表明孩子感到寬慰或恢復正常生活,他就有患上抑鬱症的危險了」。
常見的症狀
如果年輕人每天大部分時候都出現若干症狀,而情況持續兩週或更長時間,他才會被診斷為害了抑鬱症。持續時間較短的,屬於「尋常發作」。程度輕微或不大嚴重,而持續時間較長的,稱為「心理沮喪」——症狀持續達一年或更久,其間情況好轉的時間不足兩個月。不管是「尋常發作」還是「心理沮喪」,抑鬱症到底有些什麼常見的症狀呢?a
情緒、行為驟變。本來乖巧聽話的年輕人,忽然對人充滿敵意。害抑鬱症的少年人行為反叛,甚至離家出走,也很常見。
孤僻。當事人跟朋友疏遠。朋友也可能留意到當事人的態度行為轉壞,而跟他疏遠。
幾乎對任何活動都不感興趣。當事人異常被動。就算是近日才愛上的嗜好,現在也覺得興致索然。
飲食習慣明顯改變。不少專家覺得,像厭食症、暴食症、強迫性暴食症一類的病症,常常跟抑鬱症結合並存(有時可能由抑鬱症引起)。
睡眠出現問題。當事人不是睡得太少,就是睡得太多。有些患者日夜顛倒:白天睡覺,晚上活動。
學業成績退步。當事人跟老師、同學相處不來,成績開始退步,不久以後更不願上學去。
找尋刺激或自戕。當事人參與危險性極高的活動,可能顯示他覺得生無可戀。自戕軀體(例如割傷皮膚)也可能是徵兆。
妄自菲薄或胡亂自責。當事人對自己諸多不滿,自覺一無是處,但事實可能不然。
身心出現毛病。無緣無故地頭痛、背痛、胃痛或出現類似的毛病,可能表示當事人已患上抑鬱症。
死亡、自殺的想法縈繞心頭。老是想著恐怖事物,可能是害了抑鬱症的徵兆。以自殺嚇唬人也一樣。——請參看下面的附欄。
雙極障礙
另一種惱人的疾病——雙極障礙,也有上述若干症狀。芭芭拉·英格索爾和薩姆·戈爾茨坦兩位博士說,雙極障礙(又稱躁狂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病,以抑鬱和躁狂為特徵,這兩種症狀會交替出現。在躁狂期內,患者的情緒極度高漲,精力極度旺盛,實質上比一般心情愉快高亢強烈得多」。
這段高亢期稱為躁狂期。症狀包括思如泉湧,極端健談,以及睡意下降。事實上,患者可能幾天不睡覺,精力也不會明顯減退。雙極障礙另一個症狀是衝動魯莽,不顧後果。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說:「在躁狂期,患者的思想、判斷力以及社交行為往往一反常態,因而導致嚴重問題或出現尷尬情況。」躁狂期會維持多久?有時候是幾天,有時候是幾個月,然後抑鬱期再度出現。
年輕人如果有家人是雙極障礙患者,他就屬於高危人群。值得慶幸的是,患者不是了無希望的。《害雙極障礙的兒童》這本書說:「有時候及早診斷,醫治得法,患病的兒童和家人的生活就會穩定得多。」
要記住,光出現上述一種情況,不足以表示當事人已患上抑鬱症或雙極障礙。許多時眾多徵兆一併出現,情況又持續一段時間,當事人才會被診斷為害了抑鬱症。不管怎樣,我們還得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年輕人會患上這種惱人的病呢?
[腳注]
a 本文只是概述抑鬱症的症狀,不可作診斷之用。
[第6頁的附欄]
孩子不想活了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表示,最近一年內,美國少年自殺身亡的數目,比死於癌症、心臟病、愛滋病、先天缺陷、中風、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慢性肺病的少年總數 還要多。同樣令人擔憂的是,由10歲到14歲的少年自殺案件數目近年也急劇上升。
少年自殺成風,人們可以防患於未然嗎?有時候是可以的。凱瑟琳·麥科伊博士說:「統計數字顯示,許多年輕人自殺身亡以前,要不是曾經企圖尋死,就是曾經暗示或明示自己有輕生的念頭。如果孩子暗示自己不想活了,你就得加倍留意,可能的話,向專業人士求助。」
少年抑鬱十分普遍。因此,一旦有跡象顯示少年有意輕生,父母和其他長輩就該提高警覺。在《我的痛苦誰明瞭》這本書裡,安德魯·斯拉比博士說:「我查閱過一些少年自殺案例,發覺他們企圖自殺的跡象差不多總是給忽略或輕視了。家人、朋友看到當事人一反常態,卻看不出事態嚴重。他們專注於表面的問題,而非問題的癥結,於是認為問題只在於『家庭不和』『吸毒』或『厭食症』。有時候,醫生所針對的只是年輕人的怒氣和心煩意亂,而不是抑鬱症。結果問題的癥結沒有解決,繼續折磨當事人,而且變本加厲。」
顯然,要當心的是,別輕看種種厭世跡象!
[第7頁的圖片]
有時行為反叛可能是抑鬱的症狀
[第7頁的圖片]
抑鬱少年往往對從前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
-
-
追尋原因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
追尋原因
「少年人鬱鬱不樂的原因通常不只一個,反而包含多個造成緊張的因素。」——凱瑟琳·麥科伊博士。
少年人怎麼會鬱鬱不樂?背後可能有多個原因。首先,年輕人可能因為青春期出現的身體變化和情緒波動,而憂心忡忡,惶恐不安,於是特別容易產生消極的思想。其次,少年人也很容易因為自覺受同輩排擠,或遭傾慕對象拒絕而情緒低落。正如頭一篇文章指出,世界情勢有時也使成長中的年輕人抑鬱沮喪。不錯,我們正生活在「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提摩太後書3:1。
況且,年輕人剛開始 面對生活的壓力。他們不像成年人富於人生經驗,善於處理問題。因此,少年人很多時就像身在異鄉的遊客一樣,對周圍的環境感到迷惘,但又多半不願意向人求助。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很容易變得抑鬱。
此外,還有其他因素可以使少年人抑鬱沮喪。且讓我們看看其中幾個。
失落感
抑鬱情緒有時會隨失落感而來。親人過世,父母離異,都可以使年輕人感到非常失落。少年人甚至可以因為寵物死了而感到極度沮喪。
使年輕人感到失落的事,有些不是顯而易見的。舉個例,年輕人搬入新居,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告別了要好的朋友,失落感可能油然而生。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目標,例如完成學業,也可以引發失落感。畢竟,踏入人生另一個階段,就不能像以往那樣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有些年輕人不得不忍受長期患病的痛苦。他們苦於跟同輩有別,也可能因為受同輩冷落而苦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有一種失落感,哀嘆自己不能過平常人的生活。
誠然,許多年輕人身處這樣的環境,卻沒有被失落感壓垮。他們傷心流淚,悲痛哀慟,但一段時間以後,心情就平復下來。為什麼許多少年人能夠承受生活的種種壓力,有些年輕人則承受不了,以致鬱鬱不樂呢?要找出答案並不容易,因為抑鬱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病。也許有些少年人比較容易抑鬱。
體內的化學物質不平衡
許多精神健康專家都相信,腦部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是抑鬱的主要原因。a腦部的化學物質不平衡也許是與生俱來的,因為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父母一方得了抑鬱症,少年人就大有可能患上同樣的病。《寂寞而悲憤》這本書說:「患抑鬱症的兒童的父母,多半有一方或雙方是抑鬱症患者。」
這引起了一個問題:子女的抑鬱症當真是遺傳 的,還是因為跟患病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習染 得來的呢?「是先天還是環境使然」這個問題實在難以解答,因為人腦極其複雜,而引發少年抑鬱症的其他因素也同樣複雜得很。
家庭環境
有人把抑鬱症稱為「家庭問題」,這樣說不無道理。正如上文指出,有些抑鬱症有遺傳傾向,父母可以把這種病傳給後代。但家庭環境也有所影響。馬克·戈爾德醫生說:「遭父母虐待的兒童,患抑鬱症的可能性相當大。同樣,父母要是對子女諸多批評,吹毛求疵,子女就大有可能患上抑鬱症。」父母溺愛孩子,過分保護他們,也會使孩子心緒鬱結。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子女漠不關心,子女就更 容易鬱鬱不樂。
這不是 說,少年人患抑鬱症,通通是父母失職所致。這樣斷言只是以偏概全,無視其他誘發少年抑鬱症的因素。不過,在一些事例上,家庭環境是主要病因。戴維·法斯勒醫生說:「如果父母關係持續緊張,子女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比家庭較和睦的孩子要大。一個原因是,父母只顧爭吵,忽略了子女的需要。另一個原因是,父母往往把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子女身上,使他們感到內疚,心中怨憤難平。」
以上所說的只是少年抑鬱症的一些病因。此外,還有別的因素。舉例說,有些專家聲稱,環境因素(例如營養不良,攝入毒素和濫用藥物)可以誘發抑鬱症。其他專家指出,某些藥物(例如抗組胺劑和鎮靜劑)也可能對當事人產生副作用。另外,有學習困難的孩子,看來特別容易患上抑鬱症。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跟不上同學,自尊心受創。
可是,不管原因是什麼,值得細想的問題是:我們該怎樣扶持抑鬱少年呢?
[腳注]
a 有些專家懷疑,儘管許多患者腦部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是遺傳的,有些患者最初卻是正常的,後來由於感情大受打擊,腦部分泌失調,才容易患上抑鬱症。
[第8,9頁的圖片]
家庭不和往往使年輕人鬱鬱不樂
-
-
怎樣扶持患者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
怎樣扶持患者
「抑鬱的孩子需要別人幫助。可是,單靠自己,孩子沒法得著這樣的幫助。成人先要看出問題,然後認真處理。要做到這點,殊不容易。」——馬克·戈爾德醫生。
做父母的,要是懷疑家裡的少年人患了抑鬱症,該怎麼辦呢?首先,不要妄下結論。孩子出現的症狀可能完全跟抑鬱症無關。a每個年輕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可是,如果情況持續下去,而看來不是短暫的情緒低落,你就最好帶孩子去看醫生。在這方面,謹記耶穌的話是好的:「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生病的人才需要。」——馬太福音9:12。
任何有用的資料,例如孩子近來生活起了什麼變化,以致一天到晚都沒精打彩,你都要坦率地告訴醫生。要肯定醫生作出診斷之前,已仔細聽過孩子的症狀。戴維·法斯勒醫生說:「只跟孩子會一次面,在會面的20分鐘內搜集所需的一切資料,好全面衡量孩子的情況,是不可能的。」
你有任何疑問,儘管向醫生提出。舉例說,如果醫生認為你的孩子患上抑鬱症,你可以問醫生,為什麼他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如果你懷疑醫生誤診,不妨告訴醫生,你想聽取另一位專家的意見。誠懇盡責的醫生,決不會勸阻你。
坦然面對
別因孩子患了抑鬱症而感到羞恥。老實說,就是最優秀的年輕人,有時也會感到抑鬱。聖經記載,有些盡心竭力事奉上帝的人,或老或少,也曾感到悲痛萬分。請看看忠心的約伯。他覺得上帝捨棄了他而厭世。(約伯記10:1;29:2,4,5)上帝的僕人哈拿心裡非常「愁苦」,什麼都吃不下。(撒母耳記上1:4-10)敬虔的雅各也曾為死去的兒子哀慟了許多天,「不肯接受安慰」。雅各甚至表示,既然愛兒死了,他也不想活了!(創世記37:33-35)這些事例在在表明,內心的苦痛不一定顯示當事人靈性有問題。
不過,少年人患了抑鬱症,可令父母身心俱疲。「我的處境猶如走鋼絲,非步步為營不可,」一個抑鬱少女的母親說,「我又擔心又害怕,又緊張又氣憤,簡直心力交瘁。」另一個母親說:「每當我上街看見一個婦人跟十來歲的女兒一同購物,心裡總是酸溜溜的,因為我很久沒有跟[女兒]出去逛逛了。我想今後再也沒有機會這樣做。」
父母有上述感覺是正常的。可是有時候,他們也許會被這些感覺壓得透不過氣來。要是這樣,何不向一個可信任的朋友訴說苦情呢?箴言17:17說:「真朋友時刻顯出愛心,像兄弟為共患難而生。」請也別忘記向上帝禱告。聖經向我們保證,只要把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定扶持我們。——詩篇55:22。
避免怨責
面對患了抑鬱症的孩子,不少父母都灰心喪氣,覺得自己多少要為孩子的病負上罪責。一個母親說:「看見孩子鬱鬱不樂,你確實 感到內疚。不管別人怎樣勸解,內疚感還是揮之不去。你不斷問自己:『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問題出在哪裡呢?我 怎麼會使孩子鬱鬱不樂?』」父母可以怎樣在這方面避免過度自責呢?
毫無疑問,緊張的家庭氣氛可以對孩子有負面影響。聖經有充分理由勸做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氣。」(歌羅西書3:21)所以,做父母的,最好檢討一下自己對待兒女的方式,有必要就加以調整。話又說回來,孩子患抑鬱症,不一定是父母失職所致。就是在溫情洋溢的家庭裡,孩子也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因此,父母要是正竭力幫助孩子,就不必感到內疚。
同樣重要的是,不要責怪孩子。畢竟患抑鬱症一事,不是孩子本人所能控制的。一個母親說:「孩子出水痘也好,患肺炎也好,我從沒有怪過他。」她接著坦言:「孩子鬱鬱不樂的時候,我倒斥責他。我竟然怪兒子生病,現在回想起來,心裡可真難受。」不管是父母還是其他人,他們要是把抑鬱情緒看做疾病而不是弱點,就能專注於怎樣幫助患者。
照顧患了抑鬱症的孩子,可以使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極度緊張。一個妻子說:「每當我們回想以往所盼望的生活,再想起兒子得病後生活所起的變化,我們就禁不住互相指責。」德明的女兒患了抑鬱症。他說:「責怪配偶多容易。假如在孩子出現抑鬱症狀之前,夫妻已經不和,孩子的異常行為可以成為導火線,使夫妻感情決裂。」別讓孩子的抑鬱情緒破壞你和配偶的關係!老實說,責怪自己,歸咎孩子,埋怨配偶,對全家都沒有好處。重要的是,幫助患者重新振作。
關懷扶持
聖經勸基督徒要「安慰憂鬱的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14)如果少年人心緒鬱結,常常覺得自己無用,你可以幫他一把。怎樣著手呢?千萬不要語帶批評地說,「你不該有這樣的感覺」或「你的心態有問題」。相反,要設身處地,盡量「體恤」孩子。(彼得前書3:8)保羅勸基督徒要「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羅馬書12:15)要記住,抑鬱的人內心苦痛得很。苦痛的感覺不是想像出來的,也不是為了惹人注意而裝出來的。聽過孩子講述內心的苦痛後,就得想辦法引導他說出隱情。詢問孩子他為什麼鬱鬱不樂。然後用溫和的語氣,耐心幫助孩子看出,他沒有理由妄自菲薄。要再三向孩子證明,上帝很愛他,也很同情他的苦況。這樣做可能有助於紓緩孩子的憂慮。——彼得前書5:6,7。
你還可以採取其他切合實際的步驟。例如,你可能要留意,讓抑鬱的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攝取足夠的營養,經常做運動。(傳道書4:6)如果醫生給孩子開了抗抑鬱藥,最好讓孩子看出服藥是十分重要的。要鍥而不舍地扶持孩子,千萬不要放棄。
無可否認,少年人患抑鬱症可以使患者和家人大感苦惱。但只要家人有耐性,有毅力,有愛心,就能扶持患者,使他重新振作。
[腳注]
a 據報有些疾病,包括單細胞增多症、糖尿病、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和低血糖症,會使患者出現類似抑鬱症的症狀。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抑鬱的人內心苦痛得很苦痛的感覺不是想像出來的
[第13頁的附欄]
如果你是個抑鬱少年
你決不是孤獨無助,也不是了無希望。你終日鬱鬱不樂,一來可能是體內的化學物質不平衡;二來可能是環境使然,這是你無法控制的。不管怎樣,你都不該責怪自己。但你可以怎樣應付抑鬱呢?
聖經說有些朋友「比兄弟更親密」。(箴言18:24)何不跟密友細訴苦情?最能幫助你對抗抑鬱的,莫過於父母或成熟的長輩。
父母由於擔心你患上抑鬱症,也許會帶你去看一位精神科醫生。要是可行,看專科醫生是好的,因為人接受治療,抑鬱情緒就能大大紓緩。舉例說,如果抑鬱情緒是由體內的化學物質不平衡引起的,醫生就會給你開抗抑鬱藥。要是這樣,千萬不要以服藥為恥。你服了抗抑鬱藥,體內的化學物質會恢復平衡,這樣你就能重享安樂的生活。
許多抑鬱的人都閱讀聖經,通過禱告親近上帝。他們從中得著安慰。聖經向我們保證:「耶和華親近心碎的人,拯救心靈傷痛的人。」b——詩篇34:18。
[腳注]
b 如果你想多知道一點,請參看《警醒!》2000年10月22日刊「青年人問……我有心事應該向人傾訴嗎?」一文。
[第14頁的附欄或圖片]
抑鬱少年的良助和希望
抑鬱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病症,我們沒法在短短幾篇文章裡,全面論述這種病。可是,本刊深信,文章的論點對少年人和父母都很有用,使他們能夠應付抑鬱症。
你也許察覺到,上一篇文章所提供的指引,有很多是基於聖經的。無可否認,聖經是一本古書,但書中的指導切合實際,古今皆宜。為什麼呢?雖然時移勢遷,人性卻一直沒有改變。前人要應付的基本生活問題,我們也要面對。只是,現在這些問題比以往更嚴重,影響更深廣。
聖經的指導所以實效卓著,也因為這本書是上帝用聖靈啟示的。(提摩太後書3:16)上帝是我們的造物主,自然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才能得享豐富充實的生活。
當然,聖經不是一本醫書。因此,讀聖經不能代替看醫生。我們生了病,例如患上抑鬱症,就得延醫就診。不過,憑著聖經的原則,我們能曉得怎樣安慰抑鬱的人。更重要的是,上帝在聖經裡應許,他不久就會醫治我們的一切疾病。(詩篇103:3)不錯,耶和華定意要「叫心碎的人心裡振奮」。——以賽亞書57:15。
你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光明的希望嗎?請聯絡本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或照本刊第5頁列出的地址寫信給我們。
[第10頁的圖片]
盡量體恤孩子
[第11頁的圖片]
孩子要是長期鬱鬱不樂,最好帶孩子去看醫生
[第12頁的圖片]
做父母的,不要感情用事,別責怪自己,也別埋怨配偶或歸咎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