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文章序言警醒!1989年 | 6月8日
-
-
系列文章序言
『無聲無息的緊急情況』
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會(簡稱UNICEF)行政首長格蘭特(James Grant)以這句話來描述第三世界中成千上萬兒童默默寡聞的死亡。他所指的並非人所共知的非洲饑荒大禍,而是指一些無聲無息的災禍的犧牲者: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捱餓;死於脫水而非乾渴;死於疾病而非旱災。
為什麼這樣的悲劇繼續不斷發生?父母們可以做些什麼事去保護兒女?《儆醒!》雜誌以發人深省,甚或令人不安,的坦率觀點去看這些問題。
[第20頁的圖片鳴謝]
WFP/FAO photo by B. Imevbore
-
-
何以許多兒童瀕於死亡警醒!1989年 | 6月8日
-
-
何以許多兒童瀕於死亡
在你讀完這句話的時候,已有三名兒童不必要地死去。
每兩秒鐘奪去一名兒童生命的驚人速度死亡率既非由於水災,也非由於旱災或饑荒。錢德勒(William Chandler)在世界展望機構的《世界情況1986》報告中寫道:『因不當斷乳而死的孩子數目多於因飢荒而死的。因父母不懂得處理痢疾而死的孩子數目多於因流行病而死的。……分析家一致同意,每年有1,700萬兒童死於各種原因,例如營養不良、痢疾、瘧疾、肺炎、麻疹、哮咳和破傷風等。事實上,這一切死因都發生於第三世界中。』
一項可怕的諷刺使這樣的死亡悲劇更加可悲。錢德勒繼續說:「[這些死亡]有半數至三分之二是可以預防的,預防方法頗為簡單。」(楷體本刊自排。)不錯,發展中國家的父母們其實不必等待政府的龐大計劃或大規模的衛生設施去援助他們。現存的知識已足以幫助他們挽救兒女的性命!父母只需要願意學習和實施若干所費無幾的簡單方法就行了。因此我們邀請你閱讀《儆醒!》雜誌派駐兩個非洲國家的通訊員報導。我們希望這些文章不但能提供知識,而且能挽救生命。
-
-
幫助兒童活下去!警醒!1989年 | 6月8日
-
-
幫助兒童活下去!
《儆醒!》雜誌駐尼日利亞通訊員報導
染污了的水、有限的食物供應、疾病和感染的蔓延——這些情況在發展中各國十分常見。可是,尼日利亞的兒科醫生奧庫杜(Chizu Okudo)告訴《儆醒!》代表說:『父母對[適當衛生]的漠視和忽略造成了對疾病有利的情況。』
奧庫杜醫生繼續說:『較老的一代時常告訴年輕的父母,說肚瀉可以沖去腸胃的廢物,因此不應加以制止。』父母們聽從這樣的錯誤勸告,對病孩不予治療,結果往往導致死亡。
可是,在一切尊崇『生命之源』的人看來,生命是寶貴的。(詩篇36:9)因此,敬畏上帝的父母們不會讓迷信或當地習俗危及兒女的生命。同時,正如馬來西亞的衛生部長說,『預防疾病……要先從家裡開始。』
食指太多?
『糧食短缺』乃是我們這時代的特色之一,發展中的國家所受的打擊尤其沉重。(馬太福音24:7)使難題更加複雜的事實是,『極高的生育率——每名婦人有六個兒女以上——在非洲和中東各地仍然存在,』世界展望機構的《計劃全球大家庭》報告說。
那麼,何以非洲夫婦不設法限制兒女的數目呢?世界展望機構的報告解釋說:「[非洲]婦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隨著所生的兒女數目而提高,尤以兒女在農作、買賣和其他工作方面可作額外助手為然。」《非洲危機》一書補充說:『兒童的高度夭折率促使非洲父母多生兒女。』在若干非洲國家中,一歲以內夭折的嬰孩約佔全數的五分之一!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多生兒女與人口擠迫、貧民區、不衛生的環境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些情況和兒童夭折有極大關係。
醫生們進一步聲稱,婦人在懷孕和分娩之後要有相當時間去恢復體力,才可再度懷孕。否則,她生育健康嬰兒的能力就會受到嚴重損害。
儘管事實俱在,非洲人仍有抗拒家庭計劃的傾向。a可是,個別的人卻不應把這件事置之度外而不加以認真考慮。基督徒應考慮到,聖經雖然沒有譴責人生兒育女,卻在提摩太前書5:8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家庭若弄得太大,父母就可能無法供給兒女適當的糧食、衣服和住所。雖然這是個人的私事,有些夫婦卻已學會節育以避免多生兒女,達到難於作適當照顧的程度。
母乳育兒和奶瓶育兒的對照
「不當的育兒方法導致營養不良,所奪去的生命10倍於實際的飢饉,」研究家錢德勒說。『連同痢疾脫水,營養不良乃是世界的頭號殺手。』許多時,『不當的育兒方法』是在嬰孩時期開始的。
母乳是大多數嬰孩的理想食物,因為母乳含有一切必需的營養素。母乳易於消化,經常保持新鮮和適當的溫度。它所含的抗體可以保護嬰兒和幫助嬰兒培養抵抗感染的能力。母乳育兒同時對嬰兒提供慈愛的關注,特別在感情發育方面為然。
但是,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婦女由於紛紛從事世俗工作,母乳育兒的方法就越來越少人採用了。結果,非洲許多嬰孩是用奶粉哺育的。奶粉在調配得當及合適的衛生情況之下是富於營養的。可是《時代》雜誌報導說:『在世上的貧窮地區,這些條件有時無法做得到。有些母親也許在無意中用染污了的水調奶,或者為了節省金錢而將奶調得太稀。』結果可能會致命。
尼日利亞一位名叫奎恩的七名子女之母憶述醫院護士教導她從嬰兒出生就以奶瓶哺育。她回到家中繼續這樣行。不過,她的六個兒女都患了持續不斷的嚴重腹瀉——其中一個差一點死去。她的丈夫說:『我們知道第六個孩子從嬰兒的奶瓶受到感染,於是我們停用奶瓶,她便痊癒了。現時奎恩在開頭幾個月用母乳哺育第七個孩子。』
從這件事學到的教訓?盡早用母乳育兒!母親要攝取平衡的飲食,就能產生健康的乳汁。母乳育兒有一項附帶的裨益,那便是,產後可以推遲經期來臨。這稱為天然的避孕法。
以適當方法哺兒!
有時,非洲幼兒在出生後的18個月內完全由母乳飼育。『在斷乳時,』錢德勒說,『許多孩子被餵以他們既不能咀嚼,也無法消化的成人食物,或者食物是缺乏營養的。』
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會在一份刊物(Côte d’Ivoire)中登出一幅海報忠告作母親的說:『五個月後就不要專餵乳。』除了母乳之外,應該佐以水果、穀物和蔬菜,煮好濾去渣滓,使其柔軟到嬰兒可以咀嚼吞咽。一位名叫艾阿瑪的尼日利亞婦人在每個兒女出生後的開頭四個月專餵以母乳。她繼續授乳至嬰兒12個月大,但逐漸佐以果汁、柔軟食物和食物製成品,用調羹或奶瓶餵食。她在製作食物時嚴守衛生規則。結果如何?她的兒女都長得十分健康,極少感染疾病。
孩子稍長之後,平衡的飲食能幫助他保持健康。只含有碳水化合物的膳食,例如甘薯、參茨或白米,都沒有足夠的養分。孩子的身體也需要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養分包含在肉類、蛋、奶、豆、玉米和多種蔬菜、水果之內。
怎樣處理和儲藏食物也十分重要。兩日未經儲入冰箱的易腐食物雖然看來仍然可吃,但千萬不要用它!『污染了的食物時常並不安全,可能導致腹瀉或其他傳染病。』因此,(1)觸摸或調製食物之前要先行洗手。(2)煮好食物要立刻進食——不要讓食物在溫室下暴露太久。(3)廚房、煮食器、衣服和身體要隨時保持清潔。——《世界衛生》雜誌。
染污了的水充滿微菌和寄生蟲。在使用之前要將水濾淨或煮沸。以沸水沖淨食器,處理食物之前要洗手。
的確,也許最簡單的健康保護法便是保持高度的清潔標準。可是,在發展中的各國裡,這樣行可能是一項真正的挑戰。
[腳注]
a 在發展中各國所作的調查顯示,拉丁美洲大多數的母親都不希望有更多兒女。『在非洲卻只有少數婦人才有這種看法。』——《世界情況1985》,世界展望機構出版。
[第23頁的附欄]
營養不良的若干病徵
◼ 無精打采——孩子避免費力的遊戲
◼ 食慾不振——孩子拒絕進食,吃得不多
◼ 發育緩慢——個子太小,與年齡不相稱
◼ 抵抗力弱——微小感染許多時造成疾病
營養不良的若干原因
◼ 缺乏食物
◼ 食物豐富,但種類錯誤
◼ 奶瓶育兒,但調配不當或處理不合衛生
◼ 感染
◼ 腸臟寄生蟲,導致痢疾或嘔吐
[第24頁的附欄或圖片]
其他救生方法b
每天有2,000名以上的兒童死於多種疾病,例如麻疹、小兒痲痺症、哮咳、白喉、破傷風、結核病——醫生聲稱,這些病都是易於以免疫法來預防的。不少父母作出個人決定,讓兒女接受預防注射以對抗這些疾病。例如,尼日利亞設有『擴大免疫計劃』(簡稱EPI)。你的國家可能也設有類似的計劃。——關於預防注射的進一步資料,可參閱1965年8月22日的英文《儆醒!》。
請記住,孩子若要獲得充分保護,可能必須接受進一步的注射。父母許多時擔心孩子在第一次注射後的輕微發燒和痛楚。可是,父母要明白,為了使孩子獲得保護,不致染上致死的疾病,輕微的不適只是微小的代價而已。
你自己也可以熟習『再水合口服療法』(簡稱ORT)。c近十年來已有3,000萬兒童死於痢疾所導致的脫水和營養不良。可是,簡單的解決方法,例如以葡萄糖和鹽沖水喝下,在痢疾侵襲時可以挽救孩子的性命。將之作為飲品可以增加身體吸收水分的能力,以補充下痢和嘔吐時所失的水分。如果買不到標準包裝的鹽,可用下列的簡單方法調製:一平茶匙的餐桌鹽混和八平茶匙的糖和一夸脫的水。再水合口服療法『在痢疾脫水病例上的救生效能達百分之90』。
儘管作了一切預防,兒童仍可能患上感染病及有腸臟寄生蟲。什麼方法可以使人留意到有這種危險情況存在?在許多地方均很易取得的體重進度表可能有所幫助,每月磅秤孩子體重,記錄在一個載有正常生長率的表上,把兩者比較一下就可知道孩子的發育是否穩定了。
[附欄]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體重進度表
普通健康兒童
也許表示飲食不當(往醫生或診所求治)
1公斤=2.2磅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公斤0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腳注]
b 這種療法只是作為參考資料。《儆醒!》並不表示一種療法優於其他療法而加以推薦。
c 可參看1985年9月22日英文《儆醒!》的『喝鹽水可以救生!』一文。
-
-
接受保持清潔的挑戰警醒!1989年 | 6月8日
-
-
接受保持清潔的挑戰
《儆醒!》雜誌駐肯雅通訊員報導
『媽……呀,那庫法!』,孩子在哭叫。它的意思是,『媽媽,我要死了!』謀殺嗎?不是,原來有個小孩站在盆裡,母親把他渾身洗擦。儘管他哭鬧抗拒,母親還是完成了她的工作!
這樣的情景在非洲,甚至在最貧困的地區,頗為常見。然而,在當地保持衛生標準並不容易。酷熱迫人的非洲氣候使清潔工作加倍困難。風沙挾著黃塵飄入房屋的所有孔隙。日益惡劣的經濟狀況使各種潔具和維修用品——甚至水——的價格漲至許多人買不起的程度。在若干地區,婦女必須日行數哩去取水;她們不願用珍貴的水去洗浴是可以了解的。
人口日漸增多的城市和農村也對健康造成危害。露天的下水道、沒人收集的垃圾堆、污穢的公廁、攜帶疾病的鼠子、蟑螂和蒼蠅隨處可見。
此外,對保健和衛生缺乏知識也是常見的現象。許多人染污水源而不知道這樣行的致命後果。鼠子和其他帶菌者受人容忍——兒童甚至把牠們當作玩物。
清潔的裨益
為什麼家庭應該費財費力去保持各物清潔呢?因為微菌和寄生蟲在污穢的環境中滋生。因此,像洗濯那麼簡單的事都能對孩子造成生死的差別!誠然,清潔會增加家庭開支。洗濯用的水也許昂貴或者難得。但醫藥費卻較此昂貴得多。肥皂、消毒劑、蠟、捕鼠器和垃圾容器雖然要花錢,但卻貴不過醫生的診金。
令人感興趣的是,聖經提及『清潔』,『潔淨』和『洗濯』等字詞達400次以上。上帝頒給以色列人的律法含有些明確的規條,鼓勵人留意身體的清潔和遵守良好的衛生習慣。(出埃及記30:18-21;申命記23:11-14)「愛鄰人」的誡命也激勵基督徒保持自己和家庭的清潔。——馬太福音22:39。
第27頁欄內列出的有效清潔法可以在住宅內外施行。這些原則適用於任何地方。其中有些建議,例如地板刷蠟(同時填補細小裂縫)以及把垃圾放入密閉的容器內,會使你的住宅對昆蟲和其他帶菌者較少吸引力。修補門窗的洞孔不但能防塵,且能防止細小生物入內。此外,清潔會使你的住宅成為一個較令人愉快的居所。
家人合作
研究過列出的清潔法之後,家庭主婦可以訂下一個經常清潔的時間表。家庭成員若大家合作,按照時間表進行清潔就不致成為重擔了。
例如,積倩蒂是八個孩子之母,他們住在東非一個城市的小單位內。有人問她怎能使住宅保持清潔,她說:『人人都學懂做自己分內的事。若有人潑了些東西在地上,就要拿布或其他潔具來抹淨。我也教孩子們學會在進食時保持乾淨。』父親可以和妻子合作,支持她的努力。父親也可以分擔訓練幼小的兒女,使兒女從小就學會保持整齊清潔。
預防措施
有時,採取預防措施可使清潔工作易做一點。例如,何不在住宅附近種點草和樹木以減少塵埃呢?或者在住宅附近豎起籬笆,讓孩子有清潔的地方玩耍。居住的地區若擠逼到危險的程度,能夠遷到較不擠迫的地方嗎?這樣也許離開工作地方較遠,但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此外,你若把儲存的無用東西丟棄,家裡就不致過度擠逼。屋前的小徑若在風雨後變成泥濘,何不用碎石鋪在前門入口之處呢?你的住宅若有戶外洗手間,何不上鎖以防外人加以弄污?
正確的態度
不要認為只有看見的東西才需要清潔。有些人覺得前院需要整齊,後院則可以任由凌亂;客廳應該漂亮,睡房則不妨雜亂無章,廚房牆壁也不妨有骯髒手印和被煙薰得一片污黑。這樣的矛盾令人想起耶穌對法利賽人所說的話:『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先洗淨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馬太福音23:25,26)無可否認,家裡的各處未必時時都能保持一塵不染。可是,使全屋——不只其中某些部分——保持清潔豈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嗎?
為了環境不潔而責怪業主是不對的。不錯,牆壁也許久已沒有髹漆,但這並不意味到洗刷一下也不行。或者你可以和業主商討,由你負責修補住宅某些部分來換取較低的租金。
你願接受挑戰嗎?
『我起初並不相信,』非洲一位名叫約瑟的家主承認說。他所指的是一個討論清潔問題的聖經演講。他一家人住在一間小木屋裡,四周住滿鄰居。那裡只有一個公廁,一條未經鋪砌的人行道。可是,約瑟和家人嘗試在家中應用各項聖經原則。『我的兒女如今穿著涼鞋,我們擦淨雙腳,用肥皂和水洗手,並且採取其他預防法去保持清潔,』約瑟說。結果如何?『令我大感意外。孩子們生病比以前少得多,我們不必再付醫院的費用了。』
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父母們只需付出少許代價和努力,就能為自己和兒女預備一個安全、清潔的住處。可是,要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種種健康難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有理由相信大規模的努力會獲致成功嗎?
[第26頁的精選語句]
肥皂、消毒劑、蠟、捕鼠器、垃圾容器雖然要花錢,但卻貴不過醫生的診金
[第27頁的附欄]
清潔衛生的家庭備忘錄
洗手間:
用廁後沖廁
舊式廁所要用化學劑除蟲
如廁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經常以消毒藥水洗濯廁板、廁盆、洗手盆和洗手間的其他用具
廚房:
調製和擺放食物之前用肥皂和水洗手
把垃圾放入有蓋容器內;經常清除垃圾
未洗的碗碟不可留過一夜
蔬菜水果在食用之前要徹底洗淨
若在屋外煮食,勿把碟子和食器放在地上。勿讓塵埃吹進食物裡
每週清潔地板角落和食櫥
用熱水洗嬰兒奶瓶
染污的食水要煮沸
家中:
把待洗的髒衣放入籃子或其他容器內
經常以新鮮的清水洗衣
定期為門戶、地板和家具上蠟
清潔牆壁、門戶和電掣上的污跡
清洗窗門
捕殺鼠子、蟑螂和其他害蟲
門前放一塊地毯或微濕的抹腳布
填補牆壁、門戶的洞孔和地板的裂縫
更換破爛的窗門玻璃
修補破裂的床褥和有墊的家具
戶外:
埋藏或焚燒垃圾
清除或埋藏人糞、獸糞,
鑿一小溝使流經庭前的露天下水道改道
[第28頁的附欄]
教導家人——為了保持鄰里清潔,若干要做和不可做的事
進入住宅或其他建築物之前要擦腳
要穿鞋或涼鞋
用廁後要沖廁
如廁後和吃飯前以肥皂和水洗手
抹淨鼻涕
坐在地上時要穿著短褲、長褲或衣裙
不可觸摸:
動物糞便
鼠子
蟑螂
垃圾
流浪狗
-
-
兒童有什麼前途希望?警醒!1989年 | 6月8日
-
-
兒童有什麼前途希望?
對所謂第三世界的千百萬兒童來說,為時已太遲了。這裡所討論的方法本可以挽救千百萬人——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獲知、相信這些方法,並且應用出來的話。但既然這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事,數以百萬計的小孩繼續瀕於死亡——緩慢地、靜悄悄地、無可避免地。
大受宣傳的龐大計劃根本無補於事。例如,聯合國主辦的《國際飲料水供應和衛生設施十年計劃》(1981-1990)訂下目標,『到1990年大家都有清潔的水和適當衛生設施。』結果如何?
『在1980和1983年之間,』《世界衛生》雜誌報導說,『非洲另有3,200萬人獲得食水供應,有1200萬人獲得改善的衛生設施。』可是,享有清水和衛生設備的人增加率其實極小。人口的迅速增加差不多抵消了一切可觀的成就。因此,難怪『1990年大家都有清潔食水和衛生設施』的目標被人稱為『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
可是,救援的努力有時受到阻礙非因缺乏金錢或人力,而是由於貪婪、短見和瑣屑爭執所致。發展中的國家用於軍事和武器方面的金錢相當於衛生經費的四倍。至於用在衛生方面的小量經費,大部分耗於高科技的設備——只有小撮權貴分子得益。
考慮一下『再水合口服療法』。這種方法本可以挽救無數生命;這是廣為人知的事實。然而,據《聯合國記事報》所載,『大多數醫生繼續每年開出價值4億美元的抗瀉劑處方,其中大多數以無用,有害或兩者兼備為人所知。』
或者考慮一下大肆荼毒,現時影響2億人口——尤其是兒童——的寄生蟲血吸蟲病。作家古德菲(June Goodfield)在《搜尋殺手》一書中寫道:『科學知道血吸蟲病的原因,已將治療方法作過充分試驗,也釐定了一項有效的策略,可在未來幾年內大大減少這種疾病的感染力。』那麼,何以這種病仍然繼續肆虐呢?『現在難題屬於政治性質,』古德菲寫道。
不錯,許多兒童死亡不是由於人缺乏知識或資源去加以挽救,而是由於人看重政治利害和個人利益過於看重人命。耶利米書10:23的話說得不錯:『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普世兒童——其實全人類——的唯一希望乃是上帝接管地球的事務。聖經告訴我們,他已定意要這樣行:『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或政府],永不敗壞。……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當代各政府],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以理書2:44。
在上帝的屬天王國治下,普世兒童均不會再受疾病或死亡所威脅。因此耶和華見證人熱切等待上帝接管地球的事務。他們按照耶穌的吩咐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馬太福音6:9,10)第三世界兒童的惡劣處境使這些敬畏上帝的人更加熱切地為此而禱告。a
[腳注]
a 若要獲得進一步的資料,請閱守望台社出版的《願你的國降臨》一書或致函本刊出版者查詢。他們會樂意為你安排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登門造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