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刻遵守我的話語」守望台2003年 | 2月1日
-
-
「時刻遵守我的話語」
你們時刻遵守我的話語,就真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8:31
1.(甲)耶穌返回天上時,在地上留下了什麼?(乙)我們會考慮什麼問題?
耶穌基督創立了基督教。他返回天上時,在地上沒有留下著作,也沒有為自己積聚財富或豎立豐碑;只留下了門徒,以及做他門徒的明確條件。約翰福音記載了耶穌提到的三個重要條件,凡想跟隨耶穌的,都必須符合這些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什麼呢?怎樣才能符合這些條件?我們怎能肯定自己有資格做基督的門徒呢?a
2.約翰福音說,做門徒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什麼呢?
2 耶穌在犧牲前大約六個月,上耶路撒冷去。當時,很多人在那裡慶祝為期一週的住棚節,耶穌向聚集的群眾傳道。結果,節期過了一半時,「群眾中有很多人信從了他」;耶穌繼續傳道,到節期的最後一天,又「有很多人信從了他」。(約翰福音7:10,14,31,37;8:30)就在那時,耶穌從新信徒著眼,提出了做他門徒的重要條件。使徒約翰記述耶穌的話,說:「你們時刻遵守 我的話語,就真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8:31)
3.為了時刻遵守耶穌的話,什麼特質是必需的?
3 耶穌這句話,並不是暗示新門徒的信心不夠,而是要向他們指出,只要時刻遵守他的話,堅忍不拔,就能成為他的真門徒。新門徒已經信從了耶穌,現在必須把信念堅持到底。(約翰福音4:34;希伯來書3:14)耶穌顯然認為,忍耐對門徒非常重要。約翰記述,耶穌在跟使徒的最後交談中,兩次促請他們說:「繼續跟隨我吧。」(約翰福音21:19,22)早期基督徒大都緊緊跟隨耶穌,按真理行事。(約翰二書4)什麼有助於他們忍耐到底呢?
4.什麼有助於早期基督徒忍耐到底呢?
4 使徒約翰七十年來忠心耿耿地跟隨基督,領悟到繼續忍耐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稱讚忠心的基督徒說:「你們是堅強的,上帝的話語時刻留在你們心裡,你們也戰勝了那惡者。」由於上帝的話語時刻留在基督的門徒心裡,所以他們能夠堅忍不拔,緊守上帝的話語。他們確實非常珍視上帝的話語。(約翰一書2:14,24)為了「忍耐到底」,我們也要確保上帝的話語時刻留在心裡。(馬太福音24:13)怎樣確保呢?耶穌所說的一個比喻提供了答案。
「聽了話語」
5.(甲)耶穌在所說的一個比喻裡提到哪幾類土壤?(乙)比喻裡的種子和土壤分別代表什麼?
5 耶穌說了一個撒種的比喻,馬太、馬可和路加的福音書都有記載。(馬太福音13:1-9,18-23;馬可福音4:1-9,14-20;路加福音8:4-8,11-15)你閱讀這些記載,自會留意到比喻裡的重點:種子落在不同的土壤中,就有不同的結果。這些土壤,第一類又硬又實,第二類又淺又薄,第三類含有荊棘,第四類則截然不同,是好土。耶穌親自解釋,說種子代表上帝王國的信息,土壤代表各人的內心。頭幾類土壤所代表的內心都有共通點,惟有好土所代表的內心卻與眾不同。
6.(甲)比喻裡的第四類土壤跟另三類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含義?(乙)基督徒必須怎樣才能表現忍耐?
6 路加福音8:12-15的記載表明,四種情況的人都「聽了話語」。可是,「懷著美好良善的心」的人不但「聽了話語」,還「緊緊持守,忍耐著結出果實」。好土又軟又深,種子能夠穩穩地扎根,發芽結果。(路加福音8:8)人懷著美好良善的心,也會認真地去了解上帝的話語,珍而重之,仔細思量。(羅馬書10:10;提摩太後書2:7)上帝的話語時刻留在 他們心裡,他們就能忍耐著結出果實。因此,基督徒必須非常珍視上帝的話語,才能表現忍耐。(提摩太前書4:15)但怎樣才能珍視上帝的話語呢?
內心與沉思
7.什麼活動跟良善的心有關?
7 請留意聖經多次說什麼活動跟美好良善的心有關:「義人的心沉思 怎樣回答」(箴言15:28);「耶和華……啊,願我口中所說的話、心裡沉思 的事都叫你喜悅」(詩篇19:14);「我的心要沉思 有悟性之言」。(詩篇49:3)
8.(甲)閱讀聖經不該怎樣做?反而應該怎樣做?(乙)向上帝禱告,沉思他的話語有什麼好處?(包括附欄「在真理中堅定不移」)
8 我們應該效法這些聖經執筆者向上帝禱告,認真沉思上帝的話語和作為。閱讀聖經或聖經書刊,不該像遊客觀光那樣走馬看花,一味拍照,無暇觀賞;反而應該不時停下來想想,體味一下經文的深意。b我們靜靜地思考所讀的資料,上帝的話語就會打動我們的內心,觸動我們的感情,引導我們的思想,促使我們在禱告裡向上帝傾心吐意。我們也就能緊緊依附耶和華,對他的愛會激勵我們繼續跟隨耶穌,即使情況惡劣也義無反顧。(馬太福音10:22)的確,我們必須認真沉思上帝的話語,才能忠心到底。(路加福音21:19)
9.怎樣才能確保上帝的話語時刻留在我們心裡?
9 耶穌的比喻也表明,上帝話語的種子在生長時會遇到重重障礙。我們如果想忠心到底,就要:(一)辨識比喻裡的不良土壤所代表的各種障礙,(二)採取行動去克服或避開這些障礙。這樣才能確保王國真理的種子時刻留在我們心裡,繼續結出果實。
「落在路旁」的,世務纏身
10.請描述比喻裡的第一類土壤,並說明其中的含義。
10 種子落在第一類土壤中,就是「落在路旁」,「被人踐踏」。(路加福音8:5)麥田中的路,旁邊的土壤被過路的人踩得又硬又實。(馬可福音2:23)人如果被繁雜的世務紛擾,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就很難珍視上帝的話語。這樣的人聽了話語,卻沒有沉思,結果對真理反應遲鈍,還沒來得及愛上真理,魔鬼就已來到,「從他們心裡把話語奪去,免得他們相信就得救」。(路加福音8:12)可以防止這樣的事發生嗎?
11.怎樣才能防止內心變得像硬土一樣?
11 確有許多方法可以防止內心變得像路旁長不出莊稼的土壤一樣。用犁翻土,叫過路的人改道,都能使被踐踏的硬土變軟,有所出產。同樣,撥出時間來研讀聖經,加以沉思,也能使內心變得像好土一樣而結出果實。要訣是:不要全神貫注於日常事務。(路加福音12:13-15)要騰出時間來沉思生活上「更為重要」的事。(腓立比書1:9-11)
「落在磐石上」的,畏縮不前
12.比喻裡第二類土壤中長出來的幼苗凋謝了,主要原因是什麼?
12 落在第二類土壤中的種子,跟落在第一類的不同,並沒有留在表土上,卻在土壤中發芽扎根。可是太陽一出來,幼苗就被曬枯,凋謝了。請想想其中的含義,幼苗並不是因為酷熱而凋謝。其實,好土中長出來的植物也暴露在炎陽下,卻沒有枯萎,反而欣欣向榮。兩者有什麼分別呢?耶穌說,幼苗凋謝是「因為土壤不深」,又「因為沒有水分」。(馬太福音13:5,6;路加福音8:6)表土下有「磐石」或「岩石地」,妨礙種子的根伸往土壤的深層吸收水分,穩穩地扎根。因此,幼苗凋謝主要是因為土壤不深。
13.什麼樣的人像又淺又薄的土壤?他們畏縮不前的深一層原因是什麼?
13 比喻的這部分顯示,有些人「歡歡喜喜地接受話語」,並且「一時」熱心跟隨了耶穌。(路加福音8:13)可是一旦遭遇炎陽般的「患難迫害」,就害怕起來,失去喜樂和力量,最後不再跟隨基督。(馬太福音13:21)他們畏縮不前的深一層原因,並不是受到反對。許許多多的基督徒忍受各種患難和迫害,卻仍然保持忠心。(哥林多後書2:4;7:5)其實,有些人畏縮不前,最後離棄真道,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內心硬如磐石,沒有深入思考令人鼓舞的屬靈事物。結果,他們對耶和華和聖經的認識十分膚淺,經受不住考驗。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後果呢?
14.怎樣才能防止內心變得像又淺又薄的土壤一樣呢?
14 人必須除掉內心硬如磐石的障礙,例如根深柢固的憤懣怨恨、自私自利、剛愎自用等態度。如果人早已養成這樣的態度,上帝的話語也大有力量,能把障礙除去。(耶利米書23:29;以弗所書4:22;希伯來書4:12)然後,藉著禱告和沉思,人會受到激勵把上帝的話語「深深種植」在心裡。(雅各書1:21)這樣,我們就有力量應付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在考驗中堅定地保持忠貞了。
「落在荊棘裡」的,心有旁騖
15.(甲)為什麼我們應該格外留意耶穌所說的第三類土壤?(乙)第三類土壤上的植物最後變得怎樣?為什麼?
15 第三類土壤表面看來跟好土相似,但裡面含有荊棘,我們必須格外留意。像落在好土中一樣,種子在含有荊棘的土壤中也能發芽扎根。這兩類土壤中長出來的植物起初分別不大,可是時間過去,含有荊棘的土壤漸漸跟好土不同了,土壤中的「荊棘也一同長起來」,十分蓬勃。新生的植物要跟荊棘抗衡,爭奪養分、陽光和空間,結果被荊棘遮蔽,給「擠住了」。(路加福音8:7)
16.(甲)什麼樣的人跟含有荊棘的土壤相似?(乙)根據三本福音書的記載,荊棘代表什麼?(見腳注)
16 什麼樣的人跟含有荊棘的土壤相似呢?耶穌解釋:「落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見了,卻被今生的憂慮、財富、享樂擄去,緊緊擠住了,就結不出成熟的果實來。」(路加福音8:14)種子落在含有荊棘的土壤裡,跟荊棘一同生長,顯示有些人一面接受聖經知識,一面追求今生的享樂。這些人心裡雖然有了真理的種子,卻常常嚮往其他的事物,於是就分了心。(路加福音9:57-62)他們沒有騰出充裕的時間來禱告及仔細地思考上帝的話語。既不能充分地吸收聖經知識,也就不能珍視上帝的話語而忍耐。結果,屬靈的事務被世俗的事務遮蔽,「緊緊擠住」了。c沒有全心全意愛耶和華的人,下場多麼可悲!(馬太福音6:24;22:37)
17.我們在生活上必須作出什麼選擇,才不致像比喻所說的,被荊棘擠住呢?
17 我們必須重視屬靈的事,才不致被這世界的苦與樂擠住。(馬太福音6:31-33;路加福音21:34-36)萬不可忽略讀經和思考所讀的資料。要盡量過簡樸的生活,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禱告及專心沉思屬靈的事。(提摩太前書6:6-8)上帝的僕人應該根除土壤中的荊棘,讓植物有充足的養分、陽光和空間,可以結出果實。這樣做的人正得享耶和華所賜的福。現年26歲的桑德拉說:「我想一想在真理中所享的種種美福,就明白世界所提供的絕不能相比。」(詩篇84:11)
18.我們怎樣才能時刻遵守上帝的話,做堅忍不拔的基督徒?
18 只要上帝的話語時刻留在我們心裡,就不論老少,都能時刻遵守上帝的話,做堅忍不拔的基督徒。因此,要確保自己的內心成為又深又厚的軟土,而不是荊棘叢生、又淺又薄的硬土。這樣,我們就能充分地吸收聖經知識而「忍耐著結出果實」。(路加福音8:15)
[腳注]
a 這篇文章探討第一個條件,別的條件會在下兩篇文章探討。
b 要向上帝禱告,沉思所讀的經文,不妨問問自己:這段話顯示了耶和華的一些什麼美德?跟聖經的主題有什麼關係?怎樣在生活上實踐出來?怎樣用來幫助別人?
c 根據三本福音書的記載,在耶穌的比喻裡,擠住種子的荊棘就是這世界的苦與樂:「這個制度的憂慮」、「騙人的財富」、「各樣的私慾」和「今生的……享樂」。(馬可福音4:19;馬太福音13:22;路加福音8:14;耶利米書4:3,4)
-
-
你們要彼此相愛守望台2003年 | 2月1日
-
-
你們要彼此相愛
你們要是彼此相愛,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
1.耶穌在死前那晚強調什麼特質?
「孩子們」。(約翰福音13:33)這話多麼溫柔,多麼和藹!耶穌在死前那晚這樣稱呼他的使徒。根據四福音的記載,耶穌以前跟使徒交談,從沒用過這麼親切的字眼。可是在這個特別的晚上,耶穌很想讓門徒知道他深愛他們,於是充滿慈愛地稱呼門徒為「孩子們」。當晚耶穌用了「愛」這個詞大約三十次。為什麼他要強調愛這種特質呢?
2.為什麼基督徒相親相愛非常重要?
2 耶穌指出,為什麼愛非常重要。他說:「你們要是彼此相愛,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15:12,17)人要做基督徒,就必須愛弟兄,兩者息息相關。真基督徒不是以特殊袍服或奇異習俗為標誌的。別人看出他們是基督徒,皆因他們彼此相愛,溫情洋溢。上一篇文章的起頭提到,做基督徒要符合三大條件,第二個條件就是跟信徒相親相愛。怎樣才能常存這種非凡的愛呢?
「要繼續做得更全面」
3.關於彼此相愛,保羅提出什麼勸勉?
3 在1世紀,基督徒之間的愛是有目共睹的。今天,這種非凡的愛在真基督徒當中也顯而易見。使徒保羅對1世紀的基督徒說:「談到弟兄之愛,你們不需要我們寫信給你們,因為上帝已經教導你們怎樣彼此相愛,而且你們也實在這樣對待……所有弟兄。」儘管如此,保羅仍然勸勉他們:「要繼續做得更全面」。(帖撒羅尼迦前書3:12;4:9,10)我們也要謹記保羅的勸勉,努力彼此相愛,「要繼續做得更全面」。
4.按照耶穌和保羅的指示,我們應該特別關心誰?
4 在同一封受聖靈啟示的信裡,保羅鼓勵信徒要「安慰憂鬱的人,支持軟弱的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14)另一次,他提醒基督徒,說:「我們堅強的人,應該承擔不堅強的人的軟弱」。(羅馬書15:1)耶穌也曾吩咐門徒要幫助軟弱的人。他預告在自己被捕的當晚,彼得會捨他而去,然後對彼得說:「你回頭以後,要強化你的弟兄。」為什麼彼得要強化弟兄呢?因為其他門徒也會像彼得那樣撇棄耶穌,很需要幫助和強化。(路加福音22:32;約翰福音21:15-17)因此,聖經清楚指示,不管是靈性軟弱的,還是不再跟基督徒會眾來往的,我們都要關心愛護。(希伯來書12:12)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耶穌所說的兩個生動比喻中找到答案。
迷失的綿羊和失去的銀幣
5,6.(甲)耶穌說了哪兩個簡短的比喻?(乙)這些比喻透露了耶和華對什麼人的看法?
5 耶穌用兩個簡短的比喻幫助聽眾明白,耶和華怎樣看那些誤入迷途的人。第一個比喻的主角是個牧人。耶穌說:「你們有一百隻綿羊,失去一隻,有誰不把九十九隻留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放在肩頭上,歡歡喜喜,回到家裡,請朋友鄰人來,對他們說:『跟我一同歡樂吧,因為我失去的綿羊已經找著了。』我告訴你們,天上也是這樣為一個悔改的罪人喜樂,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喜樂更大。」(路加福音15:4-7)
6 第二個比喻的主角是個婦人。耶穌說:「一個婦人有十個銀幣,失去一個,哪會不點燈打掃房子,細心尋找,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請朋友鄰人中的婦女來,說:『跟我一同歡樂吧,因為我失去的銀幣已經找著了。』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是這樣為一個悔改的罪人喜樂。」(路加福音15:8-10)
7.我們從這兩個比喻得到什麼教益?
7 我們從這兩個簡短的比喻得到什麼教益呢?比喻說明:(一)我們該怎樣看 靈性軟弱的人,(二)我們該怎樣幫助 他們。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兩個要點。
失去的東西仍然可貴
8.(甲)牧人和婦人不見了東西,有什麼反應?(乙)從兩人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對失去的東西有什麼看法?
8 這兩個比喻的主角都不見了東西,但請留意他們對這件事的反應。牧人並沒有想:「我不在乎少了一隻,還有九十九隻嘛!算了,不找了。」婦人也沒有想:「我還有九個銀幣,少一個沒什麼大不了。」恰恰相反,牧人不辭勞苦地尋找迷失的綿羊,好像那是他僅有的綿羊似的;婦人為失去的銀幣著急,彷彿不見了所有銀幣一樣。在牧人和婦人心目中,失去的東西到底是可貴的。這兩個比喻說明了什麼呢?
9.牧人和婦人都很重視失物,這說明了什麼?
9 請留意在比喻的結尾,耶穌說:「我告訴你們,天上也是這樣為一個悔改的罪人喜樂,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喜樂更大。」又說:「我告訴你們,上帝的天使也是這樣為一個悔改的罪人喜樂。」由此可見,牧人和婦人的態度反映出耶和華和天使的看法,只是上帝和天使的關注要深切得多。在牧人和婦人眼中,失去的東西仍然可貴。同樣,有些人跟會眾疏遠了,不再跟上帝的子民來往,但在耶和華眼中,他們仍然是可貴的。(耶利米書31:3)他們雖然靈性軟弱,卻不一定背棄了上帝,說不定他們依舊謹守耶和華的好些誡命。(詩篇119:176;使徒行傳15:29)因此耶和華一如既往,遲遲「沒有把他們從自己面前趕走」。(列王紀下13:23)
10,11.(甲)我們應該怎樣看那些跟會眾疏遠的人?(乙)耶穌的兩個比喻顯示,我們可以怎樣表明自己關心他們?
10 我們效法耶和華和耶穌,十分關心靈性軟弱、停止跟會眾來往的人。(以西結書34:16;路加福音19:10)我們把靈性軟弱的人視為迷失的綿羊,而不是無可救藥的人。我們絕不會想:「何必為靈性軟弱的人擔憂呢?會眾少了他們,不也欣欣向榮嗎?」相反,我們的看法跟耶和華一樣:那些跟會眾疏遠但又想回頭的人是可貴的。
11 我們怎樣表明自己關心他們呢?耶穌的兩個比喻表明,我們要:(一)採取主動,(二)態度溫和,(三)不辭勞苦。讓我們逐點探討。
採取主動
12.耶穌說牧人「去找那失去的」綿羊,顯示牧人有什麼態度?
12 在第一個比喻裡,耶穌說牧人「去找那失去的」綿羊。牧人採取主動,著意尋找迷失的綿羊。哪怕千難萬險,路途遙遠,也絕不卻步。牧人鍥而不舍,「直到找著」那失去的綿羊為止。(路加福音15:4)
13.古代的忠僕一知道別人軟弱氣餒,就怎樣做?我們可以怎樣效法他們?
13 同樣,堅強的人往往要採取主動,向需要鼓勵的人伸出援手。古代的忠僕都明白這一點。請看看以下的例子。掃羅王的兒子約拿單知道他的知己大衛很需要鼓勵,於是「動身前往何列沙去見大衛,使他靠著上帝堅強起來」。(撒母耳記上23:15,16)幾百年後,省長尼希米看見同胞感到氣餒,「就馬上起來」,鼓勵他們「要記住耶和華」。(尼希米記4:14)今天,我們也要採取主動,強化靈性軟弱的人。可是,會眾裡誰有責任這樣做呢?
14.會眾裡誰有責任向軟弱的人伸出援手?
14 基督徒長老特別有責任「使軟弱的手強壯有力,使顫抖的膝堅挺穩定」,也要對心裡憂愁的人說:「你們要堅強,不要害怕!」(以賽亞書35:3,4;彼得前書5:1,2)保羅也勸勉弟兄要「安慰憂鬱的人,支持軟弱的人」。但請留意,保羅的勸告不單是向長老提出的,也是向帖撒羅尼迦全會眾說的。(帖撒羅尼迦前書1:1;5:14)由此可見,每個基督徒都有義務向軟弱的人伸出援手。所有基督徒都應該效法比喻裡的牧人,主動「去找那失去的」綿羊。當然,他們必須跟長老通力合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你願意做一些事去幫助會眾裡軟弱的人嗎?
態度溫和
15.牧人找著了失去的綿羊,就怎樣做?他為什麼這樣做?
15 牧人找著失去的綿羊以後,怎樣做呢?他把綿羊「放在肩頭上」。(路加福音15:5)這個感人的舉動表露了牧人的心跡!想想看,綿羊迷路後,流落異地, 日夜漂泊,甚至可能成為獅子追蹤的獵物。(約伯記38:39,40)綿羊餓了幾天,身體一定很虛弱,根本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越過路上的障礙,返回羊群。所以,牧人彎下腰,溫柔和藹地抱起綿羊,扛著牠越過一切障礙,送回羊群裡去。牧人對迷失的綿羊呵護備至,我們可以怎樣效法他呢?
16.為什麼我們要效法牧人,對迷失的綿羊呵護備至呢?
16 人離開了基督徒會眾,靈性自然會困乏無力。在這個冷酷的世界裡,他就像走失了的綿羊,漫無目標地到處漂泊。他離開了上帝的羊圈,得不到基督徒會眾的保護,比以往更容易受到魔鬼的攻擊;因為魔鬼「好像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設法吞噬人」。(彼得前書5:8)此外,他在靈性上餓了一段日子,自然感到軟弱無力,根本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跨越障礙,返回基督徒會眾。我們要俯就軟弱的人,彷彿彎下腰一樣,溫柔和藹地扶起他,把他帶回會眾。(加拉太書6:2)怎樣著手呢?
17.探望軟弱的人時,我們可以怎樣效法使徒保羅?
17 使徒保羅說:「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哥林多後書11:29;哥林多前書9:22)保羅有體恤之心,設身處地為軟弱的人著想。我們也要像保羅一樣,體恤軟弱的人。探望靈性軟弱的基督徒時,要多安慰安慰,讓對方明白,耶和華仍視他如珍寶,弟兄姊妹都很掛念他。(帖撒羅尼迦前書2:17)也要讓對方知道,會眾的人樂意隨時幫他一把,「像兄弟為共患難而生」。(箴言17:17;詩篇34:18)衷心的關懷,溫柔的扶持,能使他逐漸振作,返回上帝的羊圈。接著我們該怎樣做呢?我們可以從婦人失去銀幣的比喻裡找著指引。
不辭勞苦
18.(甲)比喻裡的婦人為什麼不放棄尋找銀幣?(乙)婦人付出多大努力去尋找銀幣?結果如何?
18 婦人深知,要找著失去的銀幣一點也不容易,但決不是辦不到的。銀幣要是掉進一大片樹叢或很深的沼澤裡,婦人也許早就放棄尋找了。可是,她肯定銀幣就在屋子的某個角落裡,範圍有限,於是不辭勞苦,細心尋找。(路加福音15:8)首先,她點著燈,照亮陰暗的地方。接著,她打掃地板,希望聽見金屬的叮噹聲。她找遍每一個角落,直到燈光照射在閃閃生輝的銀幣上。婦人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19.關於幫助軟弱的人,我們從比喻裡婦人的做法學到什麼?
19 比喻的細節提醒我們,要聽從聖經的吩咐,盡義務幫助軟弱的基督徒,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我們也知道,這樣做要費心費力。保羅曾對以弗所城的長老說:「你們要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使徒行傳20:35上)要記住,婦人並不是漫無目的,在屋子裡隨便找找就算了。她能把銀幣尋回,是因為她有計劃、有步驟地尋找,「直到找著」為止。同樣,我們幫助軟弱的人恢復靈性健康,也要不辭勞苦,目標明確。我們該怎樣做呢?
20.我們怎樣幫助軟弱的人?
20 怎樣才能幫助軟弱的人信賴和感激上帝呢?跟他們一起討論合適的基督教書刊,可能正是他們最需要的。經常跟他們一起研讀聖經,就能全面而持續地幫助他們。至於誰能勝任這個工作,看來傳道監督最清楚。傳道監督可以建議傳道員跟軟弱的人討論什麼課題,研讀哪本書刊。比喻裡的婦人使用合適的工具,結果找著銀幣。今天,我們也有很多工具,可以用來履行上帝交給我們的責任,幫助軟弱的人恢復靈性健康。在這方面,兩本特別管用的新書就是《崇拜獨一的真神》和《親近耶和華》。a
21.向軟弱的人伸出援手,人人都能得到什麼益處?
21 向軟弱的人伸出援手,人人都能得益。受幫助的人能跟真朋友重聚,歡樂不在話下。我們幫助別人,能從心底裡感受到施與才有的喜樂。(路加福音15:6,9;使徒行傳20:35下)弟兄姊妹彼此關心,會眾就會溫情洋溢。最重要的是,耶和華和耶穌都樂於扶助軟弱的人,我們向軟弱的人伸出援手,就能反映這兩位仁愛牧人的看法,為他們增光。(詩篇72:12-14;馬太福音11:28-30;哥林多前書11:1;以弗所書5:1)因此,我們實在應該不斷「彼此相愛」。
-
-
要不斷多結果實守望台2003年 | 2月1日
-
-
要不斷多結果實
你們要不斷多結果實,表明自己是我的門徒。——約翰福音15:8
1.(甲)耶穌向使徒們指出,要當他的門徒就得符合什麼條件?(乙)我們該問問自己什麼問題?
耶穌死前那個晚上,跟使徒們促膝詳談,開誠相見地勉勵他們。午夜已過,耶穌因為深愛摯友,仍然諄諄教誨他們。言談間,耶穌提醒使徒們,要繼續當他的門徒就得多符合一個條件。耶穌說:「你們不斷多結果實,表明自己是我的門徒,我的父親就因此得榮耀了。」(約翰福音15:8)今天,我們有沒有符合這個條件,表明自己是耶穌的門徒呢?「多結果實」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仔細想想耶穌當晚的話。
2.耶穌死前一晚提出什麼跟果實有關的比喻?
2 當晚,耶穌打了個比喻去勉勵門徒,「多結果實」就是其中一句話。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親是培植的人。我的枝子,凡不結果實的,他就除掉;凡結果實的,他就修整乾淨,叫果實結得更多。你們因為我對你們講論的話語,已經潔淨了。你們要時刻跟我聯合,我也時刻跟你們聯合。枝子不留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實。同樣,你們要不是時刻跟我聯合,也不能結果實。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你們不斷多結果實,表明自己是我的門徒,我的父親就因此得榮耀了。正如父親愛我,我愛你們,你們也要時刻在我的愛裡。你們要是遵守我的誡命,就時刻在我的愛裡」。(約翰福音15:1-10)
3.耶穌的門徒要怎樣做才能結出果實?
3 在這個比喻裡,耶和華是培植的人,耶穌是葡萄樹,使徒們則是枝子。只要使徒們努力地時刻跟耶穌「聯合」,就能結出果實。跟耶穌聯合十分重要,因此耶穌接著解釋,使徒們要怎樣做才能繼續跟他聯合。他說:「你們要是遵守我的誡命,就時刻在我的愛裡」。後來,使徒約翰也給基督徒弟兄寫過類似的話。a(約翰一書2:24;3:24)由此可見,耶穌的門徒只要遵守耶穌的誡命,就能時刻跟他聯合;既然時刻聯合,也就能結出果實了。我們該結出怎樣的果實呢?
要不斷長進
4.耶和華會除掉所有不結果實的枝子。我們從這件事看出什麼?
4 葡萄樹的比喻說,耶和華會「除掉」不結果實的枝子。我們從這件事看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出,基督的門徒不論環境怎樣,能力大小,都必須結出果實,而且都能結出果實。耶和華滿懷愛心,無論誰被耶和華「除掉」,不再有資格做基督徒,原因都不可能是能力不足。(詩篇103:14;歌羅西書3:23;約翰一書5:3)
5.(甲)耶穌的比喻怎樣說,表明我們能在結果實方面不斷長進?(乙)以下會談談哪兩種果實?
5 耶穌的葡萄樹比喻也表明,我們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做屬靈的事,做個長進的基督徒,就像茂盛生長的枝子一樣。請留意耶穌怎樣說:「我的枝子,凡不結果實的,他就除掉;凡結果實的,他就修整乾淨,叫果實結得更多。」(約翰福音15:2)在比喻的末了,耶穌敦促門徒要「多結果實」。(第8節)這表示什麼呢?就是基督徒永不該自滿。(啟示錄3:14,15,19)相反,我們該想方設法,多結果實。我們該盡力多結什麼果實呢?首先,是「聖靈的果實」。其次,是王國的果實。(加拉太書5:22,23;馬太福音24:14)
結出聖靈的果實
6.什麼特質在聖靈果實中居於首位?耶穌怎樣強調這種果實非常重要?
6 在「聖靈的果實」當中,愛心居於首位。耶穌以多結果實的葡萄樹為喻之前不久,曾吩咐門徒說:「我給你們一條新誡命,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約翰福音13:34)基督徒努力遵守這條誡命,聖靈就使他們的愛心多而又多。耶穌在世的最後一晚,曾經再三提醒使徒們要表現愛這種特質。(約翰福音14:15,21,23,24;15:12,13,17)
7.使徒彼得的什麼話表明,結出果實跟顯出基督的特質息息相關?
7 當晚彼得也在場,因此知道真基督徒必須效法耶穌,彼此以愛心相待,也要顯出其他相關的特質。多年後,彼得鼓勵基督徒培養自制、弟兄之情和愛心等特質。他也說,基督徒這樣做,就不致「沒有行動,不結果實」了。(彼得後書1:5-8)不論處境如何,我們都能結出聖靈的果實。因此,願我們盡力顯出愛心、仁慈、溫和,以及基督的其他特質,並且不斷進步。「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是永不會過多的。(加拉太書5:23)但願我們都「多結果實」。
結出王國的果實
8.(甲)王國的果實跟聖靈的果實有什麼關係?(乙)我們該想想什麼問題?
8 植物要是結出色彩鮮豔、美味多汁的果實,一定十分悅目可人。但果實可不只是增添植物的吸引力而已。果實裡有種子,沒有種子,植物就不能繁殖。同樣,結出聖靈的果實也不僅叫基督徒的品格更吸引人而已。我們要是有愛心和信心等特質,就會傳揚聖經的王國信息,好像植物散播種子一樣。使徒保羅強調,兩者是息息相關的。他說:「我們既然有同一種信心[聖靈果實之一]的精神,也就照樣信從,所以也這樣說話。」(哥林多後書4:13)保羅後來解釋,我們要「以讚美為祭,獻給上帝」,那就是「用嘴唇所獻的果實」,也是基督徒要結出的第二種果實。(希伯來書13:15)在宣揚上帝的王國方面,我們能更進一步,「多結果實」嗎?
9.成功教導人成為基督徒,就是結出王國的果實嗎?請解釋。
9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明白王國的果實是什麼。我們成功幫助人成為基督徒,就是結出王國的果實嗎?(馬太福音28:19)這樣的推斷正確嗎?王國的果實主要是指那些經我們教導而受浸的人嗎?不然。要是果實純粹指新門徒,在反應冷淡的地區裡孜孜不倦地宣揚王國多年的基督徒,豈不是比喻中那些不結果實的枝子?事實當然不是這樣。要是這樣,他們一定會感到灰心泄氣。如果王國的果實主要不是指新門徒,那又是指什麼呢?
撒播王國種子,多結果實
10.撒種的比喻表明,王國的果實不一定是什麼?而是什麼?何以見得?
10 從耶穌的另一個比喻,我們可以看出王國的果實到底是什麼。在反應冷淡的地區裡作見證的傳道員知道答案後,一定大感鼓舞。這個比喻說,有人出去撒種,種子落在不同的土壤上。耶穌說,種子就是上帝話語裡的王國信息,不同的土壤則代表不同的內心情況。有些種子落在好土上,萌芽之後,就結出果實來。(路加福音8:8)什麼果實呢?小麥萌芽成熟之後,就會結出果實,但果實不是一整株一整株的小麥,而是麥穗,是新種子。基督徒向人傳道,所結的果實也不一定是新門徒,而是新的王國種子。
11.我們可以給王國的果實下什麼定義?
11 因此,比喻中的果實所指的既不是新門徒,也不是基督徒的美好特質。既然所撒的種子是上帝王國的話語,所結的果實就必然是王國的話語受到大大宣揚這件事。換句話說,果實是指努力宣揚王國。(馬太福音24:14)不管環境怎樣,我們人人都能結出這種王國果實,都能宣揚王國的好消息嗎?人人都能!耶穌在同一個比喻裡解釋了原因。
盡力而為,榮耀上帝
12.所有基督徒都能結出王國的果實嗎?請解釋。
12 耶穌說,撒在好土上的種子,「產生收穫,有的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馬太福音13:23)種子撒在田裡,能產生多少收穫,可能因環境而異。在宣揚王國好消息方面,我們到底能做多少,也可能因環境不同而有差異。耶穌表明他清楚這一點。有些人宣揚好消息的機會較多,有些人則身體較好,精力較旺盛。因此,我們能做的可能比別人多,也可能比別人少。不過,只要我們盡力而為,耶和華就悅納我們。(加拉太書6:4)就算我們年老力衰或身染重病,不能常常傳道,慈悲的天父耶和華也必定把我們視為「不斷多結果實」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把一切都獻給他,全心全意地事奉他。b(馬可福音12:43,44;路加福音10:27)
13.(甲)我們要不斷結出王國果實,主要原因是什麼?(乙)我們怎樣才能在反應冷淡的地區裡不斷結出果實?(見21頁附欄)
13 不管我們能結出多少王國果實,只要謹記這樣做的原因,就會努力「不斷結出果實」。(約翰福音15:16)耶穌道出門徒要結果實的主要原因:「你們不斷多結果實,……我的父親就因此得榮耀了。」(約翰福音15:8)我們向人傳道,的確能使耶和華的名在全人類面前彰顯為聖。(詩篇109:30)安娜是個忠心的基督徒,今年七十多歲。她說:「即使地區裡的人對聖經信息不大感興趣,我們能代表至高的主宰,仍該感到光榮。」克勞迪奧自1974年以來就一直熱心傳道。有人問他,地區裡沒多少人響應好消息,為什麼仍繼續傳道。克勞迪奧回答時,引用了約翰福音4:34耶穌所說的話:「我的食物就是遵行那位差我來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作。」克勞迪奧說:「我希望效法耶穌,在宣揚王國方面善始善終,完成上帝交給我的工作。」(約翰福音17:4)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都有同樣的心願。(見21頁附欄「怎樣才能堅忍不拔,結出果實?」)
傳講福音,施行教導
14.(甲)施浸者約翰和耶穌的工作涉及哪兩方面?(乙)現代基督徒所從事的工作包括什麼?
14 在四福音裡,第一個宣揚王國的人是施浸者約翰。(馬太福音3:1,2;路加福音3:18)約翰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作見證」。他信心堅定,希望「各樣的人都通過他而相信」。(約翰福音1:6,7)有些人聽了約翰傳講的信息,真的成為基督的門徒。(約翰福音1:35-37)因此,約翰不但向人傳講福音,還教導人成為基督的門徒。同樣,耶穌既傳講福音,也施行教導。(馬太福音4:23;11:1)怪不得耶穌吩咐門徒,不但要傳講王國信息,也要幫助接受真理的人成為他的門徒。(馬太福音28:19,20)因此,我們今天既要向人傳講福音,也要施行教導。
15.公元1世紀的人對傳道工作的反應,跟今天的人有什麼相似之處?
15 公元1世紀,聽見保羅傳道施教的人「有的相信,有的不肯相信」。(使徒行傳28:24)今天,人們對好消息的反應也差不多。雖然大部分王國種子都落在不好的土壤上,有些種子卻落在好土上,扎根萌芽,就像耶穌所預言的一樣。事實上,全世界平均每週都有五千多人成為基督的真門徒!雖然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聖經,這些新門徒卻相信。為什麼他們的心彷彿好土,樂意接受王國信息呢?耶和華見證人關心對聖經感興趣的人, 常常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真理,就像給剛撒下的種子澆水, 有利於種子生長一樣。(哥林多前書3:6)請看看以下兩個例子。
關心別人,得著美滿成果
16,17.為什麼我們要關心傳道時遇見的人?
16 比利時有個年輕的耶和華見證人叫卡羅利妮。有一次,她傳道時碰見一個老太太。老太太對王國信息不感興趣。雖然如此,卡羅利妮和同伴看見老太太的手纏著繃帶,仍主動向她提出幫助,但老太太婉拒了。兩天後,卡羅利妮和同伴回去探望老太太,向她問好。卡羅利妮說:「她的態度完全不同了。老太太知道我們真的關心她,不禁又驚又喜。她請我們進去,開始學習聖經。」
17 桑迪是美國的一個耶和華見證人,也很關心傳道地區裡的人。當地一份報章常常報導誰家有孩子出生。桑迪愛翻閱這份報章,然後帶著《我的聖經故事書》c登門造訪。初為人母的一般都在家,有人到訪,總是喜滋滋地讓人看看自己的寶貝兒。於是,桑迪很容易就跟她們談起來。桑迪說:「我跟這些父母說,向新生兒朗讀,能建立親子關係,這是很重要的。然後,我會談談在今天教養兒女的種種困難。」她往日探訪過的一個家庭,媽媽和六個孩子最近都開始事奉耶和華。我們主動關心傳道時遇見的人,也可能會得著這麼美滿的成果。
18.(甲)為什麼我們人人都能符合「多結果實」的條件?(乙)約翰福音提到真基督徒要符合哪三個條件?你決心符合這些條件嗎?
18 我們知道自己能符合上帝的要求,「不斷多結果實」,感到多麼欣慰!不論我們年紀是老是少,身體是強是弱,傳道地區的反應是好是壞,人人都能多結果實;因為我們都能多結聖靈的果實,也都能盡力宣揚上帝的王國。此外,我們要時刻遵守耶穌的話語,也要努力彼此相愛。我們盡力符合約翰福音所提到的三大條件,就證明自己真是基督的門徒了。(約翰福音8:31;13:35)
[腳注]
b 因年事已高或臥病在床而無法外出的人,可以寫信向人作見證。要是情況許可,可以打電話作見證,也可以向上門拜訪的人傳講好消息。
c 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