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醫生處境,今非昔比
    警醒!2005年 | 1月22日
    • 時移勢易,關係改變

      也許有些人還記得,醫生攜著黑藥箱上門看病的日子。人們對大部分醫生的態度是,一方面景仰醫生的能力,尊重他們的地位,稱讚他們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又抱怨他們的收費,痛恨他們的失誤,譴責他們的冷漠。無論古今,人們對醫生的感情總是錯綜複雜的。

      然而,有的醫生卻能跟一家幾代人結下情誼,為他們看病。以往,醫生常常上門看病,要是到鄉下去接生,有時還會留在那裡吃飯甚至過夜。有的醫生親自為病人配藥。有的醫生則不計私利,免費為窮人看病,不分晝夜,全年無休。

      當然,現在不少醫生還是那樣辛勞無私,但是在許多地方,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在近幾十年的變化之大,超過在過去的幾百年。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看看,上門看病這種方式的轉變。

      為何不再上門看病?

      上門看病曾是醫生慣常的做法,目前在一些地區還是有這樣的看病方式。但在世界上很多地區,這種看病的方式已越來越少了。《印度時報》說:「家庭醫生特別讓人感到安心,對病患家庭也非常了解,還願意隨喚隨到。如今的年代,醫生專攻某一個醫學領域,家庭醫生上門看病的方式已成過去。」

      由於醫學知識爆炸,許多醫生都只專攻某個醫學領域,成為整體中的一分子,這樣一來,病人每次看病,都可能要看不同的專科醫生。結果,許多醫生就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跟患者的家庭建立長久的關係。

      一百年前,醫生開始使用實驗分析、儀器診斷,自那時起,就很少有醫生再上門看病了。許多國家的醫療機構都認為,醫生上門看病是浪費時間。現在的病人大多都能乘車到醫生的診所就診。另外,輔助醫療服務和急救服務,過去都是醫生的工作。

      情況改變

      當今社會,能獨當一面的醫生少之又少。常常由政府機構或醫療保健公司,聘請醫生提供醫療服務。誠然,許多醫生不喜歡第三者介入醫生和病人之間。這些機構往往要求醫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看更多的病人。英國一位醫生希拉·柏金斯說:「每7-10分鐘我就得看一個病人。還要花大量時間從電腦上查看病人的資料。根本沒有時間深入了解病人。這真令人沮喪。」

      從前,醫生的吩咐就像聖旨一般。到了今天,醫生看病,病人反而有更大的決定權。現在許多國家,醫生有義務要向患者說明治療方法可能出現的後果,這樣患者可以知情同意某種治療方法。於是,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就發生了改變。在有些人看來,醫生只不過是擁有某方面的專長罷了。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有不少醫生都是女性。女醫生通常比較受人歡迎,因為她們更有耐心聆聽患者傾訴。看來因她們的加入,使人覺得醫生都頗有同情心。

      有同情心的醫生,能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面對的壓力,所以還是受大部分人賞識的。但是反過來問一問,又有多少病人了解醫生的感受和面對的壓力呢?將心比心,互相體諒,無疑能夠改善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下篇文章也許能加深我們對醫生的了解。

  • 醫生工作壓力大
    警醒!2005年 | 1月22日
    • 醫生工作壓力大

      「年輕的父母帶著新生兒來到診所,希望我能治好孩子的病。我給孩子作檢查時,心情很沉重。他的疾病無藥可治。當我告訴這對初為父母的年輕人,他們的孩子會永遠看不到東西,你能想像我當時的心情嗎?我打發他們離開後,簡直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但是一會兒,下一個病人進來了,我還要笑臉相迎!這一切都讓我感到非常疲憊。」——南美一個眼科醫生

      病人找醫生看病,只想著自己的病情,希望得到治療,哪裡會想到醫生也有醫生的煩惱。結果,很少人意識到醫生每天要面對多大的壓力。

      當然,不只醫生有壓力,每個人都有壓力。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會跟醫生打交道。既然如此,那就應當了解一下醫生每天所面對的壓力,以及在壓力之下的醫生怎麼生活。

      醫生從進入醫學院開始,就要學習如何在壓力下生活。可是醫學訓練和實習對情感的打擊,畢生難忘。從這裡開始,往後的日子可能改變醫科學生的感情和性格。

      令人震撼的醫學訓練

      醫科學生入學第一週也許就要進解剖室,這樣的經歷令人十分難受。許多學生在此之前可能從沒見過屍體。看見一具裸露的屍體,一次又一次地被解剖分析,實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學生不得不想個方法,應付波動的情緒。他們通常用幽默的手法自娛,就是給每具屍體取個好笑的綽號。這樣的行為在外人看來,有點冷酷無情,對死者缺乏尊重。可是醫科學生一定得這麼做,才不致老是猜想著這具屍體生前曾是什麼人,有什麼樣的背景等等。

      接下來就要到醫院的病房實習了。大多數人到了中年才開始感到人的一生十分短促。但是醫科學生年紀輕輕就要面對不治之症和死亡。有個學生這樣形容第一次到醫院實習的經歷:「真是噁心死了!」無論國家貧富,病人常常因沒錢而求醫無門,醫科學生第一次看到世事這麼不公平,情緒上所受的打擊可想而知。

      剛取得行醫資格的醫生如何應付這樣的壓力呢?醫護人員只能客觀地對待病人,避免感情用事,免得自己的情緒受影響。護士可能說,「醫生,2號床有個斷腿的」,而不是說有個人需要幫助。如果你不了解箇中原因,這樣的話乍聽之下可能很令人反感。

      同情心疲乏

      醫生所接受的本來只是單純跟科學有關的訓練,但是對很多醫生來說,工作大部分時間卻要跟病人對話,有些醫生在處理與病人的關係上,缺乏適當的心理準備。就像前言說的那樣,告訴病人壞消息,是醫生最難做的一件事。有些醫生每天都要做這樣的事。病人在危急關頭,通常都會向醫生發泄心裡的苦悶。應付焦慮不安、驚慌失措的病人,讓醫生感到身心俱疲,時下稱之為「同情心疲乏」。

      加拿大的一位家庭醫生回憶起行醫的頭幾年,這樣寫道:「工作的壓力幾乎將我擊垮。需要幫助的人佔據我的時間;抑鬱的人希望卸下包袱;病人等我看病;有些人工於心計,拉拉扯扯,糾纏不清;有人到我這裡來;有人要我到他們家去;有人把電話打到家裡,甚至打到臥室。這人、那人、到處都是人。我也希望幫助別人,但是這種情形太過分了,叫人受不了。」(《一個醫生的窘境》,約翰·霍蘭著)

      歲數越大,壓力越小嗎?通常資歷越高,責任越大。也許在資料不充分的情況下,往往要在瞬間作出生死攸關的決定。一個英國的醫生解釋說:「年輕的時候,我不擔心。就像少年人開車不顧後果一樣。但現在年紀大了,把生命看得更寶貴。要決定用哪種療法,比以前更叫我傷腦筋。」

      這些壓力對醫生有什麼影響呢?為使自己的情緒不受影響,就得習慣和病人保持距離。可是這種習慣也可能影響到自己跟家人的關係。要抗拒這種影響也許很難。有些醫生非常有同情心,全情投入幫助病人。但他們能堅持多久而不受同情心疲乏之苦呢?這就是醫生進退兩難的窘境。

      應付難纏的病人

      問起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帶來的壓力,醫生通常都會說難纏的病人如何如何。以下的幾種情況,也許你並不陌生。

      第一種情況:病人浪費醫生的時間。跟醫生閒聊,半天進不了主題。第二種情況:病人強人所難。不是急病,卻在三更半夜或在週末打電話給醫生;要求醫生採取某種他不太贊同的療法。第三種情況:不信任醫生。一些病人也許上網自行搜尋有關病情的資料。這些資料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利用上網搜尋資料可能令病人不信任主治醫生。醫生可能沒時間跟病人討論資料上所說的每一方面的利弊。病人不信任醫生,不聽醫生的囑咐,會叫醫生很不高興。第四種情況:病人半途而廢。治療尚未見效,病人就放棄治療,或轉院另請高明。

      然而,在一些國家,醫生的主要壓力不是來自病人,而是來自律師。

      防禦式醫療

      許多國家報導,起訴醫生失職的案件急劇上升。一些律師無理地提出賠償訴訟,藉此發財。美國醫學協會的主席解釋說:「他們使得醫療責任險急劇上升。這些訴訟案件也帶來其他痛苦。對於一個醫生來說,不公正的訴訟意味著巨大的傷害——尷尬、浪費時間……壓力、焦慮。」有些醫生甚至被逼得自殺。

      因此,許多醫生不得不採取「防禦式醫療」,決定某種醫療方案時,考慮的是如何在法庭上自衛,而非病人的利益。《醫生新聞摘要》說:「醫生在法律層面上的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