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有辦法治療嗎?警醒!1987年 | 3月8日
-
-
艾琳的病發作於1955年——當時精神健康正發生了一場革命。醫藥界剛發明了新藥去輕減外科手術所導致的損傷。醫生們發現,精神病人若服食同一的藥,「以前需要關在孤立病房或要穿著緊身衣的病人現在已不必加以監視了。……藥物完全消除了某幾種精神變態。」(《人腦》,雷斯特[Richard Restak]博士著)這些藥物在精神健康方面所促成的革命性影響再次可以從精神分裂症的療效見之。
艾琳的醫生試用一種新的抗精神病藥物。在談話療法和電震療法失效的病例上,藥物療法卻成功了。艾琳和數以千計與她類似的病者遂能離開精神病院而回家。
化學控制
醫生們並不知道藥物怎樣發揮作用,但看來藥物可以阻止腦的感受體吸收一種稱為多柏邁因(dopamine)的化學物質。多柏邁因的作用若受到抑制,病人便有起色。給病人所服的藥若提高多柏邁因在腦裡的作用,病人的情況就變壞。因此在精神病的化學作用方面遂露出了一線曙光。(參看附欄。)
關於精神分裂,尚有許多事情未為人知。但是抗精神病的藥物已被確定為有效的療法。不幸的是,醫生們聲稱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病患者對各種藥物——或任何療法——並沒有反應。然而,藥物充其量只是有助於控制——而非治療——精神分裂症,減低或消除該病較狂亂的急性病徵而已。即使如此,這些藥物已經從外科手術或緊身衣踏進了一大步。
那麼,何必把使用藥物的病人視為低能或吸毒者呢?抗精神病的藥物並不會使人上癮,也不會使病人感覺飄飄然而以之為樂趣。托里博士把抗精神病藥物比作「治糖尿病的胰島素」。馬克西文(Jerrold Maxmen)博士則宣告:「服食這些藥物的人不是『逃避難題』而是正視難題。」
可是,艾琳不久就發現,這些藥物也有陰暗的一面。
副作用帶來的難題
「我自覺有如僵屍一般,」艾琳回憶說。「我不能操作。我記得我有時一天要睡16小時之多。」艾琳的生活逐漸惡化。她嘗試放棄服藥——結果要再度進入精神病院。a
有些病人的確遭受不利的反應,從不安、暈眩、昏昏欲睡、黃疸病、休克以至體重大增不等。最不良的反應之一是遲發性的運動困難;在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病人之中,受遲發性運動困難影響的佔百分之10至20。病情包括面部和口部不由自主的抽搐在內。
既然醫生無法預知病人會對藥物有什麼反應,處方時就牽涉到若干程度的嘗試和錯誤。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告訴《儆醒!》代表說:「醫生可能試用三、四種不同的藥物才找出哪一種最有效和副作用最少。」
可慶幸的是,大多數副作用的難題都可以控制。在艾琳的例子上,方法只是更換藥物。之後她的昏昏欲睡和幻想都消除了。她離開精神病院,重過正常生活!將近30年來,她保持神志清醒——直至她試圖擺脫藥物為止。她說:「我以為自己的病已經好了。但在一年之後,我的思想又再度變成失常。醫生說:『再次服藥吧。』」為了使生活恢復正常,這僅是個很小的代價而已。
並非所有病人對藥物的反應都是這麼成功的,藥物的功效也時常慢得像蝸牛。再者,有些病人極不喜歡服藥。但是在病徵嚴重到不能自已時,就只可在服藥和精神病院之間任擇其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