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生機勃勃的地球
    警醒!2009年 | 2月
    • 生機勃勃的地球

      地球上的生物,數目極大,種類極多,物種的數目可能以百萬計。許多生物在土壤、空氣和水裡生長繁衍,體積很小,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舉例說,單在一克重(0.04盎司)的土壤裡,就有一萬種 細菌,可見土壤蘊含的微生物,數目多麼驚人!科學家發現,甚至在地面以下3公里的土壤也能找到微生物!

      我們的天空同樣充滿生機,活躍其中的不僅有鳥兒、蝙蝠和昆蟲。在某些季節,空氣中還含有大量的植物孢子、花粉和種子,在某些地區,更有數千種微生物在空中飛散。《科學美國人》雜誌指出:「空氣跟土壤一樣,蘊含種類繁多的微生物。」

      另一方面,科學家對海洋的認識仍然有限,因為要探究海洋常常要借助昂貴的設備。雖然考察珊瑚礁比較容易,研究也較深入,但是住在珊瑚礁的生物,可能有數百萬種仍待發現。

      雖然如此,有一點是肯定的:地球滋養著無數生物,這使地球起了若干化學變化。在生物圈內,即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裡,這種變化尤其顯著。就以海洋為例,貝殼和珊瑚所含的碳酸鈣,有助於穩定海水的化學結構。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的一份報告談到碳酸鈣所發揮的作用,說:「這種情形就彷彿抗酸劑能夠中和胃酸一樣。」無論是花草樹木也好,是湖面或海面的浮游植物(單細胞藻類)也好,都能夠調節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氧含量。在土壤裡,細菌和真菌發揮分解作用,從而為植物提供養分。的確,地球上可謂生機勃勃。

      不過,要不是地球很多方面都配合得天衣無縫,地球上就根本不可能有生命。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完全明白地球某些方面如何配合。比如說:

      1.地球在銀河系和太陽系所處的位置;地球運行的軌道、傾斜度、自轉速度;地球與其衛星月球的關係

      2.由磁場和大氣層構成的雙重屏障

      3.豐富的水資源

      4.既能補給,又能潔淨生物圈的自然循環系統

      接著的文章會談談以上幾方面。你閱讀時,不妨問問自己:「地球有這些特性純粹是巧合,還是出於造物主的精心設計呢?如果地球是造物主所創造的,他創造的目的是什麼呢?」本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會交代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第3頁的附欄]

      「科學殿堂不容上帝踏足」

      眾多證據表明,自然界構造實在精妙,不可能碰巧產生。儘管如此,許多科學家還是不肯承認有一位創造者。進化論學者理查德·萊汪丁說,這並非因為科學家能提出若干證據,令無神論者覺得「宇宙自行產生的說法」是對的。事實上,無神論者「先入為主,相信唯物主義」,所以決心提出「一套理論,解釋宇宙是如何自行產生的」。萊汪丁表達了一般科學家的看法,說:「唯物主義是不容置疑的,科學殿堂不容上帝踏足。」

      要是有大量證據表明創造者真的存在,人還是執意相信以上那個沒有根據的看法,這是否明智呢?你認為怎樣?(羅馬書1:20)

  • 地球的位置完美適中
    警醒!2009年 | 2月
    • 地球的位置完美適中

      一般來說,地址會包括國家、城市和街道的名稱。談到地球所在的位置或「地址」,我們不妨把銀河系比作地球所屬的「國家」,太陽系(包括太陽及各行星)比作地球所在的「城市」,地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軌道則是「街道」。隨著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深刻了解到,地球在宇宙中所佔的空間很小,但位置極其優越。

      先談談地球所屬的「城市」——太陽系。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一個適合生物生存的區域,科學家稱之為「銀河系適居帶」。這個區域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萬8000光年,所含的化學元素恰恰足以維持生命。在距離銀河系中心較遠的區域,生存所需的化學元素過於稀少;靠近銀河系中心的區域,則存在著大量有可能致命的輻射和其他威脅生存的因素,環境可說是危機四伏。難怪《科學美國人》雜誌(英語)說:「我們的居所[地球]坐落在[宇宙中]最佳的地段。」

      「街道」位置適中

      地球所在的「街道」,即地球在太陽系這個「城市」中運行的軌道,也是最理想的。地球離太陽大約1億5000萬公里運行,位於科學家稱為「恆星適居帶」的區域內。這個區域溫度適中,生物既不會凍僵,也不會烤焦。此外,地球的軌道接近圓形,所以一年到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都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太陽是地球最佳的「能源供應商」。太陽性能穩定,大小適中,輸送到地球來的能量剛好能滿足地球的需要。有人稱太陽為「非常獨特的恆星」,這樣說一點也不錯。

      最佳鄰居

      談到地球的最佳「鄰居」,非地球的衛星月球莫屬。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多一點。與太陽系的其他衛星比較,月球的體積相對其主星地球來說大得出奇,但這個比例絕非巧合。

      一個原因是,月球在地球的海洋潮汐中起主導作用,而海洋潮汐在地球的生態環境中又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此外,月球的存在也有助於穩定地球的自轉軸。沒有月球,地球就會像陀螺一樣左搖右擺,甚至可能會一頭栽倒,這樣氣候、潮汐等就會發生變異,地球將大難臨頭。

      傾斜度與自轉速度都適中

      地球的自轉軸傾斜23.5度,由此產生了循環更迭的四季,宜人的氣溫,以及多姿多彩的氣候帶。《獨特的地球——為何複雜的生命在宇宙中不常見?》(英語)一書說:「地球自轉軸的傾斜度看來『非常適中』。」

      此外,地球因自轉而產生的日夜長度,也非常適中。如果地球自轉的速度太慢,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會烤成焦炭,背著太陽的一面則會寒冷如冰。相反,如果地球自轉的速度太快,比如快到令日長縮短至幾個鐘頭那樣,地面就會狂風大作,地球還會受到其他不利的影響。

      沒錯,地球的各個方面,從地球所處的位置、自轉的速度到地球的鄰居月球,處處都體現出創造主的智慧和他那精心的設計。a進化論學者兼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說:「每當談到宇宙規模如何壯闊,氣勢如何宏偉,秩序如何和諧,布局如何優雅,構造如何精妙,就連堅持無神論的科學家也會變成深情的詩人。」

      宇宙萬物如此精妙,究竟是碰巧產生的,還是出於造物主的精心設計呢?你閱讀下一篇文章時,不妨想想這個問題。下一篇文章會談談地球的雙重屏障怎樣發揮奇妙作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保護,不致受到來自太空的威脅。

      [腳注]

      a 宇宙之所以能夠存在,關鍵在於統管物質的四種基本物理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四種物理力強弱適中,絲毫不差。(請看《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第2章,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5頁的附欄]

      你移動得比子彈還快?

      當你看完這個附欄時,你已不自覺地移動了幾千公里!這怎麼可能呢?請看:

      地球的圓周是4萬公里,而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週。所以,赤道及其附近一帶每小時移動大約1600公里。(兩極當然沒有移動,只是原地旋轉。)

      地球以每秒鐘30公里的速度環繞太陽運行,而太陽系又以每秒鐘249公里的驚人速度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行。那麼子彈呢?子彈的速度至多每秒鐘1.5公里。

      [第4頁的圖片鳴謝]

      銀河系:NASA/JPL/Caltech

      [第5頁的圖片鳴謝]

      地球:Based on NASA/Visible Earth imagery

  • 地球的「保護罩」保護周全
    警醒!2009年 | 2月
    • 地球的「保護罩」保護周全

      太空是個險象環生之地,既有致命的輻射,又有流星體飛來竄去。雖然如此,地球卻能夠在銀河系這個「射擊場」內穿梭,而幾乎絲毫無損。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有兩個不同凡響的「保護罩」,也就是強大的磁場和獨特的大氣層。

      地球的磁場產生於地球的深處,並延展至太空,形成一道隱形的屏障,稱為磁層(如右圖所示)。這道屏障能保護我們,減低宇宙射線對我們的影響,也使我們不致受到太陽的威脅。沒有磁場,地球就可能受到以下的威脅:太陽風(一股持續不斷的粒子流)、太陽耀斑(在幾分鐘內釋放的巨大能量,相當於數十億顆氫彈的爆炸力)以及日冕物質拋射(從太陽日冕拋射到太空的物質,重量達數十億噸)。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造成炫目的極光(如右下圖所示),這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出現在地球磁極附近的高空。

      地球的大氣層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層保護。大氣層中有一層稱為平流層,含有稱為臭氧的一種氧氣,能夠吸收多達百分之99的紫外線。所以,從人類到浮游生物都因臭氧層而得到保護,免受致命輻射所傷害。值得留意的是,平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能夠根據紫外線的強度自動調整。臭氧層實在是個靈活、強大的屏障。

      每天都有幾百萬顆流星體,從微小的粒子到巨大的石塊密集地衝擊地球。多虧大氣層的保護,我們才免受傷害。這些流星體大都會在大氣層中燃燒,化為一閃而過的流星。

      地球的「保護罩」不會阻擋生命所需的射線,比如熱能和光。大氣層將熱能輸送至地球的每個角落。到了夜晚,大氣層就彷彿一張毛毯,減緩地球表面熱量的散失。

      地球磁場和大氣層的設計的確令人稱奇,到現在科學家還未能完全清楚其中奧妙。地球的另一個設計也同樣值得讚嘆,那就是地球上豐富的水資源。

  • 水——生命不可或缺
    警醒!2009年 | 2月
    • 水——生命不可或缺

      水是一個難解之謎。它既簡單,又複雜。組成水分子的只有三個原子: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但科學家還沒有完全掌握水分子的運作方式。雖然如此,我們人人都知道,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在所有生物裡,水佔了生物大約百分之80的重量。請看看這種神奇物質的五個特性:

      1.水能夠儲藏巨量的熱能而不會大幅度提高溫度,因此有助於調節氣候。

      2.水在凍結時體積膨脹,冰塊浮於水面,形成一個隔離層。如果水在凍結之後密度增大,就像其他物質一樣,那麼江河、湖泊和海洋就會從底部開始凝固,水中的一切都會結成冰塊!

      3.水的透明度高,所以那些依賴陽光的生物就算在水深的地方也能存活。

      4.水具有表面張力,彷彿有一層富有彈性的「皮」。水的表面張力使昆蟲得以在池塘水面滑行,也使水能形成水滴。由於水的張力所促成的毛細管作用,再高大的植物也能夠吸收水分。

      5.水是已知溶劑中溶解力最強的,能夠溶解氧、二氧化碳、鹽、礦物質,以及其他許多重要物質。

      地球的「空調系統」

      海洋的面積大約佔地球的百分之70,海洋在氣候控制上發揮了主要作用。海洋和大氣層緊密合作,通過風和波浪持續不斷地交換水、氣體、熱能和動力,將熱帶的熱能輸送到兩極,藉此調節全球氣溫。事實上,大多數生物生存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氣溫保持在一定範圍內使水維持液態。《獨特的地球——為何複雜的生命在宇宙中不常見?》一書說:「地球看來具有一切對生存有利的條件。」

      當然,這一切不能歸功於地球本身。那麼,這一切純屬巧合,還是源於一位智慧而仁愛的造物主呢?聖經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造物主的作為。(使徒行傳14:15-17)在下一篇文章,我們會看看支持聖經這個觀點的另一些證據,就是使地球保持潔淨健康的奇妙循環。

  • 循環系統,利於生存
    警醒!2009年 | 2月
    • 循環系統,利於生存

      如果一座城市不再有新鮮空氣,不再有水源和下水道系統,疾病和死亡很快就會蔓延開去。請看看地球。雖然地球的生態系統是封閉式的,我們卻不需要從外太空引進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也不必將廢物運送到外太空去!那麼,地球如何維持生物圈的健康,使其適宜生命繁衍呢?關鍵在於一些自然的循環系統,例如水循環、碳循環、氧循環和氮循環,以下會簡單說明一下。

      水循環包括三個階段:1.太陽能使液態水蒸發,轉化為純淨的水蒸氣,成為大氣的一部分。2.水蒸氣凝結,形成雲。3.雲轉化成雨、雪、雨夾雪或冰雹,降落地面,再次成為液態水。每年循環再生的水有多少呢?據估計,水量之多足以覆蓋全球,平均深度超過1米。

      2

      ← ◯

      ↓ 3 ↑

      ↓ 1 ↑

      ↓ ↑

      → →

      →

      碳循環和氧循環主要通過兩個步驟完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光合作用利用日光、二氧化碳和水,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碳水化合物與氧結合,產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這樣,一個循環輸出的物質,正好滿足另一個循環輸入的需要。這一切過程清潔、高效、安靜。

      氧

      ←

      ← ←

      ↓ ↑

      ↓ ↑

      ↓ ↑

      → →

      →

      二氧化碳

      氮循環對於氨基酸、蛋白質以及其他有機分子的產生都至關重要。A:當閃電和細菌把大氣中的氮轉化為能夠被植物吸收的化合物時,氮循環就開始了。B:植物將這些化合物合成有機分子,動物吃植物就吸收氮了。C:動植物死去後,某些細菌將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使其返回土壤和大氣中。

      ← ← ← ← ← ← ← ← ← ←

      ↓ ↑

      ↓ 大氣層中百分之78是氮↑

      ↓ ↑

      ↓ ↑

      ↓ ↓ 有機分子↑

      ↓ A ↓ ↑

      ↓ 細菌↓ B ↑ ↓ C ↑

      → 含氮的化合物細菌→

      → → →

      絕妙的循環再生系統!

      請想想:人類擁有發達的科技,每年卻製造出難以計數的有毒廢料,這些廢料都無法再生利用(循環再用)。另一方面,地球擁有絕妙的循環再生系統,能夠通過巧妙的化學作用,回收所有 廢物,一點也不浪費!專門撰寫宗教和科學文章的作家柯里說,如此和諧的生態循環系統是「絕不可能碰巧產生的」。

      聖經把這一切歸功於創造地球的那一位,說:「耶和華啊,你所造的多麼豐富!這一切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詩篇104:24)接著,我們會看看造物主如何顯出智慧,照顧人類的特別需要。

      [腳注]

      a 各種化學物質的循環過程可能合併或重疊。舉個例,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和水中都含有氧。所以,氧既參與了碳循環,也參與了水循環。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