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牆倒塌了」警醒!1991年 | 7月8日
-
-
「圍牆倒塌了」
「誰相信能有這樣的事呢?」「我從未想過可以在今生看見這件事發生!」究竟什麼事引起這些評論呢?原來是醜惡的柏林圍牆以及它所代表的一切由1989年11月起被人摧毀了。a柏林的市民蜂擁進入西柏林,有的要品嘗資本主義的奢華宴樂,有的要與家人共敘天倫。
堤的這個缺口導致整個水閘崩潰。許多人覺得東歐將會物換星移,景況不再!
冷戰結束了?
比柏林圍牆倒下更為重要的是分隔東、西雙方的意識形態之牆的倒塌。忽然之間,冷戰銷聲匿跡了。情況正如退役美國陸軍上校戴維·哈克沃思在《新聞週刊》寫道:「冷戰已成過去。今日甚至最死硬派的仇共[產黨]人士也承認冷戰已經結束。」
按德國報章《斯圖加特日報》報導,甚至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1990年7月的倫敦會議中也確認冷戰已經終止。《德國論壇報》在「大西洋同盟國向冷戰時代作最後話別」的標題下引用《斯圖加特日報》說:「[與蘇維埃集團國家]對抗了41年後,北約的16位領袖為新策略鋪路,向冷戰時代作最後的話別。……仇視被合作所替代。……安全和穩定……再不是主要用軍事方法去維持,而是由一個講求平衡、對話和全歐合作的政策來維持。」威脅和平的衝突地區已從歐洲遷移到中東去。
民主何價
號稱人民有自由選擇的民主政體是時下最流行的政治路線。差不多每一個人都趨之若鶩,爭相效學。然而民主是要付出代價的。東、西雙方關係的改善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體並不便宜。《亞洲週刊》(英文)的一篇社論說:「許多不該再稱為蘇維埃集團成員的國家在經濟上分崩離析,……民主是要付出代價的。……民主有許多優點,可是完全的穩定卻不是它的優點之一。」目前的改變帶來了較為自由民主的社會,但誰正為這些改革付出代價呢?
在波蘭、東德及其他地方,有千百萬人發現,由中央控制的經濟制度改變為自由市場體系會在起初的階段帶來失業和艱苦。隨著工業界力圖精簡,增強競爭力,冗員便被解雇了。社會其他行業,諸如軍事工業和軍械業,也連帶受到嚴重影響。怎會如此呢?
東、西雙方彼此的恐懼和敵意既日漸消退,維持龐大軍隊的需要也隨之減少。數以十萬計的士兵及他們的家人現在要嘗試適應平民生活及其種種壓力。國防預算開支可能削減。兵工廠接到的訂單可能減少,而製造商可能需要分散生產。工人也許要遷到其他地區和學習新技術。
在東歐,這項難以置信、動盪不安的變化促成了一個基本上簇新的國際局面。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呢?
關鍵性的詞語,關鍵性的變革
蘇聯改弦易轍表現不干預的態度乃是促成這些變革的關鍵。以往,蘇軍入侵匈牙利(1956)和捷克(1968)的陰影一直抑制著東歐的改革力量。可是波蘭在80年代經歷到團結工會的挑戰,整個國家得以邁向一個較為民主的政體,這表明以往蘇聯的軍事干預政策已經改變了。波蘭的經驗顯示,共產主義的大磐石存有裂縫,而和平、逐步的改革是可以藉著付出一定代價而獲致的。但是,什麼使這一切成為可能呢?
按照若干政論家的說法,促成東歐種種變革的一個基本因素是蘇聯在總統米哈伊·戈爾巴喬夫領導下所採納的務實政策。1990年2月,戈爾巴喬夫說:「蘇聯共黨引進了體制改革,並且最先倡議改革的概念和政策。在這個基礎上,國內發動了種種深遠的革命性改變,影響到民生的所有範疇,人民的所有階層。……在體制改革的架構下,發生著種種急劇的轉變,在規模和創意方面都絕不尋常。」
《亞洲週刊》(英文)評論說:「今天,儘管有個別倒退情況,[戈爾巴喬夫的]開放和體制改革運動激勵了在匈牙利、波蘭和蘇維埃集團各處的改革派。」格拉斯諾斯特(開放)和佩雷斯特萊卡(體制改革)這兩個關係重大的俄文詞語,自1985年戈爾巴喬夫在蘇聯當政後便納入了世界詞彙中。這兩個詞代表著共產世界裡一般人對施政的新看法。
政論家菲利普·馬可維斯曾在保守的法國報刊《巴黎日報》論及捷克的改革,說這些事之能發生,「全賴莫斯科,因為顯而易見的是:蘇聯不僅是容許改革發生而已,而且還確保捷克可以像其他人民民主國家一般擺脫以往的束縛。……在布拉格和東柏林,盛大的群眾遊行引發了改革,人民上街迫使政府讓步下台。」
結果好比一個政治性的聖海倫斯火山爆發,民主和獨立在短短幾個月內遍布整個東歐版圖——波蘭、東德、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
德國統一——是福是禍?
許多歐洲人士正在思量這個問題的答案。兩德於1990年7月在貨幣上統一,在10月達致政治統一。這固然使千百萬人歡欣鼓舞,但同時有很多歐洲人卻對此憂心忡忡。這包括一些東德人在內,他們也許要把居住的房屋歸還給住在西德的前度業主。縱使某些英國領袖表示有所保留,一份英國報章卻以頭條標題宣告說:「我們只好信任新生的德國。」
蘇聯曾在拿破侖(1812)和希特勒(1941)手上經歷慘痛而代價沉重的侵略。故此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蘇聯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在東歐設立了一個緩衝區。這樣,在1945年後幾年內,由八國東歐共產國家組成的蘇維埃集團便出現了。b現在蘇聯既然覺得德國和美國的威脅已經減少,對這些前衛星國家的鐵腕控制也就鬆懈下來。看來邱吉爾在1946年所命名的鐵幕已經熔化,讓光線重新投射進去。
這些改革可以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們已經見到這些改革對不少國家造成的經濟影響——有些人要接受新工作、新環境、新技術。其他很多人則要面對失業和掙扎。這便是自由市場世界所採納的人生哲學的副產品之一——適者生存。
另一方面,民主化的改革使人民更能自由往來。這意味到國際旅遊活動。正如其他國家(諸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在過去30年來所發現的情形一般,外來遊客能夠為任何在國際收支方面有困難的政府帶來很大裨益。千百萬西方人士渴望遊覽東歐歷史悠久的城市;這些城市的名字,比如布達佩斯、布拉格、布加勒斯特、華沙、萊比錫等,均喚起昔日的光輝時代。人們也希望能夠隨意到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敖德薩觀光。同樣,東歐人民也渴望到西方旅遊,國際間的旅遊肯定能夠打破一些基於偏見和無知的藩籬。正如眾多的旅客發覺,跟所謂以前的敵人共用一個海灘可以很快把敵意消融。
這道已經倒下的牆還有吸引千百萬人的另一方面,那便是與其他國家的信徒同工自由交往的機會。這件事有多大的可能性呢?東歐的宗教界有些什麼改變正在發生?接著的文章會探討這些以及其他問題。
[腳注]
a 柏林圍牆長達47公里,把柏林分為東、西兩區。這道牆是東德在1961年為防止難民紛紛逃往西方而建的。
b 這八個國家便是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東德、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
[第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德國
柏林
南斯拉夫
匈牙利
波蘭
羅馬尼亞
捷克
阿爾巴尼亞
保加利亞
蘇聯
-
-
東歐宗教復甦?警醒!1991年 | 7月8日
-
-
東歐宗教復甦?
在過去數十年間,東歐國家壓制言論自由,包括對宗教作出嚴厲的限制。無神論受到積極提倡,有些大教堂和禮拜堂被改裝為無神主義博物館。有許多遊客參觀的列寧格勒大教堂便是個例子。任何仍然在職的教士都淪為當權政府的侍女。1967年阿爾巴尼亞把所有崇拜地點,諸如修道院、教堂和清真寺等,都正式關閉,地拉那電台甚至宣布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神國家」。
現在,自由在東歐既像春花綻放,宗教又怎樣呢?法國作家尚-弗朗索斯·卡恩寫道:「飽受鎮壓的宗教可以跟飽經壓制的民族聯成一氣。不久之前伊朗就有這種情形發生,今天蘇聯亞塞拜疆的情形也一樣。明天這種情況可能像野火般蔓延整個俄羅斯。」甚至現在,有些宗教已經與民族主義的理想和抱負結合,成為政治抗議的主要工具,並由於有天主教、東正教、路德會等各教派的教士出席這些集會而賦予神聖的地位。
那末,宗教自由在這種新的民主氣氛中情形怎樣呢?
劇烈的變遷!
東歐各大宗教,特別是天主教會,立刻採取行動要求新政府給予法律認可。舉例說,《羅馬觀察家報》報導,「[1990年]2月9日,天主教教廷與匈牙利共和國簽署了一項協議。」按照這項協議,雙方同意重新建立外交關係。(梵蒂岡被視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
另一份來自梵蒂岡的報告指出,天主教會的烏克蘭宗雖在1946年受到禁制,現在已經申請合法化,並且「與政府和俄羅斯正教會商討有關教會在烏克蘭事務的實際問題」。
1990年4月,教宗訪問捷克。在布拉格機場歡迎他的「有教會和國家的顯要人物,包括……共和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先生」。(《羅馬觀察家報》)捷克也有新的宗教氣候形成。
在波蘭,天主教會一向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現今,教會新近獲得自由後,正在初試身手爭取在學校裡重新設立宗教課。一個教士說:「學校是國民的財富。波蘭國民有百分之90以上是天主教徒。……在對其他宗教表現適當尊重的情況下,學校實行宗教教育可以恢復教師的權威,和……政府當局的權威,因為這種教育關乎人的道德感。」
一份關於羅馬尼亞東正教會的報告說:「牧首和一群主教因為曾與[齊奧塞斯庫]政權合作而被迫辭職。教會設立了一個委員會去重新振興教會。許多從前不信的人現正尋求宗教而紛紛擁進當地的教堂。……40年前被迫解散的羅馬尼亞拜占廷天主教會,現已獲准再次組織起來。」——《東正教的統一》,1990年7月。
阿爾巴尼亞的變革
據新聞報導透露,出人意表的改革正在阿爾巴尼亞逐漸進行。這個山巒起伏的小國有325萬人口,位於南斯拉夫和希臘之間的亞得里亞海岸。德國的《世界報》報導說:「阿爾巴尼亞是舊式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最後據點;在這個國家裡,人民已經開始用腳去表示不滿,」紛紛逃到西方國家的大使館尋求庇護。他們後來獲准前往意大利、德國和其他國家。
報導繼續說:「1990年5月,阿爾巴尼亞政府應允發護照給人民,並且廢除禁止宗教活動的法律。」(引錄自《德國論壇報》,1990年7月15日刊)正如歷史教授丹尼斯·R·楊茨寫道:「以消滅宗教為目標的悠長艱巨鬥爭看來被擱置了。」但是,他接著說:「然而有跡象表示……在這個社會裡,宗教的確受到沉重的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耶和華見證人始終如一地緊守中立。他們基於聖經原則,絕不捲入政治和民族主義的黨派之爭中。他們信賴耶和華賜給他們和平的環境,使他們得以完成在普世宣揚上帝王國的任務。——馬太福音22:21;提摩太前書2:1,2;彼得前書2:13-15。
那末,耶和華見證人在東歐的情形又怎樣?他們在禁制下有繼續興旺嗎?他們有獲得宗教自由嗎?
[第7頁的圖片]
東歐人民會返回教堂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