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伯拉罕——上帝的預言者和朋友守望台1989年 | 10月1日
-
-
東方四王的聯軍渡過幼發拉底河,沿著國王大道向著約旦河谷的東面推進。聯軍在途中征服了利乏音人、蘇西人、以米人、何利人。然後,這些侵略者折返南地,殺敗當地的一切居民。
他們為什麼發動這場戰役呢?原來,在遭受侵略的約旦河區和南地之間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那兒是一個教人垂涎的河谷,叫做約旦平原。(創世記13:10)當地有五個城邦——所多瑪、蛾摩拉、押瑪、洗扁、比拉。其中的居民都不虞凍餒,生活優裕。(以西結書16:49,50)看來聯軍的首領是以攔王基大老瑪,而這五個城邦的國王一度臣服於他的手下,但後來又倒戈相向。如今他們既沒有鄰國襄助,遂面臨算賬危機。基大老瑪和盟軍在決定性的戰役中大獲全勝,帶著大批戰利品踏上凱旋的長路。
-
-
亞伯拉罕——上帝的預言者和朋友守望台1989年 | 10月1日
-
-
亞伯拉罕戰勝基大老瑪的事跡又如何?十九世紀初葉,以攔這個地方是寂寂無聞的。聖經批評家否認以攔曾經影響巴比倫的主張,對巴勒斯坦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現在,人對以攔人的看法已截然不同了。考古學顯示以攔曾是個好戰的強國。《馮克與瓦格納標準參考百科全書》說:『以攔人約於公元前1950年摧毀了吾珥城……後來他們對巴比倫尼亞的統治者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此外,在考古學的銘刻中也發現以攔諸王的名字。有些名字的開頭是『庫德』,和『基大』頗為相似。有一個重要的以攔女神叫做『拉瑪』,讀音和『老瑪』相近。因此基大老瑪現已被一些世俗史籍接納為歷史上的統治者,他名的意思可能是『拉加瑪的僕人』。有一組巴比倫碑銘刻著一些名字,極像那三個進攻的王——提杜拉(提達)、伊里-亞庫(亞略)、庫德-拉米(基大老瑪)。(創世記14:1)卡斯坦斯(A. Custance)博士在《上帝啟示裡的祕密》一書中補充說:『看來為了說明以攔王掌權統治時在巴比倫尼亞發生的事件,這些名字受到詳細描述。但除此之外……碑銘也證實了聖經的記載,而且證據實在太確鑿了,以致聖經考證家禁不住要批評這些確據,並且盡其所能,故意壓低這些碑銘的重要程度。』
四王的入侵又如何?在約旦河區和南地有任何考古學的證據支持這項記載嗎?不錯,有的。阿哈羅尼(Yohanan Aharoni)教授在自己所著的《以色列地考古談》中提及一個文明在有以色列民族以前已經存在,而且曾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舉』移居到約旦河區和南地,但在後來又消失了。其他的考古學家則說這件事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發生。施蒂格斯(Harold Stigers)博士在《創世記評註》中說:『這時期的南地和約旦河區陶器都一致顯示文明是因突如其來的大禍而覆亡的。』甚至像塞塔斯(John Van Seters)一類的聖經批評家也承認這些證據。他在自己的著述《歷史和傳統觀念中的亞伯拉罕》裡說:『若然這些人在這時期結束時走了,他們究竟去了哪兒?這是個不解之謎。』
創世記第14章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合適的答案。據聖經年代學計算所得,亞伯拉罕在公元前1943年抵達迦南。基大老瑪帶來毀滅的入侵必然是在不久之後發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