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震驚世界之書
    警醒!1995年 | 8月8日
    • 震驚世界之書

      書名:《物種起源》。人類學家阿什利·蒙塔古說:「這本書對人類影響深遠;除了聖經之外,沒有任何作品能出其右。」

      作者:查爾斯·達爾文,當其時有些人把他稱為「英國最危險的人物」。

      題目:進化論。諸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和「進化」等詞語已成為大眾常用的詞彙。然而,就你個人來說,除了使詞彙更豐富之外,這個理論還有造成其他影響嗎?

      1859年,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發行之後,隨即在科學界和宗教人士之間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辯。a不但這樣,爭辯的火花還蔓延到經濟和社會層面。時至今天,約莫136年後,爭辯仍持續不息。

      論到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格蘭姆斯在《進化論故事大綱》一書中寫道:「在業已出版的書刊當中,迄今沒有別的能使有思想的人這麼爭論不休。就人類記憶所及,別無其他題目能像進化論那樣,對傳統信念提出質疑,使自然界產生革命性的巨變,甚至彷彿把人的思想壓進模子裡,以致萬變不離其宗。」

      誠然,進化論並非始自達爾文;這個觀念其實可以溯源於古希臘。此外,早在18世紀,達爾文的前驅已為進化論奠下根基,所以《物種起源》一經發行,就大受歡迎。

      儘管這樣,達爾文的著作卻成了現代進化論思想的基礎。這本書面世之後,轟動一時,甚至震驚全世界。達爾文的進化論不但使生物學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還有如暴風一般橫掃社會各基層——宗教、科學、政治、經濟、社交生活、歷史,以至人對未來的看法。

      百多年來,世人的思想怎樣受進化論潛移默化?這個理論對你的一生有造成影響嗎?進化論究竟留下什麼後患?接著兩篇文章會考慮這些問題。

      [腳注]

      a 達爾文這本著作的全名是:《物種起源競於天擇,即優勢族類得以留存》。

  • 進化論影響深遠
    警醒!1995年 | 8月8日
    • 進化論影響深遠

      在19世紀初期,宗教和科學素相友善。僅在《物種起源》出版之前兩年,生物學家兼哈佛大學教授路易斯·阿加西斯已表明,生物界顯示出「刻意的設計,無比的智慧和超卓的大能」,而博物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宇宙創造主的思想」。

      阿加西斯的觀點並非罕見。許多人一度認為科學和宗教是可以和諧並存的。人們往往把科學界的新發現看作證據,表明創造主的確偉大絕倫。可是,宗教和科學之間卻逐漸失和。

      懷疑主義深入人心

      1830年,查爾斯·萊爾所著的《地質學原理》第一卷面世;這本書對聖經的創造記載表示懷疑。萊爾聲稱,各種生物是沒有可能僅在六天之內創造出來的。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寫道:「萊爾的著作深具說服力,促使一般世人開始懷疑聖經是不正確的,至少在某方面弄錯了;然而,在此之前,一般人都認為這樣的想法簡直不能接受。」a

      萊爾的著作就這樣給懷疑主義奠下根基。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科學和聖經不能再互相協調了。如果要作出選擇,大部分人都情願相信科學。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寫道:「萊爾的作品使人對舊約頭幾章的記載產生懷疑,達爾文的著作隨後而來,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有些人不願接受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對他們來說,《物種起源》的發行正合時宜。科學已博得人類的歡心,甚至把人類深深迷住了。鑑於科學卓有成就,公眾對科學所許下的諾言就顯得情不自禁,痴心一片。像英勇的豪俠一樣,科學向人類大獻殷勤,不時贈送大批新穎的禮物——望遠鏡、顯微鏡和蒸汽機;不但這樣,後來還提供電力、電話和汽車。在較早之前,科技已促進工業改革,為平民百姓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利益。

      與此剛相反,人們認為宗教阻礙社會進步。有些人覺得宗教把人弄得神志不清,以致無法跟上科學的迅速進展。無神論者紛紛公開表態,大發議論。的確,正如理查德·道金斯寫道,「達爾文的論說正中無神論者的下懷,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態。」科學逐漸成了拯救人類的新希望。

      起初,宗教領袖無不反對進化論。可是,久而久之,一般教士都順風轉舵;為了附和流行見解,他們把進化論和聖經的創造記載攙雜一起。1938年,《紐約時報》刊載了以下的大字標題:「英國教會報告支持創造過程的進化觀念」。這份報告是由約克大主教轄下的委員會編寫的,內容聲稱:「我們從創世記第一、二章的創造記載,找不到反對進化論的理由,況且有學識的基督徒都大致同意,創造記載其實源自神話,對我們只有象徵意義,並無歷史價值可言。」大主教轄下的委員會作了以下的結論:「你喜歡怎樣想都不打緊,你仍然可以是個基督徒。」

      委員會試圖使聖經和進化論並行不悖,但對許多人來說,這樣做只會降低聖經的可信程度。結果,一般人對聖經都深表懷疑;時至今天,這種態度依然盛行不衰,甚至在宗教領袖當中,有些也質疑聖經是否真實可靠。加拿大聖公會一位主教所發表的評論足以表明這點。他斷言聖經是在科學發展之前寫成的,所反映出的是對事實的無知和偏見。提到耶穌的出生和復活,這位主教聲稱,聖經的記載跟「古代歷史並不相符」,「簡直是誇大其詞」。

      由於這個緣故,許多人不假思索,就一口認定聖經不值得相信,連教士也無例外。這樣的懷疑態度究竟引致什麼後果?還有別的希望向人提供嗎?既然對聖經缺乏信心,有些人就把希望寄託在哲學和政治之上。

      對哲學和政治的影響

      關於人的行為,《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見解。為什麼某一國會把別國征服呢?與其他種族相比,為什麼某一種族會佔優勢?《物種起源》一書不但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還提出一些看來頭頭是道的解釋,使19世紀的著名哲學家大為振奮。

      尼采(1844-1900)和馬克思(1818-1883)兩位哲學家對政治操有深遠的影響。兩人也深受進化論吸引。馬克思說:「達爾文的著作具有重大意義,據我認為,這本書為歷史上的階級鬥爭提供了自然科學的根據。」歷史家威爾·杜蘭特把尼采稱為「達爾文的追隨者」。《哲學——歷史綱要》一書把尼采所持的一個信念概括如下:「只有那些堅強、英勇、專橫、驕傲的人才適宜在未來的社會生存。」

      據達爾文認為,將來「全世界會有不計其數的低等種族給高等文明的種族淘汰」。他寫信給朋友時,也提到這個信念。鑑於歐洲的強國曾四出征服別國,達爾文就引此為先例,斷言這是由於「生存競爭」的緣故。

      位高勢雄的人很快就明白到,這些論說對他們非常有利。威爾斯在《歷史綱要》一書中寫道:「在十九世紀末葉,有權勢的人無不相信,幸虧有生存競爭的主張作為依據,他們才得以崛起;在這場競爭中,堅強不屈、奸狡詭詐的必然勝過那些意志薄弱、輕信他人的。此外,他們還相信,如果要佔優勢,就務要堅強不屈、精力旺盛、心狠手辣、『講求實際』,更要妄自尊大。」

      因此,「適者生存」這個片語就給塗上哲學、社會和政治色彩,有時甚至帶有荒謬的含意。《歷史里程碑》一書說:「對有些人來說,戰爭成了『生物求存的必需過程』。」該書還指出,在接著的世紀,「希特勒大肆鼓吹優越民族主義,基本主張乃取自達爾文的進化思想。」

      達爾文、馬克思和尼采已先後作古,所以未能目睹世人怎樣把他們的主張付諸實行。即使人類在實踐方面有所偏差,他們也無法補救。事實上,他們期望生存競爭會改善人生際遇。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寫道,「在身心方面,人類的天賦才能會逐步發展到完美境界」。到了二十世紀,教士兼生物學家德日進也持有相同的見解;他從理論上說明,最終的結果會是這樣:『全人類都會在思想上逐步進化;人人都會協調一致,為共同目標奮鬥。』

      退步而非改進

      你有看見人生際遇得到改善嗎?論到德日進的樂觀想法,《深信神話》一書說:「德日進必然把人類歷史上的流血事件和種族歧視政制,例如南非的種族隔離主義等,忘掉得一乾二淨。聽起來他好像跟現實脫節了。」在本世紀,人類並沒有邁步向前,促進世界團結;剛相反,種族紛爭和國家衝突卻頻頻爆發,殘酷程度是前所未見的。

      《物種起源》一書所提出的希望,即人類會進至身心完美,或人生際遇至少會有所改善,始終沒有實現。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這個希望卻變得越來越渺茫;進化論一旦深入人心,人類就經常互相殘殺,實在跟野獸無異。請仔細考慮以下的情況:在本世紀,戰爭已奪去逾1億人的性命;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約莫有5000萬軍民喪生。此外,請也考慮最近在盧旺達和前南斯拉夫境內所發生的種族大屠殺。

      這是不是指過去多個世紀從未有過戰爭和殘暴事件呢?不,這些事確曾發生過。人類自從相信進化論以來,就深受『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等思想所熏染;不過,這種暴戾心態卻未能使人生際遇有所改善。當然,人類不該把所有罪責都歸咎於進化論。可是,人類社會的確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充滿仇恨、罪行、暴力和不道德,情形還會日益惡化;就這幾方面來說,進化論實在難辭其咎。既然大眾相信人類是由禽獸進化而來的,難怪越來越多人表現出禽獸行為。

      [腳注]

      a 實際上,聖經並沒有主張地球是在前後六天(即144小時)創造出來的。關於這樣的誤解,你如果想獲得進一步資料,請參閱《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25-37頁,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6頁的精選語句]

      『據我認為,達爾文的著作為歷史上的階級鬥爭提供了科學根據。』——馬克思

      [第6頁的精選語句]

      『低等種族會給高等文明的種族淘汰。』——達爾文

      [第6頁的圖片鳴謝]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

      [第6頁的圖片鳴謝]

      Copyright British Museum

  • 進化論與你
    警醒!1995年 | 8月8日
    • 進化論與你

      在19世紀,《物種起源》一書使千千萬萬的人相信,沒有上帝的干預,人一直都能夠立足生存,將來也無例外。由於深受日新月異的科技所吸引,許多人覺得科學已能拯救人類,人不再需要倚賴上帝了。《進步時代》一書指出,在19世紀,「一個令人鼓舞的信念大為流行,那就是人只要行事明智,人的努力是足以把世界改變過來的」。

      可是,到了19世紀末葉,就是連達爾文也開始信心動搖,不再樂觀地展望未來。據一位歷史家所稱,達爾文擔心,進化論「既然否定上帝存在,對人類的前途必會造成深遠影響,後果實在難以預計」。艾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跟達爾文屬同一時代,但比達爾文年輕,他回憶說:「[達爾文臨終之前不久],我跟他作最後一次交談,他懷著憂鬱的心情表示,人類的前途非常黯淡。」

      人為努力導致什麼結果?

      歷史表明事實果然是這樣,人類一踏進20世紀,黯淡時期隨後就來。自達爾文的時代以降,人類在科技上的確卓有成就,但這一切都不過是煙幕而已;這段日子倒是有史以來最黑暗、最殘暴的時代。正如歷史家威爾斯所描述,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道德敗壞的世界」裡。

      自從(約莫75年前)威爾斯作出上述聲明以來,世人的道德標準每況愈下。科學家、經濟學家、社會服務機構、人為政府以至世上各宗教都作過種種嘗試,但無一能夠挽回局面,甚或遏止道德敗壞的浪潮。惡劣的情況繼續變本加厲。

      因此,為了明白真相,提出以下的問題是必須的:人為努力究竟導致什麼結果?科技有沒有帶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生物學家露思·哈伯德說:「我們只要翻開報章,讀讀每天的新聞,就可以看出:難題根本不屬科學範圍,而是跟社會結構有關;人要不是任由事情惡化,以致不受控制,就是只顧謀取暴利,漠視大眾的需要。」哈伯德補充說:「人類正深受種種難題困擾,就算人類的各種資源獲得合理的分配,我始終不相信科學能夠提供任何解救方法。」

      老實說,人能夠登陸月球,卻不能解決人類的基本難題,那又有什麼益處呢?現代發明的武器,例如原子彈等,殺傷力越來越大,但這些武器有使戰爭和種族暴行完全終止嗎?科學的成就有沒有把罪行、家庭破裂、性傳染病、不道德、私生子女、高官貪污、貧窮、飢餓、無家可歸、濫用毒品和污染等問題大大減少呢?絕沒有,科學反而使這些難題變得越發棘手。人類離棄上帝,轉投科學和進化論的懷抱;結果,人類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招致更多痛苦。

      不足為奇的是,許多人正重新考慮以下的理論有沒有充分根據:人是從像猿一類的動物進化而成的,並不是從上帝所創造的人類始祖而來的。在美國進行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9的美國人認為人是進化而來的,從沒有受到上帝的干預;百分之47的美國人則相信,上帝一開始就把人創造成現在的模樣。

      聖經所作的預言

      《物種起源》一書預卜人類會進至身心完美,聖經卻預告會有道德危機出現,並且震撼全世界。(馬太福音24:3-12;提摩太後書3:1-5)此外,聖經還預先說明,這樣的危機會發展到高潮,之後忠心的人類會承受地上的樂園,從此擺脫現今的種種難題。——詩篇37:10,11,29;以賽亞書11:6-9;35:1-7;啟示錄21:4,5。

      為求享有這個希望,許多人正熱心查考聖經。人絕不是僅為了什麼生存競爭而活的,人生的目的其實遠較有意義得多,但這個看法是真的嗎?不單是人類的過去,就是人類的未來,包括你的未來在內,聖經能不能提供完滿的答案?關於上帝、他對地球和人類的旨意,查考一下聖經就這幾方面所提出的教訓會對你大有價值。你如果想獲得進一步的資料,耶和華見證人隨時樂意幫忙。

      [第9頁的附欄]

      《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一書幫助了盈千累萬的人,重新審查顯示萬物是上帝創造的證據。a這本書現以27種文字發行,印刷數量約達3000萬本。此外,《儆醒!》雜誌還會繼續刊載文章,以真正科學所提供的事實為根據,分析進化論的主張是否真實無誤。

      [腳注]

      a 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8,9頁的圖片]

      與進化論截然不同,聖經不但把現今的道德危機預先表明出來,同時也提供解決方法——一個無憂無慮的樂園

      [第8頁的圖片鳴謝]

      U.S. Coast Guard photo

      [第8頁的圖片鳴謝]

      Starving child: WHO photo by P. Almasy

      [第8頁的圖片鳴謝]

      Right: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