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生命從何而來?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那麼,地上的生物是怎樣來的呢?現代有些科學家力圖找出問題的答案。事情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20年代,俄羅斯生化學家奧巴林所做的研究。他和同期的其他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像劇本般的理論,分三幕描述據稱曾在地球這個舞台上發生的事。第一幕描述地上的各種元素(原料)轉化成一組組的分子。然後,第二幕是這些分子轉變為較大的分子。這齣戲劇的最後一幕,描述分子一躍成為第一個活的細胞。但這是實情嗎?

      這齣戲劇有一個基本的立腳點,就是假定地球早期的大氣跟今天的大氣有很大分別。一個理論認為,當時地上差不多沒有自由氧,而氮、氫和碳這幾種元素就組合成為氨和甲烷。按照這個理論,這些氣體和水蒸氣所構成的大氣每逢受到閃電和紫外光的衝擊,就有糖和氨基酸形成。別忘記,這僅是理論罷了。

      根據這齣純理論的戲劇,這些化合物被沖進海洋或其他水域裡。過了一段時候,各種糖、酸和其他化合物濃縮成「生命起源以前的濃湯」;在這種湯裡,各種氨基酸結合成為蛋白質。按照這個理論發展下去,其他稱為核苷酸的化合物接著組成鏈,然後演變為一種核酸,例如DNA。據稱,這一切轉變為分子戲劇的最後一幕鋪了路。

      我們大可以把這個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的最後一幕當做一個愛情故事。蛋白質分子和DNA分子邂逅了,大家互相瞭解,然後熱情擁抱。這樣,在落幕之前,第一個活的細胞就誕生了。如果你從開始一直觀看這齣戲劇,你很可能納罕:「這究竟是實情還是虛構呢?地上的生物真的可能以這種方式產生嗎?」

      生命在實驗室中產生?

      在50年代早期,科學家著手驗證奧巴林的理論。當時,雖然公認的事實是生命只能來自有生命的個體,科學家卻依然聲稱,如果以往的情況跟現今的大為不同,生物就可能緩慢地從無生命的物質產生。這個理論可以通過實驗證明嗎?在哈羅德·尤里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斯坦利·米勒,曾經把氫、氨、甲烷和水汽(假設這些是原始大氣的成分)密封在一個瓶子裡,瓶底有沸騰的水(代表海洋),然後使電火花(像閃電一樣)通過蒸氣。不出一個星期,瓶子裡有些暗紅色的黏性物質出現。米勒分析這些物質,發現其中含有很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的主要成分。你很可能聽過這個實驗,因為多年來,科學教科書和學校的課程都提及這個實驗,彷彿這個實驗可以解釋生命怎樣在地上開始似的。但這是實情嗎?

      其實,米勒的實驗現今正大受質疑。(請參看36-37頁的附欄「可疑的經典實驗」。)無論如何,這個在表面上看來成功的實驗,促使科學家也進行了其他實驗,甚至產生了一些在核酸(DNA或RNA)裡含有的成分。這方面的專家(或稱為生命起源科學家)當時相當樂觀,因為他們看來使分子戲劇的第一幕重演出來了。當時看來其他兩幕也可以在實驗室裡重演。一個化學教授曾經聲稱:「我們用進化的機制去解釋原始生物系統的起源,成功之日已在望了。」一個科學作家說:「專家們預測,科學家不久就會像瑪麗·謝利的小說[《科學怪人》]裡的弗蘭肯斯坦一樣,在實驗室裡造出活的有機體,從而充分顯示生命是怎樣產生的。」許多人以為,生命自然發生的奧祕已經解開了。——可參看「右旋,左旋」,38頁。

      時移世易,謎團未解

      可是,自那時以來,科學家的樂觀已不復見了。幾十年已經過去,生命的奧祕仍然未解。米勒教授在作了他的實驗四十多年後告訴《科學美國人》說:「生命起源的奧祕,原來比我和其他大部分人所估計的更難解開。」其他科學家的想法也有同樣的轉變。例如早在1969年,生物學教授迪安·凱尼恩跟別人合著了《生化學預定論》。但較近期的時候,他卻指出:「物質可以自行跟能量組織成生物系統,這件事根本是難以置信的。」

      凱尼恩認為:「目前所有用化學解釋生命起源的理論,都犯了根本上的錯誤。」事實上,實驗證明他的看法是對的。米勒和其他科學家合成了氨基酸後,科學家著手製造蛋白質和DNA;這兩種物質都是地上生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科學家在所謂生命起源以前的環境裡進行了數千次實驗,結果怎樣呢?《生命起源的奧祕:再評目前各家理論》指出:「我們在合成氨基酸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合成蛋白質和DNA卻始終失敗;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科學家在合成蛋白質和DNA方面所作的努力,可以用「總是失敗」來形容。

      老實說,要解開的謎並非僅限於第一個蛋白質分子和第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怎樣產生,同時也包括它們怎樣共同發揮作用。《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說:「惟獨這兩種分子共同發揮作用,生物才可能在地上生存。」可是這套百科全書指出,這兩種分子怎麼會彼此緊密合作,「在生命起源方面」仍然「是個關鍵性的啞謎」。這句話實在說得很對。

      附錄甲「彼此配合才能維持生命」(45-47頁),概述了一些基本細節,說明人體細胞裡的蛋白質和核酸,怎樣以令人驚嘆的方式合作。我們通過附錄所學到的,即使只是有關人體細胞的粗淺知識,但這也足以使我們對研究細胞的科學家欽佩不已了。這些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人體內其實每分每秒都有一些極為複雜的程序在進行,只是很少人甚至想及這件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細胞這種驚人的複雜性和精確性,令我們再次想到這個問題:這一切是怎樣產生的呢?

      你也許知道,生命起源科學家一直試圖為生命起源這齣戲劇,編造一些看來合理可信的劇情。可是,他們的新劇本仍舊不能使人信服。(參看附錄乙,「來自『RNA世界』還是另一個世界?」,48頁。)例如,德國美因茨生物化學研究院的克勞斯·多斯評論說:「目前,有關各種主要理論的討論和這方面的實驗,不是陷於僵局,就是由於參與者自認見識不足而終止了。」

      甚至在1996年召開的生命起源國際會議上,與會者的意見也莫衷一是。《科學》雜誌報導,參加會議的差不多三百個科學家,「竭力解開謎團,要知道[DNA和RNA]分子初次出現的經過,以及它們怎樣演變成能夠自我繁殖的細胞」。

      人如果要研究,甚至解釋人體細胞裡的分子怎樣運作,就要具有相當的智慧,受過高等教育才行。如果我們相信,這麼複雜的程序,起初竟然在一種「生命起源以前的濃湯」裡,不受任何引導就碰巧發生,這樣的想法可說是合理嗎?還是事情還牽涉到更複雜的因素呢?

      何以仍是個謎?

      現今的人不妨回顧過去差不多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的種種推測和他們所作的數以千計的實驗,看看他們怎樣試圖證明生命是可以自行產生的。經過這樣的一番回顧,人很難不同意諾貝爾獎金得獎人克里克的話。克里克認為,有關生命起源的種種理論「涉及太多臆測,只基於少量事實」。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家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生命這種極度複雜的東西,既然無法在設備精良的實驗室裡自行產生,更別說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環境裡產生了。

      既然先進的科學也無法證明生物是可以自行產生的,為什麼有些科學家繼續固守這樣的理論呢?幾十年前,英國化學家伯納爾教授在《生命起源》裡所說的一段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我們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去驗證這個理論[生命的自然發生],就很可能在過程中不止一次證明生命根本是無法自行產生的;生命自行產生的可能性實在太低了,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他接著說:「教人苦惱的是,地上的生物實在千姿百態,於是相信生命可以自然產生的人為了給生命的起源一個解釋,只好曲解他們的論據。」自那時以來,情況並沒有什麼改變。

      請想想這種主張的實際含意。這等於說:「從科學看來,我們可以說生命是無法自行產生的。不過,生命自然發生是我們願意考慮的惟一可能性。既然這樣,我們需要曲解自己的論據去支持生命自然產生的假設。」你認為這樣的想法合乎邏輯嗎?人如果接受這樣的想法,不是要把事實大加「歪曲」才行嗎?

      可是,不少學識淵博、深受尊重的科學家卻不覺得,在生命的起源方面,他們需要曲解事實去遷就流行的理論。他們根據事實,作出合理的結論。這些事實和結論是什麼呢?

      信息與智慧

      馬切依·吉爾蒂克教授是波蘭科學院樹木學研究所的著名遺傳學家,他在接受一部記錄片訪問時所說的話,正好回答了上述問題:

      「我們現在知道,基因含有巨量的信息。科學無法解釋這些信息怎樣可能自行產生。信息全憑智慧才能存在,絕不可能憑機遇產生。你把一堆字母胡亂拼湊起來,絕不能產生一組組詞語。」他繼續說:「例如,細胞裡的DNA、RNA和蛋白質複製系統都是非常複雜的,這一切必定從起頭就是完善無疵的。如果不是這樣,生物系統就無法存在了。惟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巨量的信息出於某個有智慧的根源。」

  • 生命從何而來?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36,37頁的附欄或圖片]

      可疑的經典實驗

      時常有人引用斯坦利·米勒在1953年進行的實驗作為證據,證明生命在最初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可是,他的解釋能否成立,卻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地球的原始大氣是「還原」的。那就是說,當時的大氣僅含有極微量的自由(未經化學結合的)氧。這一點為什麼很重要呢?

      《生命起源的奧祕:再評目前各家理論》一書指出,如果當時有許多自由氧存在,「氨基酸就不可能形成;即使有些氨基酸碰巧產生了,它們也會迅速分解」。a米勒就所謂原始大氣所作的假設,是否有充分根據呢?

      米勒完成了他的實驗後,過了兩年,發表了一篇經典的論文,其中指出:「當然,這些見解只是推測,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當初形成時,大氣是否處於還原狀態。……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證實這一點。」——《美國化學學會雜誌》,1955年5月12日刊。

      科學家後來找到了證據嗎?大約二十五年後,科學作家羅伯特·考恩說:「科學家不得不重新評估他們的若干假設。……他們沒有找著什麼證據去支持他們的主張,證明最初的大氣是充滿氫而高度還原的,有些證據更顯示情形剛剛相反。」——《技術評論》,1981年4月刊。

      自那時以來又怎樣呢?1991年,約翰·霍根在《科學美國人》發表的文章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有越來越多人質疑尤里和米勒就大氣所作的假設。根據科學實驗及用電腦重現的大氣……顯示,當時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現在受大氣中的臭氧層所阻隔)可以破壞大氣裡含氫的分子。……這樣的大氣[二氧化碳和氮]對於形成氨基酸和別的生命要素十分不利。」

      既然這樣,為什麼還有許多科學家堅稱地球早期的大氣是還原的,只含有極少的氧呢?西德尼·福克斯和克勞斯·多斯在《分子進化與生命起源》中回答說:當時的大氣必然缺乏氧,原因之一是,「實驗室的實驗顯示,進化的化學階段……會受到氧所抑制」;此外,「在有氧的地質時期」,像氨基酸一樣的化合物是「不穩定」的。

      這不是強詞奪理嗎?提出這個主張的人聲稱,最早期的大氣是還原的,因為如果不是,生物就不可能自然發生了。可是,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當時的大氣是還原的。

      還有另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如果在米勒的實驗中,混合的氣體相當於原始的大氣,通電所引發的火花模擬當時的閃電,沸騰的水代表海洋,那麼,安排和進行這個實驗的科學家又相當於什麼或代表誰呢?

      [腳注]

      a 氧很容易起化學反應。例如,氧跟鐵結合就形成鏽,跟氫結合就形成水。如果在組合氨基酸的時候大氣裡有很多自由氧,氧就會迅速跟有機分子結合,並把它們分解。

  • 生命從何而來?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38頁的附欄]

      右旋,左旋

      我們知道手套分左手和右手,氨基酸分子也有左旋和右旋的分別。在大約一百種已知的氨基酸中,只有20種是蛋白質的成分,而所有這些氨基酸都是左旋的。科學家曾仿照他們認為在生命起源以前的濃湯裡發生的情況,在實驗室裡製造氨基酸。他們發現,這樣製造出來的氨基酸分子,右旋和左旋的數目相等。《紐約時報》報導說:「生命完全有賴於左旋的氨基酸,所以這種左右旋氨基酸各佔一半的現象並不常見。」為什麼活物完全由左旋氨基酸所組成,至今仍然是個「莫大的奧祕」。甚至在隕星裡發現的氨基酸,「左旋的形式也佔多數」。研究生命起源的杰弗里·巴達博士說:「生物氨基酸的左旋、右旋,必然受到地球以外某種力量所左右。」

  • 生命從何而來?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40頁的附欄]

      「實驗結果聲稱……在沒有生物支配的情況下,有新的東西產生了。不過,這些東西其實是活生生的人用高度的智力設計製造出來的,為的是證實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生命的起源與發展》

  • 生命從何而來?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41頁的附欄或圖片]

      「深思熟慮的智慧行動」

      英國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爵士,數十年來一直研究宇宙和其中的生物,甚至主張地上的生物是從外太空來的。他在加州科技學院講學的時候,提到蛋白質裡氨基酸的排列。

      霍伊爾說:「蛋白質是由一連串氨基酸以某種方式連結起來而形成的,這個頗明顯的事實倒不是生物學上的重大問題;真正教人費解的是,氨基酸以某種方式排列,使這一連串分子具有獨特的屬性。……如果把氨基酸胡亂地連結起來,可能形成的排列方式就會很多,而其中大部分都對活細胞毫無用處。想一想,一個普通的酶由大約二百個氨基酸連結而成,而每個連結點都有20種不同的組合方式。由此可見,無用的排列方式實在多不勝數,甚至比我們從最強力的望遠鏡看到的一切星系裡,所含有的一切原子數目更多。這只是說一種酶罷了,酶的種類其實超過2000種,每一種都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因此,氨基酸起初到底是怎樣按著特定的結構排列,形成不同種類的酶的呢?」

      霍伊爾補充說:「生命憑著自然界各種盲目的力量碰巧產生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與其接受這種極微的可能性,不如認為促成生命的,是某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智慧行動還好。看來這是更好的看法。」

  • 生命從何而來?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44頁的附欄]

      邁克爾·貝赫教授說:「在追尋生命的起源方面,人只要不總是向著非智力的方面入手,就會作出這個直截了當的結論:很多生物化學系統都是設計出來的。設計這些系統的並不是自然律則,不是機遇,也不是必然性;其實,這些系統都是被組織起來的。……地球上的生物,從最基本到最關鍵的組分,都是有智慧活動的產物。」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