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學生左右兩為難
    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個問題
    • 課堂中討論進化論,一個學生陷入兩難

      學生左右兩為難

      柏德如坐針氈,心亂如麻。他敬愛的老師剛談過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如何擴大了科學知識的領域,幫助人擺脫迷信。現在,老師說想聽聽同學們對這個課題的看法。

      柏德感到很為難。他的父母告訴他,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他們說,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真確可信,而進化論只是一個理論,並沒有證據支持。老師和父母的話都是出於好意的。那麼,柏德該相信誰呢?

      每個學年,以上的情景都會在世界各地許多教室出現。柏德和像他一樣的學生該怎麼做呢?他們確實須要決定自己要相信什麼,是不是呢?他們須要仔細看看跟進化和創造有關的論據,然後決定自己的立場。

      事實上,聖經提醒人不要盲從附和。聖經一位執筆者說:「缺乏經驗的,凡話都信;精明的人,步步留心。」(箴言14:15)聖經鼓勵基督徒要理智,要察驗自己所學的知識。(羅馬書12:1,2)

      我們出版這本冊子,並不是要支持某些宗教團體,推動學校傳授上帝創造萬物的道理。本冊子的出版目的,是要探討一些人的說法,例如生命是自然產生的、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是神話,我們會看看這些說法有什麼根據。

      我們主要會談談細胞,因為細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單位。我們會看看跟細胞構造有關的驚人事實,也會請你分析一下跟進化論有關的種種假設。

      人人遲早都要正視這個問題:生命究竟是來自進化還是創造的呢?很可能你已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許多人查考過證據後都相信生命來自創造,本冊子將談談其中一些證據。

  • 生命是怎樣開始的?
    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個問題
    • 問題 1

      生命是怎樣開始的?

      「寶寶是從哪裡來的?」小時候,你曾這樣問過父母嗎?他們怎樣回答呢?這要看你當時的年紀、你父母的性格。他們也許迴避不答,或尷尬地說幾句話敷衍過去,或告訴你一些古怪故事而你後來發現只是虛構出來的。其實,孩子遲早要認識懷胎生育的奇妙過程。

      許多父母不願多談嬰兒從哪裡來,有些科學家則不願多談一個更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生命是怎樣來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人生觀有重大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弄清真相。那麼,生命究竟是怎樣開始的呢?

      人類受精卵

      人類受精卵,放大800倍左右

      許多科學家怎樣說?許多相信進化論的科學家說,生命始於幾十億年前遠古的潮池邊或深海中。他們認為在這樣的地方,化學物質自然地結合起來,形成類似水泡的結構,進而產生複雜的分子,然後開始進行複製。他們認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碰巧產生,是始於一個或多個這些「簡單」的原始細胞的。

      不過,一些同樣支持進化論、也同樣備受尊重的科學家並不同意以上的說法。他們推斷,最初的細胞或至少這些細胞的主要成分是從外太空來的。為什麼?因為科學家竭盡心力,還是未能證明無生命的分子可以衍生出生命來。2008年,生物學教授亞歷山大·邁納茨道出了科學家們的窘境。他說,過去50年,科學家都「未能從觀察和實驗找著證據,證明地球上的生命從分子湯自然產生。跟這個說法有關的科學知識,也沒有重大進展」。1

      證據顯示什麼?關於「嬰兒從哪裡來」,答案已有定論,無庸置疑,生命總是來自生命。不過,這個基本定律在遠古時有可能不成立嗎?無生命的化學物質真的能自然衍生出生命來嗎?這件事發生的機會有多大呢?

      科研人員發現,細胞要能存活,就至少要有三種複雜的分子,即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而這些分子也必須一起發揮作用才行。今天,很少科學家會斷言,一個完整的活細胞是從一堆無生命的化學物質中突然碰巧產生的。那麼,RNA或蛋白質個別地碰巧產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a

      米勒,攝於1953年

      米勒,攝於1953年

      許多科學家認為生命有可能碰巧產生,是因為1953年首次進行的一個實驗。那年,米勒在他認為能模擬原始大氣的混合氣體中放電,結果產生了一些氨基酸。氨基酸就是構成蛋白質的化學成分。後來,人們在一塊隕石中也找到氨基酸。這些發現是不是意味著,所有構成生命的基本成分都能輕易地碰巧產生呢?

      美國紐約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羅伯特·夏皮羅說:「有些學者假定,所有 構成生命的成分都能輕易地從類似米勒所做的實驗中產生,而且都在隕石裡找得到。但事實並不是這樣。」2b

      請看看RNA分子。RNA由較小的核苷酸分子組成。核苷酸跟氨基酸不同類,結構比氨基酸稍為複雜。夏皮羅說:「放電實驗沒有產生任何種類的核苷酸,隕石研究中也沒有發現核苷酸。」3他還說,一些化學物質混合起來碰巧形成一個能自我複製的RNA分子,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在可見宇宙的任何地方,這樣的事要是能發生一次,就真的幸運極了」。4

      RNA,蛋白質,核糖體

      要有RNA(1)才能製造蛋白質(2),而製造RNA又需要蛋白質。這兩種分子怎麼可能各自碰巧產生呢?兩者同時碰巧產生就更不用說了。核糖體(3)會在本冊子第2部分加以論述

      那麼蛋白質分子呢?組成一個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數目少則五十,多則數千,並以精確而特定的方式合成。就是在一個很「簡單」的細胞中,平均每個蛋白質也含有200個氨基酸,而在這類細胞裡,蛋白質就有幾千種!有人計算過,一個只由100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在地球上碰巧合成的可能性,大約是一千萬億分之一。

      實驗室裡合成的複雜分子,是科學家用精湛的技術製造出來的,那麼細胞中複雜得多的分子呢?真的有可能碰巧產生嗎?

      支持進化論的科研人員休伯特·約克基更斷言:「生命是不可能『從蛋白質開始』的。」5製造蛋白質需要RNA,而製造RNA又需要蛋白質。姑且不理機會如何渺茫,假設蛋白質和RNA分子真的能同時同地碰巧產生,那麼兩種分子互相合作,形成一種能自我複製、自給自足的生命體,可能性有多大呢?「這件事(蛋白質和RNA隨機混合起來[形成生命體])碰巧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航空航天局(美國太空總署)天體生物學研究所的成員卡羅爾·克萊蘭博士說。c她又說:「不過,看來大多數科研人員假定,只要解決了蛋白質和RNA在原始的自然環境中如何個別地產生這個問題,兩種分子就自然會互相合作了。」關於這些構成生命的物質如何碰巧產生,目前有不止一種說法。談到這些說法,克萊蘭博士說:「沒有一種說法可以圓滿地解釋事情發生的經過。」6

      男子製造機器人

      無生命機器人是由聰明人製造和編寫程式的,人又是誰造的呢?且不說人,活細胞是誰造的呢?

      為什麼該想想這些事實?請想想那些認為生命碰巧產生的科研人員面對的難題。他們在隕石中找到了一些存在於活細胞裡的氨基酸。他們也通過精心策劃的實驗,在小心控制的情況下,製成了其他更複雜的分子。他們希望最終能製造出一個「簡單」細胞的所有成分。他們好比一個想造機器人的科學家,利用存在於大自然的元素造出鋼、塑料、硅酮和電線,然後用這些材料造出一個機器人,再輸入電腦程式,使機器人能自我複製。這個科學家所做的一切能證明什麼呢?充其量,只能證明一個聰明人可以創製出一台了不起的機器而已。

      同樣,假如科學家真的能造出一個細胞,那當然是一項偉舉,但這可以證明細胞能碰巧產生嗎?其實,這反而證明細胞不是碰巧產生的,對嗎?

      你認為怎樣?到目前為止,所有科學證據都顯示生命只能源於生命。就算是一個「簡單」的活細胞,要相信它能從無生命的化學物質碰巧產生,也要有極大的「信心」才行。

      看過以上事實之後,你相信生命是碰巧產生的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仔細看看細胞的構造。這樣做能幫助你看出,一些科學家就生命起源提出的理論究竟是證據確鑿的,還是像有些父母解釋寶寶從哪裡來時所說的那樣沒有根據。

      a 第3部分「指令從哪裡來?」會談談DNA碰巧產生的可能性。

      b 夏皮羅教授並不相信生命來自創造。他認為生命是碰巧產生的,只是過程還未完全清楚。2009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聲稱在實驗室製造了一些核苷酸。可是,談到他們製造核苷酸的方法,夏皮羅說:「我認為這跟形成RNA的條件仍相去甚遠。」

      c 克萊蘭博士並不相信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她認為生命是碰巧產生的,只是過程還未完全清楚。

      思考欄

      • 事實:所有科研結果都顯示,無生命的物質不能衍生出生命來。

        請想想:有些科學家說第一個細胞是從無生命的化學物質衍生出來的。他們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呢?

      • 事實:有些科研人員在實驗室模擬他們認為是地球原始時期的環境,然後進行實驗,製造出一些存在於生物的分子。

        請想想:如果實驗裡的化學物質代表地球原始時期的環境,製造出來的分子代表構成生命的成分,那麼策劃和進行實驗的科學家呢?是代表機遇還是一個有智慧的個體?

      • 事實:細胞要能存活,蛋白質和RNA分子必須合作。科學家承認RNA是極不可能碰巧產生的,一個蛋白質碰巧產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而RNA和蛋白質要同時同地產生並且 能互相合作,機會就更加渺茫。

        請想想:細胞的無數部分錯綜複雜、相互協調,你認為細胞是碰巧產生的,還是智慧的結晶呢?哪一樣才是不可置信的呢?

  • 「簡單」的生物真的簡單嗎?
    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個問題
    • 問題 2

      「簡單」的生物真的簡單嗎?

      腦細胞,眼細胞,骨細胞,肌肉細胞,紅細胞

      人體的200多種細胞真的能碰巧產生嗎?

      人體構造複雜程度之高,在宇宙中可謂數一數二。人體大約有100萬億個微小的細胞,例如骨細胞、血細胞、腦細胞。7其實,人體細胞有200多種。8

      人體細胞的形狀多種多樣,功能紛繁,令人驚嘆。不但這樣,人體細胞還構成一個複雜的綜合網絡,相比之下,聯系著巨量電腦、有高速資料傳送線路的互聯網也顯得笨重遲鈍。就算是細胞最基本的部分所涉及的機制也十分精妙,是人類任何發明都不能媲美的。那麼,人體細胞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許多科學家怎樣說?活細胞分兩大類:有細胞核的、沒有細胞核的。人類和動植物的細胞都有細胞核a,細菌的細胞則沒有。有細胞核的細胞叫做真核細胞,沒有細胞核的叫做原核細胞。相對來說,原核細胞的構造比真核細胞簡單,所以許多科學家認為動植物的細胞都必定是從細菌細胞衍生出來的。

      事實上,許多科學家認為,在一段悠長的歲月裡,有些「簡單」的原核細胞吞食了其他細胞,卻沒有加以消化,後來沒有智慧的「大自然」找到了方法,令這些被吞食的細胞不但功能大變,還能在「宿主」細胞裡安頓下來,在「宿主」進行複製時也不受影響,一同複製。9b

      聖經怎樣說?聖經說地球上的生命是智慧的結晶。聖經的解釋合情合理:「任何房屋都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上帝。」(希伯來書3:4)聖經也說:「耶和華啊,你所造的多麼豐富!這一切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大地布滿你所造的萬物……其中有無數的動物,有大大小小的活物。」(詩篇104:24,25)

      噴發的火山

      無生命的化學物質真的能衍生出一個「簡單」的細胞來嗎?

      證據顯示什麼?多虧微生物學的發展,我們能細看已知的最簡單的活原核細胞,欣賞到細胞那令人驚嘆的構造。支持進化的科學家推斷,原始活細胞的形態跟現代的原核細胞必定相差不大。10

      如果進化論是對的,這套理論就應該能合理地解釋第一個「簡單」的細胞怎樣碰巧形成。如果生命來自創造,我們就應該能在最小的生物裡也看到精妙的設計。何不參觀一下原核細胞呢?參觀期間,請想想這樣的細胞到底有沒有可能碰巧形成。

      細胞的「圍牆」

      要參觀原核細胞,你就得縮小,變得好像一個句號的幾百分之一那麼小。這個細胞好比一家工廠,你進入前,會看到工廠的圍牆——細胞膜。實際的圍牆以磚和灰漿建成,細胞膜則又堅韌又有彈性,大約一萬層疊起來才等於一張紙的厚度。不過,細胞膜的構造比磚牆要複雜得多。為什麼這樣說呢?

      正如圍牆保護工廠,細胞膜保護細胞免受有害物質侵入。雖然這樣,細胞膜並不是密不透風的,而是能讓細小的分子比如氧分子進出,容許細胞「呼吸」。可是,未經細胞批准,細胞膜不會容許較複雜而有害的分子進入細胞。細胞膜也會阻止有用的分子離開細胞。細胞膜怎麼能做到以上幾點呢?

      請想想工廠的情況。有些工廠會有門衛在圍牆的入口把守,監控貨物進出。同樣,細胞膜上鑲嵌著一些特別的蛋白質分子,這些分子既是門,也是門衛。

      細胞膜

      細胞膜有「門衛」,只容許某些特定的物質進出細胞

      有的蛋白質(1)中央有空隙,只容許某些種類的分子進出細胞。有的蛋白質(2)在細胞膜一側張開,在另一側閉合。有的蛋白質(3)有「裝卸區」,「裝卸區」有特定的形狀,跟特定的「貨物」配合。當貨物來到裝卸區時,如果跟裝卸區的形狀配合,蛋白質閉合的一端就會張開,讓貨物穿過細胞膜(4)。這一切活動都在細胞表面進行,就算是結構最簡單的細胞也不例外。

      「工廠」內部

      假設你得到「門衛」允許,可以進入細胞「工廠」了。你會發現原核細胞內滿是像水一樣的液體,這些液體含有豐富的養分、鹽和其他物質。細胞用這些「原材料」製造所需的東西,但過程並不是雜亂無章的。細胞好像運作順暢的工廠那樣,在細胞裡進行的無數化學反應全都按時進行,而且井然有序。

      細胞用很多時間製造蛋白質。過程是怎樣的?細胞先製造大約20種氨基酸,即蛋白質的基本成分。氨基酸被送到核糖體那裡(5),核糖體好比一些自動化機器,按精確的序列把氨基酸串連起來,製成某種蛋白質。正如一些工廠有中央的電腦程式主導運作,細胞也有「電腦程式」或密碼,稱為DNA(6),控制細胞的許多功能。核糖體取得一套來自DNA的詳細指令(7),知道要製造什麼蛋白質,以及如何製造。

      蛋白質的製造過程令人嘆為觀止!每個蛋白質都摺疊成獨特的三維形狀(8),而蛋白質的形狀決定蛋白質的功用。c請想像製造引擎的情況。在生產線上,各部件都要精確地裝配起來,所生產的引擎才能運轉。同樣,蛋白質也必須精確地組合起來並摺疊成正確的形狀,否則無法正常運作,還可能危害細胞。

      細胞工廠

      細胞「工廠」——蛋白質的製造過程:像一家自動化生產的工廠那樣,細胞裡有許多「機器」負責組合和輸送複雜的「製品」

      蛋白質製成後怎樣能去到該去的地方呢?細胞所製成的每個蛋白質都有內置的「地址標籤」,使蛋白質能被輸送到合適的地方去。細胞每分鐘生產和輸送幾千個蛋白質,而每個蛋白質都能到達正確的目的地。

      為什麼該想想這些事實?在原核細胞裡,也就是在最簡單的生物裡,複雜分子是不能自行生產出來的。在細胞外,複雜分子會分解。在細胞裡,複雜分子要借助其他複雜分子才能生產出來。例如,要生產一種能釋放能量的特別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就要有酶,但要生產酶就要有ATP提供的能量才行。同樣,要有DNA(第3部分會談談這種分子)才能生產酶,但要生產DNA就要有酶才行。除了酶之外,別的蛋白質也要靠細胞去製造,而製造細胞又得靠蛋白質才行。d

      微生物學家拉杜·波帕並不相信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但他在2004年曾說:「既然生命不能在實驗室完全受控的情況下產生,又怎麼可能是在大自然裡衍生出來的呢?」13他又說:「活細胞的功能所涉及的機制複雜無比,這些機制看來是不可能同時碰巧形成的。」14

      摩天大樓根基不穩而倒塌

      摩天大樓根基不穩就必定倒塌,進化論解釋不了生命起源也絕不能站得住腳,對嗎?

      你認為怎樣?進化論試圖解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跟神明無關。可是,科學家對生命的了解越深,就越看出生命碰巧產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為了擺脫困境,有些支持進化論的科學家希望把進化論和生命的起源分開來說。你認為這樣做合理嗎?

      進化論建基於一個假設,就是有一連串的巧合衍生出生命來,基於這個前提,進化論再假定有一連串不受指揮的事件發生,產生了一切種類紛繁、結構複雜的生物。不過,要是進化論的前提不能成立,那麼建基於這個假設的其他理論又怎能成立呢?正如沒有根基的摩天大樓是站不住的,解釋不了生命起源的進化論也是站不住的。

      簡略看過一個「簡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之後,你看出什麼呢?證據表明一切都是出於巧合,還是出於精妙的設計?如果你還不能肯定,不妨進一步細看在所有細胞中,指揮細胞功能的「主程式」。

      a 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並沒有細胞核。

      b 沒有實驗證明這件事有可能發生。

      c 細胞所製造的其中一種蛋白質是酶。每種酶都有特定的摺疊方式,能加速細胞裡某種化學反應。幾百種酶互相合作,對細胞的活動起調節作用。

      d 人體細胞有些由大約100億個蛋白質分子組成11,而這些蛋白質約有幾十萬種。12

      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裡

      細胞複製的速度有多快?

      有些細菌能在20分鐘內自我複製。細菌細胞先複製控制細胞運作的「程式」,然後一分為二。如果養料源源不絕,細胞的數目就能以倍數增加。按這速率推算,一個細菌細胞能在短短兩天內就變成一大團細菌,比地球重2500多倍。15比細菌細胞更複雜的細胞也能迅速自我複製。舉個例,當你還在母腹中,你的腦細胞就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每分鐘增加25萬個!16

      如果生產商只求速度快,就往往顧不上質量。細胞能複製得如此又快又準,又怎麼可能是隨機事件的產物呢?

      思考欄

      • 事實:構成細胞的DNA、RNA和蛋白質分子結構異常複雜,而且看來是被設計成一起工作的。

        請想想:第10頁描繪的精密機器是不涉及智慧的進化產物,還是智慧的結晶?哪一樣的可能性較大?

      • 事實:有些備受尊重的科學家說,就算是一個「簡單」的細胞也十分複雜,不可能是碰巧在地球上形成的。

        請想想:既然有些科學家推斷生命來自外太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排除生命源自上帝的可能性呢?

  • 指令從哪裡來?
    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個問題
    • 問題 3

      指令從哪裡來?

      父親和兒子

      請看看你自己。為什麼你的樣貌是這樣的呢?什麼決定你眼睛、頭髮和皮膚的顏色?什麼決定你的身高和體形?為什麼你有些地方跟父母相似?為什麼指尖的一面是柔軟的肌膚,而另一面是保護指尖的堅硬指甲?

      在達爾文的日子,以上的問題都是不解之謎。達爾文看見生物的特徵一代傳一代,驚嘆不已,但他對遺傳學的定律卻一無所知,對細胞裡主導遺傳的機制就更不用說了。今天,生物學家已花了多年時間,研究人類遺傳學和令人驚嘆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所蘊含的詳細指令。但說到底,最重要的問題還是:這些指令是從哪裡來的呢?

      許多科學家怎樣說?不少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都認為,DNA和其中用密碼寫成的指令,都是在一段漫長的歲月裡單憑機遇碰巧而成的。他們說,從DNA分子的結構、所儲存和傳遞的信息以至DNA運作的方式,都看不出有設計可言。17

      聖經怎樣說?聖經說,人體各部分的形成和形成的時間,比喻說來都跟一本來自上帝的書有關。在上帝啟示下,大衛王這樣談及上帝:「我還是胚胎的時候,你的眼睛就看見我了。我身上未有一處成形,我百體受造的日子都已經記在你的冊上了。」(詩篇139:16)

      證據顯示什麼?如果進化論是對的,我們就該看到一些證據,顯示DNA至少有可能是由一連串偶發事件產生出來的。如果聖經是對的,我們就該看到明顯的證據表明DNA是智慧的結晶,出自高明的設計者。

      如果用淺白的措辭講解,DNA這個課題挺容易明白,也引人入勝。那麼,就讓我們再次參觀一下細胞吧,但這次參觀的是人體細胞。請想像你來到一座展示人體細胞運作的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仿照典型的人體細胞建造,是細胞體積的1300萬倍左右,像一個能容納約7萬觀眾的巨型運動場那麼大。

      你一走進細胞博物館,就走進了一個奇妙的世界,到處都是奇形怪狀的東西,讓你看得目瞪口呆。接近博物館中央,有個大約20層樓高的球體,就是細胞核模型。你走過去看看。

      把DNA收藏在細胞核裡

      「工程學上的偉舉」——DNA的收藏方式:要把DNA收藏在細胞核裡,就好比要把一根長40公里(24英里)的細線收藏在網球裡,這是一項「工程學上的偉舉」

      細胞核的外層是核膜,你從核膜的一道門走進細胞核,然後環視四周。這個展覽室的主要展品是46條染色體。染色體成雙成對地排列,但各對長短不一,最靠近你的一對大約12層樓那麼高(1)。每條染色體的中央都比較狹窄,看起來有點像兩根連著的香腸,但粗得像大樹的樹幹。你走近染色體模型,看見上面纏著帶子。再仔細看,帶子上有許多直紋,而直紋之間又有許多小橫紋(2)。是一疊疊的書嗎?不是,其實是一疊疊的圈。你去拉其中一個圈,一拉就拉出來了。令你吃驚的是,這個圈竟然是由一連串更小的圈盤繞而成的(3),而小圈都排列得很整齊。這些小圈原來又是由一條好像長長的繩子一樣的東西盤繞出來的。這條好像繩子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奇妙分子的獨特構造

      我們乾脆把這東西叫做繩子。這根繩子粗約2.6厘米(1英寸),緊密地盤繞在一些軸兒上(4),然後再盤繞成圈。這些圈跟支撐物相連,好固定位置。展覽室有個電子屏幕,指出繩子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盤繞起來。假如你把每個染色體模型的繩子全都拉出來弄直,然後一條一條地連接起來,繩子的長度就幾乎等於地球圓周的一半!a

      一本談論科學的書說,這麼有效的收藏方式是「工程學上的偉舉」。18如果說這個工程學上的偉舉並非出於任何工程師,你會相信嗎?假如這座博物館裡有一家大型的百貨商店,貨品琳琅滿目,排列得井井有條,不論要找什麼貨品都很容易找到,這家百貨商店會不會沒有人管理呢?當然不會!可是,無論一家商店的貨品排列得多麼整齊,也遠遠比不上染色體的組織那麼井然有序。

      電子屏幕指示你拿起繩子細看(5)。你照著做,發現那不是一般的繩子,而是由兩股線互相盤繞而成的,兩線之間還有間隔相等的細線相連,整個構造看起來就像一個被擰成螺旋型的梯子(6)。這時你想起來了。你拿著的就是DNA分子——生命的一大奧祕!

      一個DNA分子有系統地跟軸兒和支撐物結合,摺疊成一條染色體。DNA梯子的橫檔叫做鹼基對(7)。鹼基對有什麼功用呢?染色體又有什麼作用?電子屏幕簡略地解釋了一下。

      超凡的信息儲存系統

      電子屏幕指出,要認識DNA,就必須認識DNA梯子的橫檔。請想像梯子從中間左右分開,兩邊各有部分橫檔。橫檔共有四類,科學家所用的代號是A、T、G、C。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些字母的序列是傳達某些信息的密碼!

      你可能聽說過19世紀發明的摩爾斯電碼,這是電報傳遞信息時所用的編碼。摩爾斯電碼只有兩個「字母」(點和短劃),但這兩個「字母」能組合成無數的詞和句子。DNA的編碼則有四個字母,即上一段提到的A、T、G、C。正如字母拼合成詞語,詞語組成故事,故事構成篇章,最後各章結集成書,DNA的字母拼合成密碼子(「詞語」),密碼子則組成基因(「故事」)。一個基因平均有2萬7000個字母。基因連同基因之間的間隔部分組成了染色體(「篇章」),而23條染色體所組成的基因組,就好比一本有23章的書,其中蘊含了一個生物體的全部遺傳信息。b

      基因組可說是一部篇幅很長的作品。基因組儲存了多少信息?人類基因組約有30億個鹼基對(DNA梯子的橫檔)。19如果把基因組比作一套百科全書,每冊起碼一千頁,全套書就有428冊,而一個細胞有兩個基因組,就合共856冊。假如你要用打字機把基因組的信息全打出來,就必須全時工作差不多80年,而且不可休假!

      不過,就算你把信息全都打好也沒有用。試問你怎可能把好幾百冊厚厚的書全都塞進一個微小的細胞裡呢?再說,你的身體有100萬億個細胞呢。要把巨量的信息壓縮到如此程度,實在遠遠超出人的能力範圍。

      一位分子生物學兼電腦學教授說:「乾重1克的DNA,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信息容量約等於一萬億張CD[光碟]。」20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呢?請想想,DNA蘊含各種基因,也就是人體發育和機能運作所需的指令。每個細胞都有一套完整的指令。小量的DNA就能儲存巨量的信息。今天全球人口約有70億,一茶匙的DNA,就能儲存350倍全球人口身體發育和機能運作所需的指令。要儲存關乎70億人口的指令,只消茶匙上薄薄一層DNA就夠了。21

      有書但沒有作者?

      光碟

      1克DNA的信息容量約等於一萬億張光碟

      現今科技發達,信息儲存系統日趨微型化,但沒有任何人工系統能媲美DNA的容量。我們姑且把DNA比作光碟。光碟外形對稱,表面閃亮,設計精良,顯然是聰明人的心血結晶。這還不止,光碟儲存了信息,這些信息不是無用的數據,而是一些關於製造、保養和維修一部複雜機器的指示,指示既詳細又有條理,雖然沒有明顯地改變光碟的重量和大小,卻是光碟最重要的部分。這些信息必定是由某些聰明人編寫的,對嗎?有書但沒有作者,有可能嗎?

      我們把DNA比作光碟或書並不是沒道理的。一本論述基因組的書指出:「嚴格地講,說基因組是一本書並不是在打比方,基因組確實是一本書。任何書其實都是一些數碼化的信息……基因組也一樣。」作者又說:「基因組是一本非凡的書,在合適的情況下,基因組能自我複製和閱讀自己的信息。」22這道出了DNA另一個重要方面。

      機器開動了

      你站在靜悄悄的展覽室裡,心裡想:「細胞核裡真的毫無活動,像這個靜悄悄的展覽室一樣嗎?」這時,你留意到有個玻璃櫃放置著一個DNA模型,櫃上方有個電子屏幕顯示:「請按鈕看示範」。你一按鈕,講解員的聲音就響起來,說:「DNA有至少兩個重要任務。第一是複製。DNA必須被複製,好讓每個新生細胞都有完整、相同的遺傳信息。請觀看模擬運作。」

      玻璃櫃的一端有道門打開,進來了一個看來很複雜的機器,原來是幾個連在一起的機器人。機器人走向DNA模型,然後爬上去,就像火車沿著軌道行走那樣。機器人爬得很快,你看不清它究竟做了什麼,只見它一爬過,一個DNA就變成兩個完整的DNA。

      講解員說:「大家看到的,是大大簡化了的DNA複製過程。一組稱為酶的分子機器沿著DNA爬行,先把雙股的DNA分開,再用分開後的單股DNA作為模板,在每個單股上產生另一個跟模板互補的單股DNA。我們無法向大家展示機器的每個部分,例如一個在複製DNA之前運作的小工具,這個小工具切開DNA某個部分,讓DNA自由轉動,不致盤繞得太緊。我們也無法展示在DNA複製期間進行的多次『校對』,差錯全都會被發現和修正,準確程度之高令人稱奇。」(請看第16和17頁的插圖)

      複製——DNA的複製過程

      1. 酶機器的這部分把DNA分為兩個單股DNA

      2. 機器的這部分用單股DNA為模板,產生另一個單股,合成雙股DNA

      3. 環狀滑動鉗帶動酶機器,並使其穩定地前進

      4. 兩個完整的雙股DNA形成了

        酶機器複製DNA

      假如把DNA『軌道』放大至火車軌道一般大小,酶機器在其上行走的時速就超過80公里(50英里)

      講解員又說:「我們清楚展示的是速度。大家留意到剛才機器人爬行得很快吧。事實上,在DNA『軌道』上爬行的那組酶,每秒爬大約100個橫檔或鹼基對。23假如把DNA『軌道』放大至火車軌道一般大小,在其上行走的『火車』就以時速超過80公里(50英里)前進。細菌裡微小的『複製機器』比這個速度還要快十倍!在人體細胞中,一隊隊數以百計的『複製機器』會在DNA『軌道』上的不同路段工作,只消八小時就複製了整個基因組。」24(請看第20頁附欄「DNA——能被閱讀及複製的分子」)

      「讀取」DNA的信息

      複製DNA的機器人離去後,另一部機器就上場。這部機器也在DNA上面爬行,但比先前的機器人爬得慢一點。這次,機器爬過後,DNA並沒有改變,只是同時有另一根像單股DNA的繩子不斷從機器的一個出口走出來,好像機器長了一條不斷生長的尾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講解員說:「DNA的第二個任務叫做轉錄。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而DNA上的基因儲存了製造這些蛋白質的方法。既然DNA從不會離開細胞核這個安全地帶,那麼基因的信息又怎樣能被讀取和使用呢?首先,有些化學信號給發放到細胞核裡,啟動了DNA上某個基因。接著,大家看到的這部酶機器就爬上有關基因所在的那段DNA,運用核糖核酸分子(RNA)把基因複印出來。RNA的構造跟DNA不同,但樣子極像單股DNA,任務是讀取用密碼寫成的基因信息。在酶機器裡的RNA取得了基因的信息後,就離開機器,走出細胞核跟核糖體會合。在核糖體那裡,基因的信息就會用來製造蛋白質。」

      轉錄——「閱讀」DNA的過程

      1. DNA在這裡分開,其中一股把信息傳給RNA

      2. RNA「閱讀」DNA,取得基因的密碼。DNA的密碼讓轉錄機器知道從哪裡開始轉錄,在哪裡停止

      3. RNA取得信息後,就離開細胞核跟核糖體會合,然後把指令交出來製造複雜的蛋白質

      4. 轉錄機器

        RNA讀取DNA上的信息

      你看著示範,心裡不住地讚嘆。你覺得這座博物館很了不起,構思建造博物館和這些機器的人實在智慧非凡。如果整座博物館和所有展品還會自動化運作,能展示出人體細胞內同時進行的無數活動,你又覺得怎樣呢?場面必定十分壯觀,更令人讚嘆。

      你意識到,其實在你體內100萬億個細胞裡,上述那些小巧複雜的機器正持續不斷地運作!你的DNA正被閱讀,提供指令去製造數十萬種蛋白質分子,構成身體中的酶、組織和器官等。就在這一刻,你的DNA正進行複製和校對,讓每個新生細胞都有自己的一套指令,以供讀取。

      為什麼該想想這些事實?

      讓我們再想想:「這些指令是從哪裡來的呢?」根據聖經,載有這些指令的「書」和指令本身都源自一個超越凡人的作者。這個說法真的不合時宜、跟科學相抵觸嗎?

      請想想:人能建造出上述博物館嗎?要是真的去造,工程必定難比登天。關於人類基因組和基因組的運作,還有很多不解之謎。科學家仍在探索各基因的位置和功能,而基因只是DNA的一小部分,DNA還有大部分是不含基因的。以前科學家把這些不含基因的部分叫做「垃圾DNA」,但近來他們的想法改變了。他們認為這些部分可能控制著基因的功能和運作。就算科學家真的能夠造出一個模型,結構跟DNA一模一樣,連那些複製和校對DNA的機器也通通齊全,他們又能不能使模型像真的DNA那樣運作呢?

      著名科學家理查德·費因曼臨終前不久,在黑板上這樣寫道:「我不了解的東西,我可造不出來。」25他虛懷若谷,令人敬佩,而他的話正好用來解釋DNA的情況。科學家不能完全了解DNA的運作,就造不出DNA,也造不出有關的複製機器和轉錄機器來。可是,有些人卻斷言自己知道DNA是全憑機遇偶然產生的。你看過上述事實後,認為證據真的支持他們的說法嗎?

      一些有學問的人認為證據支持另一個說法。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其中一位科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就認為,DNA分子結構精妙絕倫,不可能是由不受指揮的事件衍生出來的。他提出一個說法,就是有些智慧超凡的外星人把DNA送到地球來,好讓生命在地球上出現。26

      著名哲學家安東尼·弗盧提倡了無神論50年,最近卻完全改變了想法。他81歲時,表示自己相信生命來自創造,而且過程必定涉及智慧。為什麼他現在會這樣想呢?就是關於DNA的研究。當被問及如果他的新想法不被科學家接納,他會有什麼感受時,弗盧說:「那就太可惜了。我一生都堅持……的一個宗旨,就是證據在哪一方,我就站在哪一方。」27

      你認為怎樣?證據支持哪一方呢?假如你走進一家工廠的核心地帶——電腦室,看見電腦正執行複雜的主程式,指揮著整家工廠的運作,還不斷發出指令,指示員工怎樣製造和保養工廠裡每台機器,主程式也在自我複製,並進行校對,以確保複製無誤;那麼,電腦和電腦程式是自行產生,還是來自一些思想有條理的聰明人呢?你認為以上事實表明什麼?答案不言而喻。

      a 《細胞分子生物學》(英語)這本教科書用了另一個比例。這本書說,要把這些長長的繩子收藏在細胞核裡,就好比要把一根長40公里(24英里)的細線收藏在網球裡,但要放得很有條理,讓線的每部分都能輕易拉出。

      b 每個細胞有46條染色體,即兩個完全相同的基因組。

      DNA——能被閱讀及複製的分子

      DNA梯子

      DNA為什麼能準確地被閱讀及複製呢?DNA梯子有四種稱為鹼基的化學物質,代號分別是A、T、G、C。每個鹼基相當於梯子的半截橫檔,兩個鹼基結合起來,就成為梯子的一個橫檔。A總是跟T配對,而G總是跟C配對。換句話說,如果橫檔的一邊是A,另一邊就是T;如果一邊是G,另一邊就是C。因此,單看梯子的一邊,就知道另一邊是怎樣的了。如果梯子一邊的序列是GTCA,另一邊就必定是CAGT。A、T、G、C這四種半截橫檔長度不一,但跟另一半合起來後,每個橫檔的長度就會相同。

      以上關於DNA的事實為科學家帶來了另一個突破性的發現:DNA這個奇妙的分子被再三複製也絕不變樣。當雙股DNA分開後,複製DNA的酶機器就從細胞核取來自由鹼基,跟單股DNA上的鹼基配對,結合成完整的橫檔。

      由此可見,DNA分子真的好比一本再三被閱讀和複印的書。平均來說,在人一生中,DNA會複製大約1萬萬億次,而且每次都複製得準確無誤。28

      思考欄

      • 事實:DNA以有條不紊的方式摺疊成染色體,有人說這種收藏方式是「工程學上的偉舉」。

        請想想:這麼精妙的機制怎可能是憑機遇碰巧產生的呢?

      • 事實:DNA信息容量之大,當今世上沒有任何電腦產品可與之媲美。

        請想想:如果電腦技術員製造不到能媲美DNA的信息儲存系統,那麼沒有思想的物質能不能自行合成一個DNA呢?

      • 事實:你的DNA儲存著跟你身體發育有關的所有指令,並確保這些指令終生不變。

        請想想:DNA這本「書」怎可能沒有作者呢?DNA的「程式」又怎可能沒有編寫員呢?

      • 事實:DNA要正常運作,就要靠許多稱為酶的複雜分子機器,來進行閱讀、複製和校對,而這些分子機器必須一起工作,過程要精確無誤,時間分秒不差。

        請想想:你認為無比複雜又極為可靠的機器有可能是碰巧產生的嗎?如果沒有找著真憑實據,就認定這樣的機器是碰巧產生的,這算不算是「迷信」呢?

  • 所有生物都源自同一祖先?
    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個問題
    • 問題 4

      所有生物都源自同一祖先?

      達爾文「生命樹」推論所有生物可能有同一祖先

      達爾文認為所有生物可能都源自同一祖先,並把地球的生命史比作一棵巨樹。後來有人說,這棵「生命樹」起初只有樹幹,樹幹就是最初那些簡單的細胞,而樹幹長出來的樹枝就是新的物種,樹枝長出來的細枝就是各科動植物,細枝長出來的嫩枝就是今天各科動植物之下的所有物種。這種說法對嗎?

      許多科學家怎樣說?許多科學家的話令人以為,化石記錄支持生物同祖的說法。他們也聲稱,既然所有生物都有DNA,彷彿使用同一種「電腦語言」,所有生物就必定是從同一祖先進化而來的。

      聖經怎樣說?創世記指出,植物、海洋生物、空中的鳥兒和陸上的動物都是「各按其類」被造的。(創世記1:12,20-25)這種說法意味著同「類」生物可以有變異,但也暗示不同類的生物有明顯的界線。如果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是對的,化石記錄就應該顯示各類生物是突然出現的,而且一出現就是發育成熟的。

      證據顯示什麼?證據支持聖經的記載還是達爾文的說法呢?過去150年的發現顯示什麼?

      達爾文的樹倒下來了

      近年,科學家比較了許多單細胞生物和動植物的遺傳密碼,一心以為這能證實達爾文「生命樹」的說法,但結果卻恰恰相反。

      研究結果揭示什麼呢?1999年,生物學家馬爾科姆·戈登寫道:「生命看來有很多源頭,統一生命樹的底部看來有不止一條樹根。」有沒有證據表明,生物各大分支都源自同一主幹,就像達爾文所說的那樣呢?戈登說:「生物同祖的傳統說法,看來解釋不了現存的生物界是怎樣來的。它解釋不了大多數動物門的起源,所有動物門的起源就更不用說了。傳統說法很可能也不能解釋各門動物又怎樣演變出許多綱的動物來。」29a

      近年的研究結果一次又一次否定達爾文的生物同祖的說法。例如,2009年《新科學家》週刊(英語)有一篇文章引述了支持進化論的科學家埃里克·巴蒂斯特的話。他說:「我們根本沒有證據證實生命樹的說法。」30同一篇文章也引述了進化生物學家邁克爾·羅斯的話。羅斯說:「生命樹正被安葬,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要接受這件事——生物學整個基本觀念都要改變——卻不是那麼容易。」31b

      化石記錄顯示什麼?

      許多科學家說,化石記錄支持生物同祖的說法。例如,他們說化石記錄證明了魚演變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演變成哺乳動物。其實,化石記錄到底顯示什麼呢?

      支持進化論的古生物學家戴維·勞普說:「無論是在達爾文時代還是在今天,地質學家都發現:化石記錄是斷斷續續的,物種在生物史上都是突然出現的,出現後沒怎麼改變,然後突然消失。」32

      事實上,大多數化石都顯示,各種生物在悠長歲月裡都沒怎麼改變過。化石並沒有顯示一種生物演化成另一種生物。擁有特定軀體構造的生物突然出現,新特徵也突然出現。例如,有聲納功能和回聲定位系統的蝙蝠,看來跟蝙蝠出現前的原始物種沒有親緣關係。

      看來,各大類動物超過半數都是在一段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出現的。化石記錄顯示,大量不同的嶄新物種在一段不長的時期內突然湧現,古生物學家稱之為「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指的是哪一個地質年代呢?

      我們先假定科研人員對地球年齡的估計是正確的,然後用一條線來表示地球的年齡。假設這條線的長度跟足球場一樣(1),那麼你就得走八分之七個足球場,才來到古生物學家所說的寒武紀(2)。化石記錄顯示,在寒武紀中一段很短的時間內,上文提到的各大類動物就突然出現。有多突然呢?就像你行走時邁出一步,腳掌還在半空,各種各樣的動物就全都在你面前出現了!

      用一條長度跟足球場一樣長的線來表示地球的年齡,從地球出現到「寒武紀大爆發」

      由於不同物種都是突然出現的,一些研究進化的科學家開始質疑達爾文理論的傳統說法。舉個例,進化生物學家斯圖爾特·紐曼在2008年接受訪談時,就談到可能要創立一種新的進化學說,好解釋新物種突然出現的現象。他說:「達爾文的學說一直被用來解釋生物演化的整個過程,但我認為,在解釋大進化(生物軀體結構大變演化成另一類生物)方面,達爾文的學說將會被降級,變成芸芸學說之一,也許說不上是值得看重的說法。」33

      「證據」有問題

      一些教科書顯示的化石及其真正的相對大小

      對於那些所謂同系列的化石,為什麼有些教科書更改了化石的大小比例?

      左上圖:一些教科書插圖所顯示的大小

      右上圖:真正的相對大小

      有些化石被用來證明魚演變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演變成哺乳動物。雖然如此,這些化石真的能證實進化確曾發生嗎?我們要是研究一下這些化石「證據」,就會發現「證據」有幾個問題。

      首先,是化石的相對大小有問題。關於用來證明爬行動物演變成哺乳動物的一系列化石,有些教科書把化石描繪成大小相若,其實化石有些很大,有些很小。

      其次,是沒有證據表明化石系列中的生物有親緣關係。這個問題比上一個更嚴重。據科研人員估計,在化石系列中,化石的年份往往相距數百萬年。談到這些化石相距的時間,動物學家亨利·吉說:「由於化石之間年份相距極遠,我們實在不能斷言化石顯示生物之間存在親緣關係。」34c

      談到魚和兩棲動物的化石,生物學家馬爾科姆·戈登說,所找到的化石代表性不足,「不大可能反映那些年代這兩類生物的多樣性」。他又說:「我們無法知道化石顯示的生物彼此有沒有關係,跟後來出現的生物又有沒有關係。」35d

      圖表顯示物種之間假定的親緣關係

      「電影」說什麼?

      2004年,《國家地理雜誌》(英語)的文章曾把化石記錄比作「一部關於進化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膠片每1000個畫格就有999個遺落在剪接室的地上」。36請想想這個比喻的含意。

      一卷電影膠片和其中的畫格

      如果化石記錄的電影有「95個畫格」顯示動物沒有從一種演化成另一種,那為什麼古生物學家把「5個畫格」排列成某個次序,暗示進化曾經發生呢?

      假如一部電影所用的膠片有10萬個畫格,而你只有其中100個,你會用什麼方法來推斷電影的情節呢?也許你先在心中構想出一個故事,然後跟畫格比較一下。如果你發現100個畫格中只有5個符合你構想的情節,其餘95個卻天差地遠,那麼你會有什麼結論呢?單憑5個畫格,就斷言所構想的故事就是電影原本的情節,這合理嗎?你會不會只是按心中構想的故事來排列那5個畫格呢?如果想想其餘95個畫格的內容再下定論,不是更合理嗎?

      上述比喻怎麼會跟支持進化論的人有關呢?多年來,科研人員在分析化石記錄時,都否認一個事實:大部分化石顯示物種在悠長歲月裡幾乎沒怎麼改變過。科研人員否認這點,就等於否認95個畫格所顯示的情節。為什麼他們對這麼重要的事實絕口不提呢?作家理查德·莫里斯說:「顯然,以往的古生物學家都先入為主,認定生物是逐漸進化成另一種的。甚至當證據顯示情形恰恰相反時,他們也不會改變想法。他們分析化石記錄時,往往以公認的進化論觀點為依據。」37

      「拿出一系列化石,聲稱化石所顯示的生物有親緣關係,這不是個能驗證的科學假設,而是個一廂情願的說法,其可信程度相當於床邊故事,雖然動聽,也許還有點教育意義,卻並不符合科學。」——《探索遠古年代——放下化石記錄,走向新的生命史》116-117頁,亨利·吉著

      現代支持進化論的人又怎樣呢?他們把化石排列成某個次序,是因為這個次序得到化石記錄和基因研究的有力支持嗎?還是純粹因為這個次序符合現代公認的進化論觀點呢?e

      你認為怎樣?證據支持聖經的說法還是達爾文的說法呢?請想想本冊子提過的事實:

      • 地球上的原始生物並不簡單。

      • 細胞的成分碰巧產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指揮細胞運作的「電腦程式」或密碼即DNA複雜無比,顯示DNA實在是非凡智慧的結晶,世上沒有任何電腦程式和信息儲存系統能與之媲美。

      • 基因研究顯示,生物並非源自同一祖先。化石記錄顯示,各大類動物是突然出現的。

      看過以上事實之後,你認為證據支持聖經就生命起源的說法嗎?可是,不少人斷言,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有許多地方不符合科學。這是實情嗎?聖經到底怎樣說呢?

      a 「門」是個生物學詞彙,用來區分動物時,指軀體基本結構相同的動物。在生物分類上,科學家使用的一個方法是把生物歸納為七個級別,每個級別的覆蓋面比其下的一個廣。第一級(最大的分類範疇)是界,界之下是門、綱、目、科、屬,第七級即最後一級是種。例如,馬的科學分類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馬。

      b 請注意,無論是上述《新科學家》週刊的文章,是巴蒂斯特還是羅斯,都不是在否定進化論。他們只是指出沒有證據支持生命樹的說法,即達爾文理論的依據。這些科學家仍在尋找其他以進化論為依歸的解釋。

      c 亨利·吉並不是否定進化論,他要說的是化石記錄所能提供的資料很有限。

      d 馬爾科姆·戈登支持進化論。

      e 參考附欄「關於人類進化的說法」。

      思考欄

      • 事實:進化論有兩個重點,一是生物都源自同一祖先,二是生物的微小變異日積月累令軀體構造大變,演化成另一大類生物。以上兩點正受到一些科研人員質疑,而這些科研人員並不支持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

        請想想:既然達爾文理論的重點備受爭議,他的理論還真的說得上是科學事實嗎?

      • 事實:所有生物都有設計相似的DNA,彷彿擁有共同的「電腦語言」或密碼。對於細胞的形狀和功能,DNA都起關鍵作用。

        請想想:生物有這個相似的地方,會不會是因為都來自同一個偉大的設計者,而不是因為都源自同一祖先呢?

      關於人類進化的說法

      頭顱

      要是你查閱一下教科書或百科全書有關「人類進化」的資料,就常常會看見一幅插圖,描繪著幾個生物,插圖的一邊是個彎腰曲背的類猿生物,在牠前面的生物腰背一個比一個挺直,頭顱一個比一個大,而最前面的就是個直立的現代人。教科書和百科全書這樣描繪,加上傳媒對找到「失落環節」的消息大事報導,讓人覺得人從類猿生物進化而來這說法是有充分根據的。這說法真的建基於真憑實據嗎?請看看研究進化的科研人員對以下各點的評論。f

      化石記錄究竟顯示什麼

      事實:20世紀初,用來支持人與猿同祖這個理論的化石十分有限,可以全都放在一張檯球桌上。隨著時間過去,有關的化石數量增加了。現在,有人說這些化石足以塞滿一個火車的貨運車廂。38不過,大部分化石都只是零碎的骨頭和牙齒。且不說全副骨架,就是完整的頭骨也很罕見。39

      問:跟「人類系譜」有關的化石數量增加了,有助於研究進化的專家解答人類如何及何時從類猿生物進化而來的問題嗎?

      答:沒有,反而引起爭議。談到這些化石該怎樣分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羅賓·德里考特於2009年說:「現在,我們只有一點能達成共識:那就是大家沒有共識。」40《自然界》(英語)這本科學週刊在2007年刊載的一篇文章說,對於猿如何及何時逐漸演化成人,學術界仍一無所知。41文章的作者們是曾發現化石的人,這些化石據稱是演化之樹的一個失落環節。匈牙利羅蘭大學生物人類學系的研究員久洛·杰尼什在2002年寫道:「原始人類的化石該怎樣歸類,以及該放在人類進化史中什麼位置,一直備受爭議。」g他也指出,到那時為止所發現的化石,還不能解說類猿生物究竟在何時、何地及如何進化成人類。42

      關於「失落環節」的報導

      事實:傳媒常常對新發現的「失落環節」大事報導。例如,2009年一具暱稱為「伊達」的化石出土,一本期刊說這個發現受到「鋪天蓋地的報導,好比搖滾樂歌手一樣」。43英國《衛報》還大字標題報導:「驚人發現!化石伊達填補了人類演化史的『失落環節』」。44但是若干日之後,英國《新科學家》週刊說:「伊達並不是人類演化史的『失落環節』。」45

      問:為什麼每當有新發現的「失落環節」出土,傳媒就大事報導,但化石一旦被剔出「人類系譜」,傳媒卻幾乎隻字不提呢?

      化石

      答:談到那些發現化石的科研人員,上文提到的羅賓·德里考特說:「科研小組的領導人可能要誇大某個『發現』的獨特驚人之處,好吸引學術界以外的人資助研究。報刊和電子傳媒也必定會慫恿科研人員誇大其詞,以求令新聞引人注目。」46

      教科書中的猿人圖片及模型

      事實:教科書和博物館對所謂「人類祖先」的描繪,通常都離不開特殊的面部輪廓和膚色,以及濃密的毛髮。較遠古的「祖先」通常被描繪成有猴子的特徵,而被說成越接近現代人的,其面部輪廓、膚色和毛髮疏密則越像人類。

      問:科學家能不能根據所發現的化石遺骸,準確地塑造人類祖先的原貌呢?

      答:不能。卡爾·斯蒂芬是法醫人類學家,任職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解剖學系。他在2003年說:「人類早期祖先的面貌是無法客觀地重塑的,重塑出來的面貌也無法被客觀地驗證。」他認為,科研人員參照現代猿猴來重塑人類祖先的面貌,「很可能嚴重受偏見影響,有極大的偏差,沒有任何重要性」。他的結論是什麼?「早期猿人面貌的任何『復原像』大概都有誤導成分。」47

      以腦袋大小論智力高低

      事實:在決定某個所謂的人類祖先的年代跟現代人相距有多遠時,支持進化論的人所用的一個主要方法,是比較生物的腦袋大小。

      問:腦袋大小能準確地反映智力高低嗎?

      人類和猿猴的頭顱

      答:不能。一組科研人員以腦袋大小來推測某些絕種生物的年代跟現代人相距有多遠。他們承認,他們「時常覺得自己的理據站不住腳」。48為什麼呢?請看看一份科學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Mind)在2008年刊載的一段話:「科學家研究人腦和其他動物的腦,看不到絕對的腦容量或相對的腦容量與智力有關。除了控制語言的布洛卡氏區可能跟智力有關,他們看不到腦部某區域的大小跟智力有關,也看不到腦部某特定區域的存在跟智力有關。」49

      你認為怎樣?既然知道腦袋大小不能準確地反映智力高低,那為什麼科學家還要根據腦袋大小排列出「從猿到人」的化石系列來呢?他們是否要製造證據來自圓其說呢?對於哪些化石才屬於「人類系譜」,科研人員為什麼會爭論不休呢?他們所研究的化石跟猿猴這麼相似,其實那些化石會不會根本就是來自某些絕了種的猿猴呢?

      稱為尼安德特人的類人化石,常被用來證明猿人曾經存在。這些化石真的是猿人化石嗎?對於尼安德特人究竟是什麼,科研人員的想法開始改變。2009年,米爾福德·沃爾波夫在《美國人類體格學雜誌》寫道:「尼安德特人很可能確實是人類一個種族。」50

      許多客觀的人都看出,自驕心、金錢和要吸引傳媒注意這些因素,影響了人們如何處理那些所謂支持人類進化的證據。那麼,你會相信這樣的「證據」嗎?

      f 請注意,本欄提到的科研人員全都接受進化論,並不相信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

      g 「原始人類」這個詞,是研究進化的人用來指,從史前的類人物種演化到人類的進化環節。

      這幅圖畫有什麼不對?

      根據進化論繪製,從猿猴演變成人類的過程
      • 這類圖畫是科研人員和畫師構想出來的,建基於偏見而非事實。51

      • 牙齒化石

        大部分圖像都是根據頭骨碎片和零星的牙齒畫成的。且不說全副骨架,就是完整的頭骨也很罕見。

      • 跟圖中生物有關的化石該如何歸類,科研人員還沒有共識。

      • 畫師重塑絕種生物的面部輪廓、膚色和毛髮

        畫師根本不可能準確地重塑那些絕種生物的面部輪廓、膚色和毛髮的原貌。

      • 圖中現代人後面的生物,排列位置主要取決於頭骨的大小,儘管證據顯示腦袋大小不能準確地反映智力高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