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動物日漸消失警醒!1997年 | 7月8日
-
-
野生動物日漸消失
《儆醒!》駐澳大利亞通訊員報導
你看到活蹦活跳的野生動物,例如老虎、鯨魚或大猩猩,聽到牠們呼叫,你的心情興奮嗎?親手餵養樹袋熊又怎麼樣?你忽然感覺到大地隆隆作響,於是縱目四顧,只見動物成群遷移,牠們踏著沉重的蹄子向前邁進。以上的經歷不是激動人心嗎?很遺憾,許多人再也沒有機會體驗這樣的奇遇了,除非大家認為參觀博物館、閱讀書刊、瀏覽電腦網絡也算做奇遇吧。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是,在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就有成千上萬的動植物品種給人「趕盡殺絕」。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博士估計,每年約有2萬7000種生物滅絕;換句話說,每小時就有3種生物在地球上絕跡。根據這個比率,在今後30年,地球可能有多達百分之20的物種滅亡。不過,物種滅絕的速度卻不是恆常不變的,反而有上升的趨勢。預料到下個世紀初,每天將有數以百計的物種就此消失!
非洲的黑犀牛行將絕種。近20年來,黑犀牛常常被人非法捕殺,結果數目大幅下降,從6萬5000頭減少到2500頭。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叢林日漸縮小,在那兒棲息的猩猩不足5000隻。地球的水生動物都遭遇同樣的厄運。在中國長江,可愛的白鰭豚也瀕於絕境。長江水流大受污染,加上漁民胡亂捕魚,剩下的白鰭豚不足100條;這種淡水豚可能在10年內蕩然無存。
琳薘·克布納在《動物園手冊》說:「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對很多事物都意見分歧。可是,他們卻一致認為,挽救瀕危物種、關注地球生物的健康發展是當前的急務。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今後50年是關鍵期。」
誰之過?
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加快了物種滅絕的速度。不過,人口擠迫卻不是惟一的禍根。很久以前,地球的人口還沒有急劇增長,許多鳥獸早已滅絕了,例如旅鴿、恐鳥、大海鴉、袋狼等。以上舉出的不過是其中幾種罷了。談到澳大利亞在這方面的一貫記錄,新南威爾士州動物園管理局局長凱利博士說:「自從外僑在1788年移居本國以來,動植物的種類就不斷減少。國民理應引以為恥。」毫無疑問,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不光彩記錄。上述評論還暗示,物種滅絕背後別有惡因——世人愚昧無知、貪得無厭。
全世界的野生動物都瀕於滅絕,處境岌岌可危。幸好,還有一群有心人在,伸出援手。世界各地許多動物園都設法保護瀕危鳥獸。這些坐落在市郊的圈地成了動物的惟一庇護所,收容的鳥獸種類有增無減。可是,動物園的空間畢竟有限,飼養野生動物也不容易,非有巨額經費不可。但有人認為,野生動物雖有動物園悉心照料,但用籬笆把牠們圍住始終算不上最「人道」的做法。在動物園內,鳥獸不但須要「寄人籬下」,還要多虧人類這個脆弱、多變的政治和經濟體系的照顧,牠們才能苟全性命,繁殖後代。野生「難民」得到動物園收容後,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嗎?
[第3頁的附欄]
物種滅絕是自然現象?
「物種滅絕不是自然現象嗎?不是。至少從近年的趨勢看來,物種滅絕決不是自然現象。在過去300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一種生物滅絕。今天,物種滅絕主要是人為因素所致,消失的速度實在快得驚人,至少是以往的一千倍。……物種滅絕的速度激增是人類一手造成的。」——《紐約公共圖書館案頭參考書》。
「我對不少珍禽異獸都深感興趣,可惜牠們已經在地球上絕跡了。我為此感到難過,而且十分氣憤。這些動物所以滅絕,十居其九是因為人類貪得無厭;他們虐待動物,對動物的危境漠不關心,甚至無動於衷。可見,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人類已經把野生動物趕上絕路。」——戴維·戴在《動物末日紀事》這樣評論。
「不少物種還來不及記錄在案,就給人類滅絕了。」——《保護生物》。
-
-
動物園——野生動物的惟一希望?警醒!1997年 | 7月8日
-
-
動物園——野生動物的惟一希望?
在世界各地,先進的動物園最近悄悄地進行改革。動物園經過改建,已經面目一新了。園中的設計比以往更能體現出人道的精神,叫人有「置身荒野」的感覺,好讓鳥獸也感到舒適自在,猶如回到天然棲息地一樣。動物園不但栽滿花木藤蔓,而且在四周布置假山假石,安設人造薄霧、音響效果等。有關方面還費盡心思,細心挑選合得來的「住戶」,使飛禽走獸能夠和平共處。單在美國一地,動物園和水族館每年就耗資12億美元整修內部。動物園一心要肩負新的任務,更新設備雖然花費龐大,卻是少不了的。
下一個世紀的任務
考慮到地球的動物種類日見稀少,世界各大動物園都為21世紀定下工作方針:致力保存自然資源,教育大眾保護野生動物,從事科學研究。由於任務艱巨、保護動物刻不容緩,有的動物園索性改名換姓,轉用「野生動物禁獵區」或「自然資源保護區」等名稱。
《世界動物園保護物種策略》成了開路先鋒,發揮主導作用。一位作家評論,這份出版物是「動物園界迄今最有分量的文件」。簡單說來,《策略》就是動物園憲章;這份出版物「說明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和水族館可以怎樣擔負責任,把握機會保護各種各類的野生動物」。為了消除新任務所引起的疑慮,《策略》進一步說:「動物園、水族館能否存在下去,其實取決於它們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究竟有多大貢獻。」
動物園既然要履行新任務,就必須幫助大眾提高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同時從事科學研究,替園中的動物繁殖後代。今天的青少年,有些就是動物園的未來看守人。他們將要肩負重任,把從野外救回來的剩餘物種保存下來,因為滅絕的鳥獸名單越來越長。這些年輕人會明智行事,悉心照管存留下來的動物嗎?一般說來,人類會醒悟過來,好好珍惜、愛護大自然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策略》鼓勵各動物園著手教育大眾,聯合組成「世界良心網絡」,呼籲世人關注瀕危動物的處境。
動物園攜手組成世界網絡
由於任重道遠,許多動物園都互相連結起來,組成世界網絡。這個聯網目前約有一千個成員。世界動物園組織、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等跨國團體,負責統籌全局,協調各動物園的工作,並提供所需的指引。
《動物園——現代方舟》舉出一個重大理由,說明大家通力合作有多重要。該書說:「近親交配的害處不亞於不動聲色的偷獵者。要制止這個禍害蔓延,動物園就再也不能安於現狀,各自替寥寥可數的瀕危動物,例如西伯利亞虎,進行近親交配。各大洲的動物園,甚至全世界的動物園,都應該互相配合,把樊籠裡的西伯利亞虎當做單一的種群看待。」事實上,每種動物得有好幾百隻,才能把近親交配的風險減到最低程度。這是預防動物不育、阻止物種滅絕的先決條件。由此可見,個別的動物園根本不能擔負這麼繁重的責任。《策略》進一步指出,「世人必須總動員,把現有的珍貴資源好好保存;惟有這樣,地球的生物圈……才有美好的明天。不少人認為,人類如果不設法保護其他物種,終必自取滅亡。」他們所以這麼消極,是因為不曉得聖經的應許,就是樂園必定在地球上重建。——啟示錄11:18;21:1-4。
履行任務的工具
為了幫助受護養的瀕危動物繁殖後代,國際通用的高技術產品應運而生。這些產品包括:良種登記冊、《國際動物園年鑑》、由電腦控制的國際物種資料系統等。
各類動物都有專類的良種登記冊,同一種系的親屬,不管牠們在世界哪個動物園棲居,都一一被記錄在案。有了這樣的國際記錄,動物園就能夠繁育健康的品種,同時控制近親交配,阻止這個『不動聲色的偷獵者』潛近襲擊。第一次世界大戰幾乎把歐洲野牛消滅淨盡。1923年,柏林動物園著手替瀕危的歐洲野牛育種,就這樣開創了第一部動物良種登記冊。
1974年,國際物種資料系統在美國接上網絡,方便世界各地的動物園查閱有關數據,例如良種登記冊、《國際動物園年鑑》和動物數目統計等資料。這個電子網絡不斷擴充,存入的數據有增無已,資料的確豐富充實。憑著這個電子網絡的幫助,各地的動物園能夠互相配合,實現組成國際大動物園的理想。
動物園採用的育種方法包括:DNA種系鑑定術、胚胎移植、體外受精、低溫學(冷凍精液和胚胎)。幸有DNA種系鑑定術幫忙,動物園能夠百分之百確定動物的親系。有些種類的野生動物喜歡群居,因此很難弄清牠們之間的親緣。要控制近親交配的話,就非用DNA種系鑑定術不可。此外,胚胎移植、體外受精等方法也能加速繁殖。動物園嘗試增加「母體」供應,把瀕危動物的胚胎植入近親或馴養動物的體內,借腹產子。結果,黑白花牛產下一頭白肢野牛,家貓生了一隻瀕臨絕種的印度沙貓。由此可見,這種技術卓有成效。動物園不用運送瀕危動物,也能替牠們繁育品種。這個方法既可削減開支,又可降低風險。動物也可免受舟車勞頓之苦。動物園只需運送一包冰凍的胚胎或精液就行了。
鑑於有不少動物種類可能在地球上絕跡,好些動物園已經著手研究低溫學——冷凍精液和胚胎以便長期貯藏。這個冷凍的動物園給行將絕種的鳥獸帶來希望,牠們即使消失了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也可以產生後代呢!研究結果雖然難以預料,低溫學卻被人稱為「萬不得已的保險」。
野外研究有助動物園育種
深入研究動物的生態,包括牠們在天然環境的行為,對受護養的動物能否傳宗接代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置身荒野」這個概念也是從野外研究汲取靈感的。動物園如果想園中鳥獸保持健康、繁殖後代,就必須投牠們所好,叫牠們感到「舒適自在」。
舉例說,雌雄獵豹在野外各自活動,不相往來;要追尋對方的下落,就只靠嗅聞便溺的氣味。雄性獵豹有靈敏的嗅覺,能夠從穢跡得知雌體是否願意交配。雌雄獵豹共同生活的時間不過是一兩天罷了。動物園了解牠們的習性後,就改建圍欄,把雌雄獵豹隔開。除了短暫的交配季節外,大家互不相見。這個做法收效顯著,雌豹陸續懷孕,產下幼獸。
雌雄獵豹可謂「眼不見,心更念」。紅鸛的習性卻截然相反。牠們偏喜歡成大群的交配繁殖。動物園多半沒能力照管這麼大群的紅鸛。英國一個動物園嘗試用個巨型鏡子,使為數不多的紅鸛看似「加倍」。紅鸛竟然跳起婀娜多姿的求偶舞蹈來!在動物園內,這是前所未見的。從以上兩個事例,你可以看出,野生動物的情況複雜到什麼程度嗎?動物園的任務實在異常艱巨。
挽救動物的目標切合實際嗎?
在動物園內繁育的野生動物,有幾種已經回歸大自然,可見新計劃的確大有可為。返回野外的動物包括加州兀鷲、歐洲野牛、美洲野牛、阿拉伯大羚羊、獅面狨和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不過,長遠看來,野生動物的前景還是一片黯淡。
《策略》指出,「人類社會非常複雜,世界難題多不勝數。人類對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儘管不斷提高,但始終不能扭轉局勢,阻止瀕危動物往絕路上走。」該書進一步說:「主張防護生態的專家必須為預計的關鍵期做好準備,設法渡過危機。」當然,要衝破難關,社會各階層就必須齊心合力才行。一位科學作家評論,各界人士至今還是一盤散沙,合作和努力實在「少得可憐」。瀕危動物看來勢必滅絕,如果情況只是稍微好轉,而沒有從根本上改善過來,人類即使竭盡全力,也可能徒勞無功。當局必須給瀕危動物建造廣袤無際、完好無缺的棲息地,而不僅是提供零零星星的保護區,因為在狹小的保護區內,野生動物很難避免近親交配。惟有這樣做,動物園才可以放心把園中動物送回野外。這個希望切合實際嗎?還是痴心妄想?
有些人認為,要是能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國際大動物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個想法太天真了,叫人難以置信。愛德華·威爾遜教授說:「我們得面對冷酷的現實。今天,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充其量只能照管2000種哺乳動物、雀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比起繁多的動物種類,這不過是區區小數。由於能力有限,動物園只能保護若干種類的鳥獸,要決定哪些種類會受保護,實在難於取捨。至於不受保護的,牠們只好跟著許許多多的瀕危動物踏上末路。
形勢實在不妙,主張保護自然資源的專家必須鄭重考慮以下的問題:既然生物互相依存,動植物的種類還要迅速減少到什麼程度,地球的生態環境才真正告急呢?要是成千上萬的物種都相繼滅絕,那麼,剩餘的生物種群,包括人類在內,也就快要同歸於盡了。琳薘·克布納在《動物園手冊》說:「不管一種、兩種還是五十種,物種消亡造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實在無法預料。物種滅絕後,其他變化接踵而來,後果實在不堪設想。」與此同時,《動物園——現代方舟》指出,「在這場消耗戰中,動物園始終是野生動物的主要庇護所。沒有人能夠預計這場戰爭的影響有多深遠,後人卻一定會把全部罪責算在我們的頭上。」
人類有理由懷持希望嗎?未來的人類會由於地球再沒有多樣化的生物種群,而最終也難逃滅絕的厄運嗎?
-
-
一切生物都在地上安然居住警醒!1997年 | 7月8日
-
-
一切生物都在地上安然居住
你想看看世界上兇險透頂的生物嗎?不妨照照鏡子!真的,我們(人類)就是地球上最殘暴的猛獸!不但這樣,我們還自相殘殺,獸性盡露。
除非人類消除戰禍,否則野生動物不能在地球上平安度日,就連動物園裡的鳥獸也不能高枕無憂。要動物園發揮保護動物的作用,成為牠們的最後保障,人類就更要停戰息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柏林動物園有1萬2000隻動物,戰後只剩下91隻。其他動物園所受的損失也相去不遠。在近年的巴爾幹戰爭中,動物園的員工英勇無懼,把不少動物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但仍有數以百計的走獸在戰火中喪生,遇害的包括鹿、大型貓科動物、熊和狼。《澳大利亞人報》引述某些官員的話說,在柬埔寨的叢林裡,赤柬游擊隊最近刻意宰殺了很多珍稀動物。他們為什麼這樣做?目的是要用獸皮和動物製品換取武器!
佩倫群島位於澳大利亞達爾文市的西南面,那兒的生態環境被人惡意破壞。在動物園內外,飛禽走獸要安安穩穩地過活,人類就絕不可再做這麼野蠻的事:在短短三年內,島上的鵜鶘群兩度慘遭毒手。兇徒一心要放火把成千上萬的幼雛活活燒死;除了是兇徒嗜殺成癖之外,著實也找不出其他原因。
可是,近數十年來,鳥獸種類大幅減少,卻不是因為人類惡意損害環境,而是人口激增所起的副作用。為了給迅速增長的人口提供住所和耕地,當局不惜侵用動物的棲息地。由於人類不斷侵佔鳥獸的家園,又恣意污染牠們的生境,《世界動物園保護物種策略》不得不告誡說:「展望21世紀,地球的自然系統前景不妙。世界各地的生態都大受破壞,沒有跡象顯示這個趨勢行將終止。」
既然世人越來越關注地球的前途,整個行星終會成為鳥獸保護區的說法,聽起來是否有點兒無稽呢?其實,這個希望是穩確可靠的,因為不是由目光短淺的人類去實現。一位科學作家指出,近至50年前,世人根本料想不到,今天地球的生態會遭到這麼嚴重的破壞。鳥獸在地上安然居住的希望是耶和華上帝提出的,他有先見之明。一千九百多年前,上帝早就預告當今的人類會肆意「敗壞大地」。(啟示錄11:18)上帝發出這個預言的時候,地上人煙稀少,當時的居民也許覺得這是不大可能的;但到了今天,事實證明這個預言多麼準確啊!
現代科學昌明,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幾乎可以創造奇跡。舉例說:通過微型發射機和人造衛星,專家能夠監察瀕危鳥獸的動態。科學家能夠從外層空間逐平方米去監測雨林所遭受的破壞。空氣的污染程度也可以按百萬分率測量。但說起來好像矛盾,世人卻在這麼先進的時代敗壞大地。科學數據堆積如山,但除少數例外,世人似乎不能善加運用,好好控制大局。人類可比作失控而又疾駛列車的司機。雖然控制台放滿先進的電子設備,監察器又不斷顯示最新發展,但司機始終無法把列車剎住!
為什麼徒勞無功?
試想像以下的情況:在大型的工廠裡,高傲自大、不講操守的經理無意中聽到廠主的話,知道自己不會被提升,再過幾個月就會被解雇。經理感到忿忿不平,而且懷恨在心。他不惜撒謊、行賄,不擇手段,以求博取一些工人的支持,使工廠陷於一片混亂。他們合謀弄壞機器,減緩生產,還出售有毛病的製品。由於工於心計,他們得以瞞天過海。忠實的員工卻蒙在鼓裡,他們設法扭轉不利的形勢。不過,他們越努力補救,情況就越惡化。
這個世界詭計多端的「經理」也耍出類似的手段,迷惑世人、破壞大地。我們的情況卻不一樣。我們清楚「知道他的陰謀」,因為聖經把他的老底兒揭穿了。在幕後搞陰謀的原來是個心懷惡意的靈體,稱為魔鬼撒但。他起初是個天使,後來變得妄自尊大,覬覦獲得世人的崇拜。(哥林多後書2:11;4:4)上帝已經把撒但逐出天上的家門,等候處決。——創世記3:15;羅馬書16:20。
像奸狡的工廠經理一樣,這個「謊話的父親」也施展形形色色的詭計,破壞天地萬物,向耶和華上帝發泄憤恨。(約翰福音8:44)撒但利用騙人的宣傳、貪得的慾望、物質主義、有害的宗教道理來操縱世人,這些手段無往不利。他已經「迷惑世人所住的全地」,使負責看管地球的人類變得兇殘成性,甚至淪為寧錄的黨羽。在古代,寧錄是個強悍的獵人,專跟耶和華作對。——啟示錄12:9,12;創世記1:28;10:9。
地上鳥獸確保安全的惟一希望
可是,要制止人類敗壞大地,同時征服幕後的超人勢力,不是沒有可能的。全能的創造者當能救我們脫離這麼險惡的境地。他已經答允這樣做。上帝會通過他的屬天政府,敗壞那些敗壞大地的惡人。我們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就是祈求上帝採取行動消滅這些壞人了。——馬太福音6:9,10,《和合本》;啟示錄11:18。
你有沒有留意到,王國的降臨跟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息息相關呢?因為上帝的王國就是上帝統治大地的政府。有王國必然有君王,他就是「王中之王、主中之主」耶穌基督。(啟示錄19:16)這個王國也有臣民。耶穌確切地說:「性情溫和的人快樂了,因為他們會繼承大地。」(馬太福音5:5)真的,到時地上的臣民通通都是性情溫和的。在上帝王國的扶助下,他們會悉心照料自己的產業,把地球轉變成生氣勃勃、百事興旺的樂園。饒有趣味的是,《策略》指出:「除非全人類跟大自然『重修舊好』,否則兩者都會同歸於盡。」
歷史發展、人類的不完美天性處處表明,要「全人類」跟大自然「重修舊好」簡直是妄想,因為人類無視耶和華的旨意。上帝容許這個世界存留這麼久,其實是要證明人類自治純屬徒然。但不消多久,全心仰望基督統治的人就會享受豐盛的平安。惟獨他們才能跟大自然「重修舊好」;以賽亞書11:9證實這是辦得到的,同時說明原因所在:「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真的,關鍵就在於神聖教育。這不是合理的嗎?除了大自然的創造者外,還有誰具備這樣的智慧呢?
人要是繼續罔顧耶和華的旨意,那又怎麼樣呢?箴言2:22說:「惡人必然剪除。」不錯,在快要來臨的「大患難」,好鬥成性、麻木不仁之輩終必賠上自己的性命。到時,上帝會主持正義,懲罰自私的人,因為他們濫用自然資源、破壞天地萬物。——啟示錄7:14;11:18。
你想參與復興大地的工作嗎?要是這樣,你就得學習聖經,認識上帝的要求。惟獨聖經才能發揮力量,使你的思想跟上帝的意念和諧一致。(提摩太後書3:16;希伯來書4:12)此外,你如果能夠學以致用,就會成為守法良民,從而證明自己為人可靠,值得上帝信任,受託保管即將臨到的「新地」。——彼得後書3:13。
你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以上的問題,本刊的出版者或區內的耶和華見證人會樂意免費跟你討論聖經,或提供其他聖經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