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挽救雨林?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
科學家惋惜由於生物多樣性的減縮,來自這方面的知識也大為減少。他們聲稱這好比未曾閱讀書籍就把圖書館燒去一般。但有些較此更具體的東西也隨之失去。舉例說,在美國有百分之25的藥物配方是來自熱帶森林植物的。其中一種藥物使兒童白血球過多症的症狀暫時減輕率從1960年代的百分之20增至1985年的百分之80。因此,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聲稱,雨林「代表一間巨大的藥廠」。有無數植物還未被人發現,查考它們可能具有的藥物用途就更不用說了。
此外,我們很少人意識到有多少種糧食農作物源於起初在雨林中發現的植物。(可參看第11頁的附框。)直至今日,科學家還從這些植物長在森林裡的強壯品種蒐集遺傳因子,用來幫助它們那較脆弱的後代——家用農作物——抵抗疾病。科學家已憑此在農作物損失方面節省了數億美元。
再者,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雨林食物出現而成為全球喜愛的食品。北美的人多數不知道,僅在一百年前,他們的祖先把香蕉看作外來的陌生水果,甘願付出兩美元去買一根個別包好的香蕉。
全球的寫照
人本身是砍伐森林的最後犧牲者。伐林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一直伸展到全世界。怎會如此呢?讓我們再看看典型的雨林。顧名思義,雨水是雨林的特色。雨林的雨量一天可達8吋,一年超過30呎!雨林正好被設計成應付這種豪雨。
如蓋的樹頂分散雨點的力量,使其不致沖走土壤。不少葉子長著展延的末梢或下垂的尖端,可以分散沉重的雨點。因此,滂沱大雨變成了綿密的雨滴,落在下面的土地時較為輕柔。樹葉的尖端也使葉上的水較快流去,於是葉子可以恢復散發,讓水分復歸大氣層。樹根系統可以吸收落在地面的水分達百分之95之多。以整體而言,森林像塊龐大海綿一般吸收雨水,然後慢慢放出。
可是,森林一旦消失,雨水就直落在露空的泥土之上,以致沖走數以噸計的泥土。例如,西非象牙海岸一個面積約兩畝半,地勢稍微傾斜的熱帶雨林每年只失去三百分之一噸的泥土。同樣兩畝半面積的地方在砍伐森林成為開拓的耕地之後,每年失去90噸泥土,作為空地則失去138噸泥土。
泥土流失不光是損毀耕地和牧地而已。諷刺的是,要大量砍伐森林來建造的水壩,其本身也因泥土流失而受到損壞。河流從伐林地區帶走的淤泥不久就把水壩堵塞而使之變成無用。沿岸地區和魚類產卵場都被太多的淤泥所污染。
-
-
為什麼要挽救雨林?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
請想想藥物方面:出自藤蔓植物的生物鹼被人用作手術前的肌肉鬆弛劑;氫化可的松的特效成分被用作消炎劑,奎寧用來應付瘧疾,毛地黃制劑治療心臟病,薯芋皂苷配基調合避孕丸,吐根用作催嘔劑,這一切均來自雨林的植物。研究顯示其他多種植物可能對於愛滋病和癌症,以及痢疾、發燒、蛇咬傷、結膜炎和其他眼疾有醫療作用。還有許多療病藥物也許尚未為人所知。科學家所研究的雨林植物品種還未及全數百分之一。一位植物學家嗟嘆說:「我們正毀滅一些我們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