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職父親與日俱增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
失職父親與日俱增
有越來越多的父親遺棄家人。20世紀90年代晚期,《今日美國》聲稱,「在美國,無父家庭的數目冠於全球」。可是,父親撇下家人不理,其實是個普世的難題。
在巴西,2000年所作的人口調查顯示,該國有4470萬個家庭,當中1120萬個家庭的家主是女人。在尼加拉瓜,百分之25的兒童只跟母親同住。在哥斯達黎加,20世紀90年代被親父遺棄的兒童佔百分之21.1,但現在比率已增至百分之30.4。
這三個國家的統計數字不過是普世現象的冰山一角而已。請從另一個角度細看失職父親這個難題。
名存實亡
請讀讀附欄「爸爸,你什麼時候才回來?」。現年23歲的菜穗承認:「我上小學之前,很少見到爸爸。還記得當爸爸離家上班時,我懇求他說:『你是會回來的,對嗎?』」
鑑於親子關係如此淡薄,波蘭作家彼得·斯楚基威茨有感而發地說:「在家庭裡,父親的角色似乎已經名存實亡。」無可否認,許多父親與家人同住,養家活口。可是,正如法國《要聞》雜誌指出,「許多父親只讓家人溫飽就算了,沒有負起教養兒女的責任」。
常見的情況是,父親雖然身在 家中卻心在 他處,對兒女的生活漠不關心、不聞不問。法國一本關於家庭的雜誌《天主教家庭》也說,「就算[父親]身在家中,他的心卻在別處」。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父親在精神和感情上跟家人疏離呢?
正如《天主教家庭》指出,基本原因是,「有些男子身為人父,卻沒有履行父親或丈夫的職責」。他們認為只要賺夠錢養家,就是盡了父親的本分。正如波蘭作家約瑟夫·奧古斯丁說,「許多男子覺得只要讓家人溫飽,就算稱職了」。但賺錢養家只是父親的部分責任而已。
事實上,兒女覺得父親稱職不稱職,所看的不是賺錢能力的高低,所送的禮物是否昂貴。兒女想從父親得到的,是父親的關愛和共處的時間。他們珍視這些東西,遠勝過一切物質享受。
重新檢討
日本中央教育局報告:「父親應當重新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實在過度專注於工作了。」問題是,為了兒女,父親願意調整生活方式嗎?德國《吉森匯報》指出,一份調查顯示,接受訪問的父親當中,大多數都不願意把兒女的福利置於事業之先。
父親如果對兒女漠不關心,就會對兒女造成很大的創傷。現年21歲的莉迪亞清楚記得,童年時在波蘭受到父親怎樣的對待。她說:「父親從不跟我們說話。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他不知道我常常到迪斯科(的士高)消磨時間。」現年21歲的西班牙女子瑪卡蓮娜也有類似的經歷。她說童年時,父親每逢週末「就撇下家人,跟朋友一起尋樂,曾多次過了幾天才回家」。
決定孰先孰後
許多父親都可能意識到,他們給兒女的時間和關注實在不夠。在日本,一個父親有個十餘歲的兒子,他說:「我希望孩子明白我的苦衷。我就算怎麼忙,都想念著他。」可是,希望孩子明白父親的苦衷,就能夠解決問題嗎?
要滿足孩子的需要,父親得付出努力,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親的關愛和共處的時間;要滿足孩子這些需要,真的談何容易。耶穌基督曾說,「人活著不可單靠食物」。(馬太福音4:4)同理,孩子只得物質供應,也不會健健康康地成長。父親們,為了滿足兒女的需要,你們願意犧牲個人的寶貴時間或發展事業的機會嗎?
1986年2月10日的《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國家鐵路局的高級主管寧願辭職,也不願與家人分離。」這個父親終於看出兒女的福利十分重要。該報引錄這位主管的話:「什麼人都可以勝任公司的主管,但我的兒女只有我這個父親。」
不錯,要做個好父親,第一步就要看出兒女需要個怎樣的父親。讓我們細看,做個稱職的父親需要符合什麼條件。
[第19頁的附欄]
「爸爸,你什麼時候才回來?」
一天早上,當父親準備上班的時候,五歲的日本女孩菜穗問父親以上的問題。父親雖然住在家裡,菜穗卻很少見到他。通常父親下班回家時,菜穗已上床睡覺;他離家上班時,菜穗還沒起床。
-
-
孩子眼中的好父親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
孩子眼中的好父親
孩子需要有個衷心愛護他們的父親。他會悉心照顧兒女,養育他們成為做事負責、忠實可靠的人。雖然兒女極需慈父的愛護,這件事卻被人忽略了。
母親把孩子生下來,做個好母親自然至為重要。但請留意,做個稱職的父親也同樣關係重大。《威爾遜季刊》說,「為害美國社會的各種嚴重難題,許多是由於父親失職促成的」。我們大可以說,世界各地的情況如出一轍。
巴西《新聞午報》報導,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問題青年的品行難題,例如好勇鬥狠、不守規矩、成績低劣、無心向學等,時常是「父親失職的緣故,是父親在家裡名存實亡促成的」。意大利作家馬爾切利洛·貝爾納迪寫了題名為《不稱職的父母》的書。他說,最理想的情況是:孩子獲得雙親的照顧,這樣孩子才會健健康康地成長。
改善家庭生活
即或父親失職,在家裡造成難題,家裡的情形仍可獲得改善。那有什麼良策呢?父親要作什麼努力?
顯然,孩子需要有個安全穩定的家,並且深知父母關注他們的福利。如果孩子的需要得不著滿足,就會活得不開心,問題也會不斷浮現。可是,即使家裡沒有父親,情勢都並非絕對無望。聖經在詩篇68:5說,「上帝在他聖潔的住處做孤兒的父親」。a
怎樣獲得幫助
家庭幸福的要訣跟上帝的幫助息息相關。這種幫助是我們可以得著的。上文提及一個名叫莉迪亞的波蘭女孩,她的經歷清楚表明這點。她的家庭生活究竟怎樣?她一家怎樣得著上帝的幫助?
弗朗齊歇克是莉迪亞的父親,他坦言兒女年幼時他的確忽略了家人。他說:「兒女做什麼我從不過問,也不會對他們表示愛意,結果我們一家關係疏離。」他沒察覺到,莉迪亞14歲的時候已和弟妹一起吸煙喝酒,狂歡作樂,與人打鬥。
最後,弗朗齊歇克察覺到兒女的難題。他非常震驚,看出自己一定要想方設法補救。他說:「我向上帝禱告求助。」令人驚訝的是,不久就有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他們,他和妻子都同意學習聖經。後來,父母雙方都開始在生活上實踐聖經原則。這對兒女有什麼影響呢?
弗朗齊歇克敘述事情的經過:「兒女開始留意到我戒了酒,也盡力做個好父親。他們想多一點認識耶和華見證人。他們開始學習聖經,並且跟以往的壞朋友斷絕關係。」他兒子拉法爾說:「現在我跟爸爸是好朋友了。我們有很多屬靈活動。過往我喜歡跟街上的無賴少年混在一起,但如今我不再跟他們來往了。」
現在弗朗齊歇克是耶和華見證人一群會眾的長老,他仍悉心照顧家人,留意家中每分子的屬靈進步。他妻子和女兒莉迪亞是先驅,從事全時的傳福音工作。拉法爾和妹妹西爾維婭都很熱心學習聖經,在基督徒聚會裡踴躍評論,也向別人傳講自己的信仰。
言行一致
請想想瑪卡蓮娜的父親路易斯。你還記得,21歲的瑪卡蓮娜是上篇文章提及的西班牙女子。路易斯的父親嗜酒成癖,結果他也步父親後塵淪為酒徒。正如瑪卡蓮娜說,父親有時離家到外邊跟朋友胡混,一去幾天才回來。不但這樣,他也毫不賞識自己的妻子,待她如僕婢。他們的婚姻瀕於破裂,令瑪卡蓮娜和弟弟大感苦惱。
後來,路易斯同意跟耶和華見證人研讀聖經。他回憶說:「我開始花多點時間跟妻子兒女相聚。我們彼此交談,一同吃飯,一起學習聖經。我們也一起做家務,一起消遣。」瑪卡蓮娜說:「我開始覺得家裡有個仁愛的父親,對我們關懷備至。」
更重要的是,路易斯不但鼓勵家人事奉上帝,自己也身體力行。瑪卡蓮娜透露,父親的生意雖然相當成功,卻覺得「生意佔去自己太多時間,於是毅然放棄這盤生意,好讓他有多點時間照顧家人」。父親的決定令人驚訝,影響深遠。瑪卡蓮娜說:「我從父親的榜樣學會保持目光單純,把屬靈的事置於首位。」現在瑪卡蓮娜是個先驅,母親和弟妹都是熱心的基督徒。
鐵路主管的決定
顯然,兒女所需的是一個真正關心他們的父親,所作的大小決定都以兒女的福利為念。上篇文章提及的高級主管田村剛有個十餘歲的兒子,兒子交上一批壞朋友,招惹很大的麻煩。當時是1986年,也就是田村剛決定辭去日本國家鐵路高級主管一職的同年。自那時以來,18年過去了,他對當年的決定有什麼感想呢?
他最近說:「這也許是我一生所作的最佳決定。我能夠花更多時間跟兒子在一起,大家一同做事,我幫助他學習聖經,結果實在令人驚訝。我們父子倆成了好朋友,他不再跟以前那班人來往,品行也改進了許多。」
田村剛的妻子比丈夫早幾年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她的優良品行感動了丈夫,促使他開始學習聖經,願意花多點時間精神照顧家人。最後,她丈夫、兒女都成了耶和華見證人。田村剛和兒子現今分別在自己的會眾裡做長老,妻子和女兒則是先驅。
父親需要幫助
許多父親雖然深知自己忽略了兒女,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西班牙的《先鋒報》刊出以下的大字標題:「百分之42的[西班牙]父親承認,不知道怎樣教養十餘歲的兒女成材。」但其實對於12歲前或正在學步的兒女,許多父親也不懂得該怎樣施教。不像許多人所想一樣,較年輕的兒童也同樣需要父親的憐愛呵護。
關於怎樣做個好父親,還要留意什麼呢?誰是父親的好榜樣?我們可以從這些榜樣學到什麼?最後一篇文章會回答這些問題。
[腳注]
[第23頁的圖片]
這些父親給了兒女所需的照顧
弗朗齊歇克和家人
路易斯和家人
田村剛和家人
-
-
怎樣做個好父親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
怎樣做個好父親
《經濟學家》週刊登載了一篇文章,論述家庭生活的衰落。文章的起頭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生孩子不難,做個好爸爸才難。」
人生荊棘滿途,最難也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做個好父親。既然好父親跟家人的福利和快樂息息相關,為人父親的,都應該渴望好好履行職責。
障礙重重
簡言之,做個好父親甚艱難。一個主要原因是人生來就不完美,父母和兒女都沒有分別。聖經說,「人從小就心懷惡念」。(創世記8:21)因此,聖經的執筆者說:「我母親懷我的時候,我已經有罪。」(詩篇51:5;羅馬書5:12)人生來就有罪,擺脫不了行惡的傾向,但這只是使人難於做個好父親的障礙之一罷了。
這個世界或制度,是另一個巨大的障礙。為什麼呢?聖經解釋,「全世界都受那惡者控制」。聖經也透露,這個惡者「叫做魔鬼,又叫撒但」。撒但是「現行制度的神」。由於這緣故,耶穌說,他的門徒應當像他一樣「不屬於世界!」(約翰一書5:19;啟示錄12:9;哥林多後書4:4;約翰福音17:16)
要做個好父親,就得時刻緊記,我們生來都是不完美的,魔鬼撒但和他控制的世界也會影響我們。這些障礙絕非無中生有,是實實在在的!但是,人怎可得著要訣,披荊斬棘,做個好父親呢?
上帝樹立至高典範
聖經可以幫助父親克服上述種種困難。聖經提供一些值得我們效法的極佳榜樣。耶穌教門徒禱告時透露誰是最高的典範:「我們在天上的父親。」論到我們的天父,聖經言簡意賅地說:「上帝就是愛。」做父親的該怎樣效學上帝的榜樣?使徒保羅勉勵我們:「要效法上帝,總要憑愛心行事。」(馬太福音6:9,10;約翰一書4:8;以弗所書5:1,2)
你如果身為人父,請想想一個例子,看看上帝怎樣對待他的兒子耶穌。馬太福音3:17報導,耶穌受浸時,上帝從天上發言,說:「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所愛的,是我所悅納的。」我們從中學到什麼?
首先,請想想一個父親以自豪的口吻對人說,「這是我的兒子」或「這是我的女兒」。他這樣做對孩子有什麼益處?父母的關注,尤其是認可和讚賞,會令孩子心花怒放。為了贏得父母的讚賞,孩子很可能會做得更好。
其次,上帝公開表達他對耶穌的感覺,說耶穌是他「所愛的」。耶穌聽見天父對他表達愛意,內心一定很欣慰。如果你告訴兒女你深愛他們,並且花時間跟他們一起,關懷他們,子女就會很開心,很雀躍。
第三,上帝告訴他的愛子,「我悅納你」。(馬可福音1:11)父親也應當讓兒女知道自己愛他們。誠然,孩子時常會犯錯。同樣,我們人人都會犯錯。父親們,兒女要是做得好或說得好,你有沒有找機會稱讚他們?
耶穌深得天父的教益。在地上時,耶穌以言行表明,天父對地上的兒女有什麼感覺。(約翰福音14:9)耶穌就算很忙或身心受著重壓,仍願意花時間和兒童在一起,跟他們說話。他吩咐門徒說:「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制止他們。」(馬可福音10:14)父親們,你們能夠效學耶和華上帝和他愛子樹立的榜樣嗎?
以身作則至為重要
為兒女樹立好榜樣至為重要。如果你不接受上帝的管教,不服從律法的指引,即使你決心「要照耶和華的意思管教[兒女],糾正他們的思想,把他們撫養成人」,你的努力只會事倍功半。(以弗所書6:4)可是,你聽從上帝的吩咐教養兒女,即使障礙重重,也能迎刃而解。
請想想維克托·古特斯米特的經歷。他是前蘇聯的一個耶和華見證人。1957年10月,他因為向人傳講自己的信仰,被判入獄10年。他留下兩個年幼的女兒給妻子波利娜照顧。他獲准在獄中寫信給家人,但不可談及上帝或任何宗教話題。即使面對逆境,維克托仍決心做個好父親。他深知教導兒女認識上帝至為重要。他於是怎樣做呢?
維克托回憶說:「我在蘇維埃的《青年自然主義者》和《自然》雜誌裡,分別找著一些資料。我在明信片上畫些動物和人的圖畫,然後加插一個關於自然界的故事或經歷。」
波利娜說,「我們一收到明信片,就立即把資料跟聖經裡的題目聯繫起來。比方說,如果圖片跟自然美景、樹林、河流有關,我就把以賽亞書65章讀給女兒聽」,讓她們知道上帝應許使整個地球成為樂園。
維克托的女兒尤利婭說:「接著媽媽會跟我們一起禱告,我們會感動得哭起來。父親的明信片對我們的成長有很大影響。」波利娜說,由於這緣故,「女兒自幼就深愛上帝」。這家人現在怎樣?
維克托說:「現在我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基督徒長老,兩家人都靈性健壯,兩家人的兒女都忠心事奉耶和華。」
給兒女樹立好榜樣既要花心思,也要付出很大努力。兒女看見父親真的竭盡所能樹立好榜樣,很可能會深受感動。一個從事全時服務多年的弟兄很賞識父親的辛勞,說:「有時父親放工回家,十分疲倦,差點兒就睡著了,但我們仍照常舉行家庭聖經研究。我們看出,研讀聖經多麼重要。」
顯然,要做個好父親,言傳身教 必不可少。聖經的箴言說:「要教孩子走合宜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偏離。」(箴言22:6)要是你渴望見到這句箴言實現在你兒女身上,就得以身作則,為兒女樹立好榜樣。
請緊記,言傳固然重要,身教也必不可缺。加拿大一位專家專門研究兒童早期教育,他說:「父親要兒女循規蹈矩,最好能以身作則,讓子女看出該怎樣行事為人。」不錯,你想兒女重視屬靈的事,自己就必須先這樣行。
騰出時間
兒女必須有機會看見你的好榜樣。這意味著你須要騰出充分時間陪伴兒女,跟他們在一起,而非僅是偶一為之。要明智地聽從聖經的勸告,「買盡時機」跟孩子作伴,甘願放棄一些較不重要的事,以求有較多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以弗所書5:15,16)老實說,有什麼東西比兒女更重要呢?一台有巨型屏幕的電視機?一套專業的高爾夫球棒?一座豪宅?你的事業?
如果你現在捨不得騰出時間跟兒女作伴,到頭來可能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有些父親目睹兒女離棄信仰,生活放蕩,或過著毫無屬靈意義的生活,不時感到懊悔。他們悔恨在兒女急需父親照顧的時候,自己疏忽職守。
要記住,兒女還小的時候,你就該清楚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導致什麼結果。聖經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是上帝託付給你的。(詩篇127:3)因此千萬不要忘記,你必須為這件事向上帝交賬!
隨時可得著幫助
好父親會渴望獲得幫助使兒女得益。瑪挪亞從天使獲悉妻子會生個兒子,隨即向上帝禱告說:「你剛差來的那位上帝使者,求你再差他到我們這裡來,好指教我們怎樣待那將要出生的孩子。」(士師記13:8,9)像今天的父母一樣,瑪挪亞需要怎樣的幫助呢?讓我們看看。
布倫特·布戈伊內是開普敦大學的教師,他說:「父母給兒女的最佳禮物,莫過於傳授給他們正確的價值標準。」日本《讀賣新聞》刊登了一則消息,說明兒童需要受到教導,認識正確的價值標準。資料透露,「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71的日本兒童,從沒有聽過父親教導他們,說謊是不對的」。這豈不是很可悲嗎?
誰能提供可靠的價值標準?耶和華!也就是瑪挪亞向之求助的上帝。為了給人幫助,上帝派他愛子耶穌作我們的教師。耶穌在世時,人們時常稱他為導師。《向偉大的導師學習》是根據耶穌的教訓編寫而成的,現已譯成多種語言,可供父母用來教導孩子。
《向偉大的導師學習》不但說明基於上帝話語的價值標準,也有160多幅圖片強調課文的要點,並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例如,本刊第32頁的圖片,就來自書中第22篇「為什麼不應該說謊?」。書本在刊載圖片的那一頁說:「假如一個男孩對爸爸說:『我沒有在房子裡踢球。』但如果他真的在房子裡踢過球,你覺得他這樣說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孩子也可以從以下幾篇學到有力的教訓:「服從可以保護你」「我們要抵抗引誘」「要用仁慈的態度待人」「千萬不要偷東西!」「所有派對都是上帝喜歡的嗎?」「怎樣才能令上帝開心」「為什麼人人都必須工作?」全書共48篇,以上只列出了一小部分的內容。
《向偉大的導師學習》的前言指出:「我們應該教導孩子認識智慧之源,就是我們的天父耶和華。教導人認識上帝,正是偉大的導師耶穌一生致力的工作。我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和家人一起過敬虔的生活,凡事使耶和華喜悅,得享永恆的福樂。」a
好父親必須為兒女樹立好榜樣,撥出充分時間跟他們在一起,經常幫助他們按照聖經的標準生活。
[腳注]
a 為了幫助家庭,耶和華見證人還出版了《我的聖經故事書》《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家庭幸福的祕訣》等書。
[第24頁的圖片]
維克托·古特斯米特雖然身在獄中,仍能做個好父親
[第24,25頁的圖片]
維克托因緊守信仰而入獄。在獄中,他在明信片上畫了這些圖畫來教導兒女
[第25頁的圖片]
維克托的女兒,攝於1965年
[第26頁的圖片]
父親應當積極教導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