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核戰——威脅猶在?
    警醒!2004年 | 3月8日
    • 核戰——威脅猶在?

      《警醒!》日本撰稿員來稿

      “每個有思想的人都為核戰憂心忡忡;每個科技發達的國家都為核戰部署。每個人都看出捲入核戰是愚蠢之舉;每個國家都有堂而皇之的藉口。”——天文學家卡爾·薩甘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國軍用飛機向日本廣島投放了一枚原子彈,片刻間無數生命財產化為灰燼。這是戰爭中使用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過後,方圓13平方公里的廣島市區幾乎夷為平地,超過三分之二的建築物被毀。市內34萬3000名居民中,至少7萬人死亡,6萬9000人受傷。三天之後,第二枚原子彈落在長崎,導致3萬9000人死亡,2萬5000人受傷,市內大約一半建築物損毀。人類歷史上從未使用過威力如此強大的武器。世界從此改變,進入核子時代。幾年之後,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又研製出更具破壞力的氫彈。

      共產國家和非共產國家之間的冷戰,刺激了超級核子武器及其運載系統的發展。當洲際彈道導彈問世時,整個世界陷入恐慌。這種導彈能夠在幾分鐘而非幾小時之內,向5600公里開外的目標國家發動核子攻擊。一艘潛艇裝載的核子導彈就足以炸毀192個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目標。據估計,當時的核武庫裡貯備了多達5萬個核彈頭!冷戰期間,人類處於核子大決戰的邊緣,這會是一場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的戰爭。

      冷戰結束

      20世紀70年代,冷戰的緊張局勢趨於緩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說,「緩和的趨勢體現在兩次『戰略軍備限制談判』。在談判中,兩個超級大國就反彈道導彈,以及能夠裝載核武器的戰略導彈的使用作出限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冷戰逐漸緩和,冷戰終於結束。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份報告稱,「冷戰的結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經年累月的核軍備競賽及對抗有望偃旗息鼓」。核裁軍的努力取得了成果,近年來拆毀了數百個核武庫。1991年,美蘇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條約不僅首次要求兩個核子超級大國限制生產戰略核彈頭,還要求兩國把已經部署的戰略核彈頭分別削減至6000枚。2001年底,美國和俄羅斯聲稱均已遵從條約要求,把戰略核彈頭削減至議定數目。在2002年簽署的《莫斯科條約》中,雙方就進一步削減核武器達成協議。條約規定,雙方須要在今後十年,把戰略核彈頭分別削減為1700枚到2200枚。

      儘管這樣,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說:「核戰的威脅依舊存在,值此關頭,我們切不可疏忽大意。」他補充說:「21世紀初期,核衝突爆發的可能性依然是人類面臨的嚴峻現實。」廣島、長崎經歷的災難慘絕人寰,令人遺憾的是,一場比這慘劇更嚴重的核子災難仍在威脅著我們。是誰在威脅著人類社會?更重要的是,核子災難是無可避免的嗎?

  • 核戰——誰造成威脅?
    警醒!2004年 | 3月8日
    • 核戰——誰造成威脅?

      “一場核子大決戰導致人類滅絕,這個可能性絕非聳人聽聞。即使在冷戰已經結束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個可能性依然存在。”——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沃森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詹姆斯·布萊特

      1991年冷戰結束時,著名的末日時鐘的分針被撥回到「午夜」前17分鐘。末日時鐘的圖片刊載在《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封面上,象徵世界距離核戰爆發(午夜12時)的遠近。自1947年設立末日時鐘以來,這是分針距離午夜最遠的一次。然而,自那時起,分針再次前移。例如,2002年2月,時鐘的時間被撥至午夜前7分鐘,這是自冷戰結束後分針第三次前移。

      為什麼這本科學雜誌的出版者覺得有必要把時鐘往前撥呢?為什麼他們覺得核戰威脅依然存在?究竟是誰對和平構成威脅?

      「削減核武」祕訣

      《原子科學家公報》指出:「世上仍有3萬1000多枚核武器,其中百分之95在美國和俄羅斯手中,1萬6000多枚一觸即發。」有些人可能留意到,現有核彈頭的數目似有矛盾之處。兩個核超級大國不是聲稱,他們已把核彈頭的數目分別削減至6000枚嗎?

      讓我們看看所謂「削減核武」祕訣。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份報告說:「6000枚記錄在案的核彈頭,是依照兩國在《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中達成協議的特殊統計方法 計算出來的。除此之外,兩國還會保留幾千枚戰術武器和後備武器。」(斜體本刊自排)據《原子科學家公報》披露:「美國沒有拆卸許多從現役庫存中撤走的核彈頭,只是把它放置在後備庫存中。(後備庫存裡本來就已貯存了大約5000枚核彈頭。)」

      這就是說,除了後備庫存裡本有的幾千枚蓄勢待發的戰略核武器外 ——這些核武器能夠從一個洲直接發射到另一個洲 ——還有用於打擊近距離目標的戰術核武器,以及幾千枚其他種類的核彈頭。毫無疑問,兩個核超級大國的核武庫中,依然貯存著足以把全世界摧毀好幾次的核武器!貯存如此巨量的危險武器造成另一個威脅——核彈的意外發射。

      意外觸發的核戰

      上文引述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和詹姆斯·布萊特說:「美國的核力量一直都是受『警報觸動發射戰略』所支配的。」這意味著什麼呢?他們解釋說:「一旦俄羅斯的核彈頭發射到空中,我們的核彈頭隨時處於待發狀態。根據這個戰略,從接到俄羅斯導彈襲擊的第一次警報,到我們把導彈發射出去,其間,最多不會超出15分鐘。」據一位前美國戰略核導彈發射負責人稱,「事實上,所有陸上導彈都處於待發狀態,兩分鐘之內就能發射出去」。

      這種一觸即發的警戒狀態相當危險,如果警報出錯,就會導致核導彈的意外發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一篇文章稱,「美國進行核訓練時,不只一次錯誤傳達發射導彈指令的情況」。類似的錯誤警報在俄羅斯也曾發生。1995年,挪威發射一枚氣象研究火箭,錯誤警報導致俄羅斯總統啟動了核導彈的發射程序。

      核導彈待發戰略給決策者帶來極大壓力。在過去幾次事故中,幸而指揮官們意識到警報有誤,核戰才得以避免。一位研究者談到1979年的一次事故,說:「當時阻止美國導彈發射的是我們的預警衛星,衛星顯示空中並沒有蘇聯的導彈。」可是,隨著時間過去,這些預警衛星系統漸漸老化。「俄羅斯的預警衛星大都已停止運作,或者脫離了原本設定的軌道。」研究人員和分析家對此非常關注。正如一位美國退役海軍中將所言:「今天,由於誤解、濫用權威或事故而導致搶先打擊,或導彈發射的可能性比過去絲毫沒有減少。」

      核俱樂部的新成員

      儘管擁有核武庫的主要是兩個核超級大國,中國、法國、英國等也是核強國。這些聲稱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被稱作核俱樂部。最近,核俱樂部接收了兩名新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除了這些國家之外,據稱還有幾個國家在謀求甚或已經擁有核武器,以色列是其中之一。

      任何核俱樂部成員國之間的政治衝突,包括兩個新成員在內,都有可能引發核戰。《原子科學家公報》指出:「自從古巴導彈危機以來,印巴危機……比任何其他兩國間衝突引發核戰的可能性更大。」2002年初的緊張局勢叫許多人看出,核彈襲擊隨時可能發生。

      除此之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也有可能觸發核彈的使用。《紐約時報》在評論一份五角大樓祕密報告時說:「使用核武器去摧毀敵方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貯備,可能已被納入美國核政策之內。」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的恐怖襲擊,叫世界意識到另一個核子威脅。許多人相信,恐怖組織正努力研製核武器,說不定已經研製成功。這些可能性存在嗎?

      恐怖分子和「核廢料炸彈」

      用黑市上買來的材料能夠製造出核彈嗎?據《時代》雜誌稱,答案是肯定的。雜誌就一個旨在防止核武恐怖主義的小組作了報導。到目前為止,這個小組已經用「普通電子產品商店裡買到的技術,以及黑市上出售的核燃料組合出多枚」自製炸彈。

      核裁軍以及核武器拆卸增加了核盜竊的可能。《時代》雜誌說:「利令智昏之徒突破俄軍重重警戒,竊走導彈、轟炸機、潛水艇上的幾千枚核武器,運到安全系數低得多的貯存地點囤積起來。野心勃勃的恐怖分子自然對此垂涎欲滴。」如果一小撮人獲得拆卸下來的核武器零件,並把零件組合起來,這個組織很快就會躋身核俱樂部!

      《和平》雜誌斷言,加入核俱樂部甚至不需要組合炸彈,只需掌握足量的可裂變鈾元素或鈈元素即可。雜誌聲稱:「擁有現代武器級鈾元素的恐怖分子,只需把一半量的鈾元素砸在另一半上,就很可能引發爆炸。」這需要多少濃縮鈾呢?雜誌說,「3公斤足矣」。1994年捷克共和國拘捕了一些走私者,從他們手中沒收可用於製造武器的核材料,差不多就有這個數量。

      核廢料還可以用於另一種形式的核裝備。《美國旁觀者》雜誌說:「專家們最擔憂的,是放射性廢料與常規爆炸物的致命組合。」這種放射性散布裝置構成的武器稱為核廢料武器或核廢料炸彈。這種武器有多危險呢?《國際先驅論壇朝日新聞》解釋說,核廢料炸彈使用「常規烈性炸藥去散布高度放射性物質,目的不是用爆炸和熱浪摧毀目標,而是毒害目標人群。這些放射性物質使人患上輻射病,或在痛苦中緩慢死亡」。儘管有人說使用唾手可得的核廢料不會造成多少危害,不過許多人還是為黑市上流通的濃縮核材料,擔憂不已。最近一次世界調查表明,百分之60以上的被訪者覺得,今後十年間可能出現核武恐怖主義。

      毫無疑問,核戰確實威脅著世界。英國《衛報》週刊2003年1月16-22日刊評論:「自從冷戰的黑暗日子之後,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可能使用核武器。……美國正在逐步降低核戰的門檻。」因此,我們有理由問:核戰可以避免嗎?人有沒有希望生活在一個不受核子威脅的世界裡?下一篇文章會討論這些問題。

      [第22頁的附欄]

      第二個核子時代?

      專欄作家比爾·凱勒(現任《紐約時報》執行編輯)在《紐約時報雜誌》(週刊)中表示,各國已進入第二個核子時代。第一個核子時代結束於1994年1月,當時烏克蘭同意放棄從前蘇聯繼承得來的核武器。凱勒為何認為有第二個核子時代呢?

      凱勒寫道:「1998年,印度新當選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府引爆了五個核裝置,拉賈斯坦尼沙漠地下的一聲巨響宣告了第二個核子時代的來臨。兩週之後巴基斯坦依樣效尤。」這些試驗如何有別於前一個核子時代的試驗?「這些核武器都設置了具體的打擊目標。」

      那麼,核俱樂部多添兩個活躍的成員之後,世界是否更安全了呢?凱勒繼續論道:「世界每增加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核國捲入戰爭的可能性就倍增。」——「迫在眉睫」,《紐約時報雜誌》2003年5月4日刊,第50頁。

      北朝鮮傳來的消息令局勢更加複雜化:北朝鮮可能擁有「足量的鈈元素,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生產出六個新的核彈。……朝鮮將會成功地生產出新的核武器,也許甚至試驗其中一枚以證明它的成功。這個風險每天都在增加」。——《紐約時報》2003年7月18日刊。

  • 核戰——可以避免嗎?
    警醒!2004年 | 3月8日
    • 核戰——可以避免嗎?

      「他們必像羊群找到牧草一樣安然躺臥,不用受怕擔驚。」——西番雅書3:13

      人人都渴望生活在一個不受核戰威脅的世界裡,但是世界現狀不容樂觀。《衛報》週刊評論:「對於核武器的控制、削減並最終銷毀,美國及國際社會均未予以足夠的重視。」

      有些人留意到,各國確實為此付出了努力。例如,據估計,單單美國在防止核戰方面,一年就花費了22億美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然而,同一國家在準備核戰方面每年要花費270億美元。這個事實令許多人義憤填膺。

      那麼,人是否可以指望和平條約呢?這些條約是和平希望的來源嗎?

      核軍備控制條約

      自從核彈開始使用,各國已經簽署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或限制核武器的條約,其中包括《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戰略軍備限制談判」、《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以及《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這些條約和談判在消除核戰威脅方面有沒有起了作用?

      任何條約的履行都有賴於立約各方謹守諾言。舉例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於1970年訂立,到2000年12月已有187個國家同意遵行。條約的成功有賴於簽約各國共同努力,無論這些國家是否擁有核武器。條約不僅禁止沒有核武器的國家建立核武器庫或取得核武器,也要求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努力銷毀本國的核武器。這條約起了作用嗎?在一份名為「關注核武器」的文件中,凱里·薩布利特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當然不是絕對可靠的,但它確能有效防止簽約各國,把國際原子能機構防護協議規定內的民用核技術、核設施移作他用。」

      薩布利特指出,儘管條約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未能……有效阻止某些國家謀求核武器,其中一些國家還達到了目的」。薩布利特指出,就算這些國家已經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上簽了字,他們完全可以利用國際原子能機構防護協議規定之外的設施,祕密發展核武器。任何條約的生效都取決於立約方的誠信,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人的承諾嗎?看看人類歷史,答案不言自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