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在斐濟的水域從事「捕魚」工作
    守望台1994年 | 6月15日
    • 探訪一戶斐濟人家是怎樣的呢?

      走進布維之後,我們雙腳交叉坐在地上。西方社會那些經過仔細斟酌,以期引起忙碌人士興趣的介紹詞,在這裡就用不著了。斐濟人對所有前來談及上帝的人都一律歡迎。傳道員邀請住戶拿出自己的聖經來,住戶便立即起來,說一聲「圖盧 」(意即對不起),伸手向架上取了一部斐濟文的聖經,然後熱切地查閱傳道員所提及的經文。可是,好客、恭敬的斐濟人所表現的態度卻提出一項不同的挑戰。傳道員需要運用很大的辨識力和技巧才能跟住戶交談,鼓勵他們逐步推理,幫助他們看出把自己的信仰與聖經的教訓作一比較是至為重要的事。

      一般而言,斐濟的住戶喜歡討論教義方面的題目過於談論社會的情況和爭論。事實上,在斐濟1400多位活躍的耶和華見證人當中,許多人開始對聖經真理發生興趣,都是由於跟人討論過「陰間是怎樣的地方?」、「誰會到天上去?」、「地球會遭受毀滅嗎?」等問題。然而,若要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興趣,傳道員就要表現適應性和毅力了。傳道員在大家約定的時間回去探訪時,往往發覺住戶不是去了泰泰(橡膠園),就是去了別的地方。他們並非不賞識傳道員的探訪,只是他們對時間有不同的觀念。當然,在當地的見證人看來,這並不足為怪。他們仍會鍥而不舍地在另一個時間去探訪住戶。這裡沒有街道名稱,房子也沒有號數,因此,傳道員需要記性相當好才能回去找到這些感興趣的人。

      波利尼西亞式的「捕魚」工作

      現在讓我們跟一位周遊監督(環務監督)一起去「捕魚」。他正探訪羅圖馬島上一群人數不多的會眾。這一連串的火山島位於斐濟以北約500公里。我們乘坐一架19座位的飛機來到這裡。最大的島嶼面積只有50平方公里,人口合共約3000人。沿岸有一條沙塵滾滾的路,這條路把大約20個村落連接起來。羅圖馬島由斐濟管轄,但羅圖馬人的文化和語言卻跟斐濟截然不同。羅圖馬人原屬波利尼西亞裔,所以他們的外表與美拉尼西亞裔的斐濟人不一樣。在宗教方面,大部分居民若非羅馬天主教徒,就是循道會的教友。

      飛機徐徐降落準備著陸之際,我們看見島上一片青蔥的草木。到處都是椰子樹,長著羽毛狀的葉子。機場有不少人,他們都是前來迎接這架一星期才來一次的飛機的。這些人當中有一小群見證人。我們受到熱烈的歡迎。他們帶來幾個又大又嫩的椰子,並在椰子頂上開一個「孔」,給我們解渴。

      走了不遠,我們來到住宿的地方。他們用地上的灶燒飯。菜色包括烤豬肉、雞、炸魚、小龍蝦,還有當地盛產的芋頭。在椰子樹下享用這麼豐富的筵席——簡直就像在樂園裡一樣!

      第二天我們前往探訪各村落(羅圖馬語叫霍阿加)的人家。我們走向第一戶時,有一隻小豬逃出豬欄,在我們面前疾跑而過,發出又尖又長的叫聲。住戶看見我們走近,一面帶著微笑把門打開,一面用羅圖馬語說了一聲「諾亞!」跟我們打招呼,接著就邀請我們進去坐下。他遞了一盤熟香蕉給我們,然後請我們喝青椰子汁。在羅圖馬,慷慨好客一向被視為重要的美德。

      這裡沒有不可知論者,也沒有提倡進化論的人。人人都相信聖經。諸如上帝對地球所定的旨意等題目很容易吸引羅圖馬人的注意。住戶獲悉,地球不但不會遭受毀滅,而且會成為公義人類的永遠居所,這使他感到十分驚訝。(詩篇37:29)我們讀出有關的經文時,他留心聆聽,並急不及待接受我們所介紹的書刊。我們準備離去時,為了答謝我們的探訪,他把整袋熟香蕉送給我們在路上吃。在這裡從事傳道工作很容易令人增加體重!

  • 在斐濟的水域從事「捕魚」工作
    守望台1994年 | 6月15日
    • 讓我們跟當地一群見證人一起在勞托卡市郊探訪散居各甘蔗園間的人家。

      我們來到第一所房子,看見這家人把一些長竹竿放在房子前面的一個角落,竹竿頂上繫著紅色布塊。傳道員從這些竹竿認出這家人是印度教徒。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在家裡擺設他們所拜的神的畫像。許多人有自己最喜歡的神,諸如克里希納之類,而且常為這個神設個小神龕。a

      大部分印度教徒相信所有宗教都是好的,只是崇拜方法各有不同而已。因此,住戶可能很有禮貌地聆聽,接受書刊,給我們一些飲品,於是他就覺得自己已經盡了本分。如果我們知道他們信仰某部分的一些故事,我們就能夠向住戶提出適當的問題,從而吸引他作較有意義的討論。例如,如果我們知道某些故事描繪他們的神耽於一些受人爭議的行為,我們可以問道:「如果你的妻子(或丈夫)做這樣的事,你會喜歡嗎?」通常他們都會回答說:「當然不喜歡!」然後我們可以再問他:「你認為神應該做這些事嗎?」許多時,這樣的討論會打開機會,使我們能夠向住戶說明聖經的價值。

      印度教的另一個特色是相信轉世投生。這是個可供討論的好題材。有一次,傳道員遇到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女子,她的父親最近去世。傳道員問她:「你想再次看見你的父親,像他在生的時候一樣嗎?」她回答說:「當然想,要是真的就太好了。」從她的反應和接著所說的話看來,顯然她對於認為她父親現正以某種軀體活著,但她卻永遠無法再認出他來的見解感到不滿。可是聖經裡關於復活的奇妙希望卻打動了她的心。

      有些印度教徒的確有許多疑問而想尋得答案。有一次見證人探訪一個印度家庭,住戶問道:「你的神叫什麼名字?」見證人向他讀出詩篇83:18,然後解釋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而羅馬書10:13說,我們若想得救,就必須求告上帝的名。這個男子大受感動,並表示想知道多一點。事實上,他極想知道。他解釋自己的父親虔信家裡的神像,但他在神像前膜拜之後病倒,不久就死去了。他的哥哥也有同樣的遭遇。然後他補充說:「這個神像帶給我們的是死亡,不是生命。因此,拜它一定有問題。或者耶和華這位上帝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生命之道。」因此,傳道員跟他和妻子及兩個兒女開始了一個聖經研究。他們進步得很快,不久就受了浸。他們毅然摒棄自己的偶像,現在正行走耶和華——賜人生命的上帝——的道路。

      接著我們來到一個回教徒家裡。這個家庭表現同樣慷慨好客的精神。不久我們便已應邀坐下,手裡拿著清涼的飲品。我們看不見牆上有宗教畫像,只有一個小框架,裡面是一些阿拉伯文字句。我們提及聖經跟古蘭經有個共通的連繫,就是族長亞伯拉罕。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通過他的後裔使地上萬族得福。這個應許會應驗在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身上。有些回教徒反對上帝有個兒子的見解,因此我們解釋,第一個人亞當也被稱為上帝的兒子;其實上帝毋須實際有個妻子才能產生兒子。由於回教徒不相信三位一體的道理,於是我們使用這個共通之點去表明耶和華上帝是至高的主宰。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