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斐濟的水域從事「捕魚」工作守望台1994年 | 6月15日
-
-
在斐濟的水域從事「捕魚」工作
斐濟——這個名字使人想起南太平洋的一塊樂土。斐濟是由300個島嶼構成的島國,位於南太平洋新西蘭以北約1800公里。碧藍色的海、珊瑚礁、搖曳的椰子樹、綠油油的山脈、熱帶魚、奇異的水果和花卉,在這裡都應有盡有。因此,你也許同意,斐濟是所有人心目中的熱帶樂園。
然而,斐濟吸引人的地方並非僅限於它的天然美景。猶如珊瑚礁的魚類品種各異,陸上的東西也種類紛繁。在南太平洋,相信沒有一個地方比斐濟群島有更多不同種族的人聚居。這裡差不多有75萬居民。其中兩個最大的族群是美拉尼西亞裔、土生土長的斐濟人,以及在斐濟出生的印度人;這些印度人是在殖民地時期,英國從印度輸入的勞工所生的後代。此外,島上的居民還包括巴納巴人、中國人、歐洲人、吉爾伯特人、羅圖馬人、圖瓦盧人和其他族群。
耶和華見證人很忙碌地在這個多種文化的社會從事「捕魚」工作。(馬可福音1:17)要在這麼多樣化的社區執行傳揚上帝王國好消息的工作是一項挑戰。傳道員首先要克服的是語言和文化方面的隔閡。雖然英語是島上的通用語言,許多時,傳道員仍需使用斐濟語、印度語、羅圖馬語及其他不同的語言。
他們也必須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跟宗教背景迥異的人交談。大部分土生土長的斐濟人和其他島上居民都隸屬基督教的各教派。印度人則是印度教徒、回教徒或錫克教徒,但以印度教徒佔大多數。各城各鄉都設有不少教堂。在斐濟的兩個主要大島上,比比皆是的印度廟和回教清真寺相映成趣。
當地的許多見證人自小已能說三種主要語言——英語、斐濟語和印度語。這項技能對「捕魚」工作十分有利。有時人們聽到斐濟人說印度語或印度人說斐濟語,他們就感到很意外。鑑於傳道員必須應付文化、宗教和語言上的差異,他們若要「與別人同享[好消息]」,就必須善於跟人攀談。——哥林多前書9:23,《新譯》。
在斐濟的鄉村「捕魚」
土生土長的斐濟人是個友善、好客的民族。因此,你很難想像,僅百多年前,部落戰爭在斐濟是司空見慣的事。事實上,歐洲人初到這裡時,斐濟是人所公認的食人島。後來,一位顯赫的酋長得勢,並歸信了基督教,此後打鬥和食人的事件逐漸消失。雖然博安語是相當通用的方言,各省不同部族所說的方言彼此仍有若干差異。
除了首都蘇瓦以外,斐濟各地有許多城鎮。大部分斐濟人都住在村落裡,受圖拉加尼高羅(意即村長)所管理。每逢見證人來到一條村「捕魚」,他們按習慣會先拜訪這位長者,獲他批准才探訪不同的布維,即當地的家庭。只是偶爾——通常是因為村中有些教士極力反對耶和華見證人的緣故——村長才不允准見證人探訪村內的家庭。探訪一戶斐濟人家是怎樣的呢?
走進布維之後,我們雙腳交叉坐在地上。西方社會那些經過仔細斟酌,以期引起忙碌人士興趣的介紹詞,在這裡就用不著了。斐濟人對所有前來談及上帝的人都一律歡迎。傳道員邀請住戶拿出自己的聖經來,住戶便立即起來,說一聲「圖盧 」(意即對不起),伸手向架上取了一部斐濟文的聖經,然後熱切地查閱傳道員所提及的經文。
-
-
在斐濟的水域從事「捕魚」工作守望台1994年 | 6月15日
-
-
[第24頁的圖片]
布維,即當地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