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你吃的食物有多安全?
    警醒!2001年 | 12月22日
    • 你吃的食物有多安全?

      如果你一天吃三餐,到70歲時,你就已進餐7萬5000多次了。以一個典型的歐洲人為例,他就吃過1萬隻雞蛋,5000個麵包,100袋馬鈴薯,6大份牛肋肉,兩頭羊,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食物。那麼,一生人要吃這麼多東西不叫人厭煩嗎?一點都沒有!人人愛聽的一句話,就是:「好好的吃,盡情享受!」一所烹飪學校的校長半帶誇張地說:「懂得吃,就是懂得活。」

      我們總認為,吃下肚子裡的應該是有益健康的食物。可是,在7萬5000次進食的過程中,只要有一次出問題,我們可就吃出個病來了。那麼,我們能夠確保吃的食物都安全嗎?今天,越來越多人看來對這個問題感到憂心。事實上,在一些國家裡,食物安全是最令人關注的一大課題。為什麼呢?

      並非大驚小怪

      每年,百分之15的歐洲人就曾因吃下受感染的食物而生病。舉個例,在20世紀80年代初,西班牙發生了一場毒油風波,導致1000人死亡,2萬人病重。1999年在比利時,國內出售的雞蛋、禽肉、乳酪和黃油等日常食品,據稱可能受二氧芑的毒藥污染,消息傳出,舉國震驚。近年,瘋牛症在英國肆虐,令消費者大起恐慌,也令牛肉業大受打擊,損失慘重。接踵而至的口蹄病則令千百萬頭牛、羊和豬慘遭屠宰和燒毀。

      除了上述各種跟食物安全有關的恐慌之外,今天許多人倒是為了別的問題而擔心。消費者感到不安的,是現代種植作物和食物加工的新科技。1998年歐洲委員會一份報告說:「人們正為五花八門的新科技,如輻照食品和基因改造食品,爭辯不休。」那末,現代科技真的能提高食品質量,還是弄巧成拙呢?要確保食物安全,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 我們究竟在吃些什麼?
    警醒!2001年 | 12月22日
    • 我們究竟在吃些什麼?

      改造食物其實並非新事。長久以來,人類早已掌握改造食物的技術,世代相傳。例如,透過精良的育種方法,許多農作物和牲畜牛羊都有了新品種。美國糧食和藥物管理局發言人說得一點不假:「你能買到的食物,幾乎全都是經過傳統的育種方法改造而成的。」

      當然,育種不是改造食物的惟一方法。食品業還發展出各種食品處理和加工的程序,為的是增進產品的味道和色澤,劃一質量,或者為了防腐。因此,經過加工改造的食品對一般消費者來說,並不陌生。

      然而,越來越多消費者卻對現代的加工食品感到憂心。為什麼呢?有人擔心,現代高科技可能使食物變質,對人有害無益。那麼,這是杞人憂天嗎?且讓我們先來看看惹人關注的三大課題。a

      激素和抗生素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國家已採用含少量抗生素的飼料,去餵飼牲畜家禽,目的是要減低動物染病的風險。如果養殖場環境擁擠,這個方法尤其奏效。此外,也有人把激素(荷爾蒙)放進飼料中去,使動物發育更快。據稱,激素和抗生素均能保護動物免受疫病感染,令集約農業的利潤更豐厚,最終因為產品價格較低廉,也令消費者受惠。

      說到這裡,問題還不大。但是,用這些有添加物的飼料餵飼牲口,在人食用以後會否有損健康呢?據歐洲共同體轄下的經濟及社會委員會一份報告指出,鮮肉中如果有細菌殘留,是抗生素還沒殺掉的,人類吃肉後仍有機會受細菌感染。報告也發現:「沙門氏菌和彎曲菌屬就是這類殘留細菌之一,它們有可能通過食物鏈,成為嚴重疾病的病原體。」再說,如果食物鏈中殘留的不單是細菌,還有抗生素的話,那又怎樣呢?有人擔心,這些細菌一旦在人體內,就能逐漸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日後更難以殲滅。

      至於注射過激素的肉類又安全嗎?德國慕尼黑一位教授,海因里希·卡格博士評論說:「各界專家一致認為,只要食物加工的過程是依照指定程序進行的,含激素的肉類不會損害人體健康。」可是,德國的《週報》就肉類含激素是否安全的問題報導:「在過去15年間,研究人員的意見依然莫衷一是,言人人殊。」在法國,公眾對於這類肉食的反應十分清晰,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我們不吃注射過激素的肉!」由此可見,有關問題仍然甚囂塵上,難有定論。

      輻照食品

      自1916年,輻照食品在瑞典進行實驗以來,全球至少已有39個國家批准生產商,以小劑量的輻射來處理食物,包括馬鈴薯、玉米、水果和各種肉類等。為什麼要用輻射線來處理食物呢?據稱,這種方法能把食物中大部分細菌、昆蟲和寄生蟲殺掉,從而減低人類因食物染病的機會。另一方面,輻照食品的保存期也相對較長。

      毫無疑問,專家一致公認:新鮮、衛生的食物是最理想的選擇。但值得留意的是,在這個時代,誰還願意費時費力烹煮新鮮的食物呢?據《試驗》雜誌報導,一般人平均花在三餐的時間如下:「早餐10分鐘吃完,午餐和晚餐各佔15分鐘。」毋怪許多消費者都寧願購買可以即時食用,而且貯存期較長的食品。那末,輻照食物安全嗎?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出版了一份由環球專家合編的調查報告。據報告指出:輻照食品「不但不損健康,而且營養豐富」。支持者更把輻照食品比作以輻射線消毒的繃帶,以及把行李放進機場的電子掃瞄器一樣安全。可是,另一邊廂,反對的聲音則堅稱輻射線令食物的天然養分流失,並可能引發一些未為人知的危機。

      基因改造食物

      在過去好一段日子,遺傳學家早已懂得把生物遺傳密碼的基因移植到同類生物上去。可是,嶄新的科技要先進多了。例如,科學家能夠從魚身上取出基因,導入草莓和番茄裡去,使這些蔬果更耐寒。

      對於基因改造食物b,支持和反對雙方的論據我們也聽過不少。支持者認為,就以植物配種方法為例,生物工程的新科技比傳統方法要來得可靠,容易掌握以及預計成效,並能增加作物產量,有助解決糧荒。問題是,基因改造食物對人體有益還是有害呢?

      2000年7月,來自英國、美國、巴西、中國、印度、墨西哥,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各大研究院的科學家,曾就基因改造食物發表報告,部分內容如下:「現時,全球種植基因改造食物的試驗農場面積逾3000萬公頃;到目前為止,卻未發現任何人因為進食基因改造食物或加工產品,出現健康問題。」在一些國家裡,基因改造食物被人視為跟傳統食品同樣安全。

      然而,在世界的另一些角落,公眾對基因改造食物仍心存疑懼。例如,在奧地利、英國和法國,許多人對這種食品頗有戒心。有關基因改造食物,荷蘭一個政客說:「我們就是不喜歡這類食品。」此外,批評的聲音提出警告,基因改造食物,勢將掀起不少道德倫理方面的爭議,甚至生態環境也受到破壞。

      此外,有科學家認為,基因改造食物的歷史尚淺,究竟對人類是禍是福,有待進一步的實驗證明,才知分曉。舉個例,英國醫學協會認為基因工程學將大大造福國民,但同時指出基因改造食物可能造成過敏症,值得關注。言下之意,就是有關方面「必須作進一步研究」才行。

      作明智選擇

      在一些國家裡,八成食物都是經過加工處理的。食物添加劑除了用來調色調味,使產品質量保持劃一,還能夠延長食物的保存期。事實上,正如一本參考書所說:「現時流行什麼低熱量小食,什麼即食便當,如果沒有食物添加劑,根本就不可能製造出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類食品最有可能含基因改造的成分。

      多年來,全球農業生產採用的部分技術也是為人詬病的。使用有毒的農藥就是一例。此外,食品業使用添加劑可能令人產生過敏反應也是眾所周知的。那末,最新的食品加工技術是否對人類健康構成更大威脅呢?關於這個問題,就連專家的意見也不一致。事實上,由於正反雙方都各有大堆言之鑿鑿、擲地有聲的科學研究報告加以支持,令問題更趨兩極化。

      今天,許多人明白,反正高科技食品是避不了的,而且有更迫切的問題需要先解決,所以乾脆既來之,則安之就算了。然而,另一些人對食物安全的憂慮卻揮之不去。如果你和家人擔心食物經過重重加工程序而變質的話,你又能夠做些什麼呢?接下來的文章會探討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供參考。然而,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抱平衡合理的看法。

      食物安全跟身體健康一樣。目前,世界上根本沒有盡如人意、萬無一失這回事的。據德國《自然與世界》雜誌指出,儘管你選購、烹煮食物都一絲不苟,你吃後能吸收多少營養,其實是難以確知的。對一個人有益的食物,對另一個人也許有害。因此,明智的做法就是觀點要平衡,做事不走極端。

      誠然,聖經沒有教我們在現代高科技食品中如何取捨。可是,聖經卻教導我們培養一種重要的特質。腓立比書4:5說:「當讓所有人知道你們通情達理。」通情達理的人既懂得作平衡合理的抉擇,不走極端,也不會堅持別人該吃什麼,不吃什麼。合理的人也不會跟看法不同的人辯論,糾纏不休,以致大傷和氣。

      話說回頭,吃東西也不能完全沒有風險,所謂「禍從口入」,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些風險包括什麼呢?我們可以採取什麼預防措施?

      [腳注]

      a 我們選擇吃些什麼主要是個人的喜好。無論某類食品是用哪種科學方法處理過的,《儆醒!》雜誌也無意品評它們孰優孰劣。這系列的文章旨在向讀者綜述一些已知的事實。

      b 請參看《警醒!》2000年4月22日刊的文章。

      [第4頁的圖片]

      肉牛若以混進激素和抗生素的飼料來餵飼,吃牛肉的人會因此生病嗎?

      [第6頁的圖片]

      明智的消費者應該細讀食物標籤上的說明

      [第7頁的圖片]

      定時選購新鮮食品有益健康

  • 你能確保食物安全嗎?
    警醒!2001年 | 12月22日
    • 你能確保食物安全嗎?

      進食危害健康嗎?如果你讀讀調查數據,也許會產生這種疑懼。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每年在歐洲地區,約1億3000萬人因食物感染疾病。單在美國,據報在1998年就有10萬宗食物中毒個案,造成200人死亡。在美國,估計每年因食物染病的個案多達7600萬宗,其中32萬5000人需留院診治,5000人最後病重不治。

      至於全球食物中毒個案總數,則較難有準確數字。可是,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估計於1998年共有220萬人死於腹瀉,其中180萬更是兒童。報導同時指出:「問題主要出於食物和水源受到污染。」

      這些數字聽起來確實驚人。可是,你應該因此而惶恐不安嗎?那倒不必。現在,請也考慮另一些數據。在澳洲,每年因食物染病的個案共420萬宗,平均每天1萬1500宗!這個數字也許一點不小!可是,請換一個角度去看看問題。既然澳洲人每年進餐大約200億 次,因進食而染病的比率也就低於百分之0.02。換言之,經飲食而感染疾病的機會實在微乎其微。

      話說回頭,既然食物可以是致病的原因,我們就不該掉以輕心。究竟食物為什麼會使人生病呢?我們怎樣防患於未然,減低染病的風險呢?

      罪魁禍首

      據《新傳染病》雜誌指出,經由食物傳播的疾病雖然多達200種,真正的元兇卻少得多。據國際糧食情報科主任伊恩·斯瓦德林博士指出,經食物傳播的疾病九成是由「20來種」微生物引起的。那末,這些病原體,包括過濾性病毒,寄生蟲和毒素等,是怎樣走進食物裡去的呢?

      斯瓦德林博士把食物受污染最常見的五種途徑開列如下:「生肉本身已受污染;烹煮食物的人是帶菌者;食物貯存方法不當,以及食物煮熟後數小時才食用;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細菌交叉傳染;食物未煮熟或加熱過程出問題。」這些禍因聽來固然可怕,可是它也傳達了一個重要的好消息:這就是說,大部分經食物傳播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至於怎樣確保食物安全,請參看第8、9兩頁的附欄。

      進退有據、取捨有序

      鑑於食物安全的確有種種風險,有些人決心要花點時間,小心挑選,烹煮和多吃新鮮的食物。如果你打算這樣做,可以打聽一下區內有哪些商店或市場,專門出售新鮮和未經加工的食品。正如一本消費者手冊指出:「不少消費者直接聯絡生產商,或到(出售新鮮貨品的)市集和工場去購買食品。這麼一來,消費者不但能買到最新鮮的食品,也可以親自看看食品的生產過程。」要購買鮮肉,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同樣地,如果你能選購本地合時令的食物也有好處,因為這類食物特別新鮮,有益健康。可是,要是你只吃本地的出產,也許就不得不放棄享用來自各地不同種類的蔬果了。

      那麼,你應該轉而食用有機食物嗎?這是你個人的決定。由於許多人對食品加工新科技存有戒心,有機食品得著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然而,有機作物是否更安全,那就見仁見智了。

      無論你選擇哪一類食品,重要的是細讀一下標籤上的說明。《時代》週報一個專家慨嘆說:「現在消費者購買食物,不看別的,只看價錢。」精打細算固然是好的,可是清楚知道食物的成分也同樣重要。據估計,在西方國家,五成人對標籤上營養價值的說明根本不甚了了。誠然,在某些國家裡,標籤說明卻又是很籠統的。可是,你要保障食物安全,就得盡量探知產品的成分。

      無論你作什麼取捨,你大概也需要不時加以變通,因應實際環境來調節。今天,對大部分人來說,要確保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絕對安全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箇中牽涉太多的金錢和時間,況且過程也太繁瑣了。

      那麼,把現今世界描繪成這樣灰暗,是言過其實嗎?不是的,這就是現實。可是,你大可以放心,這個世界的景象很快就要改換一新了!

      [第8,9頁的附欄或圖片]

      食物衛生六大守則

      ◼ 個人與食物衛生。 下廚前後,都要用熱肥皂水洗手。此外,上廁所後、為孩子換尿布、擦過鼻子後、摸過動物,包括家中寵物,都要洗手。每做完一道菜,尤其處理過生肉、禽肉或海鮮的廚房用具、切菜板和工作檯面等,應該用熱水徹底清洗。《試驗》雜誌建議:「蔬果用暖水清洗」可洗掉小昆蟲和殘餘農藥。削皮以及用沸水煮食物也是除蟲殺菌的好方法。食用生菜或卷心菜,最好把外層菜葉扔掉。

      ◼ 食物要徹底煮熟。 只要食物內溫到達攝氏70度,即使時間不長,也足以殺死所有細菌、過濾性病毒和寄生蟲。烹煮禽肉的溫度不能低於攝氏80度。把食物重新加熱,溫度至少要到達攝氏75度,或能看得出是熱騰騰的。如果禽肉仍然呈粉紅色,雞蛋有蛋液流出,魚肉半帶透明,不能用叉子分開一片一片的,都不宜食用。

      ◼ 食物必須分開處理。 無論在購買,貯存,還是烹煮的過程中,都要把生肉、禽肉或海鮮,跟其他食物分開擺放。不要讓食物汁液沾到另一類食物之上。此外,不要把煮熟的食物放在盛載過生肉、魚和禽肉的盛器上,除非這些盤子都已用熱肥皂水徹底洗擦乾淨。

      ◼ 貯存和冷藏方法要得當。 電冰箱的溫度如果在攝氏4度或以下,可有效遏止細菌滋生。冷藏庫的溫度必須低於攝氏零下17度。容易變壞的食品必須於兩個小時之內盡快冷藏。進餐前若把食物擺放出來,要用蓋子蓋好,以免招惹蒼蠅。

      ◼ 出外用膳要格外留神。 據一項估計顯示,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六成到八成因食物感染疾病的個案,都是因為當事人出外進餐,或在外面買東西回家吃。因此,你若出外用膳,要確定你光顧的餐館符合有關的衛生標準。菜色中如果有肉類,就要確保是熟透的。吃外賣食品,最好在兩小時內食用。否則,就得用攝氏74度或以上的溫度把食物加熱。

      ◼ 扔掉可能已變壞的食物。 如果你不肯定一些食物是否已經變壞,就寧可扔掉,以策安全。我們不該浪費食物,可是吃壞了肚皮,付出的代價就更高了。

      [鳴謝]

      ——引自《食物安全情報》,由美國食品安全技術委員會提供。

  • 吃得痛快又安心
    警醒!2001年 | 12月22日
    • 吃得痛快又安心

      吃得痛快又安心,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然而,正如上文指出,有益健康的食物也不是垂手可得的。更糟的是,世上有千百萬人每天都在餓死的邊緣上 掙扎,那還敢奢求符合衛生、有益健康的食物!那末,上帝真的要人這樣過日子嗎?

      請想想。起初上帝把第一對男女安置在地上時,人要為吃什麼操心嗎?一點都不用!聖經創世記描述說:「耶和華上帝使各樣的樹木從地上長起來,既悅人眼目,又好作食物。」(創世記2:9)這就是說,亞當夏娃不但能享用各種各樣美味的食物,而且糧食供應充足。上帝既然是造物主,他自然最了解人需要什麼食物和營養,也明白享口福是人生一大樂事。不用說,今天我們不是在伊甸園裡。可是,上帝有沒有改變他對人類和地球原定的旨意呢?

      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不久,人人不但豐衣足食,而且吃的都是有益健康的食物!這種信念十分重要,能使人對食物安全抱平衡的看法。這個希望要是有根有據,我們就不會過度憂慮,也不走極端。

      那末,我們怎麼能夠肯定,人類前途一片光明呢?認真研究上帝話語的人都知道,我們正處於目前制度「最後的日子」裡。現存的制度只能靠人的智慧去管理。可惜,在人生大大小小的事上,世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只能不斷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就以食物加工的新科技為例,究竟是禍是福,人類根本不知就裡。正因為這樣,人間充斥著恐懼、衝突和紛爭。——提摩太後書3:1-5。

      造物主應許創建一個全新的制度,到時的景象將煥然一新。上帝要實現他原定的旨意,使地球成為像伊甸園般的樂園,讓身心健康的人類家庭在地上永享福樂。到時,全人類在上帝完美無瑕的智慧引導下,能夠同心同德,團結一致。(以賽亞書11:9)人間那些搖擺不定,叫人難以適從的「智慧」都將灰飛煙滅了。在上帝創建的新世界裡,人類無須再為食物安全而憂心忡忡。認為造物主清楚知道人類需要什麼食物和營養,這種想法豈不合乎邏輯嗎?

      最理想的食物

      聖經曾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將臨新世界的景象。先知以賽亞說:「你撒種在地上,主必降雨給你的種子,又要叫土地出產豐富肥美的食物。到那日,你的牲畜都在廣闊的牧場上吃草。耕地的牛驢所吃的飼料,必先用鏟用叉揚乾淨,還拌上酸葉。」

      以賽亞的預言繼續說:「萬軍之主耶和華必在這山上為萬民設宴,擺上肥甘、陳酒,就是用滿髓的肥甘、澄清的陳酒擺設宴席。」《現代中文譯本》則這樣翻經文後半部,說:「為天下萬國預備盛筵,有豐富的食物,醇美的陳酒。」——以賽亞書25:6;30:23,24。

      你嚮往這種生活嗎?以賽亞的預言保證,在上帝的新制度裡,人人都會衣食無缺。問題是,我們吃得痛快之餘,也能吃得安心嗎?絕對是的。此外,聖經的預言保證,到時上帝的子民「都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不受驚嚇」。(彌迦書4:4)不錯,上帝的彌賽亞王國統管天下時,人人將不受驚嚇,永遠安居。——以賽亞書9:6,7。

      展望未來,我們無需再為食物是否安全而操心了。到時,人人最津津樂道的一句話,就是:「好好的吃,盡情享受。」

      [第12頁的精選語句]

      不久,人人都可以享用源源不絕,有益健康的食物

      [第10頁的圖片]

      上帝應許,將來人人不但吃得痛快,也吃得安心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