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消滅雨林?
許多人回答這個問題時往往歸咎於世上的窮人。多個世紀以來,熱帶諸國的農夫耕地用的是砍燒耕作法。他們砍倒一塊地的樹林,加以焚燒,他們在焚燒之前或之後不久種植作物。樹林的灰燼成了作物的養料。
關於熱帶雨林,這種耕作法在許久之前已揭露了一項令人驚訝的事實。有百分之95左右的熱帶雨林生長在十分貧瘠的土壤上。樹林把養分再度循環得這麼快,以至大多數養分均保全在地上的樹木和植物之中而不致被雨水沖離土壤。因此雨林完全適合它們所在的環境。但這個消息對農夫來說卻不是佳訊。
窮人的苦況
不久之後,雨水便把留在焚毀樹林中的灰燼養分沖走了,耕作遂逐漸變成了噩夢。玻利維亞的一個貧農訴苦說:「在第一年,我砍下樹木來焚燒。玉米在灰燼之中長得又高又甜,我們以為終於成功了。……但從此以後,情況日益惡化。土壤越來越乾旱,除了莠草之外什麼都長不出。……害蟲嗎?我從未見過這麼多種。……我們已差不多走投無路了。」
在以往,農夫只是砍伐另一片森林而任令老地休閒。樹林一經在老地恢復原狀,又再度加以砍伐。可是,這種程序若要生效,變成焦土的一塊地必須在四周有原始森林存在,有昆蟲、禽鳥和動物來散布樹木的種子以及為新的幼苗授粉才行。這個過程是需要相當時間的。
人口爆炸也改變了許多事情。隨著農莊日漸擠逼,土地休閒的時期也變得越來越短。許多時,遷移的農夫在幾年之間便令土地失去生產力,然後向森林推進,一路加以焚燒。
另一個因素使情況更加惡劣。在低度發展的諸國,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以木材作為烹調和取暖的燃料。有十億人以上為了獲得所需的燃料而不得不砍伐柴薪,而且砍伐的速度比補充的更快。
更深一層的原因
歸咎於窮人很容易。可是,正如生態學家納遜斯和科默(James Nations and Daniel Komer)指出,這樣行無異於「譴責兵士造成戰爭」。他們補充說:「兵士只是將軍手下的走卒而已。為了明白開拓者在砍伐森林方面所擔任的角色,我們首先必須問問,為什麼這些家庭要進入雨林?答案很簡單:因為除了雨林以外,就沒有土地給他們居住了。」
在一個熱帶國家中,百分之72左右的土地被僅是百分之2的地主所擁有。目前,約有百分之83的農家若非土地不足以維持生活,便是完全沒有土地。這種情形以或多或少的程度在全球各地出現。龐大的私有土地不是用來種植糧食給當地人民,而是種植輸出的作物,售賣給溫帶的富裕國家。
伐木事業是另一個廣為人知的罪魁禍首。除了對森林造成直接損害之外,伐木也使雨林更易受火災——和人類——所傷害。推土機在原生林裡闢出的伐木道路同時為大群移居的耕農打開進路。
許多時耕種失敗,牧場主人就把土地買下,將它改變為養牛的牧場。這種情形在南美和中美洲尤其常見。牧場所生產的牛肉大都輸往較富裕的國家。美國普通家庭的貓每年所食用的牛肉比中美洲的普通人還多。
結果,各先進國家其實在經濟上支持熱帶雨林的死亡——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他們喜歡從熱帶國家購買的外國熱帶木材、產品和牛肉都需要人蹂躪和剝削森林。美國人和歐洲人所喜愛的可卡因是祕魯人砍伐了數十萬畝的雨林,把土地用來種植古柯才產生出來的。
得不償失
許多政府積極促進砍伐森林事業。他們向農場、木材公司和出口農業提供臨時免稅獎勵。有些國家會送給農民一塊土地,如果後者能夠清除森林而加以「改善」的話。東南亞一個國家把數百萬移居的農民送到遙遠的森林地區。
施行這種政策的藉口是,利用森林去造益窮人或復興疲弱的經濟。可是,在批評者看來,甚至這些短期利益也是虛幻的。例如,對於農夫的作物毫無用處的土地未必對牧場的牛群有用。牧場通常在十年之後就被人放棄了。
木材業也未必好一點。人若不管將來,採盡森林裡的熱帶實木,森林就衰敗得很快。世界銀行估計,在33個目前輸出熱帶木材的國家中,有超過20個在十年之內就會木材枯竭。泰國由於砍伐森林過度,以至要把伐木視為非法。據估計菲律賓到1990年代中期就會伐盡國內的木材。
但最富於諷刺的是:研究顯示,一塊雨林若能保持原狀,從它的各種產品——例如果子和橡膠——所得的金錢比在同一塊地上耕種、畜牧或伐木還多。但砍伐森林依然繼續下去。
地球無法永遠抵受這樣的對待。正如《挽救熱帶森林》一書說:「我們若以目前的程度摧毀雨林,問題就不是雨林是否會消失,而是何時會消失。」如果所有雨林都被摧毀,世界真的會大禍臨頭嗎?
[第7頁的圖片]
殺害森林的合謀者
水壩造成洪水泛濫
砍燒耕作法
伐木事業
養牛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