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第2頁
    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人正在摧毀地球的茂密雨林。

      可是,這些森林對地球上的生物十分重要。它們是靜默、美麗的工廠——生產氧、食物和無數的生物。如果所有森林都被消滅,地上的生物就有禍了。但森林正在消失得極之迅速!一位詩人曾寫道:「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樹來。」不錯,然而破壞樹木卻沒有什麼比得上人。

  • 在一秒鐘之內消失!
    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在一秒鐘之內消失!

      你正徜徉於晨光熹微的一處地方,在你周圍矗立著許多高達15層樓的參天古木。在你上面有無數的生物,可說是世上最稠密、最豐富的生態層。樹木攀藤附葛,藤葛長達數百呎或甚至數千呎,牢固地纏附在樹幹和樹枝之上。盛開的熱帶繁花在暖和的空氣中散發芳香。

      這便是熱帶雨林。它不但是塊美麗的地方,在高聳的林木之間雲蒸霞蔚,間有陽光透過樹叢衝破蔭翳。它的機械作用其實複雜到難以置信,各部分精密地合作無間。

      這裡的生物極其豐富,種類之多非世上其他地方所能比擬。雨林面積只佔全球陸地百分之6,但動植物品種卻佔全球之半。它們產生陸上生物總和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你頂上的高處,森林的上蓋是無數奇形怪狀的昆蟲和禽鳥,猴子和其他哺乳動物之家。牠們大多數不落地面。樹木供養和容納牠們,牠們的回報是為樹木傳授花粉,或者吃了果子之後在排泄物中散布種子。

      豪雨每天降下,雨水滲透森林,為精密的生物循環供應養料。雨水沖洗樹葉,把富於養分的「湯」沖下樹幹,滋養樹上生長的附生植物。附生植物轉而幫助樹木從空氣中吸收後者的主要食物——氮。不少附生植物有由葉形成的「箱子」,可收集幾加侖的雨水,造成小小的空中池塘而成為樹蛙、蠑螈和小鳥的棲息地。

      不論什麼養料落到森林地面,很快就給吞沒。哺乳動物、大批昆蟲和細菌一起合作去把堅果、動物屍體和樹葉分解為廢物,然後由地面加以吸收。你若擦去腳前的碎屑,便會發現一層厚厚的海綿狀白色纖維,它是樹根和真菌的網狀組織。真菌幫助樹根迅速吸收養分,稍遲便可能被雨水沖走。

      假設你漫遊的地區只是雨林的一小部分,面積約等於一個美式足球場。突然之間,整個部分的森林都消失了。它已被徹底摧毀——只在一秒鐘之內!你正在瞠目結舌地張望時,你旁邊面積相同的另一部分,在下一秒鐘又被掃蕩無遺,如是的情形不斷再三發生。最後,你孤單地站在空無一物的荒原上,如火的熱帶驕陽在頭上熏炙。

      據若干估計顯示,世上的熱帶雨林正以這麼快的速度受到摧毀。有些估計甚至認為速度更高。據《新聞週刊》所載,每年被夷平的熱帶雨林面積約等於美國的加州之半。1989年9月份的《科學美國人》認為地區的面積相當於瑞士與荷蘭的總和。

      可是,不論損毀達到什麼程度,所造成的後果仍十分驚人。砍伐森林已惹起了全球的公憤,目標大部分指向一個國家。

      顯著的例子: 巴西

      1987年,從亞馬孫盆地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在這一帶地區砍伐森林的程度,比若干對全球砍伐森林所作的估計還高!人們以焚燒森林的方法加以清除,數以千計的火頭使晚上光如白晝。所形成的煙雲面積有整個印度那麼大,而且濃煙稠密到令若干機場不得不關閉。據一項估計透露,亞馬孫盆地每年消失的雨林面積相當於比利時的全國面積。

      巴西的環境保護者盧辛伯格(José Lutzenberger)把這樣的砍伐稱為「生物歷史上的最大屠殺」。全世界的環境保護者均群起而攻之。他們把雨林所面對的危機向大眾公布。甚至圓領運動衫和搖滾音樂會也大事宣傳要「救救雨林」。下一步便是經濟壓力。

      巴西所欠外債達數千億美元之巨,它必須把輸出所得的百分之40用來償還利息。它對外國的援助和貸款倚賴甚殷。因此國際銀行開始停止發給若干貸款,免得巴西把貸款用來摧毀森林。有些先進國家建議把巴西的部分貸款撥作改善環境保護之用。美國總統布殊甚至要求日本不要貸款給巴西去建設一條穿過原生雨林的公路。

      全球的難題

      在許多巴西人看來,這一切壓力充滿了偽善。各先進國家久已把自己的森林砍伐淨盡,但從不許外國阻止他們如此行。美國目前正在消滅自己的最後一片雨林。誠然,這不是熱帶雨林;它們是太平洋西北的溫帶雨林。其中的物種也注定消失無遺。

      因此砍伐森林是全球的難題,不僅巴西一國而已。但目前以熱帶雨林的喪失最為嚴重。過半的喪失發生在巴西國境之外。中非洲和東南亞是世界最大雨林的其他兩個所在地,那裡的森林也在迅速消失中。

      砍伐森林所產生的影響也同樣牽涉到全球。它意味到無數生物的飢渴和死亡。這個難題也影響到你的生活。它影響到你所吃的食物,所用的藥物,所居住的地方的天氣——也許甚至影響到人類的前途。

      可是,你也許想知道:『這些雨林怎會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呢?它們若像有些專家所說一般,在數十年內消失殆盡又如何?這件事真的會導致大禍臨頭嗎?』

      在我們解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提出另一個問題:究竟什麼原因使人大量砍伐雨林呢?

      [第5頁的地圖或圖解]

      正在消失的雨林(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砍伐森林之前

      現時的情形

      照今日的砍伐速度,公元2000年情景

  • 誰在消滅雨林?
    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誰在消滅雨林?

      許多人回答這個問題時往往歸咎於世上的窮人。多個世紀以來,熱帶諸國的農夫耕地用的是砍燒耕作法。他們砍倒一塊地的樹林,加以焚燒,他們在焚燒之前或之後不久種植作物。樹林的灰燼成了作物的養料。

      關於熱帶雨林,這種耕作法在許久之前已揭露了一項令人驚訝的事實。有百分之95左右的熱帶雨林生長在十分貧瘠的土壤上。樹林把養分再度循環得這麼快,以至大多數養分均保全在地上的樹木和植物之中而不致被雨水沖離土壤。因此雨林完全適合它們所在的環境。但這個消息對農夫來說卻不是佳訊。

      窮人的苦況

      不久之後,雨水便把留在焚毀樹林中的灰燼養分沖走了,耕作遂逐漸變成了噩夢。玻利維亞的一個貧農訴苦說:「在第一年,我砍下樹木來焚燒。玉米在灰燼之中長得又高又甜,我們以為終於成功了。……但從此以後,情況日益惡化。土壤越來越乾旱,除了莠草之外什麼都長不出。……害蟲嗎?我從未見過這麼多種。……我們已差不多走投無路了。」

      在以往,農夫只是砍伐另一片森林而任令老地休閒。樹林一經在老地恢復原狀,又再度加以砍伐。可是,這種程序若要生效,變成焦土的一塊地必須在四周有原始森林存在,有昆蟲、禽鳥和動物來散布樹木的種子以及為新的幼苗授粉才行。這個過程是需要相當時間的。

      人口爆炸也改變了許多事情。隨著農莊日漸擠逼,土地休閒的時期也變得越來越短。許多時,遷移的農夫在幾年之間便令土地失去生產力,然後向森林推進,一路加以焚燒。

      另一個因素使情況更加惡劣。在低度發展的諸國,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以木材作為烹調和取暖的燃料。有十億人以上為了獲得所需的燃料而不得不砍伐柴薪,而且砍伐的速度比補充的更快。

      更深一層的原因

      歸咎於窮人很容易。可是,正如生態學家納遜斯和科默(James Nations and Daniel Komer)指出,這樣行無異於「譴責兵士造成戰爭」。他們補充說:「兵士只是將軍手下的走卒而已。為了明白開拓者在砍伐森林方面所擔任的角色,我們首先必須問問,為什麼這些家庭要進入雨林?答案很簡單:因為除了雨林以外,就沒有土地給他們居住了。」

      在一個熱帶國家中,百分之72左右的土地被僅是百分之2的地主所擁有。目前,約有百分之83的農家若非土地不足以維持生活,便是完全沒有土地。這種情形以或多或少的程度在全球各地出現。龐大的私有土地不是用來種植糧食給當地人民,而是種植輸出的作物,售賣給溫帶的富裕國家。

      伐木事業是另一個廣為人知的罪魁禍首。除了對森林造成直接損害之外,伐木也使雨林更易受火災——和人類——所傷害。推土機在原生林裡闢出的伐木道路同時為大群移居的耕農打開進路。

      許多時耕種失敗,牧場主人就把土地買下,將它改變為養牛的牧場。這種情形在南美和中美洲尤其常見。牧場所生產的牛肉大都輸往較富裕的國家。美國普通家庭的貓每年所食用的牛肉比中美洲的普通人還多。

      結果,各先進國家其實在經濟上支持熱帶雨林的死亡——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他們喜歡從熱帶國家購買的外國熱帶木材、產品和牛肉都需要人蹂躪和剝削森林。美國人和歐洲人所喜愛的可卡因是祕魯人砍伐了數十萬畝的雨林,把土地用來種植古柯才產生出來的。

      得不償失

      許多政府積極促進砍伐森林事業。他們向農場、木材公司和出口農業提供臨時免稅獎勵。有些國家會送給農民一塊土地,如果後者能夠清除森林而加以「改善」的話。東南亞一個國家把數百萬移居的農民送到遙遠的森林地區。

      施行這種政策的藉口是,利用森林去造益窮人或復興疲弱的經濟。可是,在批評者看來,甚至這些短期利益也是虛幻的。例如,對於農夫的作物毫無用處的土地未必對牧場的牛群有用。牧場通常在十年之後就被人放棄了。

      木材業也未必好一點。人若不管將來,採盡森林裡的熱帶實木,森林就衰敗得很快。世界銀行估計,在33個目前輸出熱帶木材的國家中,有超過20個在十年之內就會木材枯竭。泰國由於砍伐森林過度,以至要把伐木視為非法。據估計菲律賓到1990年代中期就會伐盡國內的木材。

      但最富於諷刺的是:研究顯示,一塊雨林若能保持原狀,從它的各種產品——例如果子和橡膠——所得的金錢比在同一塊地上耕種、畜牧或伐木還多。但砍伐森林依然繼續下去。

      地球無法永遠抵受這樣的對待。正如《挽救熱帶森林》一書說:「我們若以目前的程度摧毀雨林,問題就不是雨林是否會消失,而是何時會消失。」如果所有雨林都被摧毀,世界真的會大禍臨頭嗎?

      [第7頁的圖片]

      殺害森林的合謀者

      水壩造成洪水泛濫

      砍燒耕作法

      伐木事業

      養牛牧場

  • 為什麼要挽救雨林?
    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為什麼要挽救雨林?

      群眾正在觀看一場足球比賽,興高采烈地大聲歡呼。他們希望比賽永遠延續下去。但他們卻不斷射殺運動員。死者一個復一個地被抬出場外。當球賽緩慢下來時,群眾大感憤怒。

      砍伐森林的情況與此頗相似。事實上,人類喜愛森林,甚至依靠森林。可是,人類卻不斷殺害相當於運動員的東西:各種動植物,它們複雜的交互作用乃是森林賴以活著的因素。但這並非僅是一場比賽而已。砍伐森林對你也有影響。它關係到你的生活質素,即使你從來未見過雨林。

      有些人認為,種類繁多的生物,即科學家所謂的生物多樣性,便是雨林的最大資源。面積僅五分之一平方哩的馬來西亞雨林也許生長著835種樹木,比美國和加拿大的總和還多。

      這種青蔥複雜的生命非常脆弱。一位科學家把個別的品種比作飛機的鉚釘。鉚釘鬆脫越多,便有更多的鉚釘在壓力之下開始失效。這個比較如果屬實,我們這顆行星便是一架遭遇故障的「飛機」了。有些估計指出,隨著雨林不斷縮小,每年喪失的動植物品種達一萬之多,生物的絕種速率現時比地球歷史上以前的任何時期快了400倍。

      科學家惋惜由於生物多樣性的減縮,來自這方面的知識也大為減少。他們聲稱這好比未曾閱讀書籍就把圖書館燒去一般。但有些較此更具體的東西也隨之失去。舉例說,在美國有百分之25的藥物配方是來自熱帶森林植物的。其中一種藥物使兒童白血球過多症的症狀暫時減輕率從1960年代的百分之20增至1985年的百分之80。因此,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聲稱,雨林「代表一間巨大的藥廠」。有無數植物還未被人發現,查考它們可能具有的藥物用途就更不用說了。

      此外,我們很少人意識到有多少種糧食農作物源於起初在雨林中發現的植物。(可參看第11頁的附框。)直至今日,科學家還從這些植物長在森林裡的強壯品種蒐集遺傳因子,用來幫助它們那較脆弱的後代——家用農作物——抵抗疾病。科學家已憑此在農作物損失方面節省了數億美元。

      再者,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雨林食物出現而成為全球喜愛的食品。北美的人多數不知道,僅在一百年前,他們的祖先把香蕉看作外來的陌生水果,甘願付出兩美元去買一根個別包好的香蕉。

      全球的寫照

      人本身是砍伐森林的最後犧牲者。伐林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一直伸展到全世界。怎會如此呢?讓我們再看看典型的雨林。顧名思義,雨水是雨林的特色。雨林的雨量一天可達8吋,一年超過30呎!雨林正好被設計成應付這種豪雨。

      如蓋的樹頂分散雨點的力量,使其不致沖走土壤。不少葉子長著展延的末梢或下垂的尖端,可以分散沉重的雨點。因此,滂沱大雨變成了綿密的雨滴,落在下面的土地時較為輕柔。樹葉的尖端也使葉上的水較快流去,於是葉子可以恢復散發,讓水分復歸大氣層。樹根系統可以吸收落在地面的水分達百分之95之多。以整體而言,森林像塊龐大海綿一般吸收雨水,然後慢慢放出。

      可是,森林一旦消失,雨水就直落在露空的泥土之上,以致沖走數以噸計的泥土。例如,西非象牙海岸一個面積約兩畝半,地勢稍微傾斜的熱帶雨林每年只失去三百分之一噸的泥土。同樣兩畝半面積的地方在砍伐森林成為開拓的耕地之後,每年失去90噸泥土,作為空地則失去138噸泥土。

      泥土流失不光是損毀耕地和牧地而已。諷刺的是,要大量砍伐森林來建造的水壩,其本身也因泥土流失而受到損壞。河流從伐林地區帶走的淤泥不久就把水壩堵塞而使之變成無用。沿岸地區和魚類產卵場都被太多的淤泥所污染。

      伐林對雨水和天氣模式的影響甚至更加有害。從熱帶雨林流出的河川通常是全年水滿的。但由於沒有森林去節制注入河川的水流,河川一遇豪雨便泛濫成災,然後轉而乾旱。洪水和乾旱的循環於是出現。附近數千哩地區的雨水模式也受到影響,因為當地大氣中的水分有半數是從雨林蒸發而來的。是故,在以往十年間,孟加拉的水災和殺人無數的埃塞俄比亞旱災很可能與砍伐森林有關。

      但砍伐森林也可能同時影響到全球的天氣。有人將雨林稱為地球的綠肺,因為雨林從空氣吸收二氧化碳,運用其中的碳去形成樹幹、樹枝和樹皮。森林一經焚毀,所有的碳就被傾入大氣層裡。現今的難題是,人正在把太多二氧化碳傾入大氣層中(藉著燃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因此可能已經在全球觸發了稱為溫室效應的溫暖趨向。這種情形威脅到融解地球兩極的冰冠,提高海洋的水位而淹沒許多沿岸地區。a

      所以,難怪世界各地的人都對這項危機深表關注。他們會有所幫助嗎?他們提出任何解決方法嗎?這種黯淡的情勢有什麼前途希望?

      [腳注]

      a 可參看《儆醒!》1990年3月8日刊。

      [第11頁的附欄]

      來自雨林的恩惠

      目前有一片熱帶雨林在你附近嗎?請考慮一下原產於世界各地雨林的若干種食物:稻米、玉米、甘薯、木薯屬植物(木薯或珍珠粉[西米])、甘蔗、香蕉、橙、咖啡、番茄、巧克力、菠蘿、鱷梨、香草、葡萄柚、各種堅果、香料和茶。世界糧食作物足有半數是基於雨林植物的!以上列舉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請想想藥物方面:出自藤蔓植物的生物鹼被人用作手術前的肌肉鬆弛劑;氫化可的松的特效成分被用作消炎劑,奎寧用來應付瘧疾,毛地黃制劑治療心臟病,薯芋皂苷配基調合避孕丸,吐根用作催嘔劑,這一切均來自雨林的植物。研究顯示其他多種植物可能對於愛滋病和癌症,以及痢疾、發燒、蛇咬傷、結膜炎和其他眼疾有醫療作用。還有許多療病藥物也許尚未為人所知。科學家所研究的雨林植物品種還未及全數百分之一。一位植物學家嗟嘆說:「我們正毀滅一些我們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東西。」

      還有更多產品也來自正在消失中的森林,例如:膠乳、樹脂、蠟、酸性物質、酒精、調味品、甜料、顏料、製造救生衣所用的纖維、製造口香糖所用的膠、竹、藤——這件事本身便足以維持一項全球性的龐大工業。

      [第9頁的圖解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森林所擔任的角色

      森林為大氣層增添水分和氧

      如蓋的樹頂保護土壤免被豪雨沖走

      植物吸收和儲存碳

      根的系統有助於調整注入河流的水分

      [第10頁的圖片]

      砍伐森林的影響

      大氣層的水分減少,意味到更多旱災

      雨水侵蝕不受保護的土壤。洪水泛濫大增

      焚燒樹木所放出的碳增加溫室效應

  • 森林有前途嗎?
    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森林有前途嗎?

      在南太平洋的復活節島,一排巨大的半身石像隱約出現在蔓草叢生的山坡上,空茫地眺望著海洋。建造石像的人在多個世紀之前已不知所終。在美國西部,古代建築物廢墟的頹垣敗瓦乃是在白人抵達之前久已失蹤的古人惟一遺跡。聖經所載的若干地方曾經一度是享有高度文明和商業繁榮的地區,現在已成為狂風吹襲的沙漠。原因何在?

      在這三個事例中,部分答案也許是砍伐森林。有些專家認為古人之所以捨棄這些地方是因為他們已把那裡的森林砍伐一空。土地既沒有樹木,便淪為荒涼,於是人就不得不遷徙別地。但今日人類正威脅要使整個地球都陷於同一境地。這件事真的會發生嗎?沒有什麼能夠阻遏這種趨勢嗎?

      許多人正在努力嘗試。在喜馬拉雅山,據報婦女們抱著大樹,企圖阻止伐木者把樹砍下。在馬來西亞,居住在森林的部族居民組成人鏈以制止伐木者和他們的重型機器進入。

      有兩億左右的人依靠雨林為生,他們正遭遇重大的個人危機。隨著文明的挺進,土著部族撤退入更深的樹林中,但有時他們卻會遇著開拓者從森林的另一邊挺進。許多部族染上外來者的疾病而全部喪生。其他的則被迫要適應外間世界,最後淪為窮困潦倒的城市貧民。但世界已開始留意到他們的苦況。環境保護主義的情緒已開始在全球蔓延。

      環境保護主義者能造成差別嗎?

      《挽救熱帶森林》一書開宗明義地說:「人具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去挽救世界的熱帶森林。」世界各地的公園足以表明這點。哥斯達黎加的瓜納卡斯特國家公園專用來再植廣大的森林。在許多國家,例如肯尼雅、印度、海地、中國,當局已種植了千百萬株樹木。但植樹和恢復森林並不是同一回事。

      有時「重新造林」實際上是種植單一種樹作商業用途,以供日後採伐。這和雨林的複雜生態系統截然不同。此外,有些人聲稱潮濕的熱帶雨林永不能恢復它原來的複雜性。難怪許多環境保護主義者堅持保全森林勝於加以恢復。

      可是,保全森林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一片森林若是面積太小,就無法繼續生存。有些環境保護主義者建議,若要保全世界雨林豐富的多樣性,就應當至少把其中百分之10至20撥作保護區。但在目前,只有百分之3的非洲雨林受到保護。在東南亞的數字是百分之2,南美則只有百分之1是保護區。

      在有些這樣的地區,所謂保護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公園和保護區的衰敗多數由於計劃或管理不當,或者貪官把公園基金中飽私囊。有些官員甚至祕密准許人伐木而從中取利。人力也有不逮之處。在亞馬孫區,一個警衛奉命保護的雨林面積竟有法國那麼大。

      環境保護主義者也敦促農夫學習怎樣耕作才不致使土地衰竭,以免被迫遷徙和砍伐更多森林。有些人嘗試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各類品種而混合生產,這樣可以驅走只吃一種作物的害蟲。果樹可以遮蓋泥土免受熱帶豪雨侵蝕。另有些人則恢復使用古代的耕種法。他們在一小塊園地的周圍挖掘小溝,把淤泥和藻類鏟到地上給植物作為養料。小溝也可以養魚作為額外的食物來源。這種方法在實驗階段已獲很大成功。

      不過,教人「怎樣行」不但要付出時間和金錢,並且要具備所需的技巧。熱帶國家時常有太多緊急的經濟難題而無力作這種長期投資。可是,即使科技普及,這也不足以解決難題。正如魯賓遜(Michael H. Robinson)在《挽救熱帶森林》一書寫道:「雨林之被摧毀不是出於無知或愚昧,而是大都出於貧窮與貪婪。」

      難題的根源

      貧窮與貪婪。看來砍伐森林的危機深深根植於人類社會的結構中,根源比樹木的根鑽入稀薄的熱帶土壤裡更深得多。人類能夠根除這個難題嗎?

      去年24個國家在荷蘭海牙舉行高峰會議,建議在聯合國內設立一個新的管理機構,定名為「地球」。據倫敦《金融時報》所載,「地球」將會具有「史無前例的多項權力,去建立和執行環境的標準」。雖然各國要放棄若干受珍視的國家主權,使「地球」機構能夠操有一點真正權力,有些人聲稱有這樣的一個組織出現是無可避免的。惟獨一個統一的全球機構才能應付全球性的難題。

      這是順理成章的。不過,哪個人為政府或機構能夠撲滅貪婪與貧窮呢?哪個政府曾有這種能力呢?許多時政府本身便是基於貪婪的,因此它們只是助長貧窮而已。不,我們若等候人為機構去解決砍伐森林的危機,森林就沒有前途可言了;事實上,人類也沒有前途可言。

      但是請想想。森林豈不是提出充分證據,證明它們是由一位具有非凡智慧的個體所設計的嗎?不錯,它們的確是!從樹根至樹葉,雨林表明它們是一位偉大建築師的傑作。

      那末,這位偉大建築師會容許人類消滅所有雨林和敗壞整個地球嗎?聖經中有一個傑出的預言直接回答這個問題。這節經文說:「列國忿怒了!你[上帝]的震怒也臨到了!時候已經到了!……你也要毀滅那些敗壞全地的人!」——啟示錄11:18,《新譯》。

      這則預言有兩個值得留意之點。首先,它指出有個時候,人實際上能夠敗壞全地。這句話寫在差不多二千年之前,那時候人根本沒有能力敗壞地球,正如人當時還沒有能力飛往月球一般。但今日這兩件事人都做得到。其次,預言解答了人是否會徹底敗壞全地這個問題——它肯確地說,「不會」!

      上帝造人是要人照管地球,加以栽培而非使之荒蕪。古代以色列人在征服應許之地時必須遵行上帝所訂的砍伐森林的規限。(申命記20:19,20)上帝向人提出應許,在不久的將來,全人類的生活均會與環境協調一致。——約翰一書2:17;耶利米書10:10-12。

      聖經向人提出希望,有一天人類會把地球轉變成為樂園而非使之淪為沙漠,加以補養而非肆意傷害,懷有遠見地好好照管地球而非為了短暫利益竭澤而漁。森林是有前途的。屆時,摧毀森林和破壞地球的腐敗事物制度已經消逝了。

      [第13頁的圖片]

      在復活節島上,砍伐森林也許曾使一個文明世界消失

      [鳴謝]

      H. Armstrong Robert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