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重重陰影罩雨林
    警醒!1997年 | 3月22日
    • 「孤種難存」

      亞馬遜雨林的確引人入勝。九十年前,美國幽默作家馬克·吐溫形容這個雨林「景色迷人,氣象萬千。熱帶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層出不窮,恍如博物館的展覽品一樣,給這片遼闊的林地增添不少傳奇色彩。鱷魚、猴子逍遙自在,生活像在動物園內一樣舒適安逸」。今天,雨林的景況急轉直下,跟馬克·吐溫的風趣評論形成對比。但有一點他可能說對了,不消多久,林中大部分的動植物也許只能夠在博物館和動物園才可以看到。為什麼呢?

      很明顯,主要原因在於人類濫伐雨林,把動植物群的天然棲息地破壞無遺。除了生境遭到大規模破壞以外,還有其他潛在因素,使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有「孤種難存」之虞。在亞馬遜的一些林區,表面看來動植物依然繁盛,但實則危機重重。不少專家認為,這些生物品種滅絕的趨勢是無法制止的了。

      另一個潛在因素就是生物與種群隔離。政府官員可能想保護生態,於是保留一小片森林,禁止人民砍伐,好讓那兒的動植物能夠活下去。不過,孤林的動植物到頭來還是逃不過滅絕的厄運。《保護熱帶森林——國際急務》舉例說明,面積不大的孤林為什麼不能長久地養活林中眾生。

      熱帶種類的樹木往往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如果要繁殖後代,這些樹木就得借助蝙蝠,把雄性樹木的花粉送到雌性樹木的花朵去。除非雌雄樹木之間的距離是蝙蝠飛行所及的,否則蝙蝠就不能提供傳粉服務了。雌雄樹木要是相距甚遠,蝙蝠根本無法跨越這麼大的距離。這個情況是很常見的,因為孤林往往給一大片焦土圍住。報導指出,「這些樹木終久不能繁殖後代,有絕種的危險,實際上是『孤種難存』。」

      在亞馬遜的天然生境,生物群落唇齒相依,相互關係萬縷千絲,樹木和蝙蝠之間的聯繫不過是其中一種罷了。簡單來說,亞馬遜雨林有如一座深院大宅,為形形色色的住戶提供膳宿,在林中棲息的生物種群不知凡幾,彼此息息相關。為免磨肩擦背,雨林的住戶各自分布不同的「樓層」;有的靠近地面,有的高踞樹冠層。住戶各有任務,晝夜工作——有的在白天,有的在黑夜。要是環境容許亞馬遜的動植物群各盡所能,這個複雜的生物群落準會有條不紊地運作。

      可是,亞馬遜的生態系統(「生態」一詞源自希臘語的伊科斯,意思是「家宅」)卻很易受到破壞。人類糟蹋的物種即使是區區之數,小小干擾也足以動搖整個雨林群落,所有層次的物種都會引起陣陣反響。生態防護專家諾曼·邁爾斯估計,一種植物滅絕,最終會導致多達30種動物滅亡。反過來,既然熱帶樹木大都靠動物播撒種子,人類如果把不同種類的動物鏟除,也就連帶把相關的樹木滅絕了。(請參看「樹魚互相依存」這個附框。)動植物群的相互關係要是遭到破壞,情況就猶如孤立的林木一樣,越來越多動植物變得「孤種難存」。

      無傷大雅?

      有些人覺得,只要伐林的面積不大就無傷大雅。他們認為,森林會迅速恢復元氣,皆伐區(樹木全被砍去的林區)會很快長出另一層青翠的草木。情形就像手指破了皮後,傷口會長出新的皮膚來一樣,對嗎?事實可不是這樣。

      真的,人如果讓森林有充足的時間恢復元氣,皆伐區當然會重新長出草木來。可是,重新長成的林木跟原先的茂密林木相去甚遠;就像劣質的複印本,不可能跟清晰的正本相提並論。研究過亞馬遜一片百年再生樹林後,巴西植物學家伊瑪·維埃拉發現,昔日茁壯生長的林木多達268種,今天只有65種仍然繼續生長。這位植物學家還指出,比起以往,目前在那兒棲居的動物種類減少的比例也相去不遠。有些人聲稱,伐林本身是不會把茂林弄成赤地的。但事實上,濫伐林木已經把亞馬遜的部分林區變成拙劣的仿製品,跟原先的蔥鬱茂林簡直判若雲泥。

      此外,林地面積雖小,砍伐樹木之餘,卻往往連當地特有的植物、爬行動物和攀禽也一併消滅,這些動植物在別處是找不到的。比方說,在一塊面積約1.7平方公里的熱帶林地,厄瓜多爾的研究人員發現了1025種植物。在這些品種當中,有250多種是當地獨有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巴西生態學家羅熱里奧·格里布爾說:「當地的一種特產就是花斑裸面的小絹猴。」這類小猴可愛迷人,看上去好像穿著白色的圓領運動衣一樣。「小絹猴所餘無幾,惟獨在亞馬遜中部馬瑙斯附近的一小片林地出沒。可是,這塊細小的棲息地一旦遭受破壞,」格里布爾博士說,「小絹猴就會永遠絕跡。」皆伐區面積雖小,造成的損失卻極其浩大。

      把「地毯」捲起

      人類肆意濫伐林木,給亞馬遜雨林投上重重陰影,情況令人擔心。道路建築商、伐木工人、礦工和其他人士不斷採伐林木,猶如把綠茸茸的地毯捲起一樣,露出光溜溜的土地。一眨眼工夫,他們就把整個生態系統破壞無遺了。

      至於巴西的森林每年遭到多少破壞,有關方面仍然就確切數字爭辯不休。據保守估計,受破壞的林地每年多達3萬6000平方公里。在亞馬遜雨林,被摧毀的林區合計起來可能超過百分之10,面積比德國還要大。巴西一份著名的新聞週刊《閱讀》報導,1995年,由於農夫刀耕火種,全國各地發生了大約4萬場森林火災,比前一年增加了四倍。《閱讀》告誡讀者,人類這麼著力把雨林付之一炬,結果可想而知,亞馬遜的不同林區恍如「蔥翠邊際上的一片火海」。

      物種日減——那又有什麼關係?

      有些人問:「生物種類不知凡幾,我們需要這麼多幹嗎?」哈佛大學的生態防護專家愛德華·威爾遜認為,人類實在很需要這麼多種類的生物。「既然我們要倚賴生態系統所起的作用去淨化水源,給土壤施肥,並製造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威爾遜說,「生物種類多樣性顯然有其好處,我們不該肆意破壞。」《人類、植物與專利權》一書指出:「植物種類繁富多姿跟人類的存亡有直接關係:植物在,人在;植物亡,人亡。」

      濫伐林木不但危害棲林動物,還擾亂土著居民的生活。可是,這些不利的後果卻遠遠不及物種消亡所造成的影響那麼深遠、嚴重。(參閱「人為因素」這個附框。)森林的面積要是日漸縮小,你多少都會受影響。請想想:莫桑比克一個農夫在切割木薯根莖,烏茲別克一個母親在服用避孕藥片,薩拉熱窩一個受傷的男孩接受嗎啡注射,紐約一家商店的顧客在細嗅一種外國香水。正如帕諾斯研究所指出,這些人所用的產品都是從熱帶森林的植物提取出來的。事實上,現有的森林物資能夠造益全世界的人民——包括你在內。

  • 重重陰影罩雨林
    警醒!1997年 | 3月22日
    • 人為因素

      人類干擾生態系統,濫伐雨林,不但危及動植物的生命,就連自己也傷害了。巴西的亞馬遜雨林一度有500萬印第安人聚居, 目前只剩下30萬左右。這些存留下來的土著一直跟森林的天然環境和諧共存。伐木工人、淘金者和其他人川流不息地來到森林活動,擾亂了印第安人的安寧生活。在他們大部分人眼中,印第安人是「開發雨林的障礙」。

      除印第安人外,還有一族粗壯的混血兒,他們混雜了印第安人和白人的血統。大約100年前,他們的祖先在亞馬遜河流域定居。這個混血兒部落沿河居住,在支柱上蓋棚屋棲身。他們也許從沒聽過「生態學」這個語詞,卻懂得善用森林物資,靠當地土產過活。現在新移民紛紛湧進森林,擾亂了他們的起居。

      目前約有200萬人在亞馬遜森林謀生,他們包括採堅果工人、採橡膠工人、漁民和其他土著部落。這些人的生活隨森林的循環、河水的漲落節奏而變化,彼此和諧共存。但他們的前途實難預卜。不少人認為,保護森林的計劃有必要擴大,除了保護紅木樹和海牛以外,還要保障森林居民的生活。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