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有前途嗎?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
在喜馬拉雅山,據報婦女們抱著大樹,企圖阻止伐木者把樹砍下。在馬來西亞,居住在森林的部族居民組成人鏈以制止伐木者和他們的重型機器進入。
-
-
森林有前途嗎?警醒!1990年 | 8月8日
-
-
環境保護主義者能造成差別嗎?
《挽救熱帶森林》一書開宗明義地說:「人具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去挽救世界的熱帶森林。」世界各地的公園足以表明這點。哥斯達黎加的瓜納卡斯特國家公園專用來再植廣大的森林。在許多國家,例如肯尼雅、印度、海地、中國,當局已種植了千百萬株樹木。但植樹和恢復森林並不是同一回事。
有時「重新造林」實際上是種植單一種樹作商業用途,以供日後採伐。這和雨林的複雜生態系統截然不同。此外,有些人聲稱潮濕的熱帶雨林永不能恢復它原來的複雜性。難怪許多環境保護主義者堅持保全森林勝於加以恢復。
可是,保全森林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一片森林若是面積太小,就無法繼續生存。有些環境保護主義者建議,若要保全世界雨林豐富的多樣性,就應當至少把其中百分之10至20撥作保護區。但在目前,只有百分之3的非洲雨林受到保護。在東南亞的數字是百分之2,南美則只有百分之1是保護區。
在有些這樣的地區,所謂保護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公園和保護區的衰敗多數由於計劃或管理不當,或者貪官把公園基金中飽私囊。有些官員甚至祕密准許人伐木而從中取利。人力也有不逮之處。在亞馬孫區,一個警衛奉命保護的雨林面積竟有法國那麼大。
環境保護主義者也敦促農夫學習怎樣耕作才不致使土地衰竭,以免被迫遷徙和砍伐更多森林。有些人嘗試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各類品種而混合生產,這樣可以驅走只吃一種作物的害蟲。果樹可以遮蓋泥土免受熱帶豪雨侵蝕。另有些人則恢復使用古代的耕種法。他們在一小塊園地的周圍挖掘小溝,把淤泥和藻類鏟到地上給植物作為養料。小溝也可以養魚作為額外的食物來源。這種方法在實驗階段已獲很大成功。
不過,教人「怎樣行」不但要付出時間和金錢,並且要具備所需的技巧。熱帶國家時常有太多緊急的經濟難題而無力作這種長期投資。可是,即使科技普及,這也不足以解決難題。正如魯賓遜(Michael H. Robinson)在《挽救熱帶森林》一書寫道:「雨林之被摧毀不是出於無知或愚昧,而是大都出於貧窮與貪婪。」
難題的根源
貧窮與貪婪。看來砍伐森林的危機深深根植於人類社會的結構中,根源比樹木的根鑽入稀薄的熱帶土壤裡更深得多。人類能夠根除這個難題嗎?
去年24個國家在荷蘭海牙舉行高峰會議,建議在聯合國內設立一個新的管理機構,定名為「地球」。據倫敦《金融時報》所載,「地球」將會具有「史無前例的多項權力,去建立和執行環境的標準」。雖然各國要放棄若干受珍視的國家主權,使「地球」機構能夠操有一點真正權力,有些人聲稱有這樣的一個組織出現是無可避免的。惟獨一個統一的全球機構才能應付全球性的難題。
這是順理成章的。不過,哪個人為政府或機構能夠撲滅貪婪與貧窮呢?哪個政府曾有這種能力呢?許多時政府本身便是基於貪婪的,因此它們只是助長貧窮而已。不,我們若等候人為機構去解決砍伐森林的危機,森林就沒有前途可言了;事實上,人類也沒有前途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