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遠古的「大爬蟲」警醒!1990年 | 7月8日
-
-
發現遠古的「大爬蟲」
當你站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德拉姆黑勒鎮南面的雷德迪爾河谷邊緣時,你正站在兩個不同的世界的邊緣。不論望向哪個方向,你放眼所見盡都是艾伯塔草原無邊無際的麥田。但遊客只要向懸崖俯視乾旱荒蕪的谷底,就能夠想像到一個遠離現世的世界——恐龍的世界。
河谷裡除了由色彩斑斕的沉積岩層構成的陡峭峽谷外,還有數以百計出了土的恐龍骨。區內有些人把這個荒蕪的峽谷稱為「不毛之地」。但遊客不論年紀老幼,都同樣為所見所聞感到詫異不已,因為他們見到地球歷史上一些最引人入勝的動物的化石遺跡。
發現恐龍
在1824年之前,恐龍尚未為人所知。當年在英國有多種爬行動物的化石遺骸出土。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Richard Owen)把這些動物稱為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字來自兩個希臘語詞deinos和sauros,意思是「恐怖的蜥蜴」。直至今天,這個名字仍然為人襲用。但儘管恐龍是爬行動物,牠們卻不是蜥蜴。
自從1824年起,各大洲都發現了恐龍化石。留在沉積岩層(意即在水裡沉積下來的岩層)中的化石紀錄,顯示在地球歷史上一段稱為恐龍時代的時期裡,有數目奇多、變化萬千的恐龍種類出現。有些恐龍住在地上,其他的則住在沼澤裡,有些甚至可能住在水中,好像今日的河馬一樣。
在北美中部大草原有大量的恐龍遺跡出土,包括一些不是骨骼的證據——行跡。艾伯塔中部的大草原也發掘出許多恐龍遺跡,其中包括差不多500具完整的骨骼。1920年代,探險隊在亞洲中部的戈壁沙漠發現了恐龍骨。1940年代,一支蘇聯探險隊在蒙古發現了一具差不多長40呎的恐龍骨骼。
1986年,阿根廷的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具素食恐龍的化石。直至那時為止,世上未曾發現過恐龍化石的主要地區,只剩下南極洲一處而已。在此之前不久,一個美國研究者在阿拉斯加的北斯洛普發現恐龍骨。在以往整整一百年間,許許多多地方都發現過埋藏地下的恐龍骨。顯然在遠古的時候,恐龍是一種遍及各處的動物。
牠們生存在什麼時代?
在恐龍生存的時代,牠們在地上的生物中扮演一個顯要角色。但後來牠們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含有人類化石的岩層總是在含有恐龍化石的岩層上出現。因此,科學家普遍推斷,人類是較後的時期才在地上出現的。
論到這點,斯科特(James Scott)著的《古生物學》說:「即使最早出現的智人(即人)種類也在恐龍消失之後很久才在地球上生活。……儘管(由於地球的運行)地層有所傾斜,含有人類化石的岩石仍總是在那些含有大恐龍化石的岩石之上。故此,和人類的遺跡比較,後者必然屬於一個更早的時期。」
在雷德迪爾河谷,有一層含有恐龍骨的沉積岩。就在這些岩石上面,有一層紫棕色的岩石沿著山坡的等高線起伏。在紫棕色岩層之上,有一層棕色的粉砂岩,其中含有亞熱帶蕨類植物的化石,顯示當地的氣候一度頗溫暖。在此之上有若干層煤。沿山坡再上則是泥土的粗粒岩層。在這些較高的岩層中完全沒有恐龍骨出現。
據《湮滅了的世界:加拿大西部的恐龍》一書說,「全部11種主要的恐龍……都差不多於同一時間,在西部內陸消失了。」此外,人也沒有發現過人骨和恐龍骨在一起。鑑於以上兩個原因,大部分科學家都斷定,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的時代已經結束。
可是,應該注意的是,有些人說恐龍骨和人骨之所以沒有一同被發現,是因為恐龍不在人類聚居的區域裡生活。這些不同的意見表明要從化石紀錄探知祕密並不是易事。今日世上沒有人確知所有問題的答案。
特徵
科學家推斷在北美洲落基山脈的東面曾有一個淺海存在。這海闊數百哩,由現在的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墨西哥。沿著淺水的岸邊盡是茂盛的沼澤叢林。化石顯示許多種恐龍曾在這個生態環境裡十分繁盛。有一種身長30呎,嘴形像鴨喙的埃德蒙頓龍看來像牛一樣在沼澤裡群集吃草。保存得很好的三趾足跡和胃裡變成了化石的東西使古生物學家作出這樣的結論。
其他證據顯示有些恐龍表現社會習慣。牠們看來群居族處,或是數百一群,或是更多。科學家在同一個地方的各岩層裡發現巢和蛋。這顯示有些恐龍年復一年地返回同一個地點築巢。《科學美國人》說,巢附近嬰兒恐龍的遺骸『有力地顯示同胞的社會行為,並且意味到小恐龍孵化以後,父母仍然可能在身旁予以照顧』。
因此,化石證據顯示恐龍數目龐大、種類繁多。但牠們的樣子如何?牠們全都是叫人望而生畏的巨型怪物——「恐怖的蜥蜴」嗎?為什麼牠們看來消失得那麼突然?
[第3頁的圖片鳴謝]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Photo Number 43494
-
-
恐龍的不同身形和大小警醒!1990年 | 7月8日
-
-
恐龍的不同身形和大小
在一切絕了種的生命形式當中,最激起人類想像力的也許就是恐龍了。人往往想像恐龍是身軀龐大、樣子嚇人的怪物。人最初從「恐怖的蜥蜴」這個希臘語詞鑄出恐龍一字時,人以為恐龍都是大得驚人的動物,因為當時人所知的恐龍化石都十分巨大。
有些種類的恐龍的確十分巨大、樣子可怖,可能比一頭非洲大象重十倍有多。然而過去幾十年來,古生物學家已發掘出許多較小的恐龍遺骸。有些大小和驢子一樣,有些甚至比雞大不了多少!且讓我們看看這些引人入勝的古代爬行動物的一部分。
會飛的爬行動物
一種引人入勝的古代爬行動物是翼龍,其中也包括翼指龍在內。但牠們不是恐龍,也不是雀鳥。牠們是飛行爬行動物,和其他的爬行動物如恐龍、鱷魚等同被劃為一類;其中一些的翼展長達25呎。1975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遺跡顯示有些翼龍的翼展超過50呎。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動物。
雖然翼龍有牙齒、頭骨、骨盆和爬行動物的後肢,牠們卻一點也不像爬行動物類的恐龍。翼龍看來像擁有堅挺氣動力翅膀的雀鳥。儘管如此,兩者卻有天淵之別。像鳥類一樣,翼龍有中空的骨頭,翅膀和足踝也有少許的靈活關節。但跟翼龍不同的是,鳥類翅膀所運用的是羽毛而非皮膜。翼龍前肢的第四指伸長了,以支持翅膀的皮膜。但鳥類翅膀的主要支持乃是第二指。
鳥臀目
鳥臀目是恐龍的兩大類別之一。這種分類法是以恐龍臀部的結構為準則的。鳥臀目恐龍的臀部結構和鳥類的相似,但當然比鳥臀大得多。有些鳥臀目恐龍的身軀很細小,另一些則碩大無朋。禽龍身長可達30呎。若干種鴨嘴龍的骨骼顯示牠們有鴨喙般的上下顎,而且有許多牙齒。鴨嘴龍看來是用兩條腿行走奔跑的。有些鴨嘴龍的身軀長達33呎。
劍龍是鳥臀目的一類,背上整齊地豎立著一塊塊的大骨板。牠們用四條腿走路,身長約20呎,臀部離地8呎。近來科學家認為劍龍背上的骨板不僅有保護作用,而且也是身體冷卻系統的一部分。牠們的後肢粗大,如象腿一般;前肢較小,使細小的頭部較近地面;尾上有長而尖的骨刺,從末端散發開去。
鳥臀目的最後一類恐龍曾經遍及全地。牠們便是角龍。角龍身長由6呎至25呎不等。像非洲犀牛一樣,這些裝甲「坦克車」有一個特徵:牠們的頭骨向後大大擴展,形成一個很有特色的頸盾。三角龍是角龍的一種,在恐龍世界裡十分常見,眼上的兩隻角長至三呎。在艾伯塔省的雷德迪爾河谷發現了許多三角龍的化石。
蜥臀目——恐龍中的巨人
恐龍的另一大類稱為蜥臀目。牠們臀部的結構和蜥蜴的相似,但同樣比蜥蜴的臀大得多。牠們符合一般人對恐龍所懷的概念:身軀龐大、樣子可怖。其中一種是虛幻龍(舊稱雷龍),一種用四條腿走路的素食恐龍。牠長達70呎,重達30噸。這種恐龍的化石曾在北美洲和歐洲出土。
梁龍是另一種同樣巨大的恐龍。樣子比較像蛇,長頸長尾,但有腿。梁龍雖然比虛幻龍輕一點,卻是已知的恐龍中最長的一種,身長差不多達90呎。北美洲出土的梁龍在頭頂上有鼻孔,因此能夠把差不多整個頭完全沒入水中。
此外,還有腕龍。在坦桑尼亞發現的一副骨骼長達70呎。據估計,有些腕龍的體重超過85噸。牠們站起來有40呎高,身體從背至尾像一個斜坡,樣子有如長頸鹿。
1985年,美國新墨西哥州發掘出一些異常巨大的椎骨化石。新墨西哥州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把牠稱為地震龍。據估計這隻動物身長約一百呎,體重可能達到一百噸!
樣子猙獰的霸王龍,臀部離地大約10呎,站起來的時候可高至20呎左右。霸王龍身長若40呎,頭部長達四呎,血盆大口布滿六吋長的尖齒,後肢彷如象腿,前肢卻十分細小,身後拖著一條大尾巴,像蜥蜴一般。如今科學家推斷,霸王龍不是直立行走的,而是使身體和地面平行,用長尾平衡體重。
滄海桑田
在湮沒已久的上古景色中,恐龍漫山遍野,布滿全球。我們可以從化石紀錄中清楚看到這點。但這些奇異的生物,以及其他無數種動植物,都已經不復存在了。論到這些事情究竟在什麼時代發生,古生物學家拉塞爾(D.A.Russell)說:「很可惜,若要測定如此遠古的事情在什麼時候發生,現存的方法都相當不準確。」
有什麼事發生在恐龍身上?牠們突然出現,而又顯然突然絕種,究竟有何含義?恐龍使人對於達爾文進化論的若干基本原則產生疑問嗎?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裡探討這些問題。
[第8,9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30呎
20呎
10呎
-
-
恐龍有什麼遭遇?警醒!1990年 | 7月8日
-
-
恐龍有什麼遭遇?
「古生物學便是研究化石的學問,而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遺跡。」但正如一位古生物學家說,古生物學是「一門充滿臆測和武斷的科學」。就恐龍而言,情形顯然是如此。論到恐龍究竟有什麼遭遇,普林斯頓的科學家傑普森(G.L.Jepson)列舉出一些臆測,說:
「具有不同學識的作者認為,恐龍消失是由氣候惡化……或食物不足所造成的。……其他作家則歸因於疾病、寄生物、……氣壓或大氣成分轉變、毒氣、火山塵、植物產生過多氧氣、隕石、彗星、小哺乳動物吃了恐龍蛋而使基因庫乾涸,……宇宙輻射、地球兩極遷移、洪水、大陸漂移、……沼澤湖泊的環境消失、太陽黑子。」——《恐龍之謎》。
從這些臆測看來,顯然科學家毫無把握回答這個問題:恐龍究竟有什麼遭遇?
突然絕種的理論
一個較近期的理論由盧斯和沃爾特·阿爾瓦雷斯(Luisand Walter Alvarez)兩父子發表出來。沃爾特發現在意大利中部古比奧鎮外面有一層奇怪的薄紅泥土於岩層中夾在兩層石灰岩之間。較低的一層石灰岩含有許多化石。上面的一層卻幾乎完全沒有化石。地質學家因此推斷生命曾經突然消失,而這層薄紅泥土則和恐龍的絕種有若干關係。
經過分析之後,研究者發覺泥土含有很豐富的銥(一種金屬),比一般岩石所含的密度高30倍。他們知道這樣高密度的稀有元素只會來自地核或地球以外的來源。他們推斷銥是在一顆巨大的流星撞擊地球時遺下的。這場浩劫促成了恐龍的突然絕種。
繼古比奧鎮發現銥含量豐富的泥土之後,世界各地也發現類似的遺跡。這件事證實了有關流星的假設嗎?有些科學家仍然表示懷疑。但正如《恐龍之謎》所承認一般,阿爾瓦雷斯的假設「為絕種和進化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則承認這個假設足以減少「物種競爭的重要性」。
論到這個新理論,以及恐龍顯然突然絕種一事,一位科學作家承認道:「這足以動搖進化生物學的根基,使人質疑現行物競天擇的概念。」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雅布隆斯基(David Jablonski)斷定『許多動植物的絕種都是很突兀的,而且方式也很特別。大規模的絕種並不是逐漸死亡的累積結果,而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恐龍的絕種也是如此。牠們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顯然與普遍為人接納的緩慢進化主張有所抵觸。
測定恐龍的年代
發現恐龍骨的地層總是比發現人骨的低,因此很多人斷定恐龍生存於較早的時期。地質學家把這段時間稱為中生代,並且把它進一步分為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這三個時期的時間長度都是數以千萬年計的。但這種年代劃分是已經確立的事實嗎?
現正受人使用的一種年代測量方法稱為放射性碳素斷代。這個測定年代的方法從有機體死亡的一刻起,測量放射性碳的衰變率。《科學技術圖解》說:「有機體一死去,就不再從四周吸入新的二氧化碳了。當它經歷放射性衰變時,同位素的比例就會隨著時間減少。」
可是,這個方法卻有若干嚴重難題。首先,化石若被斷定為有大約5萬年歷史,它的放射性水平就會低到很難檢驗的程度。其次,即使是較近期的樣品,放射性水平也同樣極低,因此依然極難準確地加以測量。第三,科學家雖能測量現代放射性碳形成的速度,卻無從測量遠古所含的碳密度。
因此,不論研究者運用放射性碳方法測定化石的年代,抑或用別的方法(例如放射性鉀、鈾、釷)去測定岩石的年代,科學家均無法確定在悠悠萬載之中,這些元素原本的水平是怎樣的。例如,冶金學教授庫克(Melvin A. Cook)評論說:「我們只能猜測[放射性物質的]密度,因此所推算出的年代充其量只是臆測而已。」鑑於4300多年前挪亞日子的洪水在大氣層和地上造成了巨大的改變,科學家的意見更是屬於猜測性質。
達特茅斯學院的地質學家奧菲瑟(Charles Officer)和德雷克(Charles Drake)進一步質疑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準確性。他們說:「我們的結論是,銥和其他相關的元素並不是在一瞬間藏於地下的,……而是在一段比較短的地質年代時期中(像1萬至10萬年),這些成分以強烈而多變的方式注入地層中。」他們認為大陸的分裂和移動使全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造成火山爆發、陽光受阻、大氣也因而變得混濁。促成這些變動的事件必然足以改變放射性水平,從而擾亂了現代放射性時鐘的結果。
創世記的記載與恐龍
放射性測年法儘管創新,卻仍是基於臆測和假設的。在另一方面,聖經中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載只是道出創世的概略次序而已。因此地球的形成很可能經過億萬年,六個創造時期(或「日」)也可以包括許多千年,藉此把地球預備妥當,讓人居住。
有些恐龍(和翼龍)也許的確是在創世記所列出的第五段時期中受造的。聖經說當時上帝造出「飛行的受造物」和「巨型海獸」。其他類型的恐龍則也許在第六段時期中受造。這一大群恐龍和牠們的驚人食量正好適合當時顯然遍布地上的豐富植物。——創世記1:20-24,《新世》。
恐龍達成了牠們的目的之後,上帝就終止了牠們的生命。但聖經沒有透露上帝以什麼方式或在什麼時候這樣做。我們可以肯定耶和華是為了某個目的而創造恐龍的,雖然我們現在並不完全了解這個目的。牠們絕不是上帝在創造方面所犯的錯誤,也不是進化的產品。牠們在化石紀錄中突然出現,跟之前的化石毫無關聯;又在化石中突然消失,沒有留下化石環鏈把牠們與其他生物連接起來。這項證據與認為恐龍花了數百萬年進化而成的觀點有所抵觸。因此,化石紀錄非但沒有支持進化論,反而和聖經的觀點一致,證明萬物的確是上帝所創造的。
[第10頁的精選語句]
恐龍的化石紀錄支持創造而非支持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