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部分:君王如星,興起墜落警醒!1991年 | 2月8日
-
-
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把這項教義引申至極端程度,目的是要完全控制政府。反對者則被視為得罪他所代表的上帝。他誇稱「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
-
第2部分:君王如星,興起墜落警醒!1991年 | 2月8日
-
-
君主專制的時代
從中世紀初期以降,君主政體已成為典型的政府形式。諸王發展了一項不費力和方便的統治方法,那便是把權力授給顯要的封邑地主。這些方法依次地建立了一項政治和軍事制度,稱為封建制度。在交換軍事和其他服務方面,地主要付出他們的大片領地。可是隨著封建地主的權力日益坐大,王國就有可能瓦解成為多個封建勢力集團。
此外,封建制度剝奪了市民的尊嚴和自由。市民受軍事地主所管理,市民對地主的收入要負主要責任。由於教育和文化的機會受到剝奪,「農奴很少有法律上的權利可以反對他的土地領主,」《柯利爾百科全書》說,「他非得地主同意不能結婚、不能把租賃權傳給繼承人或離開地主的田地。」
在君主專制制度中,統治的方法不一。有些君王封官給個別的人,在認為有需要時又可將之罷免。其他君王授權給當地政府,以習俗和社會壓力施行統治。但這一切方法均有令人不滿之處。可是,17世紀的作家,例如英國的菲爾默(Robert Filmer)爵士和法國的波舒哀(Jacques Bénigne Bossuet)依然擁護專制政體為惟一適當的政府形式。不過,它已餘日無多了。
「諸神」變成傀儡
儘管一般人相信君主只對上帝負責,但日增的壓力使君主要對人為法律、習俗和權威負責。到了18世紀,「君主把十七世紀以來的至高統治權巧立另一修辭學上的名目,」《哥倫比亞世界史》說,可是,它補充說,「在修辭學之下和背後,君主仍然執掌至高統治權。」然後它解釋,「當腓特烈大帝自稱為『國家第一僕人』並且否認神授的君權時,他並未想到放棄權力。」
可是,經過1688年的英國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革命之後,極權主義的大勢已去。逐漸地,君主專制被立法或憲法(或兩者)賦予有限權力的虛君政體取而代之。歷史家沃倫引述,與12世紀「王權仍然為君王所擁有,臣民要準備加以接受」正相反,今日大多數君主和女王的政權頗為有限。
當然,有少數君主依然操有頗大的權力。不過,其中多數已失去他們「神權」的光輪,並且安於作為傀儡的角色,權力中心人物,人民受到鼓勵以之為精神效忠對象。虛君制只保留一人統治的統一特色,但同時把真正權力放在立法方面以排除它的消極影響。
虛君制的主張依然受人歡迎。
-
-
第2部分:君王如星,興起墜落警醒!1991年 | 2月8日
-
-
雖然1987年法國作過最後準備,慶祝法國大革命第200周年紀念,但仍有百分之17的人投票擁護恢復君主政體。一個擁王團體的成員說:「君王是惟一方法,可以統一這個被政治紛爭分裂已久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