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應當只為今天而活嗎?守望台2007年 | 10月15日
-
-
你應當只為今天而活嗎?
「管它明天會怎樣,明天眨眼就到。」這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格言。不少人也有類似的想法。他們可能說:「為什麼要擔心將來的事呢?」或許你聽過人這樣說:「不要管其他,只要好好生活就行了」「要為今天而活」「不要去想明天的事」。
這樣的想法雖然很普遍,卻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吃喝玩樂比什麼都重要」是古代伊壁鳩魯派的人生觀。使徒保羅那個時代的人也有這樣的看法。他們的觀點是:「我們只管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就要死了。」(哥林多前書15:32)他們認為人的生命這麼短暫,所以就鼓吹要盡情享受人生。
但對地上千百萬人來說,根本談不上盡情享受人生或追求享樂。今天許多人生活困苦,在他們看來,生活只不過是一場無休止的痛苦掙扎,為生存而活。既然「明天」常常看來是那麼黯淡無望,他們為什麼還要想將來呢?
要為明天計劃嗎?
即使生活環境比較好的人也常常認為,不必為明天打算。他們也許會說:「何必要為明天費心呢?」有些人可能想,那些計劃多多的人到頭來還不是理想破滅,大失所望嗎?且看看古代的族長約伯的經歷。他為未來作好計劃,好讓自己和家人生活美滿。可是,當看到自己的計劃被「粉碎」時,他感到很絕望。(約伯記17:11;傳道書9:11)
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把我們的處境比作小田鼠的遭遇。一天,他用犁頭犁地,無意中毀壞了小田鼠的家園。小田鼠看到家園被弄得翻天覆地,只好慌忙逃命。羅伯特想:「是啊,面對一些完全無法控制的事情,我們不是常常感到無能為力嗎?再好的計劃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那麼,為明天打算是毫無意義的嗎?但事實是,當遭遇颶風或其他自然災害時,人要是沒有預先作好計劃,就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誠然,沒有人能阻止比如颶風卡特里娜的侵襲,但預先作妥準備和計劃不是會大大減少城市和居民的損失嗎?
只 為今天而活不管明天怎樣,你認為這樣的想法合理嗎?讓我們看看下一篇文章怎樣說。
[第3頁的圖片]
「吃喝玩樂比什麼都重要」
[第4頁的圖片]
預先作好計劃和準備,能大大減少颶風卡特里娜所造成的影響嗎?
[鳴謝]
U.S. Coast Guard Digital
-
-
要為明天而活守望台2007年 | 10月15日
-
-
要為明天而活
耶穌基督在加利利的一個山坡上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講,他說:「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然有明天的憂慮。」(馬太福音6:34)
「明天自然有明天的憂慮」,你認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你應當只為今天而活,不管明天的事嗎?這樣的看法真的跟耶穌和他門徒的信念一致嗎?
不要憂慮
請把馬太福音6:25-32耶穌的話讀一遍,以下是部分內容:「不要再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你們細心觀察天上的飛鳥。飛鳥不撒種,不收割,也不在倉房裡儲糧,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你們誰能靠憂慮叫壽命延長一點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們該向野地裡的百合花學個道理,看看花朵怎樣成長。花朵不勞碌,不紡紗……所以,總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一切都是列國的世人熱中追求的。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耶穌總結這部分的演講時,提出兩個勸告。第一,「要不斷先追求[上帝的]王國和他的正義,這一切別的東西也必賜給你們了。」第二,「總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然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已經夠一天擔當了。」(馬太福音6:33,34)
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的需要
你認為耶穌是叫他的門徒,甚至農夫不撒種,不收割,不在倉房裡儲糧嗎?或者是叫他們不勞碌,不紡紗製造所需的衣裳嗎?(箴言21:5;24:30-34;傳道書11:4)當然不是。他們如果不勞動,就大概沒有吃的穿的,結果會在收割時行乞。(箴言20:4)
耶穌說不要憂慮又是什麼意思呢?耶穌是說他的聽眾可以完全避免憂慮嗎?這是不切實際的。耶穌在被逮捕前的晚上,他自己也經歷了巨大的感情壓力和憂慮。(路加福音22:44)
耶穌只是闡述一個重要的真理:無論你面對什麼困難,過度憂慮對於解決難題絲毫沒有幫助。它不能叫你活得更長久。正如耶穌說,憂慮不能「叫[你的]壽命延長一點」。(馬太福音6:27)事實上,長期焦慮可能減短壽命。
耶穌的勸告很實際。真的,許多我們擔心的事都不曾發生。英國政治家邱吉爾對此深有同感。他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段黑暗歲月他所擔憂的事,說:「每當我想起以往憂心忡忡的經歷,一個老人臨終前的話就在我耳邊響起。老人說他一生有很多憂慮,可是他所擔心的事大都沒有發生。」不錯,我們要過好每一天,這實在有其道理的地方,特別是我們所面對的壓力和問題是那麼容易叫人憂慮不安。
要不斷先追求上帝的王國
其實,耶穌關心的遠不止聽眾的身體和感情的需要。他知道人如果為生活所需而憂慮,或沉醉於追求物質財富和享樂,這可以使人忽略更重要的事。(腓立比書1:10)你可能想:「還有什麼比照顧生活所需更重要的呢?」那就是跟崇拜上帝有關的事。耶穌強調,我們生活的重心應該是「要不斷先追求[上帝的]王國和他的正義」。(馬太福音6:33)
在耶穌的日子,許多人熱中追求物質,他們的生活重心是積累財富。然而,耶穌勸勉他的聽眾要有不同的思想態度。作為獻了身給上帝的民族,他們的義務全在乎「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傳道書12:13)
他的聽眾要是專注追求物質財富,「這個制度的憂慮、騙人的財富」就會損毀他們的靈性。(馬太福音13:22)使徒保羅說:「一心要發財的人,就落入引誘,跌進網羅,陷於許多不智而有害的慾望裡,使人沉沒在腐敗和滅亡中。」(提摩太前書6:9)為了幫助門徒避開這樣的「網羅」,耶穌提醒他們,天父是知道他們需要的一切的。上帝會供給他們所需,正如他供給「天上的飛鳥」一樣。(馬太福音6:26,32)與其被憂慮所困,不如盡力照顧生活所需,然後懷著信心,把事情交在耶和華的手裡。(腓立比書4:6,7)
耶穌說:「明天自然有明天的憂慮。」他的意思是:不要因為過分擔心明天可能會發生的事而增添今天的難題。另一個聖經譯本這樣翻譯耶穌的話:「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不要額外增添了。」(馬太福音6:34,《現代英語譯本》)
「願你的王國來臨」
可是,過分為明天擔憂和完全不理會明天是有很大的分別的。耶穌從沒有鼓勵門徒不去理會明天,相反,他促請他們關注未來要發生的事。誠然他們應當為目前的需要,即每天所需的食物適當地向上帝禱告,但他們卻要首先為未來的事祈求,就是求上帝的王國來臨和他的旨意在地上實現。(馬太福音6:9-11)
我們不要像挪亞時代的人。他們忙於「又吃又喝,又娶又嫁」,「毫不理會」將要發生的事。結果怎樣呢?「洪水來到,把他們全都沖走」。(馬太福音24:36-42)使徒彼得借這個歷史事件提醒我們:要為明天而活。他說:「既然這一切都要這樣銷毀,你們該做怎麼樣的人呢!你們該有聖潔的品行,有敬虔的行為,等待耶和華的日子臨到,緊記日子迫近。」(彼得後書3:5-7,11,12)
「在天上積存財寶」
是的,讓我們「緊記」耶和華的日子。這樣做會大大影響我們怎樣運用時間、精力、才幹、資財和能力。我們不該為獲得生活所需或生活的享受,就專注於追求物質,以致很少參與「敬虔」的活動。人只把目光集中於今天,也許就能獲得即時的利益,但再好的利益也不過是過眼雲煙。耶穌說,「要為自己在天上積存財寶」,這比在地上積存財富明智得多。(馬太福音6:19,20)
耶穌打了一個比喻,表明在天上積存財寶是多麼重要。有一個人為將來制定了一個宏偉的計劃。他的土地出產豐饒,他決定拆除倉房,建造更大的倉房收藏田產,這樣他就可以優哉游哉地生活,吃喝快樂。這有什麼不妥嗎?有,在他的計劃裡,他並沒有考慮要跟上帝締結關係。他還沒能夠享用勞碌的成果就死了。更糟的是,他始終沒有跟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耶穌總結說:「誰為自己積蓄財寶,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也是這樣。」(路加福音12:15-21;箴言19:21)
你可以怎樣做?
千萬不要犯耶穌說的那個人所犯的錯誤。我們要認識上帝對將來所定的旨意,並以遵行他的旨意為生活重心。上帝並沒有向人隱瞞他將要做的事。古代的先知阿摩司說:「至高的主宰耶和華做任何事,都必先把密事向他的僕人眾先知透露出來。」(阿摩司書3:7)你可以從上帝啟示的聖經,讀到有關耶和華向先知所透露的事。(提摩太後書3:16,17)
聖經透露,一件影響全球的大事將要發生,規模前所未見。耶穌說:「必有大患難,這樣的患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過」。(馬太福音24:21)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這場大患難發生。事實上,真正崇拜上帝的人沒有任何理由要加以阻止。為什麼呢?因為大患難將消除地上的一切惡事,並帶來「新天新地」,就是新的天上政府和新的地上人類社會。在新世界裡,「上帝要擦去[人類]的所有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啟示錄21:1-4)
那麼,花點時間看看聖經怎樣談及上述事情的發展,不是很值得的嗎?如果你在這方面需要協助,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幫助你。你也可以寫信給本刊的出版者。不論怎樣,不要只為今天而活,也要為美好的明天而活。
[第7頁的圖片]
「不要再為生命憂慮……明天自然有明天的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