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在安息日摘麥子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不久,耶穌和門徒離開耶路撒冷返回加利利去。當時正是春天,田裡長滿了麥子。

  • 在安息日什麼是合法的?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在安息日什麼是合法的?

      在另一個安息日,耶穌探訪加利利海附近的一個猶太會堂。有一個右手枯乾的男子在會堂裡,文士和法利賽人緊盯著耶穌,看看他會不會醫治這人。最後他們問道:「在安息日治病是不是違法的?」(《現譯》)

      猶太的宗教領袖們相信,惟獨在生命有危險時,人才可以在安息日治病。例如,他們聲稱在安息日替人接骨或包紮扭傷了的手腳都是違法的。因此,文士和法利賽人詢問耶穌是為了找把柄控告他。

      可是,耶穌知道他們的想法。同時他意識到,對於什麼算是違反安息日不准作工的條例,他們採納了一種不符合聖經的極端觀點。於是,耶穌展開一個戲劇化的對峙場面,他對那枯乾了手的人說:「起來,站在當中。」

      然後,耶穌轉向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牠抓住、拉上來呢?」既然羊代表一項經濟投資,他們自不會讓羊留在坑裡直到第二天,這樣行也許會使羊生病,以致令他們自己蒙受損失。除此之外,聖經說:「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

      耶穌接著作了一個對照,說:「人比羊何等貴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宗教領袖們無法駁倒這麼合情合理的說法,只好住口。

      鑑於他們的頑梗不化,耶穌帶著義憤和憂傷環顧四周,然後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出,就復原了。

      法利賽人非但沒有為那人的手得以復原而高興,反而立刻去與希律黨人密謀殺死耶穌。這個政黨看來包括撒都該教派的成員在內。這個政黨和法利賽人一向勢不兩立,但在反對耶穌方面,立場卻完全一致。馬太福音12:9-14;馬可福音3:1-6;路加福音6:6-11;箴言12:10;出埃及記20:8-10。

  • 應驗以賽亞的預言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應驗以賽亞的預言

      耶穌獲悉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密謀要殺他之後,便和門徒退到加利利海去。大群來自巴勒斯坦各地,甚至從邊境以外而來的人蜂擁到他那裡去。耶穌醫好了許多人,結果所有身患惡疾的人都擠上前要觸摸他。

      由於群眾數目龐大,耶穌吩咐門徒預備一隻船隨時供他使用。耶穌把船划離海岸以免群眾擁上前來。這樣,耶穌就能夠坐在船上教訓百姓,或轉往沿岸另一個地區去幫助那裡的人。

      門徒馬太留意到耶穌的活動正好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話」,於是引述耶穌所應驗的預言: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當然,耶穌便是上帝所親愛、所喜悅的僕人。他清楚顯明什麼是公理,當時這種公理正受到偽宗教的傳統所掩蔽。由於法利賽人以不公正的方式應用上帝的律法,他們甚至不願在安息日幫助有病的人!藉著顯明上帝的公正,耶穌幫助人擺脫不公平的傳統的重擔。由於這個緣故,宗教領袖們企圖殺死他。

      『他不爭競,不揚聲,不使街上的人聽見他的聲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當耶穌醫治百姓時,他『嚴厲地囑咐他們不要把他張揚出去』。耶穌不想百姓在街上喧嚷地宣傳他,也不想人們興奮地爭相走告而將事實歪曲了。

      此外,耶穌把予人安慰的信息帶給那些比喻地說來與壓傷的蘆葦相若的人;這些人彷彿被折斷及踐踏在腳下一般。這些人好像將殘的燈火,生命最後的火花已差不多熄滅了。耶穌並沒有折斷壓傷的蘆葦或吹滅將殘的燈火。反之他懷著溫柔和愛心熟練地把謙卑的人扶起來。不錯,耶穌便是列邦可以寄望的人!馬太福音12:15-21;馬可福音3:7-12,現譯;以賽亞書42:1-4。

  • 揀選使徒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揀選使徒

      自從施浸者約翰向人宣布耶穌是上帝的羔羊以及耶穌展開他的公開服事職務以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這時安得烈、西門彼得、約翰,也許雅各(約翰的兄弟)以及腓力與拿但業(又名巴多羅買),都已成為耶穌的第一批門徒。後來更有其他許多人與他們一起跟從基督。

      現在耶穌揀選使徒的時候到了。使徒是耶穌的親密同伴,他們會受到特殊的訓練。但在揀選這些人之前,耶穌到山上去,以整夜的時間禱告,很可能是求上帝賜予智慧和祝福。到了白晝,他召集門徒,從他們當中選出12個人來。可是,既然他們繼續作耶穌的學生,他們仍然稱為門徒。

      在耶穌所揀選的使徒中,以上提及的六位是最先成為他門徒的人。耶穌從稅關徵召的馬太也蒙揀選。其他獲選的五個人是猶大(又名達太)、加略人猶大、熱心派的西門、多馬和亞勒腓的兒子雅各。這位雅各又稱為小雅各,也許跟另一位使徒雅各比較起來,他若非身材較矮小,便是年紀較輕。

      這12個人已與耶穌相處了不少時候,因此他對他們認識得很清楚。事實上,其中有幾位是他自己的親戚。雅各和他的兄弟約翰看來是耶穌的表兄弟。亞勒腓可能是耶穌養父約瑟的兄弟。因此亞勒腓的兒子——使徒雅各——也是耶穌的堂兄弟。

      當然,耶穌絕不難記得使徒的名字。但是你記得嗎?其實,只要記得有兩個人名叫西門,兩個人名叫雅各,兩個名叫猶大,西門的兄弟名叫安得烈,雅各的兄弟名叫約翰,這樣就能記得八個使徒的名字了。其餘四個人包括一位稅吏(馬太),後來發生懷疑的(多馬),在樹下呼召的(拿但業)和他的朋友腓力。

      十一位使徒來自耶穌的家鄉地區加利利。拿但業來自迦拿。腓力、彼得和安得烈原籍伯賽大。可是,彼得和安得烈後來遷往迦百農,馬太看來也曾在那裡居住。雅各和約翰以前是打魚的,可能曾在迦百農或附近居住。後來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看來是惟一來自猶太的使徒。馬可福音3:13-19;路加福音6:12-16。

  • 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傳道演講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傳道演講

      這是聖經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場合之一:耶穌坐在山坡上發表他那著名的登山寶訓。地點是在加利利海附近,很可能靠近迦百農。耶穌經過整夜向上帝禱告之後,從門徒當中挑選了12人成為他的使徒。然後耶穌與他們一起下山,來到山坡的這塊平地上。

      這時,你可能認為耶穌已相當疲倦而需要一點休息。然而有一大群百姓來到耶穌面前,他們當中有些長途跋涉從100至110公里以外的猶太和耶路撒冷前來。其他的則來自北面的泰爾和西頓沿岸一帶的地方。他們要聽耶穌講道,也渴望他將他們的病醫好。他們當中甚至包括一些被鬼靈——撒但手下的邪惡天使——纏身的人。

      耶穌下山時,有病的人都上前摸他,耶穌把他們一一醫好。後來,耶穌走到山坡較高的一處地方坐下來,在那裡開口教訓散坐在他面前平地上的百姓。試想想!全群聽眾當中現已沒有一個人患嚴重的殘疾!

      百姓熱切期待這位能施行驚人奇跡的導師發表演講。然而耶穌的傳道演講主要是為了造益他的門徒而作的,當時他們很可能坐在四周最靠近耶穌的地方。馬太和路加把耶穌的教訓記錄下來,使我們也能夠從中得益。

      關於這個演講,馬太的記載在長度方面相當於路加所記的四倍。除此之外,路加把馬太所記錄的演講部分內容列為耶穌在另一次傳道演講中所說的話。我們將馬太福音6:9-13與路加福音11:1-4以及馬太福音6:25-34與路加福音12:22-31比較一下便可以看出。雖然如此,這並不應當使我們感到奇怪。顯然耶穌不止一次向門徒提出同樣的教訓,路加則選擇了一些不同的場合去把這些教訓記錄下來。

      耶穌的傳道演講深具價值的地方不僅是他深入地探討屬靈的事,同時也以顯淺易明的方式把真理表達出來。耶穌引用日常的經驗和人們所熟悉的事物。這樣,所有渴望以上帝的方法尋求較佳生活的人均得以明白耶穌的思想。

      誰才真正快樂?

      人人都渴望快樂。耶穌了解到這件事,因此在登山寶訓中一開始就描述那些真正快樂的人。正如我們可以想像到,這立刻吸引了廣大聽眾的注意。可是,在許多人看來,耶穌的開場白必然有點自相矛盾。

      耶穌以自己的門徒為談話對象,他開始這個傳道演講,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快樂」,新世]了!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人……恨惡你們,……你們就有福了!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

      以上是路加所載耶穌的傳道演講的引言。但根據馬太的記載,耶穌也提及溫柔的人、慈悲的人、心地純潔的人及使人和睦的人是快樂的。耶穌指出這些人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得蒙憐恤,看見上帝,並被稱為上帝的兒子。

      然而,耶穌所說的快樂並非僅是指開心或歡笑,像人在嬉戲時所經歷的一般。真正的快樂含有更深的意義,所指的是一種怡然自得、對生活心滿意足的感覺。

      因此耶穌表明,真正快樂的人是那些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對自己的有罪情況感覺憂傷,並且得以認識上帝而事奉他的人。這樣,即使他們因遵行上帝的旨意而受人恨惡或逼迫,他們也感到快樂,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正取悅上帝,並且會獲得上帝所賜的永生獎賞。

      可是,耶穌的聽眾中有許多人,像今日的某些人一般,相信名成利就、安享逸樂才是使人快樂的事。但耶穌深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接著提出的對比必然使當時許多聽眾大感驚訝。他說:

      「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耶穌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何以擁有財富、喜笑地追求享樂和受人稱讚會帶來禍害呢?因為人若擁有和喜愛這些東西,就會把事奉上帝一事摒諸生活之外了。可是,惟獨事奉上帝才能為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在另一方面,耶穌並不是說僅是貧窮、飢餓和哀哭便能使人快樂。可是,處於這些不利情況的人卻時常對耶穌的教訓有良好反應,因此獲得祝福而享有真正的快樂。

      接著,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當然,耶穌並不是說他的門徒是實際的鹽。鹽是一種防腐劑。在耶和華的殿裡,人將一大堆鹽放在祭壇旁,獻祭的祭司會將鹽加在祭牲之上。

      耶穌的門徒是「世上的鹽」,意即他們對人具有保全的影響。的確,他們所傳的信息能夠保全所有響應信息的人的性命!信息會把恆久、忠貞和忠信的品質帶進這些人的生活中,保護他們不致在靈性上和道德上受到腐化。

      「你們是世上的光,」耶穌告訴門徒說。燈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的。因此,耶穌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藉著公開作見證和合乎聖經原則的模範行為,耶穌的門徒發出光來。

      為門徒立下崇高標準

      宗教領袖們把耶穌視為違反上帝律法的人,不久之前甚至暗謀要殺害他。因此,耶穌接著在登山寶訓中解釋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除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除,而是要完成。」(新譯)

      耶穌對上帝的律法懷有最深的尊重,並且鼓勵別人也同樣行。事實上,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耶穌的意思是,這樣的人絕不能進天國。

      莫說藐視上帝的律法,耶穌甚至連促使人違反律法的不良態度也加以譴責。耶穌指出,律法說:「不可殺人,」但他補充說:「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繼續]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

      既然繼續向人動怒是如此嚴重的事,甚至可能導致殺人,因此耶穌舉例說明人應當作出多大的努力去尋求和睦。他吩咐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供物的時候,如果在那裡想起你得罪了弟兄,就當在壇前放下供物,先去與弟兄和好,然後才來獻你的供物。」(新譯)

      耶穌把聽者的注意引到十誡的第七條之上。他繼續說:「你們聽過有這樣的吩咐:『不可姦淫。』」可是耶穌甚至譴責人繼續懷著犯姦淫的念頭。「我告訴你們,凡是[繼續注視]婦女以致動淫念的,心裡已經犯了姦淫。」(新譯)

      耶穌在這裡所指的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不道德念頭,而是「繼續注視」。這種不斷的注視會挑起人的情慾,以致一有機會便付諸行動而實際犯姦淫。人可以怎樣防止這樣的事發生呢?耶穌用比喻說明可能必須採取極端的步驟。他說:「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

      許多時,人甘願犧牲有毛病的實際肢體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據耶穌說,為了避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動而不惜「丟掉」任何事物——即使像眼睛或手一般寶貴的東西——甚至更為重要。否則,耶穌解釋說,這樣的人便會被丟入磯漢拿(耶路撒冷城附近一個焚燒垃圾的地方)裡。這件事象徵他會遭受永遠的毀滅。

      耶穌也論及如何應付傷害及冒犯別人的人。他的勸告是:「不要與惡人對抗。有人打你的右臉,把另一邊也轉過來讓他打。」(新譯)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甚至在受到襲擊時,人也不應當保衛自己或家人。以掌摑打的用意並不是要傷害別人而是要侮辱人。因此,耶穌的意思是,即使有人試圖惹起打鬥或爭論——不論是藉著實際以掌摑人抑或以尖酸刻薄的話侮辱人——報復仍是不對的。

      耶穌把聽者的注意引到要愛鄰舍這條來自上帝的律法之上,然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要[繼續]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這樣行的一個有力理由,說:「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

      耶穌結束這部分的傳道演講時勸勉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耶穌並不是說人能夠在一種絕對的意義上成為完美。反之,他的意思是人能夠效法上帝,擴大愛心,甚至達到愛仇敵的地步。路加所寫的類似記載錄下耶穌的話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禱告和信賴上帝

      耶穌在演講中接著譴責那些故作神聖之狀的偽君子,說:『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所行的。』

      耶穌繼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相反,他吩咐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當然,耶穌並非譴責人作公開的禱告,因為他自己也曾作這樣的禱告。他所譴責的乃是為了要引人注意而嘩眾取寵的禱告。

      耶穌進一步提出勸告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將同一的話說了又說]。」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重複提及一件事是不對的。有一次他在禱告中也曾運用「同一的話」,可是,他卻絕不贊成人把念熟的話「說了又說」,像那些手執念珠,不假思索地重複背誦祈禱文的人所為一般。

      為了幫助聽者祈禱,耶穌作了一個模範禱告,其中包括七項請求。頭三項請求適當地留意到上帝的統治權和他的旨意,包括求上帝的名成聖,他的王國來臨和他的旨意實現。其餘四項是屬個人性質的請求,包括為日用所需的飲食而祈求,並且求上帝赦罪,使人不致受試探過於能忍受的程度及脫離那惡者之手。

      接著,耶穌論及過度重視物質資財的危險。他敦促聽者說:「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這些財寶不但會毀壞,而且也不能使人蒙上帝悅納。

      因此,耶穌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藉著將事奉上帝置於生活上的首位,你可以積財於天。沒有人可以奪去你在上帝面前所積聚的功勞及其偉大獎賞。然後耶穌補充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

      耶穌進一步論及物質主義的陷阱,並為此設了一個比喻:「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單純」,新世],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邪惡」,新世],全身就黑暗。」眼的官能若正常,對整個身體來說,就有如黑暗中的明燈一般。若要對事物懷有正確的觀點,眼睛必須保持單純才行。這意味到目光的焦點必須集中在一件事物之上。對焦若不正確,便會使人對事物作出錯誤的評估,以致把追求物質東西置於事奉上帝之先,結果「全身」都變成黑暗。

      耶穌用一個有力的比喻將這件事帶到高潮,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意即財利)。」

      作了這個勸諭之後,耶穌向聽者提出保證,他們若將事奉上帝置於首位,就不必為物質的需要擔憂。他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然後耶穌問道:「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接著,耶穌指著野地裡的百合花說:「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他繼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因此耶穌下結論說:「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生命之道

      遵守耶穌的教訓乃是生命之道。但這樣行絕非容易。例如,法利賽人有苛刻地論斷別人的傾向,很可能有許多人效他們之尤。因此,耶穌接著在登山寶訓中提出忠告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

      效法利賽人之尤對人吹毛求疵是很危險的事。據路加的記載,耶穌用比喻表明這種危險,說:「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嗎?」

      對別人吹毛求疵,誇大別人的過失而加以挑剔乃是嚴重的過犯。因此,耶穌問道:「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這並不是說耶穌的門徒在與別人的關係上不應運用辨識力,因為耶穌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來自上帝的話語的真理是聖潔的,有如比喻性的珍珠一般可貴。如果有些人像狗或豬一樣對寶貴的真理毫不體會,耶穌的門徒就應當離開這些人,去找出一些較樂於聆聽的人。

      雖然耶穌在登山寶訓的較早部分曾論及禱告,現在他進一步強調禱告必須持之有恆。他敦促說:「你們[要繼續]祈求,就[有]給你們。」為了說明上帝樂意垂聽人的禱告,耶穌問道:「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接著,耶穌提出一項為人熟知的行為準則,通常稱為金規。他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按照這條準則而生活牽涉到以積極的行動向人行善,並且以你喜歡受人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

      耶穌的勸勉透露,導至生命的道路絕不易行:「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由於誤入歧途的危險相當大,耶穌提出警告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耶穌指出,正如好樹和壞樹能夠憑著所結的果子辨認出來,假先知也能夠藉著他們的行為和主張被人識破。

      耶穌繼續解釋說,人得以成為他的門徒並非僅是藉著所說的話,而是藉著所行的事。有些人稱耶穌為主,但他們若不切實遵行天父的旨意,耶穌說:「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最後,耶穌為他的傳道演講作出一個令人難忘的結論。他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在另一方面,耶穌宣告說:「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耶穌結束他的傳道演講時,眾人都對他的教導方式大感驚奇,因為他教訓他們,像有權柄的人而不是像他們的宗教領袖一般。

  • 一個軍官表現堅強的信心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一個軍官表現堅強的信心

      耶穌在從事公開服事職務的中期左右發表了登山寶訓的傳道演講。這意味到他只剩下大約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去完成他在地上的工作。

      現在耶穌進入迦百農城,他以這個地方作為傳道活動的基地。當地的猶太長老來見他,向他提出一個請求。他們其實受一個外邦的羅馬軍官所託,這人的種族與猶太人不同。

      這位軍官的心愛僕人病重垂危,他希望耶穌能夠把他的僕人醫好。猶太人替軍官切切懇求耶穌,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

      耶穌毫不猶豫地與這些人同去。可是,他們行近軍官的家時,軍官打發朋友前來說:「主啊!不要勞動[了];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

      這個慣於發號施令的軍官表現多大的謙卑!但他很可能也顧慮到耶穌,因為他意識到當時的習俗禁止猶太人與非猶太人有社交來往。甚至彼得也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

      也許軍官不願見到耶穌違反這個習俗而招致不利的後果,於是託朋友請求耶穌說:「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耶穌聽見這話大感驚奇。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耶穌醫好了軍官的僕人之後,他運用當時的場合指出有信心的非猶太人會如何蒙上帝悅納,得享缺乏信心的猶太人所拒絕的恩典。

      耶穌說:「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被趕到外邊黑暗裡的本國子民』是指血統上的猶太人而言。與基督一同作王統治的機會首先向他們打開,但他們卻不願接受。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則代表上帝王國的安排。這樣,耶穌透露外邦人會如何受到悅納,彷彿在屬天的筵席上,「在天國裡」坐席一般。路加福音7:1-10;馬太福音8:5-13;使徒行傳10:28。

  • 耶穌解除寡婦的憂傷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耶穌解除寡婦的憂傷

      耶穌治好了百夫長的僕人之後不久便離開迦百農,向西南面32公里外的拿因城進發。他的門徒和一大群人與他同行。他們大約在黃昏時分抵達拿因城外。他們在這裡遇到一隊送葬的行列,一個剛去世的青年人正被抬出城外準備埋葬。

      青年人的母親處境尤其淒慘,因為她是個寡婦,而死者是她的獨子。自從丈夫死後,惟一令她感到安慰的是她有個兒子。她的希望、憧憬和抱負完全寄託在兒子的未來之上。但現在已沒有人能使她得著安慰了。城裡的居民陪伴她前往墓地時,她悲從中來,痛不欲生。

      耶穌目睹這個悲痛欲絕的婦人時,心裡感到十分難過。他以充滿憐憫,但卻令人產生信心的堅定口吻對婦人說:「不要哭!」他的態度和行動引起了群眾的注意。他行近前去,按著扛抬死者的槓,扛抬的人就站住了。眾人必然納罕他打算做什麼。

      不錯,跟耶穌一起的人曾見過他施行奇跡醫好許多有病的人,但他們看來卻從未見過耶穌使死人復活過來。他能夠行這樣的事嗎?耶穌吩咐屍體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那人果然坐起來!他開始說話,於是耶穌把他交給他的母親。

      眾人看見那青年人真的活過來,便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另一些人則說:「上帝眷顧了他的百姓!」這件令人驚奇的事很快便傳遍了猶太和鄰近的所有地方。

      那時施浸者約翰仍在獄中,他希望對耶穌所能施行的奇跡知道更多。約翰的門徒便把這些奇跡告訴他。約翰有什麼反應呢?路加福音7:11-18。

  • 約翰缺乏信心嗎?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約翰缺乏信心嗎?

      施浸者約翰被關在獄中至今已大約有一年之久,他在那裡聽到有關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復活一事的傳聞。可是,他希望直接從耶穌聽到這件事所含的重大意義,因此他差遣兩位門徒去問耶穌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要]等候別人呢?」

      約翰提出的問題聽起來頗為奇怪,特別鑑於差不多兩年前,約翰為耶穌施浸時曾親眼看見上帝的靈降在耶穌身上,並且聽到上帝的聲音對耶穌表示嘉許。因此約翰提出的問題可能使有些人以為他的信心已減弱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約翰若真的開始發生懷疑,耶穌就不會在這個場合稱讚約翰了。那末,何以約翰提出這個問題呢?

      約翰可能只是希望聽見耶穌親自證實他便是彌賽亞。由於約翰在獄中飽受痛苦,知道這件事會對他有很大的強化作用。但看來約翰的問題所牽涉的事並非至此為止。他顯然想知道是否會有另一位彌賽亞來臨,彷彿繼承者一般,使聖經預告彌賽亞所要成就的事得以全部實現。

      根據約翰所熟悉的聖經預言,上帝的受膏者會是一位君王和拯救者。既然耶穌受浸已有多月,約翰卻仍繫身囹圄,因此約翰看來是問耶穌:『你便是以大能大力建立上帝王國的那一位嗎?抑或我們需要等待另一位,一位繼承者,去實現所有與彌賽亞的榮耀有關的奇妙預言?』

      耶穌並沒有直接告訴約翰的門徒說:『我當然就是那要來的救主!』相反,耶穌在那個時刻表現了異乎尋常的能力,治好許多患各種疾病的人,然後告訴約翰的門徒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換句話說,既然約翰的問題可能暗示他期望耶穌行更多的奇事,也許使他恢復自由,耶穌於是告訴約翰不要期望過於耶穌正在施行的各種奇跡。

      約翰的門徒離去之後,耶穌轉向群眾,告訴他們約翰就是耶和華在瑪拉基書3:1所預言的「使者」,也是瑪拉基書4:5,6所預言的預言者以利亞。他頌揚約翰,指出約翰絕不亞於他以前的任何預言者。耶穌解釋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耶穌在此表明約翰不會在屬天的王國裡,因為天國裡最小的分子比約翰還大。約翰為耶穌預備道路,但卻在耶穌與門徒立約,使他們有希望成為王國的助理統治者之前即已死去。由於這緣故,耶穌說約翰不會在天國裡;反之,他會成為上帝王國的屬地臣民。路加福音7:18-30;馬太福音11:2-15。

  • 高傲的人與卑微的人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高傲的人與卑微的人

      耶穌讚揚施浸者約翰的德行之後,將注意力轉移到周圍那些心高氣傲、反覆無常的人身上。「這世代,」他說:「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

      耶穌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他解釋說:「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取悅這些人,令他們感到滿足。約翰過著拿細耳人的生活,刻苦自勵,謹守天使的吩咐「淡酒濃酒都不喝」,人們便說他被鬼所附。在另一方面,耶穌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並不刻苦禁欲,然而他卻被人指責為縱情飲食。

      要取悅那些人是多麼困難的事!他們好像孩童的同伴一般,孩童吹起笛子,他們不願跳舞;孩童唱哀歌,他們亦沒有任何悲傷的反應。然而,耶穌說:「智慧藉著它所作的,便證實是公義的了。」(《新譯》)不錯,約翰和耶穌的作為有力地表明批評者的指控全是謬誤的。

      耶穌接著對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提出指責。他曾在這些地方施行過許多異能神跡。可是,耶穌說他若在腓尼基人的城市泰爾和西頓行這一切事,當地的居民便會披麻蒙灰表示悔改了。耶穌進一步譴責他在傳道期間看來常在其中居留的迦百農,他宣布說:「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你還容易受呢!」

      耶穌接著公開讚美天父。他受到感動如此行,因為上帝將寶貴的屬靈真理向智慧聰明的人隱藏起來,但卻把這些奇妙的事向有如嬰孩般卑微的人顯明出來。

      最後,耶穌發出一項感人的邀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耶穌怎樣使人得享安息呢?藉著將人從宗教領袖加於他們身上的傳統縛束中釋放出來。這些傳統包括例如與守安息有關的各項嚴格規定在內。同時,耶穌也向那些受政治權勢所欺壓的人以及由於覺得自己罪孽深重而受良心煎熬的人提出舒解的途徑。他向這些痛苦哀傷的人透露,他們的罪可以怎樣獲得赦免,以及他們可以怎樣與上帝享有寶貴的關係。

      耶穌邀請人負起的軛是容易的,這軛意味到我們完全獻身給上帝,從而能夠事奉我們那富於憐憫、仁愛慈悲的天父。耶穌鼓勵歸附他的人所背起的擔子是輕省的,這擔子意味到要服從上帝為得永生的人所定的條件——即他那載於聖經中的誡命。這些誡命絕不是沉重難守的。馬太福音11:16-30;路加福音1:15;7:31-35;約翰一書5:3。

  • 在憐憫方面學得教訓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在憐憫方面學得教訓

      耶穌也許仍在拿因城裡,不久之前他在那裡使一個寡婦的兒子復活過來。他也可能正在探訪鄰近的一個城市。一個名叫西門的法利賽人想一睹這個能夠行神跡異能的人的風采,於是邀請耶穌到他家裡吃飯。

      耶穌想趁此機會向在場的人傳道,於是便接受邀請,正如他以往也曾應邀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一般。耶穌進入西門的家裡時,他並沒有受到一般客人通常所得的熱烈款待。

      在古代,穿涼鞋在多塵的路上行走會使腳又髒又熱。因此按照慣例,主人應該表現好客的精神,用冷水替客人洗腳。可是,耶穌抵達時,不但沒有人替他洗腳,連與他親嘴表示歡迎的這種普通禮貌也沒有。主人也沒有按照習俗用膏油抹他的頭髮。

      在進食期間,所有客人都斜倚在桌子旁邊,一個沒有被邀的婦人悄悄地走進來。這個婦人在城裡以生活不道德為人所知。很可能她曾聽過耶穌的教訓,包括他所發出的邀請,籲請『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他那裡去,便可得享安息』。她的所見所聞使她深受感動,於是便去見耶穌。

      婦人走到耶穌的腳前跪下。她的眼淚滴在耶穌的腳上,她就用頭髮抹乾。她也從瓶中拿出香膏來,倒在耶穌的腳上,並且溫柔地用嘴親他的腳。西門目睹當時所發生的事,便大起反感。他推斷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

      耶穌看穿西門的想法,於是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

      「夫子,請說,」西門答道。

      耶穌開口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

      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可能由於耶穌的問題看來無關宏旨,因此西門回答的口吻有點漫不經心。

      耶穌說:「你斷的不錯。」然後他轉向那婦人,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濕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地用嘴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婦人由此提出證據,表明她為自己以往所過的不道德生活表現衷誠的悔改。因此耶穌作出結論說:「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耶穌並非認為不道德情有可原而對事情採取寬容的態度。相反,這件事表明耶穌對一切行差踏錯,但後來卻衷心悔改而向基督尋求舒解的人表現憐憫和了解。當時耶穌向婦人提出真正的舒解,說:「你的罪赦免了。……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路加福音7:36-50;馬太福音11:28-30。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