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頁警醒!1991年 | 3月8日
-
-
世界領袖、環境學家、憂心忡忡的市民都看見垃圾危機是一個日益嚴重而急待處理的難題。這個難題被人稱為『90年代的危機』。雜誌用許多篇幅警告世人,地球正處於困境。《新聞週刊》封面的大字標題寫道:『活埋』。該雜誌宣布說:『垃圾充斥:一個迫近我們門階的環境危機。』『一噸又一噸的廢物無處可容』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論及垃圾的文章標題。《時代》雜誌大字標題宣告道:『垃圾,垃圾,觸目皆是。垃圾堆填區滿溢,其他可用者甚少。』巴黎《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標題則說,『西方垃圾——第三世界與日俱增的重擔。』
-
-
垃圾充斥——會把我們活埋嗎?警醒!1991年 | 3月8日
-
-
垃圾充斥——會把我們活埋嗎?
這確是個奇怪的疑難。在這一代,人已能往返月球。配備高解像攝影機的最先進人造衛星已發射到數十億公里外的太空,送回遙遠行星的特寫照片。人已能下到深海,確定沉沒多年船隻的位置,把其中久已被人遺忘的寶物打撈起來。科學家已能利用難以駕馭的原子,用來造福人類或從地上消滅整個城市及其中的居民。只要區區幾個比人的指頭還要小的微型電腦硅晶片,整本聖經的經文就能夠記錄起來,隨時可以顯影、印刷。然而同時,具有這些能力、智慧寶藏的人卻不能清除自己家裡的垃圾,適當地處理廢物,而竟使自己這代人有被垃圾活埋之虞。
首先,請想想美國的廢物難題。據報美國人每天拋棄40多萬公噸垃圾。即使不計泥沙和建造廢料,美國人每年也拋棄1億6000萬公噸垃圾——「足以在1000個足球場上累起30層樓那麼高,足以載滿一輛接一輛的垃圾車,長度等於地球到月球的一半路程,」《新聞週刊》雜誌報導。超過百分之90的垃圾由貨車運到垃圾堆填區直到廢物山丘比地平面高出數十米為止。
例如,紐約市有世上最大的城市垃圾場——在紐約的斯塔滕島上佔地800公頃的垃圾堆填區。每天有2萬4000公噸垃圾給收集起來,然後由一條條船日以繼夜地送到這個堆積如山的垃圾堆填區。據估計,直到2000年,這個垃圾堆的「高度是自由神像的一倍半,比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還要容納更多立方米」。這個垃圾堆填區會在十年之內關閉。據推想,屆時這個堆填區會高達150米。新當選紐約市市長的大衛·丁金斯就職時,環境衛生署署長送給他以下的賀詞:「好嗎?歡迎來到市政廳。但順帶一提的是,你已沒有地方拋垃圾了。」
一位專家說:「美國每個主要城市都有垃圾堆填區的難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說:「美國的垃圾場簡直滿溢了,卻又沒有新的建設起來。」該報導繼續說:「到1995年,半數現存的垃圾場會關閉。許多垃圾場不符現代的環境標準。」
據估計,加利福尼亞每個市民平均每年丟掉1100公斤垃圾和廢物。一位環境專家說:「在洛杉磯縣裡,我們每九天所產生的垃圾就足以填滿道哲運動場。」據估計,洛杉磯的垃圾場到1995年就達到飽和點。然後怎樣呢?問問洛杉磯的市民好了。但推算出來的日子也許比預期的還要快,正如加利福尼亞一位環境學家指出的一樣:「我們其實每天都有垃圾車在市鎮上走來走去,卻沒有地方傾卸。」
直至這十年的前半部,芝加哥要面對33個垃圾場關閉的難題。其他面對垃圾煩惱的主要城市索性用貨車把廢物運過州界,送到別的垃圾堆填區去。這在被逼要接收別人所棄的垃圾的州裡觸發公憤。每天差不多有2萬8000公噸垃圾在美國高速公路上運來送去,而有些人卻又忙於找尋地方傾卸這些垃圾。據報紐約州、新澤西州、賓雪法尼亞州每年輸出八百萬公噸垃圾。這確是個昂貴的處理過程。《新聞週刊》雜誌寫道:「更糟的是,有些用冷藏貨車把肉食和農產品運到東部的貨車司機,竟用同一輛貨車運送已有蛆蟲寄生的垃圾返回西部。」國會正考慮禁止這種做法,因為這顯然危害健康。
垃圾危機不單是美國的難題而已。其他國家也受垃圾充斥所威脅。例如,日本正力圖應付這個難題。據估計,到2005年,東京和鄰近的三個市鎮會有343萬公噸超額垃圾。日本也面對輸出垃圾的問題。一位作家說:「垃圾是日本一種沒有市場的出口貨。」
雖然有些國家尚未遇到處理家庭垃圾的難題,許多國家卻已需要面對怎樣處理工業廢物的難題。例如,用巨型焚化爐燒毀垃圾的國家正面對數以千公噸爐灰的難題,其中有些更含有劇毒。市民若發覺自己附近開設廢物處理站,那麼,「不要在我後院裡」的呼聲就會高唱入雲了。怎樣處理廢物成為關心人士的一個棘手問題。載著數以千公噸計有毒廢物的船隻在海上漂浮,找尋外國的「後院」。許多船隻被驅逐出境。他們遇上了強硬的「不要在我後院裡」症候群。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成了數以千公噸叫人厭惡廢物的垃圾場。有些廢物更被一些不擇手段的人倒在空地上就算了。《世界新聞評論》雜誌寫道:「歐洲人和美國人正發現,保護自己的環境可以意味著污染其他人的土地。」
1988年10月的《日耳曼論壇》報導,瑞士蘇黎世把過量的垃圾出口到法國,而加拿大、美國、日本、澳洲則在東歐的「後院」裡找到傾卸垃圾的地方。
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美國有一位官員說:「垃圾危機不像我們面對過的其他危機。如果有旱災,用少點水就是了。但在這個危機方面,我們卻產生越來越多垃圾。」
-
-
用後即棄產品成為難以清除的垃圾警醒!1991年 | 3月8日
-
-
用後即棄產品成為難以清除的垃圾
無視用後即棄的社會習慣就等於對垃圾危機,以及造成這個危機的因素視而不見。例如,你發覺廚房裡的紙巾比毛巾更加吸引你嗎?吃飯的時候,你用紙餐巾代替亞麻布餐巾嗎?你有仍用尿布的嬰孩嗎?你寧願選購用後即棄的尿布而不選取可以再用的尿布嗎?你發覺用後即棄的剃刀和照相機實在太方便,不能不買嗎?今天很少青年人用過自來水筆寫字;原子筆已經取而代之多時了;有些整枝用後即棄,有些只丟掉筆芯。商業機構訂購數以千計的原子筆。廣告商則分發數以百萬計的原子筆作為贈品。
外賣的茶、咖啡、可樂、泡沫奶和快餐漢堡包已不放在紙杯裡和紙盤上了。聚苯乙烯容器已使紙杯紙盤變得過時了。還有膠刀、膠叉、膠匙,全都只用一次就拋進垃圾箱裡。用後即棄便利品的數目、種類都數不勝數。紐約州固體廢物科科長說:「我們成了一個用後即棄的社會。我們必須改變作風。」
對於取代玻璃瓶的塑膠瓶牛奶;取代皮革、橡膠鞋的塑膠鞋;用塑膠雨衣而不用防水天然纖維雨衣,我們又可以說什麼呢?有些讀者也許懷疑,在塑膠時代之前,世界究竟是怎樣運作的。請也注意超級市場架內向你招搖、裝潢過大的一列列產品,以及到處都有經過包裝處理的貨物售賣。電腦時代——湧出數以十億計的紙張——使本來已經堆積如山的廢紙越堆越高。
我們願意忍受多少不便,以求從這個與日俱增的垃圾難題得到若干舒解呢?單是美國人每天就把差不多430萬支用後即棄的筆和540萬枚用後即棄的剃刀丟在垃圾桶裡,而且我們也要付出昂貴的價錢才能買到這些便利用品,話雖如此,但這個社會卻恐怕難以返回半個世紀之前,回到塑膠和高科技用後即棄產品時代之前的日子。
用後即棄尿布的情形也一樣。《紐約時報》報導說:「每年有超過160億塊尿布傾倒在國內數目日減的垃圾堆填區裡,其中包含差不多280萬公噸糞和尿。」被人拋棄的427萬5000多公噸尿布也許能叫人看出事實的真相。華盛頓一位固體廢物專家說:「這是個極好的例子,說明我們所用的用後即棄產品不但比可再用的產品更昂貴,而且對環境更有害,更會花光無法再生的資源。」父母願意忍受洗濯嬰孩尿布的不便,或者請人代洗尿布嗎?對很多人來說,一個沒有用後即棄產品的世界是無法想像的。
就環境學家來說,用後即棄產品成了整個垃圾難題的象徵。《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寫道:「更糟的是,自塑膠尿布在1961年面世以來,每塊塑膠尿布仍沒消失,它們需要500年時間才能分解掉。」
可是,環境專家和政府官員說我們必須改變習慣,否則就會被自己的垃圾活埋。現代用後即棄產品對消費者也許是恩物,對地球的垃圾場來說卻是個炸彈。我們還看不見被棄塑膠製品有分解的一天。美國每天拋棄16萬公噸紙張,世界各地廢紙的噸數更是無法估計。與一般人的觀念剛相反,這些紙張即使被數以噸計的垃圾壓著多年,也不會在垃圾堆填區裡分解和消失。在垃圾堆填區裡出土、被埋下了35年有多的報紙仍然和發行當日一樣可清晰可讀。
回收再用的難題
有人寫了以下一段話,指出處理垃圾的方法只有四個:「埋掉它、燒掉它、回收再用它——或乾脆不拋棄這麼多垃圾。」對那些必須住在垃圾堆填區附近的人來說,在垃圾場埋藏垃圾不但有礙觀瞻,而且危害健康。垃圾在堆填區裡分解的時候,產生一種無色、無味的易燃氣體,稱為甲烷。甲烷若沒有受到控制,就可能滲到堆填區以外的地底,殺死植物,滲入附近的建築物,遇火就會爆炸。在某些事例上確曾引致死亡。地下水庫或蓄水層也受到危害,成為遍布地球的有害化學滲透管道,污染人類的水源。
回收再用新聞紙的難題特別在於供應過剩。美國紙業協會的一位發言人說:「廢棄報紙的清單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紙廠和紙商在貨倉裡有超過100萬公噸報紙,相當於年產量的三分之一。最終貨倉會完全滿溢。」由於紙張充斥,許多城市本來在一年前用40美元就可以得到一公噸紙,如今卻要給承包人每公噸25元美金,把這些紙運走——加以焚燒或傾倒在垃圾堆填區裡。
關於塑膠,我們可以說什麼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說:「塑膠業竭力支持回收再用資源,主要由於恐怕若不這樣行,到處可見的塑膠製品就會被禁。」例如,塑膠瓶可以轉化成製造聚酯地毯的纖維、大衣的夾裡,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東西。可是,該行業仍然非常擔憂自己的市場。有些地方已經通過立法程序,禁止在零售食店裡運用、售賣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PVC)製品。被禁的包括盛載食物的膠袋、聚苯乙烯製成的杯和肉盤,以及盛載快餐漢堡包的聚苯乙烯容器。
據估計,美國城市的固體廢物有超過百分之75是可以回收再用的。可是,由於公眾漠不關心、技術上有所不足,如今還沒有發揮這方面的潛能。在反覆運用資源方面的一位專家說:「回收再用資源正進入一段非常危險的時期。許多政府都在渡過不景氣方面遇到難題。」
有些官員說,在城市裡的巨型焚化爐把垃圾燒掉就是解決方法。但這個方法同樣有問題存在。環境學家警告,焚化後的塑膠和其他廢物都會放出有毒的化學元素,包括二念英,到空氣之中。一位著名的環境學家說:「你可以索性把焚化爐看作一所二念英工廠。」《新聞週刊》雜誌報導說:「焚化爐也產生數以公噸計的灰,而且往往受鉛和鎘所污染。」政府一打算在某個地點興建焚化爐,你就會聽見附近的市民叫嚷反對。沒有人想見到自己的家附近有個焚化爐。焚化爐被人視為危害健康、危害環境的東西。因此垃圾危機繼續不斷升級。誰有解決辦法呢?
-
-
核子廢物——致命的垃圾警醒!1991年 | 3月8日
-
-
核子廢物——致命的垃圾
家庭垃圾排山倒海湧來並不是惟一危害世上生命的東西。與一個嚴重得多、致命得多的廢物難題相形之下,家庭垃圾的問題就顯得無關重要。自從人類懂得駕馭原子,用來製造核子武器,生產電力,科學家就陷入困境,要找尋最安全而又可行的方法,處理這些系統所產生的高度放射性核子廢物。
有關方面已經花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金錢作出研究,以免人民環境因這些致命廢物而多代受到污染。這的確是一項艱巨任務,因為放射性廢物能夠對所有生物造成致命影響,達到數千年之久!
數十年來,許多這類廢物只是被人拋在附近的泥坑和滲水的池子裡,認為這些危險物質會漸漸稀釋而變得無害,事實證明這個假設實在是大災難,我們只管拭目以待好了。數以千萬公升計的高度放射性廢物貯存在巨型的地下容器裡;其他的廢物則密封在桶裡,貯藏在地面之上。事實證明其他處理方法也太過危險。
這些核子廢物實在太有害、太致命了,以至科學家想盡一切方法;從把廢物射到外太空到埋在兩極冰冠之下,他們也都想過。科學家現正研究把一罐罐廢物拋進太平洋北部的可行性。他們期望這些廢物會沉進海底之下30米的泥層裡面。伍茲·霍爾海洋地理學研究院副院長說:「既然我們在這顆行星上有了這些廢物,不論在地上、水裡抑或在海底下,我們都必須加以處理。我們就只有這些辦法了。」
如今,在找到一種更安全、更長久的處理方法之前,大部分放射性物質都貯藏在密封建築物的貯水池裡,作為權宜之計。例如,加拿大安大略有16個核子反應堆已經產生7000公噸放射性廢物,如今就貯藏在這樣的容器裡。英國也同樣面對如何處理廢物的棘手難題。現時,含高度放射性的廢物貯藏在地面上。看來,這項政策會繼續下去,直到找到防漏的地下地點,並且試驗合格為止。法國、德國、日本也正在力圖控制自己的核子廢物難題。
《紐約時報》報導說:「美國的官方政策就是,把廢物埋在『深入地層的貯藏室』,埋在某個乾燥、穩定而荒涼的地方就是萬全之策。但找尋這樣的地點其實甚難。」的確甚難!據科學家說,這個地方必須乾燥、穩定得足以安全貯藏這些物質1萬年之久。雖然有些原子廢物可以在差不年25萬年之後仍然致命,專家卻相信1萬年間地質已有極大轉變,「根本無需計劃得長久一點。」一位著名的放射專家說:「據我所知,地上根本沒有任何測計的模型可以預計到一千年的計劃。」他補充道:「更遑論預計未來1萬年的健康危險了。」
大災難!
科學家打開原子的祕密時,同時也放出了一種奇怪的新症候,是他們始料不及的——接踵而至的致死污染噩夢。政府官員後來雖然受到警告,知道有潛在危險,也置若罔聞。後來,哪一國有能力、有資源製造原子武器,就成了強國;這時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環境的質素都被國家棄若敝屣了。他們採用草率的程序盛載這些致死廢物。例如,1989年3月刊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寫道:在一所原子武器工廠裡,「足以淹沒曼哈頓12米的7500億公升有害廢物倒進沒有封鎖線的溝渠裡和瀉湖裡。」該雜誌說:「滲出的有毒物質污染了至少260平方公里地下水。差不多1億7000萬公升的高度放射性污水貯藏在巨型地下罐裡。漏出的鈈就足以製造50多枚大小跟投下長崎一樣的炸彈。」據估計,清掃這個地方要花費650億美元。
有些用來盛載核子廢物的罐受放射性熱過度,以致破裂。據估計,有200萬公升的放射性廢物已經滲進地裡。食水已經被放射性鍶-90污染,是(美國)環境保護局所定食水含鍶限度的一千倍。《紐約時報》報導說,在另一所原子武器製造廠裡,「溝渠裡的放射性物質包含4200萬公升鈾……現正滲進蓄水層裡,污染工廠南部800米以外的水井。」該報章也報導在華盛頓州裡,有數以十億公升計的污水被人倒進地裡,並且長期有放射性氚流進哥倫比亞河之中。
《紐約時報》報導說,在愛達荷,放射性廢物處理大樓的狹窄溝渠溢出鈈。「它們在岩層裡流往一個供應數以千計南愛達荷居民的巨大地下水庫。」該報章說,致死元素已經滲入約70米的地底,離蓄水層只有一半路程左右。
有些已經流進河流、溪澗裡的鈈廢物,若噴進空氣裡會有多大致命影響呢?《紐約時報》報導說:「鈈在25萬年後仍有放射性,即使吸入或吞入小得顯微鏡才能看見的微粒也足以致命。」《新聞週刊》說:「即使吸入一點兒鈈塵也會引致癌症。」
核子廢物對人即時和長期的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它們也許對人全無影響。但別的無需多說,只要看看以下一事就夠了:據報在一所原子工廠周圍若干公里居住的人當中,有162宗癌症病例。居民害怕喝水,到處人心惶惶。一位大學醫生兼工廠工人顧問醫生說:「他們會有額外6至200宗癌症病例。他們全都很害怕,彷彿覺得自己已經不能控制環境和生命。」
他們的確是這樣。多個世紀之前,耶和華的一位忠信預言者說:「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利米書10:23)歷史無疑證實這些話所言不虛——在這末後的日子就更是如此。日益惡化的垃圾危機只是人不能明智地定自己腳步的許多例子之一而已。
可是,我們無需絕望。聖經預言清楚顯示,創造者很快就會清除現今這個事物制度,建立新世界。他不會再容忍人對地球和自己做這些事很久了,倒「要毀壞那些毀壞大地的人」。(啟示錄11:18,《新世》)此後,在創造者的指引之下,人類會學習怎樣適當地照料地球,怎樣明智地運用其中的資源。——詩篇37:34;彼得後書3: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