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有何對策?
    警醒!1990年 | 3月8日
    • 有何對策?

      對抗溫室效應的主張紛至沓來,增加之快不下於全球的污染。有些看來頗有成功希望。有些則否。

      1 太陽能:主要是由於油價下跌的緣故,近年來利用太陽能一事已較少人提及。可是,現時太陽電池在效果方面已有戲劇性的突破。正如《紐約時報》最近報導,「由太陽能改變成為電力的效果首次能夠比得上常規的發電方法。」太陽能若真的能夠與普通的發電方法競爭,各國以太陽能發電取代常規的發電廠,這種科技無疑有助於減少溫室的散發。

      2 氫燃料:這項建議至少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使用純氫代替石油產品作為飛機甚至汽車的燃料。從『溫室效應』的觀點看來,氫燃料的優點是燃燒起來十分清潔。氫的燃燒絕不會生出二氧化碳,所生的只是蒸氣而已。氫是極佳的能源。事實上,同量的氫燃料與噴射機燃料相較,氫燃料可以耐用三倍時間。難題是,氫燃料的價格也昂貴三倍。更大的難題是,液體氫必須保存在極冷和巨大壓力之下。漏出的燃料可以導致災禍性的爆炸,美國太空穿梭機挑戰者號的遭遇便是一例。

      3 太空屏蔽:曾經有人建議在外太空設置用稀薄塑膠造成的巨大「陽傘」,使它的巨大陰影投在地球之上。眾衛星的面積需要相等於地球面積百分之2才能抵消預期二氧化碳的倍增。這項計劃顯然不會受天文學家所歡迎!

      4 在普世重新造林:若要從大氣層除去二氧化碳,你知道已有一些十分有效、不致造成污染和能夠自我保養的方法存在嗎?它們便是植物。綠色植物使用二氧化碳作為食物,把碳留作己用,以氧作為排泄物放出空氣中。如果一切均等,則二氧化碳的增加應該刺激普世的植物生長,把額外的二氧化碳耗盡而大大有助於控制溫室效應。但可惜的是,在植物方面,並非一切都是均等的。在每英畝地方能夠除去最多碳氣的植物是樹木,但今日普世各地的樹木正以驚人的速度被人砍伐。

      面對這種全球的趨勢,許多科學家正大力鼓吹重新造林以對抗溫室效應。例如,科學家們指出,1000萬英畝樹木可以在今後十年吸收發電廠所放出的全部二氧化碳。這些計劃若要達到目標,將要耗資數億美元;一年之前,美國參議院曾討論過這項計劃。

      此議也許能在美國實行,但熱帶諸國又如何?鼓勵植樹計劃並不受挨飢抵餓的窮人所歡迎,他們正在大量砍伐樹木以求撥出土地去耕種農作物。可是,世界各地的熱帶雨林乃是地球產生氧氣的生命線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雨林中的樹木正被人肆意砍伐、焚燒和蹂躪。地球的生命線會被剪斷嗎?

      5 CFC死亡射線:人可以從地上把巨大的激光射進大氣層中,調校至氯氟化碳能夠吸收的能量頻律。科學家希望這種能會在CFC升到同溫層對臭氧層進行破壞之前把它的分子爆碎。但難題是這樣的激光相當昂貴,而且需要巨量的能。據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斯蒂克斯(Thomas Stix)說:「你並不知道能否使激光的能僅被CFC而不被其他分子——例如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所吸收。」

      6 太陽能衛星:在太空設置大批電池,不論晝夜、有雲無雲都不停地收集太陽能。然後把太陽能以微波或激光方式傳送到地球。這樣行的目的是要使用太陽能以代替燃燒更多的礦物燃料。但這件事在技術上的障礙和規模的巨大方面實在令人氣餒。

  • 全球的解決方法
    警醒!1990年 | 3月8日
    • 較早時候提及的多倫多會議在結束時大力呼籲國際合作以解決溫室效應的難題。《發現》月刊報導說:「站在那40呎寬、雲霞掩映的天空風景畫之前,加拿大總理穆羅尼(Brian Mulroney)和挪威總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提出保證,他們的國家會減少使用礦物燃料。」

      挪威總理布倫特蘭夫人是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女主席。她評論說:「除了防止核戰爆發之外,世界氣候改變的影響可能比人類所面臨的任何挑戰更為巨大。」她倡議訂立一項國際條約去保護大氣層免受進一步的破壞。

      這樣的條約會包括些什麼呢?哈佛大學的麥克爾羅伊(Michael McElroy)博士在會議之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歸根究柢來說,我們應該大力削減礦物燃料的使用。這種作法絕不容易。我們怎樣才能說服例如中國一類的國家呢?這些國家盛產煤礦,而煤是最方便和最廉宜的燃料,我們又怎能叫這些國家限制煤的開發和使用呢?我們需要一項國際安排。……我們需要大力說服第三世界去跟從一條比我們更加明智的途徑。」

      不過,第三世界對這樣的提議很可能有什麼反應呢?貧窮國家所豔羨的西歐富裕生活方式需用大量的能源。作為權力與成功象徵的漂亮汽車除非只用作草坪裝飾品,否則便要消耗汽油。市場上所售的美麗奪目的產品需要塑膠包裝(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拉韋爾[Lester Lave]博士稱之為「凍結的能」)。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廈、豪華國際機場和購物中心需要巨大能量去建造、照明和維修。如今富裕國家不啻向貧窮國家說:『我們已享有富裕的生活方式。但突然對環境感到極之關注。對不起,你們不能享有我們所已經享有的東西。你們需要比我們「更加明智」。你們不能像我們一般使用廉價能源。你們要使用較昂貴的能源,也要增長得較慢。你們的人民要等候久一點才能享有我們鼓勵他們仿效的生活方式。』這種主張又怎會受第三世界所歡迎?

      麥克爾羅伊博士意識到這個難題,他繼續說:「無可避免地,這需要把資源從我們[先進國家]轉移給他們[第三世界]……。既然我們有這麼多難題都是由礦物燃料所造成的,看來適當的作法是儲存一筆礦物燃料稅款。我們還未清楚稅款應該怎樣處理。處理方法看來是要有一個擁有史無前例的權力和自治權的國際團體。無可避免的是,這樣行需要各國至少把一部分它們先前認為不可剝奪的權利交出來,使國際機構能夠作獨立的思考和採取行動。」

      但是,這個希望有多現實呢?各富裕國家會自願把一部分主權和徵稅權交給某個國際團體,以便把金錢轉移給貧窮國家去對抗溫室效應嗎?地球上有財有勢的國家並不是藉著這種目光遠大的利他主義成為財雄勢大的。他們對國家的主權十分愛惜。如今他們會僅因為若干科學家對溫室效應感到不安便改變一向的態度嗎?

      真正的世界統治權

      要應付一項全球的威脅——例如無法控制的溫室效應——所需要的不是對策、希望和陳腔濫調,而是需要一個真正有實權的世界政府。這個政府必須能夠在普世——從北極至南極——執行對環境方面的健全政策。直至今日的人類歷史並沒有使人有理由希望各國不久就發展出這樣的一個政府來。科學作家沃坦倫(Allan Wirtanen)在《新科學家》週刊抱怨說:「我們在歷史上犯過你所能想像到的一切錯誤,而且再三重蹈覆轍;每項重大錯誤均產生無數不斷的變異和枝節,但我們卻從未真正學到任何教訓。」

      認真研究人類歷史的人從這一切看出一項重大的教訓——人無法把造物主置諸腦後而自行照料這顆行星。你認為這話聽起來太過「宗教化」嗎?不夠「科學化」?或者有點「天真」?

      不過,其實哪一種想法更為天真——希望人類能逆轉可悲的歷史,克服國家、政治、宗教、文化上的種種障礙,採取高瞻遠矚的行動去避免下一個世紀發生的災禍,抑或相信上帝會在尚未太遲的時候插手干預人類的事務?創造者在他的話語裡應許他「要毀滅那些敗壞全地的人」。(啟示錄11:18,《新譯》)我們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均有充分證據表明他打算這樣行。何不撥出幾分鐘時間,閱讀一下聖經的詩篇第37篇、以賽亞書第11章和65章,看看其中所載的奇妙應許。將這些應許和最近關於溫室效應的可怕預測比較一下。哪一樣才真正描述地球的前景?為了自己和兒女的利益起見,你豈不是有義務要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