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題名頁/版權頁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2006年印刷

      推行全球聖經教育,包括發行本出版物,完全由自願捐款提供經費

      除非另外注明,所有經文引自《聖經新世界譯本》(2001)

      本書引用的漢語聖經譯本簡稱:

      《和合》——《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聯合聖經公會,1988)

      《新譯》——《聖經新譯本》(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92)

      《現譯》——《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聯合聖經公會,1995)

      《呂譯》——聖經(呂振中譯,香港聖經公會,1990)

      《思高》——聖經(思高聖經學會,1968)

      《牧靈》——《牧靈聖經》(天主教國際聖經學會等,1998)

  • 目錄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目錄

      3 三位一體的教義可信嗎?

      3 各教會如何論述三位一體

      5 三位一體是聖經一套明確的教義嗎?

      7 三位一體的教義從何而來?

      12 關於上帝和耶穌,聖經怎樣說?

      16 上帝的地位始終高於耶穌嗎?

      19 聖靈——上帝的動力

      22 真有經文「證明」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嗎?

      30 按照上帝悅納的方式崇拜他

  • 序言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序言

      很多人都相信真神是三位一體的,但對於三位一體論的定義卻意見紛紜。

      何謂「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的教義符合聖經真理嗎?

      耶穌基督是不是三位一體神中的一位?他就是至高的上帝嗎?

  • 三位一體的教義可信嗎?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三位一體的教義可信嗎?

      你相信真神是三位一體的嗎?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大多相信。長久以來,這個信仰畢竟是教會的中心教義。

      因此,你大抵也會覺得,三位一體的教義不會有什麼問題。然而,事實剛相反,現在有些相信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人,也對這個教義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應當認真地想想關於三位一體的問題呢?因為耶穌親口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由此可見,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真神本質的認識。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弄清有關三位一體教義的爭論。因此,何不親自查考這個問題呢?(約翰福音17:3,和合)

      三位一體論並無定說。一般而言,這個教義主張真神本體有三個位格,就是聖父、聖子和聖靈(或作聖神),但真神只有一個;這「三位」完全平等,同樣全能,都是自有永有的。

      然而,另一些人說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個謬論。他們指出至高的上帝是獨立存在,而不是三位一體的,既自有永有,也無所不能。他們認為,耶穌降世之前是上帝創造的一個靈體,正如天使那樣,因此耶穌的生命是有開始的;此外,耶穌從沒有在任何意義上跟至高的上帝平等,耶穌一向都順服上帝,至今也是這樣。他們相信,聖靈不是個有思想感情的個體,而是上帝發出的動力。

      支持三位一體論的人聲稱,這個教義不但基於傳統,也源於聖經。不相信三位一體論的人認為,這個教義並不符合聖經的真理。一本歷史書甚至說:「三位一體的教義完全是源於異教的。」(英語《基督教包含的異教信仰》)

      如果三位一體的教義是正確的,那麼說耶穌不是真神本體的一位,而且從沒有跟上帝平等,就是貶低了耶穌。可是,如果三位一體的教義是錯誤的,那麼說還有其他個體跟上帝平等,甚至說瑪利亞是「天主之母」,就是貶低了至高的天主。如果天主不是三位一體的神,《天主教教義》(英語)以下的話就大大冒犯了天主:「人必須使這信仰保持純正和完整,否則必定會永遠滅亡。這天主教信仰就是:我們恭敬三位一體的天主。」

      有鑑於此,弄清三位一體論的真相非常重要。在探討這個教義的起源和它的根據之前,更仔細地看看這個教義的界說有助於我們弄清真相。「三位一體」究竟是什麼意思?支持這個教義的人怎樣解說?

      [第2頁的圖片]

      左方:公元前13世紀的埃及三一神像,由阿蒙-瑞、拉美西斯二世、穆特合成。右方:公元14世紀的三位一體神像,由耶穌、天父、聖靈合成,三者共有四條腿。

  • 各教會如何論述三位一體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各教會如何論述三位一體

      天主教會說:「天主三位一體是基督宗教的中心教義……。《亞大納西信經》聲明:『父是天主,子是天主,聖神是天主,但不是三個天主,而是一個天主。』……這三位同樣永恆,地位平等,都是自有永有、無所不能的。」(英語《天主教百科全書》)

      其他教會幾乎全都認同三位一體的教義。例如希臘正教會表示,三位一體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甚至說「基督徒就是那些承認基督是上帝的人」。在《基督教正教信仰》(英語)裡,正教會聲稱:「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父完全是上帝。子完全是上帝。聖靈完全是上帝。」

      換句話說,三位一體就是「一神三位」的意思。據稱每一位都自有永有;每一位都是全能的,沒有一位的地位高於或低於其他兩位。

      這個教義令人費解嗎?很多誠懇的基督徒都大惑不解,覺得它不合常理,是他們聞所未聞的。他們不禁想道:既然父是上帝,耶穌是上帝,聖靈也是上帝,為什麼不是有三位上帝而是只有一位呢?

      「超乎人所能理解」

      對於三位一體的觀念,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美國百科全書》(英語)說這個教義「超乎人所能理解」。

      相信三位一體論的人也有同感。教會蒙席尤金·克拉克說:「天主是一,天主是三。由於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是這樣的,因此我們無法了解,只好接受。」樞機若望·奧康瑙爾說:「這是個極大的奧祕,難以理解。」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提到「天主聖三高深莫測的奧祕」。

      有鑑於此,《宗教知識辭典》(英語)說:「對於三位一體論的精確定義或解說,支持這個教義的人也意見紛紜。」

      無怪乎《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英語)說:「天主教神學院的導師常常被學生反覆追問以下問題:『我們該怎樣講解聖三論呢?』既然神學生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神學院教授大概也好不了多少。」

      人只要到圖書館查閱講解三位一體論的書籍,就會發覺上述的話真確無誤。講解這個教理的書數不勝數,可是,人千辛萬苦看完一大堆令人費解的神學用語,好不容易讀完大量莫衷一是的論據,仍然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在《三位一體論有什麼解說?》(英語)一書中,耶穌會會士約瑟夫·布拉肯表示:「教士們攻讀神學期間,都費神費力地學習……三位一體,他們自然不願在講壇上向信眾講述這個教理,即使在三一節也不例外……。既然別人到頭來也是不會明白的,那又何必嘮嘮叨叨地向他們講解呢?」他又說:「三位一體是教會的正統信仰,但跟基督徒的生活和崇拜沒有多大關係。」話雖如此,三位一體卻依然是教會的「中心教義」!

      天主教神學家漢斯·金在他所著的《基督教與世界各宗教》表示,教會在非基督徒當中取得的進展很有限,三位一體這個教義是因素之一。他指出:「不但猶太人摸不著頭腦,就連學識廣博的伊斯蘭教徒也無法理解三位一體的觀念……。對於三位一體教義就一神跟三位所作的區別,伊斯蘭教徒大惑不解。他們不但不覺得受到啟迪,反而被許多源自古敘利亞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神學語詞,弄得糊糊塗塗。伊斯蘭教徒覺得這不過是文字遊戲……。關於上帝的獨一性,人為什麼要亂添亂加,以致到頭來貶損了這獨一性呢?」

      「上帝不是混亂的」

      這個叫人大惑不解的教義究竟從何而來?《天主教百科全書》說:「這麼不可思議的信條必定是天主的啟示。」天主教學者卡爾·拉納和赫伯特·沃格林勒,在他們合編的《神學辭典》中說:「嚴格來說……天主聖三是個奧祕……除非天主啟示,人是無法理解的;即使得了啟示,也難以完全理解。」

      然而,人辯稱三位一體既是奧祕,使人感到混亂和困惑,就必定是上帝的啟示,這個推斷引起了另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上帝的啟示表明,上帝絕不會使人感到混亂:「上帝不是混亂的。」(哥林多前書14:33,新譯)

      根據經文對上帝的描述,關於上帝的某個教義要是令人感到混亂和困惑,連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學者都無法清楚解釋,這個教義有沒有可能來自上帝?

      此外,人必須是神學家才能認識「獨一的真神」和他「差來的耶穌基督」嗎?(約翰福音17:3,和合)假如真的是這樣,為什麼只有少數博學的猶太宗教領袖看出耶穌是彌賽亞呢?另一方面,耶穌的忠心門徒大多是平民百姓,有務農的、捕魚的、收稅的,也有家庭主婦。雖然出身寒微,卻對於耶穌所傳有關上帝的真理堅信不疑,從而能夠把這些真理教導別人,甚至甘願為信仰捨命。(馬太福音15:1-9;21:23-32,43;23:13-36;約翰福音7:45-49;使徒行傳4:13)

      [第4頁的圖片]

      耶穌的門徒是卑微的平民而非宗教領袖

  • 三位一體是聖經一套明確的教義嗎?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三位一體是聖經一套明確的教義嗎?

      如果上帝真的是三位一體的神,聖經就必首尾一貫地闡明三位一體的教義。為什麼?因為聖經是上帝給人的啟示,正如耶穌的使徒所斷言。既然我們要認識上帝,以他喜悅的方式崇拜他,因此聖經必定把誰是上帝交代得一清二楚。

      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接受聖經是上帝確鑿的啟示。聖經是他們信仰的根據,最高的權威。比如,使徒保羅到比里亞傳道時,城裡的人都「非常熱切地接受神聖的話語,天天細心考查聖經,要對證所聽見的事」。(使徒行傳17:10,11)

      那時上帝手下顯要的僕人以什麼為權威?使徒行傳17:2,3說:「保羅照慣例……根據聖經跟他們推理,一面解釋,一面引經證明」。

      耶穌自己也以身作則,根據聖經教導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說「經上記著說」,又「把經上指著他說的話」,向人解釋清楚。(馬太福音4:4,7;路加福音24:27)

      無疑耶穌、保羅和公元1世紀的信徒都根據聖經傳道教人。他們深知「聖經全都是上帝用聖靈啟示的,對於教導、責備、糾正、按正義施行管教,盡都有益,叫敬神的人可以完全勝任,裝備齊全,做各樣的善工」。(提摩太後書3:16,17;另見哥林多前書4:6;帖撒羅尼迦前書2:13;彼得後書1:20,21)

      許多教會聲稱三位一體是聖經的基本教義。既然聖經能「糾正」錯誤,那麼聖經理應闡明三位一體這個基本教義才對。但是,神學家和歷史家有沒有說,三位一體是聖經一套明確的教義呢?

      「三位一體」這個語詞有沒有在聖經裡出現?

      有一部基督新教辭典說:「『三位一體』一詞並不出現於聖經……。但一直至第四世紀這才正式見於教會的神學中。」(《聖經新辭典》)一部天主教著作說,「三位一體」這個語詞「並不是聖經的用語」。(《新天主教百科全書》)

      《天主教百科全書》也說:「聖經裡沒有一個語詞表示天主聖三。希臘語詞τρίας(triʹas, 拉丁語譯作trinitas[意思是三位一體])最早見於公元180年安條克的狄奧菲魯斯的著作裡……。此後不久,這個詞的拉丁語譯法『trinitas』才出現於德爾圖良(又譯特土良)的著作中。」

      雖然德爾圖良曾用過「trinitas」(三位一體)這個語詞,但這並不足以證明他提倡三位一體的道理。天主教著作《天主聖三神學辭典》(英語)就曾表示,儘管德爾圖良有些話後來被人用來講解三位一體論,讀者卻要知道:「我們不可就此妄下結論,因為德爾圖良根本沒有用這些話來說明三位一體神學。」

      《希伯來語經卷》的證言

      雖然「三位一體」一詞沒有在聖經裡出現,但聖經有沒有至少明示了三位一體這個道理呢?比如聖經的《希伯來語經卷》(《舊約》)怎麼說?

      《宗教百科全書》(英語)指出:「今天神學家一致同意《希伯來語經卷》並不包含一套三位一體的教義。」《新天主教百科全書》也說:「《舊約》並沒有傳授聖三一的教義。」

      同樣,耶穌會教士埃德蒙·福特曼也在他所著的《天主聖三》中承認:「《舊約》……沒有明示,也沒有暗示一個天主有三位:父、子、聖靈……。沒有證據顯示聖經執筆者猜想過天主是[三位一體]的……。要在[《舊約》]裡尋找一些表示、象徵或『暗示』天主三位一體的語詞,這既偏離了原文的意思,也超出了聖經執筆者的本意。」(楷體本書所排)

      人只要仔細查考《希伯來語經卷》,就能印證上述的評論。上帝啟示的《希伯來語經卷》正典的39卷,根本沒有包含一套明確的三位一體教義。

      《希臘語經卷》的證言

      那麼,聖經的《希臘語經卷》(《新約》)有沒有明確地表達了三位一體的教義?

      《宗教百科全書》說:「神學家一致同意《新約》也沒有包含一套明確的三位一體教義。」

      耶穌會教士福特曼說:「《新約》的執筆者……沒有正式或有系統地提出一套三位一體的教義,也沒有明確地指出一位天主有三個彼此相等的位格……。在《新約》裡,我們找不著三位一體的教義,那就是在天主的本質中存在著三個彼此不同、各自行動的個體。」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評論說:「《新約》沒有出現『三位一體』一詞,也沒有一套明確的三位一體教義。」

      伯恩哈德·洛澤在《基督教教義簡史》裡說:「在《新約》裡,我們找不到一套確實的三位一體教義。」

      《新編國際新約神學詞典》(英語)也有類似的評論:「《新約》沒有一套完整的三位一體教義。[基督新教神學家卡爾·巴思說:]『聖經沒有明確地表示父、子、聖靈有相同的本質。』」

      耶魯大學教授沃什伯恩·霍普金斯斷言:「耶穌和保羅顯然都不曉得三位一體教義;……關於三位一體這個道理,他們什麼也沒有說。」(《宗教的起源與演變》)

      歷史家阿蒂爾·韋戈爾表示:「耶穌基督從沒有提過這件奇事,『三位一體』一詞也沒有在《新約》裡出現過。這個主張是教會在我們的主死後三百年才採納的。」(《基督教包含的異教信仰》)

      因此,不論是聖經的《希伯來語經卷》的39卷書,還是聖經的《希臘語經卷》的27卷書,都沒有提出一套明確的三位一體教義。

      早期基督徒有沒有提倡三位一體教義?

      早期基督徒有沒有提倡三位一體教義?請考慮以下歷史家和神學家的評論:

      「原始基督教並沒有一套明確的三位一體教義,就像後來教會信條所陳明的一樣。」(《新編國際新約神學詞典》)

      「早期基督徒起初並沒有想到採納[三位一體]教義作為他們信仰的一部分。他們忠於父上帝,也忠於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並且承認……聖靈;但他們從沒有想過這三者實際構成三位一體的神,彼此平等,合而為一。」(《基督教包含的異教信仰》)

      「最初基督教不是信仰三位一體的……。《新約》和其他早期基督教的著作表明,在使徒時代和後使徒時代,基督教還沒有信仰三位一體。」(《宗教與倫理百科全書》,英語)

      「在公元4世紀末以前,『一個天主有三位』的格式尚未定形,肯定還沒完全成為基督徒生活和信仰的一部分……。在宗徒後期的教父當中,根本沒有任何教義接近三位一體的道理或觀念。」(《新天主教百科全書》)

      尼西亞大公會議前的教父的主張

      尼西亞大公會議前的教父被公認為基督誕生後最初幾個世紀的重要宗教導師。他們傳授的信仰值得留意。

      死於公元165年左右的殉道者查斯丁(又譯游斯丁或儒斯定),說降生為人以前的耶穌是受造的天使,「有別於創造萬物的上帝」。他說耶穌的地位低於上帝,耶穌的「一切言行都是聽命於造物主……的旨意」。

      死於公元200年左右的伊里奈烏(又譯愛任紐或依雷內),說降生為人以前的耶穌有別於上帝,地位也低於上帝。他表示耶穌並非與「獨一的真神」同等,上帝是「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

      死於公元215年左右的亞歷山大的克雷芒(又譯革利免或克雷孟),說上帝是「自有永有、獨一的真神」。他說子「次於獨一全能的父」,而不是與父同等的。

      死於公元230年左右的德爾圖良(又譯特土良或戴爾都良),說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他說:「父比子大,也有別於子(另一位),就如生產的有別於被生產的,差派的有別於被差派的。」他又說:「有一段時期,子是不存在的……。在萬物產生以前,上帝獨自存在。」

      死於公元235年左右的希坡律圖(又譯希坡律陀),說上帝是「一位上帝,無上而獨一的真神,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同齡的一個也沒有……。上帝是獨一的,也獨自存在,並隨自己旨意使不存在的得以存在」,比如創造了降生為人以前的耶穌。

      死於公元250年左右的奧利金(又譯俄利根或奧力振)說:「父子是兩位實體……在本質上是兩位」,「跟父比較,[子]只是十分微弱的光」。

      阿爾萬·拉姆森在《公元一至三世紀的教會》一書中總括歷史事實說:「現今許多人相信的三位一體教義……[殉道者]查斯丁從沒有表示贊同,尼西亞大公會議前的教父看來也沒有這樣做,換言之,基督誕生後頭三個世紀所有基督教作家都沒有對三位一體教義表示贊同。他們雖然確曾提到父、子……聖靈,卻從沒有提過三者同等同體,一個上帝有三位,也沒有提過相信三位一體的人所下的任何定義。事實倒剛相反。」

      因此,聖經和歷史事實都清楚證明,在聖經寫作的時代和隨後的幾個世紀,三位一體教義都不為人知。

      [第7頁的精選語句]

      「沒有證據顯示聖經執筆者猜想過天主是[三位一體]的。」《天主聖三》

  • 三位一體的教義從何而來?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三位一體的教義從何而來?

      至此,你可能會問:「既然聖經沒有表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為什麼一般教會都採納這個教義呢?」很多人認為,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在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制定的。

      然而,這個見解並非完全正確。尼西亞大公會議誠然主張基督與上帝同體,從而為日後的三位一體神學奠下基礎,可是尼西亞大公會議並沒有確立三位一體的教義,因為當時沒有人聲稱聖靈是三位一體神的第三位。

      君士坦丁對會議的影響

      尼西亞大公會議召開以前,有關耶穌就是上帝的主張逐漸形成,但另一些人認為這個主張並不符合聖經的真理,於是強烈反對。對峙的局面持續了多年之久。為了解決爭論,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把所有主教召到尼西亞舉行會議。出席的主教大約有三百人,僅佔全數的一小部分而已。

      君士坦丁不是基督徒。據稱他在後來歸信基督教,但直至臨終時才受洗。論到這個羅馬皇帝,亨利·查德威克在《早期教會》裡說:「君士坦丁跟父親同樣崇拜無敵太陽神……。雖然他歸信基督,卻不是由於感受到主的眷顧……。這其實是為了軍事目的。君士坦丁根本不清楚基督教的教義,但他確信,要打勝仗就得靠基督徒的上帝。」

      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中,這個還未受洗的皇帝產生了什麼影響呢?《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說:「君士坦丁親自主持會議,積極引導討論過程,還就基督與上帝的關係,提出……影響重大的信條,然後由大公會議頒布,宣稱基督『與父同體』。在皇帝的威懾下,除了兩個主教以外,其他主教都簽署了信經,但很多主教都是迫不得已的。」

      由此可見,君士坦丁對會議有重大的影響。經過兩個月激烈的宗教辯論之後,這個信奉異教的政客介入紛爭,表態支持那些主張耶穌是上帝的人。為什麼呢?當然不是為了維護任何基於聖經的信念。《基督教教義簡史》說:「基本來說,君士坦丁對那些根據希臘神學提出的問題,根本不甚了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也說:「君士坦丁一世對神學問題並無興趣,因而想以妥協辦法來平息爭論。」他感興趣的其實是如何鞏固帝國,而他看出宗教分裂對他的帝國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尼西亞信經》「由皇帝施加壓力強行通過」。

      然而,尼西亞大公會議中沒有主教提出三位一體的教義。他們只是就耶穌本質的問題達成協議,卻沒有提到聖靈的地位。假如三位一體論是清晰的聖經真理,主教們理應在當時就提出來,不是嗎?

      事態發展

      尼西亞大公會議過後,有關的爭論仍持續幾十年。曾有一段時間,那些認為耶穌不是上帝的人再度取得優勢。可是,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決定反對這些人的見解。他把《尼西亞信經》確立為國家的標準信仰,並在公元381年召開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澄清信經的條文。

      這次會議同意聖靈是跟上帝和基督平等的。至此,三位一體的教義才比較清晰地出現。

      然而,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結束後,三位一體的信經仍未被人廣泛接受。很多人都反對這個教義,結果招致猛烈的迫害。直到許多世紀以後,有關三位一體教義的信條才真正確立。《美國百科全書》指出:「到中世紀,經院哲學流行,人們用哲學和心理學去解釋教義,三位一體教義才在西派教會完全確立。」

      《亞大納西信經》

      《亞大納西信經》就三位一體的教義提出比較完整的定義。亞大納西是個教士,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中支持君士坦丁的一方。這篇以他名字命名的信經說:「我們恭敬三位一體的天主……父是天主,子是天主,聖神是天主,但不是三個天主,而是一個天主。」

      經過仔細考證的學者公認這篇信經不是亞大納西所作的。《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說:「直到12世紀,東派教會才知道有這篇信經。自17世紀以來,學者普遍認為信經的作者不是亞大納西(在公元373年去世)。信經可能是在公元5世紀於法國南部寫成的……。在公元6至7世紀,這篇信經主要流行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到公元9世紀,德國教會在禮儀中開始採用這篇信經,後來羅馬教會也相繼採納。」

      由此可見,在基督死後,經過了多個世紀,三位一體的教義才受到教會廣泛接納。在整件事上,教會採納這教義是基於什麼因素呢?是基於上帝的話語嗎?還是基於教士和政客的利益?E.W.霍普金斯在《宗教的起源與演變》裡說:「三位一體的定義取得正統地位,主要是教士爭權的結果。」

      聖經預告必有叛道的事

      三位一體的歷史毫不光彩,這正好跟聖經的預言吻合。耶穌和使徒預言,他們離世以後會有叛道的事發生,直到基督回來,正確宗教才會復興過來,然後上帝消滅邪惡世界的日子就會來到。

      論到這個「日子」,使徒保羅說:「必先有叛道的事,又有一個不法的人……顯露出來,那日子才來到。」(帖撒羅尼迦後書2:3,7)後來他預告:「我知道我離去以後,必有兇暴的狼混進你們中間,苛待羊群;就是在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歪曲的話,拉攏門徒跟從他們。」(使徒行傳20:29,30)耶穌的其他門徒也論到叛道的事和「不法的」教士階級。(彼得後書2:1;約翰一書4:1-3;猶大書3,4)

      保羅還說:「時候將到,必有人容不下健全的教義,反而隨從私慾,跟從更多導師,要聽順耳的話。他們還掩耳不聽真理,反而喜歡無稽之談。」(提摩太後書4:3,4)

      耶穌指出人們偏離正確宗教的原因。他說他把好種子撒在田裡,後來仇敵撒但前來撒下毒麥。麥子長葉的時候,毒麥也長了出來。因此,有些人會偏離真基督教,直到「收割莊稼的時候」,基督就會撥亂反正。(馬太福音13:24-43)《美國百科全書》說:「關於上帝的本質,公元4世紀的三位一體教義,不但沒有正確反映早期基督教的信仰,反而跟這信仰背道而馳。」那麼,追本溯源,這個偏離真理的教義究竟從何而來?(提摩太前書1:6)

      追本溯源

      在古代世界,異教徒崇拜許多三一神。這種信仰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在基督的日子或前後許多世紀,三一神的信仰在埃及、希臘和羅馬都十分流行。使徒去世以後,這種異教信仰開始滲入基督教。

      歷史家威爾·杜蘭特說:「基督教不但沒有破除異教信仰,反而加以採納……。聖三一的觀念從埃及傳入。」在《埃及宗教》裡,西格弗里德·莫倫茲說:「埃及的宗教學者特別鑽研三一神論……。他們把三個神視為一體,向這樣的神說話時使用單數的稱呼。由此可見,埃及的宗教信仰跟基督教的神學有直接的聯繫。」

      由於這緣故,在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埃及亞歷山大的教士們(例如亞大納西)所提出的三位一體信條,反映出埃及宗教的影響。後來這些教士的見解傳播開去,形成了三位一體神學。因此莫倫茲認為,「埃及的宗教信仰通過亞歷山大神學傳入了基督教」。

      《基督教歷史》(愛德華·吉本著)的序言說:「基督教可說征服了異教,但異教也可說腐化了基督教。最初的基督徒對上帝的觀念是純正而合乎理性的……羅馬教會卻把這種觀念改變為無法理解的三位一體教條。不少源自埃及的異教信條,經柏拉圖修飾後保留下來,成了教會認為值得相信的教義。」

      《宗教知識辭典》指出,很多人都說三位一體的信仰是「源自異教的謬論,後來嫁接到基督教去」。《基督教包含的異教信仰》聲言:「三位一體的教義完全是源於異教的。」

      難怪詹姆斯·黑斯廷斯在《宗教與倫理百科全書》說:「印度有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合成的三一神,埃及也有俄賽里斯、伊希斯和何露斯合成的三一神……。可是,三一神的觀念並非古時的宗教所獨有的。人們也許會特別想到新柏拉圖主義,因為這種主義也提倡至高的實體是三合一的。」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跟三位一體的教義有什麼關係呢?

      柏拉圖主義

      雖然柏拉圖(約公元前428-前347)並沒有提出現行的三位一體教義,他的哲學卻為這個教義鋪路。後來不少哲學思潮都受到柏拉圖的上帝觀和自然觀所影響,包含三位一體信仰的成分。

      論到柏拉圖的影響,《新通用詞典》(法語)說:「柏拉圖所主張的三一論,不過是把古代民族的三一神信仰改頭換面而已。柏拉圖提出的看來是屬性上的三合一,是純理性的哲學,後來卻演變出教會所主張的三個位格或聖三……。這個希臘哲學家的神聖三一觀……可見於古代各[異教]信仰中。」

      論到這種希臘哲學的影響,《新編沙夫與赫爾措格宗教知識百科全書》(英語)指出:「在希臘教父的鼓吹下,有關邏各斯和三位一體的教義因而形成……。希臘教父深受柏拉圖哲學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種哲學把謬誤和腐化的影響引入教會,是無可否認的。」

      《公元一至三世紀的教會》說:「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在較後的時期逐漸形成的……。這個教義的起源跟猶太人和基督徒的聖經毫無關係……。鼓吹柏拉圖思想的教父助長一神三位的觀念,然後把它嫁接到基督教去。」

      到公元3世紀末,所謂的基督教跟新柏拉圖哲學如影隨形。在《教義史綱》裡,阿道夫·哈納克指出,教會的教義「深深根植於希臘的[異教]思想,結果對大多數基督徒來說,這些教義都成了奧祕」。

      教會聲稱新的教義是基於聖經的,可是哈納克說:「教會這樣做,等於讓沒有根據的希臘哲學,以及難以理解的異教迷信和習俗,在教會中取得合法的地位。」

      論到三位一體的教義,安德魯斯·諾頓在《申明理由》說:「我們追溯這個教義的歷史,發覺這個教義並非源於基督教,而是源於柏拉圖哲學……。基督和使徒並沒有主張上帝是三位一體的,這個教義不過是後來柏拉圖學派虛構出來的。」

      由此可見,到公元4世紀,耶穌和使徒預告的叛道事件已經大行其道。三位一體教義的形成不過是例證之一而已。叛道的教會還鼓吹其他異教觀念,例如地獄永火、靈魂不死和偶像崇拜等。在屬靈方面,叛道的基督教已陷入聖經預告的黑暗時代,由勢力漸強的「不法」教士階級所支配。(帖撒羅尼迦後書2:3,7)

      何以上帝的先知沒有提到三一論?

      數千年來,為什麼上帝的先知從沒有傳講三位一體的道理呢?耶穌既是偉大的導師,有卓越的教導能力,難道他不能幫助門徒清楚明白這個道理嗎?為什麼到耶穌的日子還沒有清楚解釋三一論呢?上帝啟示人寫下厚厚的一本聖經,假如三一論是基督教的「中心教義」,難道聖經會對這個教義隻字不提嗎?

      幾千年來,上帝的忠僕都對三位一體的教義一無所知。難道上帝會在基督死後,在聖經寫成後幾百年,才支持這個教義嗎?既然這個教義是「高深莫測的奧祕」,「超乎人所能理解」,而且公認是源自異教的,「主要是教士爭權的結果」,那麼基督徒還應該相信這個道理嗎?

      歷史清楚表明,三位一體的教義跟聖經的真理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第8頁的精選語句]

      「公元4世紀的三位一體教義……跟[早期基督教]信仰背道而馳。」《美國百科全書》

      [第9頁的附欄]

      「三位一體的大神」

      遠遠早於基督的日子,古代的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已崇拜三位一體的神祇。《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法語)提到美索不達米亞的三一神,說:「宇宙分成三個領域,各由一位神管轄。安努神管轄天空,恩利勒神管轄大地,埃阿神管轄眾水。他們合成三位一體的大神。」

      [第12頁的附欄]

      印度的三一神

      在基督的日子之前很久,印度也有三位一體的神。《印度教神祇與儀式的象徵意義》論到這樣的一個神,說:「濕婆是三一神當中的一個,據稱是毀滅之神。另外兩個神是創造之神梵天和守護世界之神毗濕奴……。這三個神是合為一體的,以代表三個過程是合一的。」(英語,A.帕塔薩拉蒂出版,孟買)

      [第8頁的圖片]

      「基本來說,君士坦丁對那些根據希臘神學提出的問題,根本不甚了了。」《基督教教義簡史》

      [第10頁的圖片]

      1.埃及的三一神,由何露斯、俄賽里斯、伊希斯合成(約公元前14世紀)

      2.巴比倫的三一神,由伊什塔爾、辛、沙瑪什合成(約公元前12世紀)

      3.巴爾米拉的三一神,由月神、天庭之主、日神合成(約公元1世紀)

      4.印度的三一神(約公元7世紀)

      5.柬埔寨三一佛(約公元12世紀)

      6.挪威的三位一體神,由父、子、聖靈合成(約公元13世紀)

      7.法國的三位一體神(約公元14世紀)

      8.意大利的三位一體神(約公元15世紀)

      9.德國的三位一體神(約公元19世紀)

      10.德國的三位一體神(公元20世紀)

  • 關於上帝和耶穌,聖經怎樣說?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關於上帝和耶穌,聖經怎樣說?

      如果人沒有先入為主,從頭到尾把聖經讀一遍,他會自行相信三位一體論嗎?絕不會。

      人抱著不偏不倚的態度研讀聖經,就會清楚看出,惟獨上帝才是至高無上、獨立存在、獨一無二的創造主。至於耶穌,他降生為人以前就已獨立存在,與上帝有區別,是地位低於上帝的受造物。

      上帝是一位,而不是三位一體

      上帝只有一位的聖經教義叫一神論。教會歷史教授L.L.佩恩表示,最純正的一神論跟三位一體論水火不相容。他說:「《舊約》從頭到尾都是一神論:上帝是獨一無二的神明。認為《舊約》提倡三位一體論……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耶穌降世以後,上帝的子民就不再相信一神論嗎?佩恩回答說:「在這方面,《舊約》和《新約》是沒有分別的。一神的傳統延續下去。耶穌是個猶太人,受猶太裔父母教導學習《舊約》,他的道理也植根於猶太傳統。他傳講的肯定是一個嶄新的福音,但不是一套嶄新的神學……。對於申明猶太一神論的主要經文,耶穌深信不疑:『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

      上述經文見於申命記6:4(現譯)。天主教《牧靈聖經》把這節經文譯做:「聽著,以色列,雅威、我們的天主是惟一的。」a天主既是「惟一」的,天主就必然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基督的使徒保羅也從沒有說上帝的本質改變了。即使耶穌降世以後,上帝的本質還是跟過去一樣。保羅說:「上帝卻是一位。」(加拉太書3:20,和合;另見哥林多前書8:4-6)

      聖經說上帝是單一的個體,有過千次之多。上帝發言時,是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個體。在這方面,聖經的陳述是再清楚不過的。比如上帝說:「我是耶和華,這是我的名。我決不讓自己的榮耀歸於別神」。(以賽亞書42:8)「我是雅威,你的天主……。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明。」[楷體本書所排](出谷紀[出埃及記]20:2,3,牧靈)

      如果上帝實際是三位一體的神,為什麼上帝啟示的聖經執筆者全都說上帝只有一位呢?除了誤導人之外,這樣做還能達成什麼目的呢?如果上帝是由三位構成的,他必定會啟示聖經的執筆者詳述這個事實,叫人無可置疑。聖經的《希臘語經卷》的執筆者曾見過上帝的兒子,起碼他們應當闡明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但他們沒有這樣做。

      相反,聖經的執筆者詳述上帝只有一位,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無與倫比:「我是耶和華,再沒有別神。除我以外,沒有上帝。」(以賽亞書45:5)

      不是由幾位構成的

      耶穌把上帝稱為「獨一的真神」,而從沒有說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約翰福音17:3)聖經惟獨把耶和華稱為「至高者」。詩篇83:18(和合)說:「使他們知道:惟獨你——名為耶和華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至於耶穌,天使加百列對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說:「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加百列跟著提到聖靈時,也只是拿聖靈對比至高者的能力而已。(路加福音1:32,35,和合)可見惟獨耶和華才是至高者。他在創世記17:1宣告:「我是全能的上帝。」出埃及記18:11說「耶和華比萬神都大」。

      在聖經的《希伯來語經卷》裡,原文「埃洛哈赫」(’elohʹah,意思是「神」)有兩個複數形式:「埃洛希姆」(’elo·himʹ,意思是「多神」)和「埃洛赫赫」(’elo·hehʹ,意思是「某某的諸神」)。這兩個複數形式大多指耶和華,漢語聖經譯作單數的「上帝」或「神」。這兩個複數形式顯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嗎?不。威廉·史密斯在《聖經辭典》裡說:「說[埃洛希姆]顯示上帝的本質有複位格,只是妄揣臆說,現今很少學者會贊同。『埃洛希姆』不是指語法學家所說的『複數威嚴』,就是指上帝力量的總和,即上帝施展的全部力量。」

      《美國閃族語言與文學雜誌》論到「埃洛希姆」說:「這個詞幾乎總是與單數的謂語動詞連用,由單數的定語修飾。」比如說,在聖經的原文裡,「埃洛希姆」這個頭銜在有關創世過程的記載中出現了35次,當中表示上帝所言所行的動詞全都是單數的。(創世記1:1-2:4)因此,該雜誌總結說:「[埃洛希姆]該是強度複數,表示偉大、威嚴的意思。」

      「埃洛希姆」的意思是「多神」而不是「多位」。人辯稱這個詞暗示上帝三位一體,其實叫自己成為多神教徒——崇拜超過一位神。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辯解等於表示他們認為三位一體中存在著三位神。但差不多所有相信三位一體論的人,都否認三位一體是由三位獨立存在的神構成的。

      聖經也曾用「埃洛希姆」和「埃洛赫赫」來指一些假神。(出埃及記12:12;20:23)有時還指單個的假神,例如聖經曾提到非利士人以大袞為「他們的神[埃洛赫赫]」。(士師記16:23,24)巴力也被稱為「神[埃洛希姆]」。(列王紀上18:27)聖經還用「埃洛希姆」來指人。(詩篇82:1,6)上帝曾告訴摩西,他要做亞倫的「上帝[埃洛希姆]」。(出埃及記4:16)

      聖經用「埃洛希姆」和「埃洛赫赫」這兩個頭銜來指假神,甚至人,顯然不是暗示這些假神或人有幾個位格;同樣,聖經用「埃洛希姆」或「埃洛赫赫」來指耶和華,也不表示他有幾個位格。我們進一步查考聖經對耶穌的論述,就會更加清楚。

      耶穌是獨立存在的受造物

      耶穌在世時是個人,一個完人,是上帝把他的生命轉移到瑪利亞腹中的。(馬太福音1:18-25)但他的生命並非從地上開始。他親口說他是「從天而降」的。(約翰福音3:13)難怪後來他對門徒說:「要是你們看見人子[耶穌]升到他以前所在的地方,又會怎樣呢?」(約翰福音6:62)

      這句話表明耶穌降世以前已經在天上。那時他是至高永活的三位一體神中的一位嗎?不。聖經明白地說耶穌降世為人以前是個受造的靈體,就像天使是上帝創造的靈體一樣。無論天使還是耶穌,在受造以前根本都不存在。

      耶穌降世為人以前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哥羅森書[歌羅西書]1:15,思高)他是「神創造之物的元始」。(啟示錄3:14,新約聖經恢復本)「元始」(ar·kheʹ[阿凱])一詞不可能指耶穌是上帝創造的萬物的「始創者」。約翰在他執筆的經卷裡曾用過希臘語「阿凱」的不同形式超過20次,全都指「開始的」「最先的」。不錯,耶穌是上帝最先創造的靈體。

      請留意這些論及耶穌起源的經文與聖經箴言一書的比喻描述「智慧」的話何等相似:「在永恆主行化之起頭、他就造了我,做他從太初所作的頭一項。大山未曾奠下,小山未有之先,我已誕生;那時永恆主還沒有造大地和原野,也未曾造世界上塵土之頭一團。」(箴言8:12,22,25,26,呂譯)經文把「智慧」擬人化,比喻上帝創造的一個兒子。學者大多同意經文用了比喻的筆法來描寫降世為人以前的耶穌,那時耶穌還是個靈體。

      「智慧」的化身、降世為人以前的耶穌說:「我在[上帝]身邊作工匠」。(箴言8:30,新譯)耶穌既是上帝身邊的工匠,因此歌羅西書1:16(現譯)描述他說:「藉著他,上帝創造了天地萬有」。

      這位工匠是上帝的助手;通過他,至高的上帝創造了萬物。聖經綜述上帝創造的偉舉說:「然而我們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楷體本書所排](哥林多前書8:6,和合)

      無疑,以下的話是上帝對他身邊的工匠說的:「我們要照我們的形像……造人」。(創世記1:26)有些人說這裡所用的「我們」和「我們的」正好表明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神。可是,如果你說「我們要為自己做什麼什麼」,一般而言,聽者不會認為你在暗示自己是由幾位個體構成的。你的意思只是有起碼兩個人一起做事而已。同樣,上帝說「我們」和「我們的」時,他只是在講話中包括另一位而已,那就是他最先創造的靈體,他身邊的工匠,降世為人以前的耶穌。

      上帝會受引誘嗎?

      馬太福音4:1說耶穌「受魔鬼引誘」。撒但把「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耀」都指給耶穌看,對他說:「你暫且俯伏崇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給你。」(馬太福音4:8,9)撒但試圖誘使耶穌背叛上帝。

      如果耶穌是上帝,他在忠貞方面所受的考驗會是怎麼一回事?上帝能背叛自己嗎?不能,天使和人倒能背叛上帝,有些也實際成了叛徒。只有一種情況,耶穌受引誘才說得通:耶穌根本不是上帝,而是一位獨立存在、有選擇自由的個體,可以像天使或人一樣選擇是否忠於上帝。

      另一方面,認為上帝會犯罪、對自己不忠是無法想像的。上帝「所做的完美無瑕……他是信實的上帝……又正義又正直」。(申命記32:4)假若耶穌是上帝,他就不可能受引誘了。(雅各書1:13)

      耶穌不是上帝,因此可以對上帝不忠。但耶穌始終對上帝忠貞不二,他斥責撒但說:「走開!因為經上記著說:『要崇拜耶和華你的上帝,單要敬奉他。』」(馬太福音4:10)

      贖價怎樣才相稱?

      三位一體教義也跟耶穌降世的主要原因相抵觸。聖經說:「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之間也只有一位居間人,就是成為人的基督耶穌。他捨了自己做對應的贖價,救贖所有人」。(提摩太前書2:5,6)

      耶穌是個不折不扣的完人。他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贖價,完全足以贖回亞當所失去的——一個完人在地上享有的生命。因此,使徒保羅能適切地把耶穌稱為「末後的亞當」,並且在前些時說:「在亞當裡,現在所有人都要死去;在基督裡,將來所有人也都要活過來。」(哥林多前書15:22,45)完美的人耶穌所享有的生命,恰恰是公正的上帝所要求的「對應的贖價」,不多也不少。即使從人的角度來看,公正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受害人損失多少,就該賠償多少。

      如果耶穌是三位一體中的一位,贖價就會遠遠超出上帝律法的要求了。(出埃及記21:23-25;利未記24:19-21)在伊甸園犯罪的是亞當,一個完人,而不是上帝。因此,贖價要合乎上帝公正的原則,就必須獻上一個完人,「末後的亞當」,不多也不少。因此,當上帝差耶穌降世獻上贖價時,他要讓耶穌成為一個「比天使低微」的完人,而不是一個化作人形的神明,或半神半人的生物,這樣才算得上公正。(希伯來書2:9;參看詩篇8:5,6)假若至高的上帝是由父、子、聖靈構成的,子又怎能比天使低微呢?

      從什麼方面來說是「獨生子」?

      聖經把耶穌稱為上帝的「獨生子」。(約翰福音1:14;3:16,18;約翰一書4:9)相信三位一體論的人說,既然上帝是永活的,上帝的兒子也是永活的。但一個人怎可能又是兒子,又跟生父的年紀一樣大呢?

      相信三位一體論的人聲稱,聖經說耶穌是「獨生」的,當中「生」的意思有別於詞典所下的定義:「產生」(《現代漢語詞典》)。他們說在耶穌的事例上,「生」指「非產生的關係」,一種不牽涉到子由父所產生的獨特關係。(《瓦恩新舊約語詞詮釋詞典》)你覺得這樣說合理嗎?父親可以不生兒子,就有兒子嗎?

      再說,為什麼聖經要用這個指「獨生」的希臘語詞(瓦恩承認這點而沒有解釋)來形容以撒和亞伯拉罕的關係呢?希伯來書11:17把以撒稱為亞伯拉罕的「獨生子」。說以撒是獨生子,無疑是取「獨生」的慣常意思,這表明他在年歲和地位上都不是跟父親相等的。

      斯特朗編的《聖經詞語詳盡索引》說,用於耶穌和以撒而指「獨生」的希臘語詞是「莫諾格內斯」(mo·no·ge·nesʹ)。這個詞由意思是「惟一」的「莫諾」(moʹnos)和意思是「生出」「產生」的希臘語詞根「吉諾邁」(giʹno·mai)構成。因此,詞典給「莫諾格內斯」下的定義是:「惟一生下的,獨生的,即獨生子女」。(《新約希英詞典》,E.魯濱遜編)

      格哈德·基特爾編的《新約神學詞典》說:「[莫諾格內斯]指『惟一的孩子』,即無兄弟無姐妹。」這部詞典也說,在約翰福音1:18,3:16,18和約翰一書4:9,聖經「並非只是把耶穌與上帝的關係比作獨子與父親的關係。耶穌實際是天父的獨生子」。

      因此,上帝的獨生子耶穌的生命是有開始的。他是由至高的上帝所生的,上帝可適當地稱為他的父親,就像亞伯拉罕生了以撒,所以是以撒的父親一樣。(希伯來書11:17)當聖經說上帝是耶穌的「父親」時,意思很明確:他們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具有父子關係。上帝是前輩,耶穌無論在年歲、地位、力量和知識方面,都是後輩。

      人只要想想耶穌不是上帝在天上創造的惟一靈體兒子,就會看出聖經用「獨生子」來指耶穌是再適當不過的。天使,其他無數的受造靈體,也是「上帝的眾子」,就像亞當是上帝的兒子一樣。他們的生命都來自生命的源頭——耶和華上帝。(約伯記38:7;詩篇36:9;路加福音3:38)不過,天使也好,亞當也好,都是藉著「獨生子」,即惟一由上帝直接產生的兒子,創造出來的。(歌羅西書1:15-17)

      耶穌被視為上帝嗎?

      聖經常常把耶穌稱為上帝的兒子,在公元1世紀耶穌從沒有被人視為子上帝或天主子。連「信有獨一的上帝」的邪靈也從靈界的所見所聞知道耶穌不是上帝。他們把耶穌正確地稱為「上帝的兒子」,是獨立存在的。(雅各書2:19;馬太福音8:29)耶穌死時,站在他身邊、信奉異教的羅馬士兵看見所發生的事,就肯定了耶穌門徒所說的話。士兵沒有說耶穌是上帝,倒承認「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27:54)

      「上帝的兒子」這個詞組表明耶穌不是三位一體神的一位,而是獨立存在的受造物。身為上帝的兒子,耶穌不可能是上帝,因為約翰福音1:18(和合)說:「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

      耶穌的門徒視他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位中間人」,而不是上帝。(提摩太前書2:5,現譯)「中間人」的定義就是為雙方調解糾紛並做見證的人,如果耶穌是上帝,他就是其中一方,這樣他又怎能充當中間人呢?說他是中間人是名不副實的。

      聖經全書毫不含糊地闡明了上帝和耶穌的關係。惟獨耶和華上帝才是至高的主宰。他親手創造了降世為人以前的耶穌。所以,耶穌是有開始的,他的力量永遠比不上耶和華,他存在的時間也永遠不及耶和華。

      [腳注]

      a 有些漢語譯本把上帝的名字譯作「雅威」,有些則譯作「耶和華」。

      [第14頁的精選語句]

      耶穌是上帝創造的,不但存在的時間較短,在力量和知識方面都不及上帝

      [第15頁的圖片]

      耶穌說他在降世為人以前就已存在,上帝創造了他,使他成為上帝最先創造的靈體

  • 上帝的地位始終高於耶穌嗎?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上帝的地位始終高於耶穌嗎?

      耶穌從沒有說自己是上帝。他的一切自述都表明,他從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可跟上帝相比,哪怕是力量、知識,還是存在的時間。

      任何時候,無論在天上還是在地上,耶穌的言行都反映出他臣服上帝。上帝的地位始終都高於他所創造的耶穌。

      耶穌與上帝不是一體的

      耶穌屢次表明自己是有別於上帝的,說他也有一位上帝,既是他所崇拜的,也是他的「父親」。耶穌在禱告裡稱上帝,他的父親,為「你這獨一的真神」。(約翰福音17:3)他對末大拉人馬利亞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約翰福音20:17,和合)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3表明耶穌有別於上帝說:「願稱頌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既然耶穌有天父為他的上帝,他自己就不可能是上帝了。

      使徒保羅明白地說耶穌和上帝並不是一體的:「我們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哥林多前書8:6,和合)保羅也曾說,他當著「上帝和基督耶穌以及蒙揀選的天使面前」叮囑提摩太。(提摩太前書5:21,新譯)正如耶穌和天使在天上是各自存在的,照樣耶穌和上帝在天上也是各自存在的。

      約翰福音8:17,18也值得留意。經文記載耶穌說:「你們自己的律法上也記著說:『兩個人的見證是真的。』我為自己作見證,差我來的父親也為我作見證。」耶穌的話表明他和天父,至高的上帝,必定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不然的話,他們又怎能充當兩個見證人呢?

      另一次,耶穌表明自己跟上帝是各自存在的,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馬可福音10:18,和合)耶穌說沒有誰像上帝一樣是良善的,他自己也不例外。耶穌的良善不如上帝,這表明他跟上帝不是一體的。

      上帝手下順服的僕人

      耶穌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兒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麼;他看見父親做什麼,才做什麼。」(約翰福音5:19,現譯)「我從天而降,不是要實行自己的意思,而是要遵行那位差我來者的旨意。」(約翰福音6:38)「我所教的,不是我自己的道理,而是出於那位差我來的。」(約翰福音7:16)差派的不是比奉差的地位更高嗎?

      耶穌的葡萄園比喻表明他是受上帝差派的。在比喻裡,他把上帝,他的父親,比作葡萄園的主人。園主到國外去,把葡萄園留下給農戶(指猶太宗教領袖)料理。後來,園主派一個奴隸去收取園子的一些果實,但農戶竟把奴隸毒打了一頓,然後打發他空手回去。園主又差另一個奴隸去,後來又差第三個去,兩個都同樣被打傷。最後園主說:「我要差我所愛的兒子[耶穌]去,他們準會尊敬他。」但邪惡的農戶說:「『這個是繼承人。我們殺了他,他繼承的產業就歸我們了。』於是農戶把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路加福音20:9-16)在上述的比喻裡,耶穌把自己比作受上帝差遣去執行上帝旨意的人,就像一個順服的兒子樂於受父親差遣一樣。

      耶穌的門徒向上帝禱告時,提到上帝「所膏的聖僕」耶穌,並求上帝藉著「聖僕耶穌的名」,大行神跡奇事。(使徒行傳4:23,24,27,30,和合)由此可見,門徒自始至終都把耶穌視為上帝手下順服的僕人,地位低於上帝。

      上帝任何時候都高於耶穌

      耶穌開始傳道以前,在水裡受浸上來之際,上帝從天上發出聲音說:「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所愛的,是我所悅納的。」(馬太福音3:16,17)當時上帝是說,他和兒子是一體的,他悅納自己,他差遣自己嗎?不,當時創造萬物的上帝其實是說,作為父親,他悅納他的兒子耶穌,因為這個作為後輩的兒子樂意執行他的工作。

      耶穌表明天父的地位高於他,說:「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膏立了我,叫我向窮人宣揚好消息」。(路加福音4:18)「膏立」指授權或委派一個本來沒有權柄的人去執行任務。由此可見,上帝的地位顯然高於耶穌,因為他膏立了耶穌,賜給他以往沒有的權柄。

      有一次,兩個門徒的母親求耶穌讓她兒子在他的王國裡,一個坐在他右邊,一個坐在他左邊。耶穌的回答表明父的地位比他高。他說:「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馬太福音20:23,和合)如果耶穌是至高的上帝,他就有權決定誰坐在他的左右了。耶穌無法把這些座位賜給門徒,因為耶穌不是上帝,而只有上帝才有權決定誰坐在耶穌的左右。

      耶穌的禱告也有力地表明他的地位低於上帝。耶穌死前不久禱告說:「父親啊,如果你願意,求你為我撤去這個杯。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做,只要照你的意思行。」(路加福音22:42)當時耶穌向誰禱告呢?向自己的某一部分禱告嗎?不,他是向另一位獨立存在的個體——他的父親和上帝——禱告。他父親的意思不但可以跟他的意思有出入,而且更加重要;只有父才能把「這個杯」撤去。

      後來,耶穌奄奄一息時,呼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馬可福音15:34,和合)當時耶穌向誰呼喊呢?向自己或自己的某一部分呼喊嗎?耶穌既呼喊「我的上帝」,肯定他沒有認為自己是上帝。如果耶穌是上帝,那麼離棄他的是誰呢?是他自己嗎?這是說不通的。耶穌跟著說:「父親啊,我把我的生命託付在你手裡。」(路加福音23:46)如果耶穌是上帝,那麼他為何要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天父呢?

      耶穌死後,在墳墓裡躺了三天。如果他是上帝,哈巴谷書1:12(呂譯)就不對了,經文說:「我的上帝、我的聖者阿,你是不死的。」可是,聖經說耶穌確曾死去,在墳墓裡毫無知覺。此外,誰叫耶穌復活呢?如果他真的死了,就不可能叫自己復活了。另一方面,如果他其實沒有死去,只是假裝而已,他就無法付出贖價去抵消亞當的罪了。然而,耶穌確實藉著他的死付出了全部贖價,而後來「把死的痛苦解除,使[耶穌]復活」的是上帝。(使徒行傳2:24,新譯)至高的上帝使他手下的僕人耶穌復生。

      耶穌能施行奇跡,比如使死人復活,這表示他就是上帝嗎?試想想,眾使徒和先知以利亞、以利沙都能施行奇跡,卻沒有因此成為超人的神明。為了表明眾先知、耶穌和眾使徒是上帝所差派的,上帝讓他們能施行奇跡。儘管這樣,他們誰也沒有因此成為上帝的一部分。

      耶穌絕非無所不知

      耶穌預言現行制度的末日說:「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馬可福音13:32,和合)如果耶穌是三位一體中的子上帝,與父同等,那麼父知道的,他也必知道。但那日子耶穌著實不知道,因為他不是上帝。

      類似的是,希伯來書5:8(和合)說耶穌「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你能想像上帝要學什麼嗎?不可能,耶穌卻要學,因為他不像上帝那樣無所不知。他須要學上帝從不須要學的一件事——順從。上帝永遠都不必順從誰。

      耶穌復活回到天上跟上帝在一起以後,上帝知道的,基督也不一定知道。請留意聖經最後一卷書的頭一句話:「耶穌基督的啟示,是天主賜給他」。(默示錄[啟示錄]1:1,思高)假若耶穌是三位一體中的一位,他需要三位一體中的另一位把啟示賜給他嗎?按理來說,天主知道的,耶穌也該知道。但他不知道,因為他不是天主。

      耶穌的地位始終低於上帝

      在降世為人以前,以及在地上時,耶穌的地位都低於上帝。復活後,他的地位仍舊低於上帝。

      論到復活後的耶穌,彼得等人對猶太公議會說:「上帝把[耶穌]高舉在自己的右邊」。(使徒行傳5:31,新譯)保羅說:「上帝把[耶穌]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腓立比書2:9)如果耶穌是上帝,他又怎能被高舉,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呢?他早該享有三位一體中的一位的崇高地位。假若耶穌在被高舉以前已經與上帝同等,把他提升到更高的地位,就會使他高於上帝了。

      保羅也說基督「進到天上,替我們站在上帝面前」。(希伯來書9:24,現譯)你站在某人面前,又怎可能是某人呢?你和某人必然是有所區別、獨立存在,而不可能是同一個人。

      同樣,殉道的司提反被人用石頭打死之前,「向天凝視,看見上帝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使徒行傳7:55)顯然,司提反看見的是兩位獨立存在的個體。他既看不見聖靈,也看不見一個三位一體的神。

      啟示錄4:8至5:7記載上帝坐在天上的寶座上,耶穌卻站著。耶穌要走到上帝跟前,從上帝的右手取過書卷來。這表明耶穌在天上不是上帝,也不是跟上帝合為一體的。

      與上述一致的是,英國曼徹斯特的《約翰·賴蘭茲圖書館通報》說:「耶穌復活返回天上以後,聖經透露他仍舊是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跟上帝各自存在,就像他在地上生活時跟上帝各自存在一樣。他站在上帝的身邊,跟上帝對比,是上帝天庭中的另一位個體,就如天使一樣。當然,身為上帝的兒子,耶穌是有別於天使的,地位也遠遠高於天使。」(參看腓立比書2:11)

      這份通報也說:「可是,聖經有關耶穌在天上的生活和職責的記載,既沒有明示,又沒有暗示他的地位與上帝同等,也沒有說耶穌是上帝。相反,《新約》描述耶穌在天上的地位和工作時,表明他是跟上帝各自存在的,地位也低於上帝。」

      耶穌在天上會永永遠遠有別於上帝,臣服上帝。聖經指出這件事實說:「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就把國交與父上帝。……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上帝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哥林多前書15:24,28,和合)

      耶穌從沒有說自己是上帝

      聖經的主張十分明確:至高的上帝耶和華不但和耶穌各自存在,而且任何時候都比耶穌大;耶穌始終都有別於上帝,地位也低於上帝,是上帝手下謙遜的僕人。所以,聖經明白地說「上帝是基督的頭」,就像「基督是男人的頭」。(哥林多前書11:3)耶穌自己也說:「父是比我大的。」(約翰福音14:28,和合)

      事實是,耶穌不是上帝,也從沒有說自己是上帝。有越來越多學者承認這點。《約翰·賴蘭茲圖書館通報》說:「我們必須面對事實,隨著過去三四十年對《新約》所作的研究,有越來越多赫赫有名的《新約》學者得出以下結論:耶穌……肯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上帝。」

      上述通報也提到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說:「因此,當他們用主、基督、人子、上帝的兒子等頭銜來稱呼耶穌時,他們不是說耶穌是上帝,而是說他執行了上帝的工作。」

      所以,有些宗教學者承認,以耶穌為上帝的主張跟聖經全書的證言背道而馳。聖經從頭到尾都表明,上帝是比耶穌大的,耶穌是上帝手下的僕人。

      [第19頁的精選語句]

      隨著過去對《新約》的研究,有越來越多學者得出以下結論:耶穌肯定從沒有認為自己是上帝。《約翰·賴蘭茲圖書館通報》

      [第17頁的圖片]

      耶穌告訴猶太人:「我從天而降,不是要實行自己的意思,而是要遵行那位差我來者的旨意。」(約翰福音6:38)

      [第18頁的圖片]

      耶穌呼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耶穌顯然沒有認為自己是上帝

  • 聖靈——上帝的動力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聖靈——上帝的動力

      根據三位一體的教義,聖靈是神格中的第三位,是跟父和子平等的。《基督教正教信仰》說:「聖靈完全是上帝。」

      在《希伯來語經卷》裡,最常翻譯為「靈」的字眼是「魯阿」(ruʹach),意思是「氣息;風;靈」。《希臘語經卷》所用的字眼是「普紐馬」(pneuʹma),意思跟「魯阿」類似。這些字眼表示聖靈是「三位一體神」的一位嗎?

      上帝發出的動力

      在聖經裡,「聖靈」這個詞的用法顯示,它是一種動力,受耶和華上帝所支配,用來成就他的各樣旨意。聖靈跟電力有點相似:兩者都是動力,都能因應不同情況而產生多種作用。

      聖經創世記1:2說:「上帝發出的動力[『靈』(希伯來語音譯:魯阿)]運行在水面上。」上帝的靈就是他用來塑造地球的動力。

      上帝也用聖靈去啟迪他的僕人。大衛禱告說:「求你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為你是我的上帝。你的靈[魯阿]實在良善,願你的靈引導我到正直之地。」(詩篇143:10)上帝任命70個能幹的人去協助摩西時,對他說:「我要把降在你身上的聖靈[魯阿]分給他們,降在他們身上。」(民數記11:17)

      敬神的人「受聖靈[希臘語音譯:普紐馬]感動」,把聖經的預言寫下來。(彼得後書1:20,21)聖經就是這樣受「上帝用聖靈啟示」的。(提摩太後書3:16)「上帝用聖靈啟示」這個詞組的希臘語音譯是「泰奧普紐斯托斯」(The·oʹpneu·stos),意思是「上帝呼出」。聖靈曾指引某些人看見異象,或在夢中得到預言的信息。(撒母耳記下23:2;約珥書2:28,29;路加福音1:67;使徒行傳1:16;2:32,33)

      聖靈催促耶穌在受浸之後到曠野去。(馬可福音1:12)在上帝的僕人心裡,聖靈就好像烈火一樣,使他們充滿力量,能夠放膽發言。(彌迦書3:8;使徒行傳7:55-60;18:25;羅馬書12:11;帖撒羅尼迦前書5:19)

      上帝用他的靈執行判決,懲罰世人和列國。(以賽亞書59:18,19)上帝的靈無遠弗屆,既能幫助人,也能懲罰人。(詩篇139:7-12)

      「超凡的力量」

      上帝的靈也能使他的僕人有「超凡的力量」。(哥林多後書4:7)結果上帝的僕人經得起信心的考驗,或做一些本來做不到的事。

      例如,士師記14:6(和合)記載了參孫的事跡說:「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雖然手無器械,卻將獅子撕裂,如同撕裂山羊羔一樣。他行這事並沒有告訴父母。」當時有一位神實際進入參孫體內或附在他身上,操縱他的軀體做事嗎?不然,其實是「上主的能力突然臨到參孫」(現譯,1979)或「主的力量使參孫強壯」。(現代英語譯本)

      聖經說耶穌受浸時,聖靈降在耶穌身上,但看起來不像人,反而像鴿子一樣。(馬可福音1:10)由於這種來自上帝的動力,耶穌能夠使病人痊癒,使死人復活。路加福音5:17說:「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他能醫治病人。」(和合)

      上帝的靈也使耶穌的門徒有能力行奇跡。使徒行傳2:1-4敘述門徒在五旬節聚集起來,「突然有響聲從天上傳來,像刮烈風的響聲……。各人就充滿聖靈,照著聖靈賜給他們的話,說起不同的外語來」。

      由此可見,耶穌和上帝的其他僕人因為聖靈的幫助,有能力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

      不是「個體」或「位格」

      可是,某些經文談到聖靈時,不是把聖靈說成好像有思想有感情一樣嗎?沒錯,但請留意天主教神學家埃德蒙·福特曼所著的《天主聖三》怎樣說:「雖然聖神常常被描述成有思想有感情,但[《希伯來語經卷》的]執筆者顯然不認為聖神有獨特的位格,也從未提出過這樣的見解。」

      在聖經裡,把物擬人並不罕見。聖經說智慧有子女,又說罪和死是王。(路加福音7:35;羅馬書5:14,21,和合)按照《新英語聖經》,創世記4:7說「罪是埋伏在門口的惡魔」,用擬人法把罪比作一個埋伏在該隱門口的邪靈。當然,罪並不是靈體。同樣道理,聖經雖然用擬人法描述聖靈,但聖靈不會因此就是靈體。

      另一個例子是約翰一書5:6-8。按照蕭鐵笛《新譯新約全集》(修訂本),這節經文說靈、水、血都是「供證者」。水和血顯然不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聖靈也不是。

      跟上述吻合的是, 在聖經裡,「聖靈」這個詞的用法通常都是不具人格的,例如把聖靈跟水和火並列。(馬太福音3:11;馬可福音1:8)聖經勸人要被聖靈充滿,而不是用酒灌滿自己。(以弗所書5:18)聖經說有些人充滿聖靈,正如他們充滿智慧、信心、喜樂等特質。(使徒行傳6:3;11:24;13:52,呂譯)哥林多後書6:6把聖靈列在各樣特質當中。假如聖靈真是一位有思想感情的個體,以上不具人格的用法就不會這麼常見了。

      雖然聖經有些經文提到聖靈說話,但其他經文表明聖靈其實通過人或天使發言。(馬太福音10:19,20;使徒行傳4:24,25;28:25;希伯來書2:2)在這些事例上,聖靈的作用好像無線電波把信息從一個人傳到遠方另一個人那裡一般。

      馬太福音28:19提到「聖靈的名」。但無論是希臘語還是漢語,「名」都不一定指人名。我們說「奉法律的名」或「以法律的名義」,並不表示法律是人。我們所指的是法律所代表的事物,也就是法律的權威。羅伯遜著的《新約詞語寫真》說:「『名』(onoma,奧諾馬)的這種用法,在《七十子譯本》和紙莎草紙抄本裡十分常見,指的是力量或權威。」因此,人奉聖靈的名受浸,就表示他承認聖靈的權威,知道它是來自上帝的,按上帝的旨意發揮作用。

      「幫助者」

      耶穌把聖靈稱為「幫助者」,說聖靈會教導人,引導人,又會說話。(約翰福音14:16,26;16:13)在希臘語,「幫助者」這個詞(pa·raʹkle·tos,帕拉克萊托斯)是陽性的。因此,耶穌談到幫助者會做什麼事的時候,使用陽性的人稱代詞。(約翰福音16:7,8)另一方面,當聖經使用「靈」這個中性的希臘語詞(普紐馬),就會運用中性代詞「它」。

      大部分相信三位一體論的翻譯員都隱瞞這件事。關於約翰福音14:17,天主教的《新美國聖經》承認說:「在希臘語,『靈』這個詞是中性的。雖然我們在英語使用人稱代詞(he,his,him),大部分希臘語抄本卻使用『它』(it)。」

      因此,在約翰福音16:7,8,聖經談到「帕拉克萊托斯」的時候使用陽性人稱代詞,不過是遵守語法而已,並不是要表達什麼教義。

      不是「三位一體神」的一位

      許多參考書都承認,聖經並不主張聖靈是三位一體神的第三位。以下是一些例子。

      天主教神學家福特曼說:「猶太人從沒認為聖神是有位格的,也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表明舊約的執筆者有這樣的看法。……同觀福音和宗徒大事錄[頭三卷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通常把聖神描述為天主的動力或力量。」

      《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說:「舊約顯然沒有說天主的聖神是有位格的。……天主的聖神只是天主的力量。如果聖經有時把聖神描述為與天主有別,那只是由於雅威的氣息能夠發揮外在的作用而已。」這本書也說:「新約的經文大都顯示天主的聖神是一樣東西,不是一位個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經文把聖神和天主的力量相提並論。」(楷體本書所排)

      《天主教辭典》(英語)說:「總的來說,新約跟舊約一樣,把聖神描述為天主的動力或力量。」

      《證主聖經神學辭典》說:「靈並沒有以一個獨立的位格清楚地在最早期的聖經裡出現。『靈』(rûaḥ)的希伯來字詞可以同時表示風、呼吸或生命力。」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雖然接受三位一體的教義,卻承認說:「『靈』這個字從古時開始,已用來形容及解釋神的能力在人之內、之上及周圍運行。人都明白這是神的能力。……以上的討論已經證明,初期的基督徒和古代的希伯來人一樣,聖靈令他們聯想到經歷神的能力。在新約和舊約,『靈』是用來解釋新生命和活力(參上述)、從律法中得自由(例:羅八2;林後三17)、靈力恢復和更新(例:參賽三十二15;結三十九29,與約七37-39;羅五5;林前十二13;多三5、6)的字眼。」

      因此,猶太人和早期的基督徒都沒有把聖靈視為「三位一體神」的一位。這個教義在幾百年後才出現。《天主教辭典》說:「關於天主第三位的教義在公元362年由亞歷山大大公會議宣布出來……最後在公元381年由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採納。」當時離開基督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差不多有三百五十年了!

      聖靈根本不是有思想感情的個體,也不是「三位一體神」的一位。其實,聖靈是上帝用來成就他旨意的動力,自始至終受上帝所指揮和支配,絕不是跟上帝平等的。

      [第22頁的精選語句]

      「總的來說,新約跟舊約一樣,把聖神描述為天主的動力或力量。」《天主教辭典》

      [第21頁的圖片]

      聖靈有一次以鴿子的形狀顯現,另一次則以火舌的形狀顯現,但從沒有以人形顯現

  • 真有經文「證明」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嗎?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真有經文「證明」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嗎?

      據說有些經文支持三位一體論。可是,我們看這些經文的時候應當記住,聖經整體來說並不支持三位一體的教義,歷史的證據也顯示這個教義不是來自聖經的。

      任何提出來作為證據的經文,都必須符合整本聖經的一貫主張。上下文往往能澄清經文的真正意思。

      三而一

      《新天主教百科全書》提出三節所謂「證明」三位一體論的經文,但同時承認說:「舊約並沒有倡導聖三一的教義。在新約裡,最古老的證據是在保祿[保羅]的書信中,特別是格林多後書13:13[有些聖經譯本列作哥林多後書13:14]和格林多前書12:4-6。至於四福音,只有在瑪竇福音[馬太福音]28:19的洗禮信條裡才看到三位一體的確鑿證據。」

      根據思高聖經學會的譯本,這些經文將三「位」列出如下。格林多後書13:13(哥林多後書13:14)把三者放在一起:「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相偕。」格林多前書12:4-6說:「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職分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功效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瑪竇福音28:19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

      這些經文說上帝、基督和聖靈構成一個三位一體的神,三者同體、同權、同樣永恆嗎?沒有。正如我們同時提到國強、家明、志成三個人,也不表示他們三位合為一體。

      麥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編的《聖經、神學、教會文獻百科全書》承認這類經文「只證明聖經曾經提到這三個對象……但經文本身不足以證明三者必然都有神性和同等的尊榮。」

      這部百科全書雖然支持三位一體的教義,論述格林多後書13:13(哥林多後書13:14)的時候卻說:「我們沒有理由推斷三者都有同等的權威,或有同樣的性質。」論到瑪竇福音28:18-20,這部百科全書說:「這段經文本身沒有提出確鑿的證據,表明經文提到的三個對象都是有思想感情的個體,也沒有表示三者平等或同樣是神。」

      耶穌受浸時,聖經也同時提到上帝、耶穌和聖靈。當時「上帝的靈好像鴿子降在耶穌身上」。(馬太福音3:16)可是,這不表示三者是一體的。聖經多次把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並列,但不表示他們是一體的。聖經也曾同時提到彼得、雅各、約翰,但他們也不是三位一體的。再說,如果耶穌是三位一體神的一位,就應當自始至終都跟聖靈合為一體了。可是聖經說,上帝的靈在耶穌受浸時才降在他身上,表明耶穌在此之前未受過聖靈所膏。既然這樣,耶穌又怎可能是三位一體神的一位呢?

      根據某些較舊的聖經譯本,約翰一書5:7也同時提到上帝、耶穌和聖靈。可是,學者們承認聖經原本沒有這段話,而是在晚得多的時間才被人加上去的。因此大部分現代譯本都把這節偽造的經文刪去。

      其他聲稱能「證明」三位一體論的經文只提到兩位(天父和耶穌)之間的關係。以下我們看看幾個例子。

      「我跟父親是合一的」

      雖然約翰福音10:30沒有提到聖靈,卻常常有人引用這節經文來支持三位一體論。可是,耶穌自己曾表明他跟父親「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在約翰福音17:21,22,耶穌向上帝禱告,求上帝使他的門徒「全都合一,正如父親你跟我聯合,我跟你聯合,他們也跟我們聯合……好叫他們合一,正如我們合一」。耶穌是不是求上帝使他的所有門徒都合為同一個人呢?不是。耶穌所求的,顯然是門徒在宗旨和思想上合一,就像他跟上帝同心一意一樣。(參看哥林多前書1:10)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6,8說:「栽種的是我,澆水的是亞波羅……。栽種的和澆水的都是合而為一的」。保羅不是說他和亞波羅二人共有一體;保羅的意思是,他們是同心一意的。在希臘語,保羅所用的「一」(hen,亨)是中性的,字面意思是一件東西或一件事,指同心一意。在約翰福音10:30,耶穌就是用同一個字眼來描述他跟天父的關係。這也是耶穌在約翰福音17:21,22所用的字眼。因此,耶穌在以上兩段經文使用「一」(亨),所指的是宗旨和思想上的合一,也就是同心一意。

      約翰·加爾文雖然相信三位一體,在《約翰福音注釋》(拉丁語)中評論約翰福音10:30的時候卻說:「古人誤用了這節經文去證明基督……跟父親具有同一的本質。在這裡,基督要表明的不是本質上的合一,而是他跟父親同心一意。」

      在緊接著約翰福音10:30的經文裡,耶穌有力地表明,他根本沒有說自己是上帝。猶太人誤以為耶穌自稱是上帝,打算用石頭打死他,於是耶穌質問他們說:「父親賜我聖職,差我到世人當中,我說我是上帝的兒子,你們竟然就說,『你說褻瀆的話』嗎?」(約翰福音10:31-36)耶穌說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不是子上帝。

      「自命跟上帝平等」?

      另一節被人用來支持三位一體的經文是約翰福音5:18。這節經文說猶太人要殺耶穌,因為耶穌「把上帝稱為自己的父親,自命跟上帝平等」。情形就像約翰福音10:31-36記載的一樣。

      但誰說耶穌自命跟上帝平等呢?不是耶穌。他在接著的經文(第19節)駁斥這個誣告:「耶穌就對他們說:……兒子做什麼事都不能自作主張,只有看到父親所做的,兒子才能做。」

      耶穌用這番話向猶太人表明,他並不是跟上帝平等的,不能自作主張。如果真有一位個體跟至高的上帝平等,他竟說自己「不能自作主張」,那不是難以想像的事嗎?(參看但以理書4:34,35)值得注意的是,約翰福音5:18和10:30的上下文都表明耶穌駁斥猶太人的誣告。相信三位一體的人跟當時的猶太人一樣,作出了錯誤的結論!

      「與上帝同等」?

      根據《和合本》,腓立比書2:6論述耶穌說:「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1609年出版的天主教《杜埃譯本》(英語)和1611年出版的《英王欽定本》(英語)譯法也差不多。有些人引用這類譯本去證明耶穌跟上帝平等的說法。可是請留意其他譯本怎樣翻這節經文:

      1869年:「他有上帝的形像,卻不想奪取跟上帝平等的地位。」——《新約全書》,英語,G.R.諾伊斯譯

      1965年:「他確實具有神性,卻從沒有自負地要跟上帝平等。」——《新約全書》(修訂本),德語,弗里德里希·普費夫林譯

      1968年:「他雖有上帝的形像,卻沒有想過要貪婪地爭取跟上帝平等。」——《聖經協和譯本》,意大利語

      1976年:「他向來有上帝的本性,卻不認為應當強使自己跟上帝平等。」——《現代英語譯本》

      1985年:「他有上帝的形像,卻不想奪取跟上帝平等的地位。」——《新耶路撒冷聖經》,英語

      1986年:「他雖然具有神的品格,並不認為僭奪可以與上帝平等」。——《新譯新約全集》(修訂本),蕭鐵笛譯

      1995年:「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用力爭取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現代中文譯本》附注譯文

      2001年:「他原先以上帝的形態存在,卻從沒有想過要攫取跟上帝同等的地位」。——《聖經新世界譯本》

      可是有些人聲稱,即使這些比較準確的譯法也暗示(1)耶穌已經跟上帝平等,但不想把持這個地位,或(2)他不用奪取跟上帝平等的地位,因為他已經有這個地位。

      關於以上的看法,拉爾夫·馬丁在《保羅致腓立比人書》(英語)中分析希臘原文說:「這個動詞的真正意思是『攫取』『以暴力奪取』。有人說這裡的詞義轉變為『緊守』,但這種論調能否成立實在很成疑問。」《注釋者希臘語新約》也說:「我們找不著任何經文顯示ἁρπάζω[har·paʹzo,哈帕佐]或它的任何派生詞有『把持』『保留』的意思。看來這個詞的意思總是『攫取』『以暴力奪取』,因此我們無法把這個詞的真正意思『奪取』變為『緊守』。兩種意義根本完全不同。」

      從以上的參考書,我們可以看出《和合本》《杜埃譯本》《英王欽定本》等譯本為了支持三位一體的教義,不惜歪曲聖經用詞的一貫意義。在希臘原文,腓立比書2:6絕沒有說耶穌認為自己應當跟上帝平等。只要我們客觀地看看這節經文,就能看出原意正好相反。經文的原意是:耶穌認為自己絕不該這樣做。

      經文的上下文(3-5,7,8節,和合)表明第6節的正確意思。保羅勸勉腓立比人,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然後保羅舉出基督作為這種精神的典範:「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基督有怎樣的「心」呢?「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嗎?當然不是,因為這就跟保羅的勸勉剛剛相反了!耶穌的心意是:看上帝「比自己強」,所以從沒有爭取「與上帝同等」的地位,反而「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

      保羅所用的字眼顯然不可能指至高上帝的任何部分,而是指耶穌基督。保羅要說明的要點是:謙卑地順服造物主宰耶和華上帝是非常重要的。耶穌正是這方面的最好例子。

      「我是」

      《詳譯約翰嘉音》(許乾泰譯)在約翰福音8:58把耶穌的話翻成:「亞伯拉罕未變成之前,我是。」有些英語譯本的譯法也類似,例如《耶路撒冷聖經》說:“Before Abraham ever was, I Am.” 三位一體論者聲稱,耶穌以「我是」或I Am作為頭銜。實情真的是這樣嗎?按照《和合本》,出埃及記3:14說:「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 英王欽定本)』」。那麼,耶穌的話是否表示,他就是《希伯來語經卷》裡的耶和華呢?

      在出埃及記3:14,這些譯本以「自有永有」或I AM作為上帝的頭銜,表示他真的存在,而且必定實現自己的應許。J.H.赫茲博士編著的《摩西五經與哈弗他拉》評論這個詞語說:「對受奴役的以色列人來說,這個詞語的意思是:『雖然上帝還沒有對你們顯露他的力量,但將要這樣做了;他是永恆的,一定會救贖你們。』現代譯者大都沿用拉希[法國一位注釋聖經和《塔木德》的學者]的譯文,把[出埃及記3:14]翻做『我要做什麼,都必能成事』。」

      約翰福音8:58所用的字眼跟出埃及記3:14有很大分別。耶穌所用的詞語,不是要作為名稱或頭銜,而是要說明他在降世為人之前已經存在。因此,請注意其他聖經譯本怎樣翻譯約翰福音8:58:

      1869年:「有亞伯拉罕之前,就有我了。」——《新約全書》,英語,G.R.諾伊斯譯

      1919年:「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和合本》

      1935年:「亞伯拉罕出生之前,我就存在了!」——《聖經——美國譯本》,英語,J.M.P.史密斯與E.J.古茲匹德合譯

      1965年:「亞伯拉罕出生之前,我已經是現在的我了。」——《新約全書》,德語,約爾格·青克譯

      1981年:「我在亞伯拉罕出生之前已經活著了!」——《簡明英語聖經》

      1993年:「亞伯拉罕出世以前,我已經存在了。」——《聖經新譯本》

      2001年:「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我了。」——《聖經新世界譯本》

      由此可見,在希臘語,這節經文的真正意思是,上帝創造的「頭生子」耶穌在亞伯拉罕出生之前很久就存在了。(歌羅西書1:15;箴言8:22,23,30;啟示錄3:14)

      我們再次從上下文看出,這是經文的正確意思。猶太人說耶穌還不到五十歲,竟然自稱「見過亞伯拉罕」,於是拿石頭要打他。(57節)耶穌的自然反應是把自己的真實年歲說出來,因此順理成章地告訴他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我了。」

      「道就是上帝」

      根據《和合本》,約翰福音1:1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相信三位一體論的人聲稱這句話的意思是,降世成為耶穌基督的「道」(ho loʹgos[霍邏各斯],又譯「話語」)就是至高的上帝。

      可是,請留意約翰福音的上下文再次幫助我們正確地理解經文的意思。連《和合本》也說:「道與上帝同在」。(楷體本書所排)如果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同在」,就不可能是那個人。耶穌會會士約瑟夫·菲茨邁爾所編的《聖經文獻雜誌》同意這一點。這本雜誌指出,如果把約翰福音1:1的下半句解釋為道就是「上帝」,「就會跟上半句矛盾了」,因為上半句說道與上帝同在。

      請注意一些漢語譯本翻譯約翰福音1:1的時候,採用「神」一詞,跟「上帝」區別:

      1952年:「在起初有道,道和上帝同在,道就是神。」——《新約新譯修稿》,呂振中譯

      1966年:「在太初裡是道,又道是與上帝同在,又道是神。」——《詳譯約翰嘉音》,許乾泰譯

      1986年:「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即是神。」——《新譯新約全集》(修訂本),蕭鐵笛譯

      2001年:「在最初就有『話語』,『話語』跟上帝同在,『話語』是個神。」——《聖經新世界譯本》

      以下的外語譯本則採用不定冠詞或形容性質的詞組,顯示「話語」和「上帝」的區別:

      1808年:「話語是個神。」——《新約修訂譯本,根據紐科姆大主教的新譯本改訂:附修正文本》,英語

      1864年:「話語是個神。」——《雙語對照強調譯本》行間英語譯文,本傑明·威爾遜譯

      1928年:「話語是具有神性者。」——《百周年紀念聖經·約翰福音》,法語,莫里斯·戈蓋爾譯

      1935年:「話語是具有神性的。」——《聖經——美國譯本》,英語,J.M.P. 史密斯與E.J.古茲匹德合譯

      1946年:「話語是具有神性的。」——《新約全書》,德語,路德維希·蒂梅譯

      1958年:「話語是個神。」——《新約全書》,英語,詹姆斯·托馬內克譯

      1975年:「話語是個神(或譯:是具有神性的)。」——《約翰福音》,德語,西格弗里德·舒爾茨譯

      1978年:「邏各斯是跟上帝相似的。」——《約翰福音》,德語,約翰內斯·施奈德譯

      在約翰福音1:1,希臘語名詞「提奧斯」(the·osʹ,意思是上帝或神)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指至高的上帝,話語或道是與他同在的(「道[邏各斯]與上帝[提奧斯]同在」)。第一個「提奧斯」之前有希臘語定冠詞「通」(ton),特指某一位個體。在這節經文裡,所指的是至高的上帝。

      另一方面,約翰福音1:1的第二個「提奧斯」之前沒有冠詞。」以上引錄的譯本顯示,許多譯者把第二個「提奧斯」(謂語名詞)譯作「具有神性者」、「跟上帝相似」或「神」,跟第一個「提奧斯」的譯法(「上帝」)不同。他們根據什麼權威這樣翻譯呢?

      古希臘共同語有定冠詞(相當於英語the),卻沒有不定冠詞(相當於英語a或an)。如果一個謂語名詞之前沒有定冠詞,就可能沒有定指作用。名詞到底有沒有定指作用,要視乎上下文而定。

      《聖經文獻雜誌》說:「無冠詞謂語如果在動詞之前,所表達的意義主要是形容性質的。」又說,這種語法結構表示,「邏各斯」可以比作一位神。這本雜誌還評論約翰福音1:1說:「謂語的形容作用實在太明顯了,所以名詞[提奧斯]是不能看成具有定指作用的。」

      因此約翰福音1:1形容「話語」或「道」的性質:他「是具有神性者」,「跟上帝相似」,「是個神」,但不是至高的上帝。這一點跟聖經其他經文完全一致,因為聖經表明耶穌是上帝的代言者(即「話語」或「道」),地位比上帝低,順服至高的上帝,受上帝差遣降世為人。

      不少經文都有同一種希臘語結構。在有不定冠詞的語言裡,翻譯員差不多總是加插不定冠詞。例如馬可福音6:49記載,門徒看見耶穌在水面上行走。按照《英王欽定本》,門徒以為看見a spirit(一個靈)。在古希臘共同語,「靈」這個詞之前沒有不定冠詞。可是,在有不定冠詞的語言裡,差不多所有譯本都在這節經文加上不定冠詞(a),好使譯文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同樣,既然約翰福音1:1表明道與上帝同在,道就不可能是上帝了。道不過「是個神」或「是具有神性者」。

      有分翻譯《美國標準譯本》的學者兼神學家約瑟夫·亨利·塞耶扼要地說:「邏各斯具有神性,卻不是上帝。」耶穌會會士約翰·麥肯齊所編的《聖經辭典》說:「嚴格地說,約1:1應該譯作……『話語是具有神性者。』」

      違反語法?

      可是,有些人聲稱,這類譯法違反了希臘語學者E.C.科爾韋爾在1933年發表的古希臘共同語語法。科爾韋爾聲稱,希臘語謂語名詞「在動詞之後就有[定]冠詞,在動詞之前則沒有[定]冠詞」。他的意思是,如果謂語名詞在動詞之前,就算名詞之前沒有定冠詞(the),也應該當作有定冠詞一樣理解。在希臘語,約翰福音1:1的第二個名詞(提奧斯)是句子中的謂語,而且在動詞之前。因此科爾韋爾聲稱,約翰福音1:1應當譯成「話語就是上帝」。

      可是,請看看約翰福音8:44兩個例子。在這節經文裡,耶穌說魔鬼「從最初就是殺人兇手」,又說「他是說謊者」。跟約翰福音1:1一樣,在希臘語裡,這句話的謂語名詞(「殺人兇手」和「說謊者」)在動詞(「是」)之前。由於希臘共同語沒有不定冠詞,所以兩個謂語名詞之前都沒有不定冠詞。可是大部分英語譯本都加上不定冠詞(a), 因為這樣才正確反映希臘語語法和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另見馬可福音11:32;約翰福音4:19;6:70;9:17;10:1;12:6)

      關於謂語名詞,科爾韋爾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說:「惟獨上下文有這個意思,這裡才需要加上不定冠詞[a或an]。」由此可見,連他自己也承認,如果上下文有這個意思,翻譯員可以在這類句子結構中把不定冠詞加在名詞之前。

      按照上下文,約翰福音1:1需要加插不定冠詞嗎?需要,因為聖經自始至終都表明耶穌不是至高的上帝。因此在這種情形,翻譯員應該按照上下文翻譯,而不該受科爾韋爾那有問題的語法規則所影響。既然許多譯本都在約翰福音1:1和其他經節加上不定冠詞(a),顯然許多學者都不同意科爾韋爾的武斷規則,上帝的話語當然也不同意。

      沒有衝突

      既然聖經說只有一位上帝, 那麼把耶穌基督稱為「神」,跟聖經的話有沒有抵觸呢?沒有,因為聖經有時用「神」這個詞來指大有能力的受造物。按照呂振中譯本,詩篇8:5說:「你卻使他[人]稍微小於諸天神[希伯來語音譯:埃洛希姆]」。在這裡,「諸天神」指天使。有一次,猶太人指責耶穌自命為神,耶穌為自己辯護說,「上帝的話語所指責的人,上帝尚且叫他們做『神』」,可見「神」也用來指身為法官的人。(約翰福音10:34,35;詩篇82:1-6)在哥林多後書4:4,聖經甚至把撒但稱為「現行制度的神」。

      耶穌的地位遠高於天使、有罪的凡人和撒但。既然這些受造物也可以稱為「神」(聖經原文的意思是大能者),耶穌稱為「神」更加當之無愧。跟耶和華相比,耶穌自有其獨特地位,所以聖經把他稱為「大能的神」。(約翰福音1:1;以賽亞書9:6)

      可是有些懂外語的人說,既然「大能的神」在某些外語排成大寫(例如英語Mighty God),那不是顯示耶穌在某方面跟耶和華上帝平等嗎?絕不是。以賽亞不過預言這是耶穌的四個頭銜之一。在英語或其他有大寫的外語,頭銜是排成大寫的。雖然聖經用「大能」形容耶穌,但聖經自始至終只把耶和華稱為「全能的上帝」。

      英國《約翰·賴蘭茲圖書館通報》報導,天主教神學家卡爾·拉納說,雖然新約把天主稱為『霍 提奧斯』,而若望福音[約翰福音]1:1等經文則用「提奧斯」指基督,「但這些經文使用『提奧斯』的方式,都不足以表明耶穌就是至高的天主」。這份通報還說:「在新約裡,差不多完全沒有用『天主』[或『上帝』]這個詞去稱呼耶穌。如果寫新約的人相信,信徒應該承認耶穌是天主,這種現象怎麼解釋呢?」

      可是約翰福音20:28記載,使徒多馬曾經對耶穌說:「我的主!我的神!」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在多馬看來,耶穌就好像一位神一樣,特別是當時的情況實在太神奇而令他驚嘆。另一方面,有些學者認為多馬只是太激動而驚呼,雖然當時他向著耶穌,但說話的對象其實是上帝。無論以上哪一種理解才對,多馬都不認為耶穌就是至高的上帝,因為他和其他使徒都知道耶穌從沒有自稱為上帝,反而教導人惟有耶和華才是「獨一的真神」。(約翰福音17:3)

      我們再次能從上下文看出經文的正確意思。在多馬說出以上的話之前幾天,復活了的耶穌吩咐末大拉人馬利亞去告訴門徒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親,也是你們的父親,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約翰福音20:17)雖然耶穌已經復活成大能的靈體,耶和華仍舊是他的上帝。甚至在耶穌得了榮耀之後,他在聖經最後一卷書裡仍把耶和華稱為「我的上帝」。(啟示錄1:5,6;3:2,12)

      在約翰福音20:28之後不過三節,也就是約翰福音20:31,聖經進一步澄清這個記載的用意,說:「但這些事寫下來,是要叫你們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請注意,經文說「上帝的兒子」而不是至高的上帝。「兒子」所指的是真真正正的兒子,而不是所謂「三位一體神」中某個神祕莫測的部分。

      必須符合聖經的一貫主張

      據說還有好幾節經文支持三位一體的教義。可是,這些經文跟上述幾節大同小異,只要仔細分析,就能看出經文其實並不支持三位一體論。這些例子表明,如果有人引用某些經節支持三位一體的教義,我們就必須問問自己:既然聖經自始至終教導人,惟有耶和華才是至高的上帝,那麼,這些經節的解釋符合聖經的一貫主張嗎?如果有矛盾,解釋就一定是錯的了。

      我們也要記住,在所謂能夠「證明」三位一體教義的經文裡,根本沒有一節說上帝、耶穌、聖靈合成同一個神祕莫測的神。聖經也沒有任何一節經文說,三者同體、同權、同樣永恆。聖經自始至終都表明:惟有全能的上帝耶和華才是至高無上的,耶穌是他所創造的兒子,聖靈則是上帝發出的動力。

      [第24頁的精選語句]

      「古人誤用了[約翰福音10:30]去證明基督……跟父親具有同一的本質。」——《約翰福音注釋》,約翰·加爾文著

      [第27頁的精選語句]

      如果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同在」,就不可能是那個人

      [第28頁的精選語句]

      「邏各斯具有神性,卻不是上帝。」——聖經學者約瑟夫·亨利·塞耶

      [第24,25頁的圖片]

      耶穌禱告求上帝使他的門徒全都「合一」,正如他跟父親「合一」

      [第26頁的圖片]

      耶穌向猶太人表明,他並不是跟上帝平等的,說:「兒子做什麼事都不能自作主張,只有看到父親所做的,兒子才能做」

      [第29頁的圖片]

      既然聖經把凡人、天使,甚至撒但稱為「神」(意思是大能者),何況耶穌在天上的能力更大,他稱為「神」更加當之無愧

  • 按照上帝悅納的方式崇拜他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按照上帝悅納的方式崇拜他

      耶穌向上帝禱告說:「他們不斷吸收知識,認識你這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可以有永生。」(約翰福音17:3)我們對真神要有怎樣的認識呢?「[上帝]的旨意是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得救,確切認識真理。」(提摩太前書2:4)《聖經釋譯本》(英語)把這節經文的後半句翻做:「對[上帝的]真理有透徹和正確的認識。」

      由此可見,上帝希望我們根據他啟示的真理,確切地認識他和他的旨意。上帝的話語聖經就是他啟示的真理。(約翰福音17:17;提摩太後書3:16,17)人要是根據聖經確切地認識上帝,就不會像羅馬書10:2,3所描述的人那樣,「對上帝有熱心,但不是按照確切的知識」。他們也不會像耶穌所說的撒馬利亞人那樣,「崇拜[自己]所不認識的」。(約翰福音4:22)

      因此,要蒙上帝悅納,我們就必須知道:上帝怎樣論述自己呢?上帝希望人怎樣崇拜他呢?上帝有什麼旨意?我們該怎樣做,好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只要確切地認識真理,就能夠知道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從而按照上帝悅納的方式崇拜他。

      羞辱上帝

      上帝說:「尊重我的,我必尊重他」。(撒母耳記上2:30)說有其他個體跟上帝同等是尊重上帝嗎?把瑪利亞稱為「天主之母」和「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的女中保」,正如《新天主教百科全書》所說的,又可說是尊重上帝嗎?絕對不是,這樣的說法其實羞辱了上帝。絕沒有任何個體跟上帝同等。上帝也沒有肉身的母親,因為耶穌根本不是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就是耶穌,除他以外,上帝並沒有委任什麼「女中保」。(提摩太前書2:5,和合;約翰一書2:1,2)

      毫無疑問,三位一體的教義使人感到困惑,看不清上帝的真正地位,未能確切地認識宇宙的主宰耶和華上帝,因而沒有按照上帝悅納的方式崇拜他。神學家漢斯·金說:「關於上帝的獨一性,人為什麼要亂添亂加,以致到頭來貶損了這獨一性呢?」這正是三位一體的教義所造成的惡果。

      相信三位一體的人並沒有「確切認識上帝」。(羅馬書1:28)經文接著說:「上帝就任憑他們存著不蒙悅納的思想,做不該做的事」。29至31節指出這些「不該做的事」包括「兇殺、爭執……違背協議、沒有親情、毫無慈悲」。不少支持三位一體論的教會都做了這些不該做的事。

      例如,相信三位一體的人常常迫害甚至殺死不接受這個教義的人。不但如此,在戰爭期間,他們竟也殺害跟自己信仰相同的人:天主教徒互相殘殺,東正教徒互相殘殺,基督新教徒互相殘殺,全都奉同一個三位一體神的名而行。還有什麼事比這更「不該做」呢?

      耶穌清楚指出:「你們要是彼此相愛,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聖經進一步說明這點:「凡不常行正義的人,都不是源於上帝的,不愛弟兄的也都一樣。憑著這一點,誰是上帝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就顯而易見了。」聖經說殺害屬靈弟兄的人就像「該隱,他是源於惡者[撒但]的,殺了自己的弟弟」。(約翰一書3:10-12)

      由此可見,提倡使人困惑的教義,誤傳上帝,最終只會使人違反上帝的律法。丹麥神學家克爾愷郭爾描述一般教會的情況,說:「一般教會不知不覺地捨棄了基督教。」

      使徒保羅以下的話正好用來描述一般教會的屬靈情況:「他們宣稱認識上帝,卻在行為上否認他,因為他們是可惡的,是悖逆的,不配做任何善事。」(提多書1:16)

      不久,上帝就會消滅現今這個邪惡的世界。到時,鼓吹三位一體論的教會都要向上帝交賬。這些教會作惡多端,提倡錯誤的教義,羞辱上帝,因此必定會受上帝懲治。(馬太福音24:14,34;25:31-34,41,46;啟示錄17:1-6,16;18:1-8,20,24;19:17-21)

      棄絕三位一體的信仰

      上帝的真理絕沒有妥協的餘地。我們的崇拜要蒙上帝悅納,就必須棄絕三位一體的教義。這個教義不但違反了先知、耶穌、使徒和早期基督徒的信仰和教誨,也違反了上帝在聖經裡論述自己的真理。上帝說:「我是上帝,並無別神;我是上帝,再沒有能比我的。」(以賽亞書46:9,和合)

      三位一體論把上帝說成奧祕,令人困惑,無助於人親近上帝。人對上帝和他的旨意越混淆不清,世界的神魔鬼撒但就越歡喜。上帝的這個大仇敵助長各種錯誤教義,力圖弄瞎不信的人的心眼。(哥林多後書4:4)三位一體的教義也有助於一些教士支配信眾,因為他們讓人覺得惟獨神學家才能理解這個教義。(請看約翰福音8:44)

      我們確切地認識上帝,就能夠享有莫大的舒解,既不致誤信各種違反聖經真理的主張,也不致被叛道的教會所影響。耶穌說:「你們會認識真理,真理會叫你們自由。」(約翰福音8:32)

      要尊榮上帝為至高主宰,按照他悅納的方式崇拜他,這樣,當上帝在不久的未來對叛道的教會執行判決時,我們就能免受牽連。這個制度將要成為過去,我們卻有希望蒙上帝悅納:「這個世界和世界的慾望正在消逝,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卻永遠長存。」(約翰一書2:17)

      [第31頁的圖片]

      法國這個歷史悠久的雕像,刻畫三位一體神為「聖母」瑪利亞加冕。鑑於三位一體教義的影響,天主教把瑪利亞尊崇為「天主之母」

  • 圖片鳴謝
    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 圖片鳴謝

      按照地點、頁數、編號排列:

      Church of Tagnon, France, 10頁,(7)

      Collegiate of Montréal, Yonne, France, 31頁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Troyes, 2頁,(右)

      Musée du Louvre, Paris, 10頁,(1),(3)

      Musée Guimet, Paris, 10頁,(5)

      Musées Nationaux, France, 10頁,(2)

      Museo Bardini, Florence, 10頁,(8)

      Museo Egizio, Turin, 2頁,(左)

      Scala New York/Florence, 8頁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