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吠陀教信奉許多的神。不過,據《印度哲學概念》一書所載,它的信徒對此感到不滿,因此「逐漸趨向一神的概念,……把以前的諸神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概念化的神。」因此,稱為梵天的神是不具人格、沒有任何屬性和特質的,但卻化身為各個不同的神祇。
-
-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加爾各答的祭司喇馬克立什拿試圖把印度教和他認為是最好的西方宗教思想混合起來。他辯稱,正如水在不同的語言裡有不同的名稱,同樣,「永久的智慧和至福之源,有人稱之為上帝,有人稱之為阿拉,有人稱之為耶和華,有人稱之為哈里,也有人稱之為梵王。」正如「人可以憑梯子、竹枝、樓梯和繩子之助登上屋頂,接近神的方法也可以殊途同歸。……不同的信仰只是通往全能者那裡的殊途而已。」
這樣的寬容態度使印度教的崇拜兼收並蓄。它容許有些教派帶領人崇拜梵王(婆羅門教),其他的崇拜毗濕奴(毗濕奴派),還有些則崇拜濕婆(濕婆派)。它容許民間的印度教、薩克諦教、坦特拉教各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揚印度教的教義。例如,坦特拉派包括各種部落和民間的崇拜方式,強調女神崇拜。它出現於印度教的歷史初期。印度人稱他們的祖國為「母印度」,由一個名叫薄列媽的女神所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