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地之母到生育女神守望台1991年 | 8月1日
-
-
從大地之母到生育女神
你認得出本期雜誌封面所載的女神嗎?她就是古埃及母神伊希斯。如果你曾經參觀過一所博物館,或翻閱過一本古代歷史書,你便很可能見過這個或一個與此相若的柱像。請想想:你會向這個伊希斯女神下拜,並且崇拜她嗎?
你若隸屬於基督教國的某個教派,這個問題也許看來荒謬。你也許堅持自己所崇拜的是創造主,就是那被人稱為「我們在天上的父」的一位。(馬太福音6:9)向一位母神下拜的觀念看來怪誕不經,甚至令人反感。然而,自古至今,這種崇拜一直流行廣遠,你若獲悉今日誰正崇拜大母神,也許會大感震驚。
不過,我們討論這事之前,且考慮一下女神崇拜在古代盛行的程度,以求了解事情的若干背景。女神崇拜看來是偽宗教一種十分早期的形式。考古學家曾在歐洲各地,以及從地中海至印度一帶的古代遺址掘出多個裸體母神的大小雕像。
大地之母被視為一切生命形式生生不息之源;她賜人生命,但在人死時即把人的生命收歸己有。由於這緣故,她既受人崇拜,又為人所畏懼。一般學者相信,她起初的生育能力與性無關。然後,據神話說,她產下了男神「天空之父」,並且成為後者的妻子。最後,這對夫婦繁育了無數的男女神祇。
巴比倫原型
伊什塔爾是巴比倫的萬神廟裡的主神,也就是蘇美爾人所供奉的生育女神伊南那。矛盾的是,伊什塔爾既是戰爭女神,又是愛情和淫蕩之神。法國學者愛德華·多爾姆在他所著的《巴比倫與亞述的宗教》一書中論及伊什塔爾說:「她是女神,也是母后,是垂聽禱告及代人在忿怒的諸神面前說項,使後者平靜下來的慈悲之母。……她被人奉為至尊,成為眾女神之首,萬神之后,天地諸神之主。」
伊什塔爾的崇拜者把她稱為「處女」、「聖處女」及「母處女」。古代蘇美爾-阿卡德人的「上伊什塔爾的哀禱」說:「母后之后,女神之神啊,我向你祈求。伊什塔爾,萬民的女王啊,……神力的主人,統轄領土的啊,……各祠堂、聖地,以至神廟,無一不供奉你。……你的形像何處不風靡一時?……母后啊,請憐憫我,垂聽我的禱告。」a
母神崇拜的流傳
東方學者愛德華·多爾姆談及「伊什塔爾崇拜的擴展」。這種崇拜傳遍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在埃及、腓尼基、迦南,以至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希臘和意大利一帶,人若非崇拜伊什塔爾本身,便是崇拜具有相同屬性、但名字卻不同的女神。
在埃及,主要受人崇拜的母神是伊希斯。歷史家H·G·韋爾斯寫道:「伊希斯吸引了大量信徒,後者甚至矢誓要為她赴湯蹈火。她被人立為天后,她的像豎立在廟宇裡,雙手抱著嬰孩何露斯。她的像前燭火搖曳、蠟油淌滴,神龕上則掛著蠟製的還願供物。」(《歷史綱要》)伊希斯崇拜在埃及極其盛行。這種崇拜也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流傳,尤以希臘和羅馬為然,甚至遠達歐洲的西部和北部。
在腓尼基和迦南,母神崇拜集中於巴力的妻子亞斯她錄(即阿斯塔特)身上。亞斯她錄相當於巴比倫的伊什塔爾——既是生育女神,又是戰爭女神。在古埃及的銘刻中,阿斯塔特持有「天后」和「諸天女王」稱號。以色列人必須不斷竭力奮鬥,才能抗拒生育女神崇拜的墮落影響。
在西北方的安納托利亞,與伊什塔爾相若的女神是西貝萊,她被人稱為諸神中的大母神。除此之外,她還有「生產之源」、「撫養之源」以及「萬福之母」的稱號。西貝萊崇拜從安納托利亞首先傳到希臘,繼而傳到羅馬,直到公元後很久還十分流行。這個生育女神的崇拜包括瘋狂的舞蹈,祭司的自戳,準祭司的自閹,以及抬著女神像前進的隆重、壯觀的遊行隊伍。b
原始希臘人崇拜稱為該亞的女神,她就是大地之母。但他們的萬神廟也供奉伊什塔爾一類的女神,諸如阿佛洛狄忒(生育和愛情女神)、雅典娜(戰神)和得墨忒耳(農神)等。
在羅馬,維納斯是愛情女神,與希臘的阿佛洛狄忒和巴比倫的伊什塔爾相若。不過,羅馬人也崇拜女神伊希斯、西貝萊和密涅瓦(希臘的雅典娜),而這些女神均或多或少把巴比倫的原型伊什塔爾女神反映出來。
毫無疑問,數千年來母神崇拜一直是偉大的創造主耶和華的純真崇拜的大敵。大母神崇拜已沒落了嗎?抑或它一直延續到今日?看看下文便可分曉。
[腳注]
a 見《古代近東文本》(英文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詹姆斯·B·普里查德所編,第383-4頁。
b 在小亞細亞受人崇拜的另一個生育女神是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亞底米)。關於她,下篇文章會有詳細的論述。
[第3頁的圖片]
巴比倫的伊什塔爾化身為一顆星
[鳴謝]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4頁的圖片]
埃及的伊希斯與嬰孩神何露斯
[鳴謝]
Musée du Louvre, Paris
-
-
母神崇拜仍然流行嗎?守望台1991年 | 8月1日
-
-
母神崇拜仍然流行嗎?
在早期基督徒的日子,母神崇拜仍然方興未艾。使徒保羅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便遇見這樣的崇拜。保羅一如他在雅典(另一個崇拜母神的城市)所行一般,在以弗所為永活的創造主作見證,指出後者曾「創造宇宙」,因此與「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截然不同。以弗所人大都是崇拜母神阿耳忒彌斯(亞底米)的,對他們來說,保羅的話的確令人震驚。那些靠兜售亞底米的銀神龕為生的人遂煽動了一場暴亂。群眾高呼「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約有兩小時之久。——使徒行傳17:24,29;19:26,34。
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
希臘人也崇拜阿耳忒彌斯,不過後者與以弗所人所崇拜的阿耳忒彌斯只是稍微相似。希臘的阿耳忒彌斯是司狩獵和生產的處女神。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則是個生育女神。她那位於以弗所的巨大神廟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她的神像據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顯明她是生育的化身,因為她的胸膛遍滿一列列蛋形的乳房。人對這些乳房的特殊形狀提出許多不同的解釋,例如認為它們代表一圈圈的蛋,甚或公牛的睪丸。無論解釋如何,它們象徵生育卻是不容置疑的。
有趣的一點是,據《新大英百科全書》說,原本的女神像是「以金、烏木、銀和黑石製成的」。於公元第二世紀建成的著名以弗所阿耳忒彌斯神像的面部、手部和腳部全都是黑色的。
阿耳忒彌斯的像被人抬著在街上遊行。聖經學者R·B·拉克姆寫道:「[在阿耳忒彌斯的]神廟裡藏有她的……像、神龕以及各種用金銀製成的神聖器皿。在盛大的節日裡,這些東西會在壯觀的遊行隊伍裡被人抬著進市內,然後又抬回來。」這些節日吸引了來自小亞細亞各地成千上萬的朝聖者。他們購買細小的神龕,把女神奉為偉大的母后、女王、處女、「垂聽和悅納禱告的女神」。在這樣的環境下,保羅和早期的基督徒必須具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讚揚「創造宇宙」的上帝而非用「金、銀、石」製成的男女神祇。
從母神到「真神之母」
使徒保羅向以弗所基督徒會眾的長老預告會有叛道發生。他提出警告,將來會有叛道者起來說「悖謬的話」。(使徒行傳20:17,28-30)以弗所的會眾潛伏著不少危險,其中之一是恢復母神崇拜。這事有實際發生嗎?
我們讀到以下載於《新天主教百科全書》的話:「厄弗所(以弗所)是個朝聖中心,傳說是[宗徒]若望葬身之地。……另一項傳統把萬福瑪利亞與聖若望連繫起來,由厄弗所會議(公元431年)加以證實。厄弗所這個會議便是在稱為瑪利亞堂的教堂裡舉行的。」另一本天主教著作則論及一項「似有理由的傳統」,說馬利亞陪同約翰到以弗所去,並在那裡終其餘生。何以以弗所和馬利亞之間的這段假定關係對我們今日相當重要呢?
《新大英百科全書》回答說:「在君士坦丁統治期間,基督教會成為國家教會,這促進了人對真神之母的崇拜。結果有大量異教徒擁入教會。……他們的虔誠和宗教意識通過人對『大母神』和『聖處女』的崇拜而確立了數千年之久。這項崇拜是從巴比倫和亞述人十分流行的古老宗教發展而來的。」除了以弗所,還有哪個地方更宜於使母神崇拜「基督教化」呢?
結果,於公元431年,在以弗所舉行的第三屆大公會議宣布把馬利亞尊為「西奧托科斯 」,這個希臘字的意思便是「真神生母」或「真神之母」。《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說:「毫無疑問,教會採用這個頭銜舉足輕重。在較後的世紀裡,人們紛紛提倡有關瑪利亞的教義及向瑪利亞效忠。」
今日,人仍可以參觀這個會議舉行的地方,就是位於古代以弗所的「處女瑪利亞堂」的遺址。教堂裡仍然有一間祠堂供人參拜。據傳統說,馬利亞便是在這所房子裡居住和死去的。1967年,教宗保祿六世曾前往以弗所朝覲這些供奉馬利亞的神龕。
不錯,以弗所便是人們把保羅在第一世紀所遇見的異教母神崇拜轉變為對「真神之母」馬利亞狂熱效忠的中心。基本來說,母神崇拜通過人對馬利亞的效忠得以在基督教國各地留傳下來。
母神崇拜仍然流行
《宗教與倫理百科全書》引述聖經學者W·M·拉姆齊的話,說:「在公元第五世紀,以弗所對處女馬利亞的尊崇不過是安納托利亞的母處女異教崇拜的[翻版]而已。」《新編國際新約神學辭典》說:「『真神之母』和『天后』等天主教觀念雖然比新約較遲出現,卻指向遠古得多的東方宗教-歷史根源。……後來人們對馬利亞的尊崇,有許多線索可以追溯至異教的聖母崇拜。」
這些線索繁多而詳盡,絕不可能僅是巧合而已。處女馬利亞和異教女神——例如伊希斯——兩者的母子肖像十分相似,是人無法蓄意忽視的。在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堂裡,數以百計的黑色聖母肖像和聖像均使人不禁想起阿耳忒彌斯的神像。一本天主教著作論及這些黑色聖母像說:「它們看來是把人們對狄安娜[阿耳忒彌斯]……或西貝萊的崇敬轉移到瑪利亞身上的工具。」記念聖母升天日的遊行隊伍也與尊崇西貝萊和阿耳忒彌斯的遊行隊伍相仿。
人授予馬利亞的各種頭銜也使我們想起異教的母神。伊什塔爾被稱為「聖處女」、「母后」以及「垂聽禱告的慈悲之母」。伊希斯和阿斯塔特有「天后」之稱。西貝萊則被譽為「萬福之母」。除了略有不同之外,凡此種種頭銜都對馬利亞適用。
第二次梵蒂岡會議鼓勵人崇拜「萬福瑪利亞」。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便以熱心崇奉馬利亞著稱。他足跡遍天下。每到一地,他從不錯過任何朝覲馬利亞神龕(包括位於波蘭琴斯托霍瓦的黑色聖母像在內)的機會。他曾把全世界交託給馬利亞。無怪《新大英百科全書》在「母神」這個標題下寫道:「這個字詞的應用十分廣泛,從石器時代的維納斯到聖母馬利亞等人物均適用。」
不過,羅馬天主教對馬利亞崇拜並非留傳至我們今日的惟一母神崇拜。奇怪的是,爭取女權運動的人提供大量有關母神崇拜的書刊。她們相信,在這個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裡,婦女一直飽受壓迫,而這種以女性為主的崇拜正好反映出人類渴求一個較為謙讓的世界。她們看來也相信,今日的世界若多點以女性為主,就會成為一個更美好、更和平的地方。
可是,母神崇拜並沒有為上古的世界帶來和平,照樣,今日也不會。除此之外,今日有越來越多的人(事實上,有千百萬與耶和華見證人交往的人)深信馬利亞無法拯救這個地球。雖然如此,他們仍十分尊重她和敬愛她,因為這個生活於第一世紀的忠信婦人曾享有生養耶穌的偉大特權。此外,耶和華見證人也不相信婦女解放運動能夠帶來一個和平的世界,(即使它所提出的若干要求相當合理,)因為耶和華見證人仰望上帝,就是保羅向雅典人和以弗所人宣揚的那位「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上帝」。(使徒行傳17:24;19:11,17,20)這位全能的上帝便是耶和華,他曾應許帶來一個輝煌的新世界,「有義居在其中」。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仰賴他的應許。——彼得後書3:13。
至於聖經對女子在上帝和人面前所處地位的看法,本刊稍後會有所論述。
[第5頁的圖片]
迦南的性愛和戰爭女神亞斯她錄
[第6頁的圖片]
以弗所的生育女神阿耳忒彌斯
[鳴謝]
Musei dei Conservatori, Rome
[第7頁的圖片]
基督教國的「真神之母」
[鳴謝]
Chartres Cathedral, Fr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