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閒話的力量
    警醒!1992年 | 1月8日
    • 閒話的力量

      一個青年女子的自殺轟動了整個寧謐的英國市鎮。甚至令人更為震驚的是,驗屍陪審團作了以下的結論:『她是被無聊的閒話所殺!』顯然,這個青年女子的名字、聲譽,以至她的生命都被鎮上惡毒的閒話所毀。——《謠言與閒話——道聽途說的社會心理學》,拉爾夫·L.羅斯諾與加里·艾倫·法恩合著。

      雖然閒話很少導致這麼可悲的後果,但毫無疑問,它的威力卻相當駭人。一方面,閒談可說是交換有用資料的流行方法;但在另一方面,閒話卻可以促成政府的混亂、家庭的分裂、事業被摧毀等悲劇。

      有人曾把夜間失眠、心絞痛和消化不良歸咎於閒話。毫無疑問,閒話曾為你帶來若干個人的煩惱。事實上,作家威廉·M.瓊斯警告說,在商業世界裡,「你必須接受的一項事實是,當你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便可能有人在背地裡以暗箭傷你。」

      古今中外,傷人的閒話差不多普遍為人所鄙。在美國的塞米諾爾族印第安人當中,「說別人壞話的人」被列為與說謊者和偷竊者同類。在一個西非社會裡,搬弄是非的人有被人割掉舌頭之虞,甚至更糟的是,他們有被處死的危險!的確,古往今來,人曾用盡不同的方法去遏止閒話。

      在15至18世紀期間,英國、德國和後來的美國曾有所謂的水刑凳流行一時。這個方法被用來懲罰說閒話的人,要使他們停止有害的言談。被定罪的人會被縛在椅子上,連人帶椅多次被猛然按入水中。

      雖然水刑凳像手枷、腳枷一類的刑罰一般早已不復存在,但對抗閒話之戰卻一直持續至現代的日子。例如在1960年代期間,美國設立了多個所謂的謠言控制中心去對付一些可能對政府的活動有損的謠言。北愛爾蘭和英國也有類似的機構成立。政府甚至要立法去遏止一些蓄意對若干財政機構造成經濟損害的謠言。

      雖然如此,閒話仍歷變不衰。它依舊朝氣蓬勃、方興未艾。直至目前為止,無論是法律抑或是別的人為方法,均無法消滅閒話的灼人威力。此外,閒話也無處不在,有鄰里間的閒話、辦公室內的閒話、商店裡的閒話、黨派的閒話和家庭圈子裡的閒話。閒話超越一切文化、種族和文明,在社會裡的每一階層均大行其道。一位專家說:「閒話彷彿人呼吸的空氣一般。」他進一步說:『它無疑是人性的一部分。』

      不錯,閒話時常顯示出人性極醜惡的一面——以敗壞別人的名譽、歪曲真理及摧毀別人的一生為樂。不過,閒話並非一定是醜惡的。閒談也有積極的一面。懂得如何在有害和無害的閒話之間劃清界限,便是避免傷人害己的祕訣。

      [第4頁的圖片]

      水刑凳是當地政府用來處罰說閒話的人的方法

      [鳴謝]

      Historical Pictures Service

  • 閒話——何以吸引人?
    警醒!1992年 | 1月8日
    • 閒話——何以吸引人?

      在中文它是閒談;在芬蘭文是尤奧魯(juoru);在意大利文是佩蒂戈萊佐(pettegolézzo);在西班牙文則是奇斯梅(chisme)。不錯,閒話是普世性的。在某些語言中,閒話含有露骨的貶意。在英文,「閒話」(gossip)的基本意思是「閒談」,即以瑣事聊天。

      令人感興趣的是,在英文裡,「閒話」這個字詞也被人視為含有貶意。因此,「閒話」一詞時常與「惡毒的」或「有害的」等形容詞連用。這乃是由於閒談許多時演變成有害或惹起麻煩的言談的緣故。閒話甚至可能演變為公然的毀謗,而毀謗的界說是:「旨在破壞和詆毀別人聲譽的誣告或誤傳。」無怪一句古代的箴言說:「北風生雨,讒謗人的舌頭也生怒容。」——箴言25:23。

      既然閒話能夠造成重大傷害,我們為何仍常常感到閒話無可抗拒、深具吸引力呢?無害和有害的閒話究竟如何劃分?

      閒話——互通消息

      人說閒話的一個基本理由是:人對人感興趣。因此,我們很自然便會談及別人。人類學家馬克斯·格盧克曼曾說:「每一天和每天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說閒話。我想,如果我們將自己如何運用醒著的時間的方式記錄下來,對我們當中有些人來說,說閒話可能排名僅次於『工作』。」

      人若表現節制和仁慈,閒談可以達成交換有益資料的目的,使人得以追上最新的消息。閒談的內容也許僅涉及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諸如誰結了婚、誰懷了孕、誰死了,或者一些並無不良動機的幽默言談。

      可是,許多時閒談卻越出了社會禮儀和高尚品味的範疇。事情給加添了細節、誇大,甚或歪曲了。幽默則旨在侮辱;私事受到侵犯;祕密被人揭露;名譽被破壞或毀去;值得稱讚的事給埋怨嘮叨、吹毛求疵所掩蓋。即使說閒話者並非蓄意予人傷害,對當事人也是於事無補。因此,有害的閒話好比把污泥擲在乾淨的牆上,即使泥沒有黏在牆上,也會留下點點污痕。

      順應環境

      我們很容易便說起閒話來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生性喜歡受別人歡迎。心理學家約翰·薩比尼和莫理·西爾弗寫道:「你或多或少有義務要談話;說閒話便是履行這項義務的一種愉快、容易而且中外通行的方法。」(《日常生活的道德》)是故,至若干程度,閒話有助於與人交談,又是個順應環境的方法。

      難題是,人對於消極的資料往往比積極的資料更感興趣。有些人甚至看來喜歡聽見一些聳人聽聞、傷風敗俗而令他們感到震驚的事。因此,說閒話的確是個出風頭的方法——小道新聞越繪影繪聲或醜惡可恥,就越受人歡迎。人根本很少理會所作的驚人聲稱是否有確實憑據。

      傳播媒介的閒話

      這類閒話針對人類另一個弱點——過度好奇。我們喜愛祕密。我們希望無所不知。甚至早在1730年,本杰明·富蘭克林開始為《賓雪法尼亞州日報》撰寫閒話欄時,他已看出人們甘願為閒話付出金錢。

      傳播媒介的閒話依然健在——而且越來越受歡迎。事實上,歐洲的報攤充斥著各種各類圖文並茂的小報,報導皇室成員、賽車好手和其他國際知名人士的活動。因此一篇報紙文章把閒話稱為一門大生意。

      可是,對別人家內、臥室中和腦海裡的私事表現如此執著的好奇是有益的嗎?閱讀和觀看一些很可能引起不良慾望的資料會有任何好處嗎?顯然,傳播媒介的閒話已使人的好奇心越過了合理的程度。

      「我從葡萄藤聽來的」

      沒有根據的謠言和誤傳也為有害的閒話火上加油。在美國內戰期間,有如葡萄藤般無窮無盡的電報電線把各哨站連貫起來。因此,「葡萄藤」(英文grapevine)遂成了未經證實的消息的象徵,而「我從葡萄藤聽來的」這句話則成了傳播無根據的謠言的流行托辭。

      不幸的是,「葡萄藤」時常結出苦果。謠言曾造成痛苦、死亡和混亂。僅是生意上的損失已難以估計。一個快餐店集團被人謠傳所售的漢堡包裡有蟲,當事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使這項沒有根據的傳聞止息。一間以製造肥皂產品著稱的公司花了多年的時間,也花了數以百萬計的金錢,才把一項謠言遏止。這項謠言聲稱該公司的商徽是撒但的標誌,而且公司本身與鬼魔崇拜有關。

      但閒話的最大受害者乃是個別的人。他們從閒話受到最大的痛苦和傷害。可是,由於荒誕不經的故事往往引人入勝,人們便傾向於不顧事實和後果,肆意傳播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談。

      惡毒的閒話——毀謗

      最具破壞力的閒話——惡毒的閒話或毀謗——通常根源於嫉妒和仇恨。「毀謗者」一詞的希臘字是戴亞布羅斯。在聖經裡,這個字詞被譯作魔鬼。(啟示錄12:9)既然撒但是上帝最大的毀謗者,這個稱號自然再適當不過。有些人像撒但一般懷著惡意談論別人。有時這些人由於感情受創或心懷嫉妒而施行報復。無論如何,這些人為求一己的利益而不惜破壞別人的美名。

      雖然在各種形式的閒話中,惡毒的閒話(毀謗)顯然是最可責的一種,但其實參與任何形式的有害閒話都是不道德和不負責任的。那末,人怎樣才能避免使無害的閒談演變為有害的毀謗呢?

      [第5頁的圖片]

      朋友間的閒談往往只為了交換有用的消息和提供話題

      [第6頁的圖片]

      有害的閒話猶如把污泥擲在乾淨的牆上。即使泥沒有黏在牆上,也會留下點點污痕

      [第7頁的圖片]

      有些人說閒話是要吸引人注意

  • 閒話——怎樣避免害己傷人
    警醒!1992年 | 1月8日
    • 閒話——怎樣避免害己傷人

      只要一天有人存在,世上就會有閒話。即使在聖經所預告的完美新世界裡,閒話很可能也不會銷聲匿跡。a(彼得後書3:13)一般論及舊雨新知的閒談乃是我們與別人溝通和保持正常關係的一個主要方式。

      然而,有害的惡毒閒話或毀謗卻是全無立足之地的!這類言談會傷人損人,也許甚至毀了別人的一生,破壞人際的關係和敗壞人的名聲。你怎樣才能避免越分,以致耽於有害的閒話呢?你可以怎樣保護自己免受其害?聖經曾就這個題目提供若干最佳的勸告。我們且看看其中的一部分。

      保持沉默:曾有人說,「交談是鍛鍊腦筋,但閒談僅是鍛鍊舌頭。」其實,大部分有害的言談所反映的並不一定是惡意,只是人在說話前未經三思而已。有些人大談別人的私事,肆意誇大歪曲而很少想到事情所導致的後果。他們把自己的朋友、配偶以至兒女的缺點向別人披露,卻不察覺這件事可能造成的傷害。

      是故,聖經提出勸告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言10:19)換句話說,要三思而後言。最好先想清楚才談及別人的事。要問問自己:『在這人面前我會說出我打算說的同一番話嗎?所論及的人若是我,我會有什麼感覺?』(馬太福音7:12)詩篇39:1說:「我曾說: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

      誠然,在有些情況下,保持沉默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事。例如,你也許懷疑有人犯了傷害你或你家人的嚴重過犯。你也許沒有什麼證據,但卻認為需要加以處理。那末,你若跟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或有職權處理事情的人談及這事,可說是蓄意毀謗嗎?你若向某個人尋求勸告,可說是搬弄是非嗎?顯然並不是。聖經承認密談是明智之舉。當然,處理這些敏感的情況時,運用良好的判斷力和保持平衡是必需的。——箴言15:22。

      切勿聆聽有害的閒話:若沒有人『大開耳』,人又怎能『大張嘴』呢?經常說愚妄話的人僅是難題的一部分而已,那些樂意聆聽這樣的言談的人也難辭其咎。僅是聆聽便足以表示你的默許,從而促成有害閒話的散播。箴言17:4說:「行惡的,留心聽奸詐之言;說謊的,側耳聽邪惡之語。」

      因此,如果品評人的言談失去了控制,你也許要鼓起勇氣說:『我們改變一下話題吧。』你目前的朋友圈子若無可救藥地喜歡說有害的閒話,你也許需要考慮結識新朋友。聖經說:「往來傳舌的,泄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言20:19)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你自己也會成為別人的話題。

      不要對閒話反應過激:對許多人來說,只要事不關己,他們就樂於說閒話。在另一方面,假設你成為醜惡的謠言或訛傳的受害人。有時你能夠找出謠言的根源,然後冷靜地把事情解決。但你若無法這樣行又如何?

      大發雷霆是於事無補的。事實上,聖經說:「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箴言14:17)因此,所羅門提出勸告說:「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因為你心裡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傳道書7:21,22)閒話乃是人生的現實,你自己也很可能一度積極參與其事。事情真的值得大動肝火嗎?抑或它很可能不久便給人淡忘了?須知「笑有時」,所以何不表現一點幽默感呢?把事情一笑置之乃是止息謠言的良策。——傳道書3:4。

      切勿火上加油:謠言若持續不斷,你不妨問問自己:『事情的起因可能是由於我有給人說閒話的理由嗎?是否由於我的行為、態度有問題,以致給人我做了錯事的印象?』請考慮以下的事例:

      □ 一個女子被同事在背後說她懶惰和不可靠——即使她的工作令人滿意。何以她會有這樣的壞名聲?原因之一是,她那種漫不經心、滿不在乎的態度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懶散。她的打扮也較為隨便,與商界的工作環境殊不配合。最後,她跟別人通私人電話時也缺乏謹慎,大聲說話,以致引起整間辦公室的人的注意。結果便引起了閒話!

      □ 一間商店的店主成了鄰里間的話柄。謠傳他對妻子不忠。這個男子強烈否認。謠言從何而生?因為他向來與女顧客過度熟絡,以致引起了非議。

      □ 一個少女被人指責行為放蕩。有些人說她既用情不專,又服食可卡因。這些謠傳都是虛謊的。不過,她卻跟一些吸毒的人來往,而且在衣著、髮型和打扮方面都趨於極端。

      假如你是惡毒閒話的受害者,考慮一下你自己的行為、對待別人的方式,以至你的衣著打扮是否在某方面助長閒話,也許會有點幫助。可能你僅在生活方式上作點調整便能夠止息謠言。聖經說:「火缺了柴就必熄滅。」(箴言26:20)除此之外,你的行為若接近不當的地步,就必然會有流於犯過的危險,於是謠言就變為事實了。——可參看加拉太書6:7,8;哥林多前書10:12。

      「辦自己的事」

      閒話是必然會有的。可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它可以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僅是聽從以下的明智勸告便可以使你不致為自己和別人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和憂傷:「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賜平安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腓立比書4:8,9。

      不錯,上帝對於我們談及別人的方式深表關注。耶穌基督曾警告說:「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馬太福音12:36,37;可參閱詩篇52:2-5。

      你渴望與別人締結良好的關係嗎?你渴望享有內心的安寧嗎?至為重要的是,你渴望在上帝面前有個清白的地位嗎?若然,就要聽從上帝感示的話語所提出的勸告:「要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帖撒羅尼迦前書4:11)要關心別人,但要以仁慈、尊重的方式如此行。這樣,你就不致說惡毒、有害的閒話了。

      [腳注]

      a 若要獲得進一步的資料,可參看美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所出版的《你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裡》第19章。

      [第9頁的圖片]

      要避開有害的言談

      [第10頁的圖片]

      你的輕率行為有給別人說閒話的理由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