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墳墓洞悉聖經(上冊)
-
-
希臘語「海地斯」 「海地斯」的意思可能指「那個看不見的地方」,這個詞在《希臘語經卷》的早期抄本中出現過10次。(太11:23;16:18;路10:15;16:23;徒2:27,31;啟1:18;6:8;20:13,14)
跟翻譯「希屋爾」的取向一樣,《新世界譯本》漢語版一律把「海地斯」譯做「墳墓」,而其他聖經譯本則譯做「陰間」或「地獄」。《修訂標準譯本》(英語)簡單音譯為「海地斯」,只有在馬太福音16:18譯做「死亡的權勢」,但經文的腳注另一個譯法也是「海地斯的門」。
希臘語《七十子譯本》翻譯《希伯來語經卷》(從創世記到瑪拉基書)時用了「海地斯」一詞73次,其中60次用來翻譯希伯來語sheʼohlʹ(希屋爾)。公元33年五旬節,使徒彼得引用詩篇16:10的話,指出經文怎樣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路加記述彼得的話時就用了希臘語「海地斯」一詞,由此顯示「希屋爾」和「海地斯」是同義詞,指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徒2:25-27,29-32)反過來也一樣,在《希臘語經卷》的現代希伯來語譯本中,有9個都是用「希屋爾」來翻譯啟示錄20:13,14所說的「海地斯」的,而敘利亞語譯本則譯做「希屋爾」的相關詞語Shiul(什烏爾)。
《希臘語經卷》中「海地斯」一詞幾乎都跟死亡有關,這從經文本身或上下文足以見之;其中只有兩節經文是例外,下一段會加以探討。因此,讀者只要看看「海地斯」出現的10節經文,不難看出「海地斯」跟對應詞「希屋爾」是同義的,指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見墓,墓地)
「海地斯」首次出現是在馬太福音11:23。耶穌在地上時曾在迦百農傳道,因此這個城的居民本來十分榮幸,彷彿被「捧到天上去」;可惜他們冥頑不靈,所以耶穌指責他們,說他們必被貶到「墳墓」(海地斯)裡去。路加福音10:15也記述了耶穌的這句話。值得注意的是,約伯記11:7,8曾以類似的方式使用「希屋爾」一詞。
耶穌和會眾被救脫離「海地斯」 馬太福音16:18記載,耶穌說基督徒會眾絕「不能被囚禁在墳墓的門[死亡的權勢,新譯]內」。希西家快要死去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我的日子過了一半,就要走進墳墓的門」。(賽38:10)由此可見,耶穌預告墳墓必被征服,墳墓的「門」必敞開,死人必復活,重獲自由,就像耶穌自己所經歷的一樣。
既然「海地斯」指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因此耶穌被亞利馬太的約瑟埋葬後,可以說就走進「墳墓[海地斯]的門」了。公元33年五旬節,彼得論到基督說:「他必不撇在墳墓裡,他的肉身也必不見朽壞。這位耶穌,上帝已經使他復活了。我們全都是這件事的見證人。」(徒2:25-27,29-32;詩16:10)在彼得的日子,大衛仍然被囚禁(徒2:29)在「墳墓的門內」。(太16:18)可是,天父叫耶穌基督復活時,這道門就向耶穌打開了;耶穌從此獲賜使人復活的權柄(約5:21-30),持有「死亡和墳墓的鑰匙」。(啟1:17,18)
毫無疑問,聖經中的「海地斯」絕不是異教希臘神話所說的「不見天日的陰曹地府」,因為在神話所說的陰間裡,死人是沒有希望復活的。
用做比喻 啟示錄6:8用象徵的文字形容墳墓(海地斯),說墳墓緊緊跟隨著一匹蒼白的馬,騎馬的名叫「死亡」,要接收所有被戰爭、糧荒、惡疾和野獸殺害的人。啟示錄20:13,14除了提到死亡和墳墓(人在地裡 的共同葬身之處)之外,還特別提到海(即命喪大海的人的葬身之所)也要交出其中的死人。經文這樣說,目的是要強調海、死亡和墳墓裡的所有 死者都必獲釋。接下來,死亡和墳墓(但不包括海)都必摔到「火湖裡去」,即「第二種死亡」,意思是說死亡和墳墓都「死去」,不復存在了。在耶穌基督統治大地的一千年裡,隨著死人陸續復活,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希屋爾」或「海地斯」)終必空無一物,永遠消逝,因亞當而來的死亡也從此絕跡了。
路加福音16:22-26中關於「富翁」和「拉撒路」的記載也提到墳墓(海地斯)。從整段經文所用的措辭,以及上文談過的經文來看,路加的這個記載顯然是個比喻,是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事實上,比喻說「富翁」被「埋葬」在「海地斯」裡,又一次表明「海地斯」指的是墳墓,是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見欣嫩谷;塔塔魯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