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圭亞那2005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
租用禮堂和「樓底屋」
自從傳道工作在圭亞那展開以來,找個適當的崇拜處所一直相當困難。早在1913年,喬治敦的幾個弟兄在薩默塞特樓租了一個房間做聚會所,留在那裡達45年之久。到1970年,只有兩群會眾有自己的王國聚會所——喬治敦的查爾斯敦會眾和伯比斯的帕爾邁拉會眾。可是在此之前三年,圭亞那的傳道員數目已越過了1000人的大關。大部分會眾都在租來的地方聚集,情況時常不太理想。
例如在50年代後期,位於德梅拉拉河的維斯馬會眾人數漸增,弟兄不得不設法找個適合的地方作聚會所。他們原本所用的地方稱為島嶼堂。他們在週中舉行傳道訓練班和傳道工作聚會,星期日晚上舉行公眾演講聚會和《守望台》研究班。但每次舉行聚會,弟兄都得花不少時間精神把各事安排妥當。首先弟兄要乘小船渡過德梅拉拉河,從馬更些到維斯馬去。一個弟兄拿著一箱雜誌,另一個弟兄拿著一箱書,第三個弟兄則攜帶各種表格和捐獻箱。當然,這些工夫都得在聚會開始前就做妥。聚會結束後,弟兄們又得收拾所有東西乘船過河。
聚會也在所謂的「樓底屋」裡舉行。為了避免被水淹沒,圭亞那的房屋通常建在木柱或水泥柱上,高高遠離地面,因此屋下的空間可供舉行會眾聚會之用。可是在圭亞那,許多人認為一個宗教如果沒有能力找個適當地方舉行聚會,就一定不蒙上帝悅納了。
不但如此,在「樓底屋」舉行聚會有時會受到打擾,破壞了聚會應有的莊嚴。例如有一次,一隻雞被狗追趕,飛進聚會的地方,停在一個六歲女孩的頭上。女孩嚇得高聲尖叫,令人人都吃了一驚。這件事雖令弟兄們忍不住發笑,卻清楚表明會眾實在需要有個好一點的聚會所。值得考慮的另一點是,在「樓底屋」舉行聚會,很難吸引感興趣的人來參加。
興建王國聚會所
弗雷德里克·麥卡曼回憶說:「我跟查里蒂會眾共事了32年,這期間我們租用過五個不同的『樓底屋』。由於樓板很低,我們要留意避免使頭撞到上面的木梁。有一次一個姊妹錯估了一條木梁的高度,結果她孩子的頭就撞到木梁了。後來她把事情告訴她那不信的父親。她的父母認為,會眾實在需要有自己的崇拜處所。後來,她母親捐出一塊地給會眾,她父親則答應支付興建王國聚會所的費用。這件事真的實現了。到目前為止,原本的王國聚會所已擴建過好幾次,現在仍然是社區中正確崇拜的中心。當地的分區也在這裡舉行大會。」
在早期的日子,王國聚會所要花許多個月的時間才能建成。埃克爾斯的聚會所就是這樣。當時在埃克爾斯會眾做長老的舍洛克·帕哈蘭回憶說:「我們借一所學校舉行聚會。我們深知,如果會眾有自己的王國聚會所,一定能吸引更多人來參加聚會。但是埃克爾斯的傳道員寥寥可數,而且都很窮。即使這樣,他們卻通過決議要興建一棟聚會所。我設法在當地找塊適合的地皮,卻徒勞無功。
「與此同時,喬治敦的弟兄借給我們兩個模子,並且教我們怎樣造混凝土塊。起初我們花了幾小時才製成12塊,但熟能生巧,我們的效率大有改善,姊妹們尤其熟練。另一個難題是,當時水泥是配給的。我必須申請才能買到有限的數量。為了確保得到我們的配額,我清早就到碼頭去排隊。然後我得找一輛去埃克爾斯的貨車,而且貨車要夠大才行。每次耶和華都幫助我們,但我們仍然沒有地。」
舍洛克繼續說:「1972年,我和朱麗葉到加拿大度假,順便探訪我的外甥。他並不是見證人。他提及自己在埃克爾斯有兩塊地,請親戚代他照顧,但親戚卻沒有忠於所託。他問我是否可以幫忙。我說我很樂意幫他一把,同時提及我其實很想在埃克爾斯找塊地皮興建王國聚會所。他立即說我可以隨便選其中一塊。
「在興建期間,我們見到進一步的證據,顯示耶和華的確支持我們。當時除了水泥之外,其他許多建築材料也很短缺,但我們總有辦法找著代用品,使工程能夠完成。很多弟兄都沒有所需的技能,因此我們要很仔細編排時間,好有足夠的志願工人在場地工作。我的小貨車來回接送弟兄,走了幾百里路。王國聚會所終於落成,我們甚至請來中央長老團的一位成員,卡爾·克賴恩弟兄,發表呈獻演講。我們感到多麼榮幸!」
速建的王國聚會所
直到1995年,圭亞那還有一半以上的會眾在租來的地方或「樓底屋」舉行聚會。因此,分部設立了一個全國性的建築委員會去應付這項需要。同年10月,弟兄們在喬治敦以東約50公里、位於馬艾科尼河岸上的馬艾科尼,蓋了第一棟速建的王國聚會所。弟兄告訴一個鄰人,耶和華見證人打算利用四個週末把一棟王國聚會所蓋好,那人說:「如果你說的是個雞棚,那還有可能;如果是一棟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根本就不可能。」很快地,這人就改變了他的想法。
圭亞那的種族關係有時相當緊張,王國聚會所的工程向所有人表明,耶和華見證人不論屬於什麼種族或國籍,都能夠精誠團結、同心同德。一個老婦人目睹馬艾科尼的工程進行,驚訝地對一個分區監督說:「我留意到有六個不同種族的人,在一起工作呢!」
-
-
圭亞那2005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
[第194頁的圖片]
圭亞那奧里拉鎮的王國聚會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