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之路何處尋警醒!2018年 | 第1期
-
-
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何處尋
你是個幸福的人嗎?如果是,那麼令你感到幸福的是什麼?家庭?工作?還是信仰?或者你還在等待幸福的到來,比如期待完成學業,找到好工作,或者買一款新車。
很多人在達到某個目標或得到想要的東西後,都會感到快樂。但是,這種感覺會持續多久呢?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快樂通常很短暫。
真正的幸福是一種持續的狀態。幸福的程度各有不同,可能是大致滿意,也可能是深感滿足。不管怎樣,感到幸福的人自然會期待這種幸福持續下去。
既然幸福是一種持續的狀態,那麼它就不取決於你得到了什麼,而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生活。如果你心裡想:「等到……的時候,我才會幸福」,那麼你就會錯過很多幸福。
其實,擁有幸福和保持健康有相似之處。想要保持健康,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留意飲食,經常運動等。同樣,想要擁有幸福,也需要有良好的人生準則。
我們需要按照哪些準則、培養什麼品格才能踏上幸福之路呢?以下是幾個重要的方面:
知足和慷慨
保持身心健康
愛
寬恕
找到人生意義
懷有希望
一本著名的智慧之書說:「行為純全……的人多麼有福。」(詩篇119:1)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個有福的人呢?
-
-
知足和慷慨警醒!2018年 | 第1期
-
-
幸福之路
知足和慷慨
你是不是常聽人說,幸福和成功取決於財富呢?很多人都受到這個觀點影響,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拼命地賺錢。但是,財富真的可以帶來長久的幸福嗎?讓我們來看看相關資料怎麼說。
《幸福學期刊》(英語)的一篇文章說:「當人的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額外的收入對提高人的幸福感幫助有限。」看來,幸福的關鍵不在於財富本身。《心理觀察》(英語)指出:「一心追求[財富],讓人不幸福。」這樣的觀點正好印證了聖經的說法。在差不多兩千年前,聖經就記下了這樣一句話:「貪財是一切禍害的根源,有些人一心貪財,就……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得遍體鱗傷。」(提摩太前書6:9,10)那麼,過度看重財富會帶來哪些痛苦呢?
因擔心失去財物而無法安睡 「當僕役的不管吃多吃少,都睡得香甜;富有人的豐裕財產,卻不容他安睡。」(傳道書5:12)
因財富沒有帶來預期的幸福感而失望 追求財富的慾望其實是無法滿足的。人如果期待財富會給自己帶來幸福,就會很容易感到失望。「貪愛銀子的人,有了銀子也不滿足;貪愛錢財的人,收入再多也不知足。」(傳道書5:10)貪財可能會讓人忽視一些重要的事,比如陪伴家人、朋友或崇拜上帝,而這些事才真正讓人感到幸福。
因貨幣貶值或投資失敗而感到沮喪 「不要勞碌追逐財富,別再倚仗自己聰明。你的眼睛為什麼瞥視虛無的財富?財富必長出翅膀,如鷹向天飛走。」(箴言23:4,5)
什麼樣的人會感到幸福?
知足的人 「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走什麼。所以,只要有衣有食,就該知足。」(提摩太前書6:7,8)人懂得知足就不會抱怨,也不會心懷嫉妒。他們不會總想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因而少了許多憂慮和壓力。
慷慨的人 「施與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慷慨的人會感到幸福。他們會因幫助別人而感到快樂,就算能做的不多,也照樣樂在其中。他們會得到愛和尊重,也會找到願意慷慨回報他們的真朋友。(路加福音6:38)這些都是用錢買不到的!
不崇尚物質的人 「只吃一盤素菜而彼此相愛,勝過吃一頭肥牛而互相憎恨。」(箴言15:17)經文的要點是什麼呢?與他人保持友好的關係比獲得物質財富更有價值。愛別人才是帶來幸福的關鍵。後面的文章會再談談這點。
南美洲有一位女子叫薩比娜,她就親身體會到聖經原則的益處。薩比娜被丈夫拋棄了,她必須拼盡全力才能養活兩個女兒。薩比娜打兩份工,每天早上四點就要起來。儘管非常疲憊,她仍決心學習聖經。後來怎麼樣了呢?
薩比娜的經濟問題沒有奇跡般地消失,但她卻學會用積極的觀點看待生活。薩比娜的屬靈需要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幸福。(馬太福音5:3)她也在信徒中找到了真朋友。薩比娜還把自己學到的跟別人分享,因此體會到施與的快樂。
聖經說:「有智慧的行為自然顯出正義。」(馬太福音11:19)事實上,知足、慷慨、不崇尚物質都是有智慧的表現。這樣的人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
-
保持身心健康警醒!2018年 | 第1期
-
-
幸福之路
保持身心健康
人的生活會因長期患病或身體殘疾而大受影響。一位叫烏爾夫的男子曾經身體健康,充滿活力,後來卻不幸癱瘓了。他說:「我變得非常沮喪,失去了勇氣和力量……我感到十分絕望。」
烏爾夫的經歷表明,我們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健康。那麼,當面對嚴重的疾病時,我們就一定不幸福了嗎?當然不是!稍後我們會再談談這點。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方法降低患病的風險。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有益健康的原則。
「凡事有節制」 (提摩太前書3:2,11)經常暴飲暴食對健康十分有害,也會浪費很多錢。聖經說:「不要縱酒,不可貪肉。醉酒貪食的,終必貧窮」。(箴言23:20,21)
除去惡習 聖經勸勉我們要「潔淨自己,除去各樣玷污身體和心靈的事物」。(哥林多後書7:1)咀嚼煙草、吸煙、酗酒和濫用藥物都會「玷污身體」。就拿吸煙來說,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指出,吸煙會引起疾病,甚至致殘;幾乎所有器官都會因吸煙而受到損害。
珍愛生命 聖經說:「我們活著、行動、存在,都有賴於他[上帝]」。(使徒行傳17:28)我們如果感激上帝賜給我們生命,那麼無論工作、駕駛,還是選擇娛樂,都會避免不必要的冒險。一時疏忽或追求刺激可能會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
控制消極情緒 人的情緒和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要盡量避免過度憂慮、憤怒、嫉妒等消極情緒。聖經說:「總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然有明天的憂慮。」「你要壓抑怒氣,離棄烈怒」。(馬太福音6:34;詩篇37:8)
思想積極 聖經說「心裡平靜是肉體的生命」「喜樂的心是治病良藥」。(箴言14:30;17:22)這些建議符合科學,非常有效。一位蘇格蘭的醫生說:「跟總是不開心的人相比,經常開心的人患病的可能性會低得多。」
重新振作 像之前提到的烏爾夫一樣,我們也許不得不長期忍受逆境,但我們卻可以尋找方法、積極應對。一蹶不振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聖經說:「你在苦難的日子氣餒嗎?那麼你的力量就微弱。」(箴言24:10)
有些人也許最初感到絕望,之後卻恢復過來。他們選擇積極應對,不斷尋找辦法,努力適應生活。烏爾夫就是這樣的人。通過禱告和沉思聖經的良言,他沒有陷在自己的困境中,反而看到了生活積極的一面。此外,就像許多經歷過重大難題的人一樣,烏爾夫更懂得憐憫,也更能夠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這也推動他跟別人分享聖經中令人安慰的好消息。
一位叫史蒂夫的男子也遇到過嚴重的難題。他15歲時經歷了一場事故,結果頸部以下都癱瘓了。18歲時,他的雙臂恢復了功能,之後他上了大學。但是他卻開始酗酒、濫用藥物,過性不道德的生活。不過後來,他的生活發生了轉變——他開始學習聖經。聖經真理幫助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並且幫助他除去了惡習。他說:「纏擾我很久的空虛感終於不在了,現在我的生活充滿安寧、幸福和滿足。」
史蒂夫和烏爾夫的經歷,讓我們想到聖經中的一句話:「耶和華的律法完美,使人重獲生機……耶和華的命令正直,使人心裡歡喜;耶和華的誡命潔淨,令人眼睛明亮。」(詩篇19:7,8)
-
-
愛警醒!2018年 | 第1期
-
-
幸福之路
愛
人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友誼、婚姻和家庭。愛無疑是心理健康和幸福快樂的基礎。那麼,愛到底是什麼呢?
許多人馬上想到的是愛情。愛情的確很重要,不過這裡所說的是一種更高境界的愛。這種愛會讓人真摯地關心他人,甚至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愛以崇高的原則為基礎,同時又不是冷冰冰的。
讓我們看看一段描述愛的優美文字:「愛是長久忍耐、和藹仁慈的。愛不嫉妒,不吹噓,不自大,不罔顧規矩,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輕易動怒,不計較別人所加的傷害,不因不義而歡喜,只因真理而高興。愛能凡事包容……凡事希望,凡事忍耐。愛是永恆的。」(哥林多前書13:4-8)
這種愛「是永恆的」,絕不會消逝,反而會越來越強烈。它「能完美地維繫團結」,因為愛是長久忍耐、和藹仁慈、樂於寬恕的。(歌羅西書3:14)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彼此間難免發生摩擦,但是這種愛能鞏固人際關係,讓人感到幸福。下面讓我們看看,愛如何在婚姻關係中發揮作用。
「完美地維繫團結」
關於婚姻,耶穌基督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原則。比如,他說過:「人要離開父母,從此與妻子廝守,二人合為一體……上帝使他們同負一軛,人就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5,6)從這節經文中,我們學到至少兩個重要的原則。
「二人合為一體」 婚姻是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結合。愛可以保護婚姻,避免婚外情,防止人跟配偶以外的人「合為一體」。(哥林多前書6:16;希伯來書13:4)對配偶不忠會大大破壞彼此間的信任,導致婚姻破裂。另外,對孩子來說,他們會受到更嚴重的感情創傷。孩子可能會覺得沒有人疼愛自己,缺乏安全感甚至心懷怨恨。
「上帝使他們同負一軛」 婚姻也是神聖的結合。夫妻承認這點,就會努力鞏固婚姻關係,不會試圖通過離婚去解決問題。他們的愛是牢固而堅韌的。這種愛可以幫助夫妻「凡事包容」,克服各種困難,享有幸福和睦的婚姻生活。
父母彼此表現無私的愛,能讓孩子終身受益。一位叫杰西卡的年輕女子說:「我的父母真心相愛,互相尊重。我看到媽媽非常尊重爸爸,就很想向她學習。」
愛是上帝的首要特質。聖經說:「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4:8)正因為如此,耶和華是「快樂的上帝」。(提摩太前書1:11)如果我們努力學習上帝的美好特質,尤其是愛,我們也會幸福快樂。以弗所書5:1,2鼓勵我們:「你們既然是蒙愛的兒女,就要效法上帝,總要憑愛心行事。」
-
-
寬恕警醒!2018年 | 第1期
-
-
幸福之路
寬恕
「我從小聽著辱罵和吼叫長大,很難學會寬恕。」一位名叫帕特里夏的女子說,「長大後,只要別人冒犯我,我就會耿耿於懷,難以入睡。」的確,如果生活充滿怒氣和怨恨,人就很難擁有幸福和健康。研究表明,不願寬恕的人會:
因發怒和抱怨破壞人際關係,導致與人疏遠,感到孤獨
變得易怒,焦慮,甚至極度抑鬱
盯著小小的錯誤不放,不能享受生活
內心糾結、感到自責
感到壓力倍增,有更大的患病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和頭痛等a
寬恕是什麼?寬恕意味著原諒犯錯的人,不再憤恨或心存報復。寬恕並不是縱容過犯,輕視問題的嚴重性,或假裝事情沒發生。相反,選擇寬恕是一個人經過仔細思考後做出的決定,反映出他願意與對方享有和睦的關係,是一種愛的表現。
懂得寬恕也反映出一個人明白事理。樂於寬恕的人明白,所有人都不完美,都會在言語或行為上犯錯。(羅馬書3:23)聖經也教導人這樣的智慧:「無論誰有理由對人不滿,都要繼續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寬恕。」(歌羅西書3:13)
寬恕是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愛可以「完美地維繫團結」。(歌羅西書3:14)梅奧醫學中心的網站指出,寬恕有利於:
改善人際關係,幫助人對犯錯的人表現出理解和同情
保持心理健康,內心安寧
減輕焦慮和壓力,消除敵意
緩解抑鬱
寬恕自己 《殘障與康復》期刊(英語)指出,寬恕自己往往是「最難做到的」,然而也是「對[身心]健康最重要的」。什麼有助於寬恕自己呢?
不要追求完美,要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傳道書7:20)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要對自己有耐心,一些缺點或壞習慣可能不會一下子改掉。(以弗所書4:23,24)
跟那些能鼓勵你的人來往,他們態度積極、待人友善,同時也敢於對你說實話。(箴言13:20)
如果你傷害了對方,就要敢於承認並盡快道歉。你促進和睦,內心就會感到安寧。(馬太福音5:23,24)
聖經原則真的很實用!
上文提到的帕特里夏在學習聖經後,學會了寬恕。她說:「懷怒不消其實是毒害自己,我終於從中解脫出來了。我不再為此感到痛苦,也不再讓別人痛苦。學習聖經讓我確信,上帝很愛我們,想把最好的給我們。」
一位叫羅恩的男子說:「我不能控制別人的思想和行為,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我開始意識到,人不可能在心懷怨恨的同時享有安寧,就像人不能同時身處地球的南北兩極。如果你想站在安寧的一邊,就要遠離怨恨。現在,我感到內心安寧。」
a 資料來源: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和約翰·霍普金斯國際醫院網站(英語);《社會精神病學及精神病流行病學》期刊(英語)
-
-
找到人生意義警醒!2018年 | 第1期
-
-
幸福之路
找到人生意義
人類在許多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寫作、繪畫、發明創造,還會思考與生命有關的重大問題,比如:宇宙如何產生?我們從哪裡來?人生有什麼意義?未來會怎樣?
有些人覺得這些問題太深奧,就放棄尋找答案;也有人覺得這樣的問題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認為生命的產生是一種巧合,是隨機進化來的。歷史和生物學教授威廉·普羅文說:「上帝並不存在,生命也毫無意義。」他還說:「倫理道德沒有絕對的標準,生命也沒有終極的意義。」
然而有些人的觀點卻不同,他們看出宇宙由精妙的法則所支配。自然界的設計令他們驚嘆,人類也模仿這些設計進行發明創造。周圍的萬物都是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一切不是巧合,一定有一位充滿智慧的設計者。
這個觀點也啟發了一些支持進化論的人,他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相信的事。請看以下例子。
神經外科醫生,阿列克謝·馬爾諾夫 他說:「我所接受的教育主張無神論和進化論,大家認為相信上帝是很無知的。」然而在1990年,他的想法改變了。
「我總是努力探求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大腦這個令人驚嘆的器官被視為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結構。但是人死後,這個精妙的器官就沒用了。難道大腦的存在,只是為了讓人在短暫的幾十年裡學學知識和技術嗎?這既不合理,也沒有意義。我開始思考:我們到底為什麼活在世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仔細思考後,我看出一定有一位造物主存在。」
阿列克謝開始通過聖經尋找人生意義。他的妻子是一位主張無神論的醫生。後來,她也開始學習聖經。雖然她最初學習的目的是想證明丈夫是錯的,但現在他們兩人都堅信上帝的存在,也從聖經中找到了人生意義。
等離子領域博士,尹華碧 她多年研究等離子體物理。等離子被視為物質存在的第四種狀態。等離子(例如太陽中的等離子)大部分由電子和正離子組成。
「觀察大自然時,科學家總能發現高度的秩序性。這種秩序由精妙的法則支配。這些法則來自哪裡呢?做飯的火都需要人小心控制,那麼太陽這樣的火球就更需要控制了。誰來控制太陽呢?後來我看出,聖經的第一句話就道出了最合理的答案:『最初,上帝創造了天地。』」(創世記1:1)
的確,科學已經解答了很多「是什麼」的問題。比如腦細胞的運作方式是什麼?太陽發出光和熱的過程是什麼?但聖經卻能回答更重要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的問題,就像阿列克謝和尹華碧曾疑惑的一樣。比如宇宙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有宇宙法則?我們為什麼活在世上?
關於地球為什麼存在,聖經以賽亞書45:18說:「[上帝]創造大地,不是徒勞的;他塑造大地,是要給人居住。」上帝創造地球有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關係到我們的未來。下文會談談這點。
-
-
懷有希望警醒!2018年 | 第1期
-
-
幸福之路
懷有希望
「我對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使你們有前途有希望。」——耶利米書29:11
「希望是信仰的基礎,」《焦慮時代的希望》(英語)一書說,「希望是無助、孤獨和恐懼最好的解藥。」
聖經也表明希望對人類來說必不可少;但聖經也提醒我們不要把希望寄託在錯誤的對象上。詩篇146:3說:「你們不要信賴權貴,不要倚靠世人,他們不能拯救你們。」與其把希望寄託在人的身上,不如信賴我們的造物主,因為只有他才能兌現自己的一切承諾。那麼他給了我們什麼承諾呢?
惡人將不復存在,正義的人得享永遠的和平安寧:「還有片刻,惡人就不再存在……謙和的人必得著大地,大享平安,滿心喜樂。」「義人必得著大地,永遠在地上安居。」(詩篇37:10,11,29)
戰爭會永遠消失:「耶和華……平息戰爭,直到地極;他折弓斷矛,燒毀戰車。」(詩篇46:8,9)
疾病、痛苦、死亡將會絕跡:「上帝要擦去他們的所有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啟示錄21:4)
人人豐衣足食:「地上必五穀豐登,山頂必出產豐盈。」(詩篇72:16)
全世界將由一個賢明的政府(基督的王國)管理:「統治權、尊嚴、王國都賜給了他[耶穌基督],要各民族、國家、語言的人都事奉他。他的統治權是萬世長存的統治權,不會消逝;他的王國也不會滅亡。」(但以理書7:14)
為什麼我們能相信這些承諾呢?因為耶穌已經充分證明他能不負上帝所托,勝任王國的君王。他在地上時治好身患惡疾的人、餵飽飢餓貧窮的人,甚至復活了已經去世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偉大的導師。如果人們遵守他所教的原則,就不會再製造禍患,反而能永遠團結和睦地生活。值得留意的是,耶穌也早已預告,在美好的日子來到之前會發生什麼事。
黎明前的黑暗
耶穌預告,這個邪惡的制度結束前,世界不會呈現一片和平安寧的景象。恰恰相反,全世界會接二連三地發生許多痛苦的事。「這個制度的末期」會有戰爭、饑荒、瘟疫和地震。(馬太福音24:3,7;路加福音21:10,11;啟示錄6:3-8)耶穌也說:「因為不法的事增加,大多數人的愛都會冷淡下來。」(馬太福音24:12)
聖經的另一卷書也詳細預告了人情的冷淡。提摩太後書3:1-5說,在「最後的日子」人們會自私自利、貪愛錢財、貪圖享樂,也會態度傲慢、性情凶悍、缺乏自制。家人之間親情淡薄,許多孩子變得叛逆,連信奉宗教的人也往往流於形式,沒有真正行善。
現在的世界情況與上述預言十分吻合,這說明痛苦的黑暗時期馬上就要走到盡頭了。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嶄新的黎明,是上帝王國統治下的新世界。關於這件事,耶穌給了我們一個振奮人心的保證:「這王國的好消息會傳遍普天下,對所有國族作見證;到時終結就會來到。」(馬太福音24:14)
王國的好消息給惡人敲響警鐘,為正義的人帶來希望。我們大有理由相信,上帝承諾的福分近在眼前了。關於上帝所賜的福分,你想了解更多嗎?請看看雜誌封底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