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無家可歸問題的根源何在?
    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屢次無處安身

      薩布麗娜a是一個單親母親,住在紐約市哈林一個貧民區裡。高中一年級後她就輟學了。薩布麗娜和孩子們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裡,三個兒子分別有十個月、三歲和十歲大,四個人就擠在一套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裡。政府給長期無處安身的人提供這樣的住所。

      十年前薩布麗娜從她媽媽家裡搬了出來。從那時起她曾跟男朋友一起住過,也在朋友和親戚家呆過,實在無計可施時就求助於政府寄宿屋。薩布麗娜說:「我偶爾做些工作,通常是靠幫人編頭髮掙錢,主要還是靠公共救濟金過活。」

      但正如《家長》雜誌(英語)所說,荒謬的是,當薩布麗娜在一家酒店找到一份體面的領班工作時,問題就來了。她從工作所掙的錢使她失去了領取公共救濟金的資格,可是薪水又不夠維持住房、食物、衣服、交通和照顧孩子的開銷。既然她交不出房租,房東就要把她趕出去。最後,她辭去了工作,找了個地方暫時棲身,直到搬進現在的公寓。

      薩布麗娜說:「真是難為了孩子們,我的大兒子已經上過三所學校,他本該讀五年級了,但卻留了一級……因為我們總是搬來搬去的。」現在薩布麗娜正等著她申請的社會福利房屋批下來。

      對於那些根本無處可去的人來說,薩布麗娜似乎已經很幸運了。然而,並非所有無家可歸者都認為寄宿屋是個安樂窩。根據波蘭社區援助委員會,有些人「害怕寄宿屋裡的規章限制」而拒絕接受援助。舉例來說,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的寄宿屋要求住戶必須工作,而且要戒酒戒毒,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遵守這些規條的。因此,視乎一年中的不同時間,無家可歸者或許會睡在火車站、樓梯間、地下室,還有公園的長椅上、大橋下,以及工業區的某些位置。類似場景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

      一本討論無家可歸問題的書,列舉了在波蘭導致人無家可歸的多個因素,包括:失業、欠債和家庭問題。年紀老邁者、殘疾人和感染了愛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人都缺乏合適的住房。許多無家可歸者都有精神和身體上的問題,或者是癮君子,特別是酒癮。絕大部分無家可歸的婦女要麼是離開或者逃離了丈夫,要麼是被趕出了家門,要麼曾經賣淫。看來每一個無家可歸者都有一段悲慘的經歷。

      際遇的受害者

      社會經濟學家基坦尼斯瓦娃·戈林諾斯卡說:「在這裡[波蘭],沒有人真正是自願選擇無家可歸的。……但是生活中太多的挫敗叫人精神崩潰,喪失了生存的意志。」看來,人若因為種種原因無力解決問題,就會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境地。比方說,有些人剛從監獄釋放出來,卻發現自己的家已被人毀壞了。另一些則被人從家裡趕了出來。還有許多人在自然災害之後痛失家園。b

      一項研究發現,在波蘭,近半數接受調查的無家可歸者都曾有過一個家,雖然常有家庭難題,但都曾與配偶同住一個屋簷下。大多數人是被趕出家門的,或因為實在呆不下去而被迫出走的;只有百分之14的人是自願離家的。

      有些人在寄宿屋住上一段時間之後,能夠再次自給自足,找到自己的住處。對於其他人來說,問題就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了。這可能是因為精神或身體方面的疾病,酗酒,吸毒,缺乏工作的動力,不良工作習慣,缺乏足夠教育,或者是兼具以上幾種因素,到最後他們就成了長期無家可歸的人。在美國,大約百分之30的無家可歸者在「無家可歸者收納系統」裡出出入入。所謂「無家可歸者收納系統」,是一家非營利機構對那些包括寄宿屋和醫院在內的設施的稱呼,遺憾的是該系統也包括了監獄。據說,用來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國家資源,有多達百分之90被那些長期依賴該系統的人消耗掉。

  • 無家可歸問題的根源何在?
    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窮得要命

      在印度,數以百萬計的人流落街頭。據估計,單在孟買就有25萬人在街上過夜。他們惟一的棲身之所是這樣的:靠著牆腳,用幾根竹棍支起一塊油布充當屋頂。為什麼他們寧可在城裡露宿,也不肯到市郊便宜的房子裡住呢?一個原因是,他們只能在城裡找到工作,比如做小買賣、擺攤子、拉車、拾荒等。《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各種對策》指出:「說到底,由於他們很窮,所以顧了吃就顧不了住。」

      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約有2300個男女孩童露宿在帕爾克火車站。晚上,他們在月台上睡覺,有的用爛毯子當床鋪,有的用紙箱當臥房。他們大多失業,很久找不到工作。約翰內斯堡還有幾千人處境相同,既沒有廁所,也沒有水電。由於生活環境惡劣,他們很容易患上流行病。

      世上不止這兩個地方有無家可歸的人。為什麼他們落得這個地步?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窮得要命。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