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家可歸——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
無家可歸——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警醒!》波蘭撰稿員來稿
「臭烘烘、髒兮兮的酒鬼,沒有財產,沒有身份,一無所有!」這句話真是令聞者不安。但在波蘭琴斯托霍瓦市,一群致力於幫助流浪者的志願人員說,這種成見正是大多數人對於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的人的看法。
幾年前,《經濟學家》週刊(英語)報導,數以千計的街頭流浪兒,居住在蒙古烏蘭巴托市街道的地面之下,就是臭氣熏天的排污管道裡,或那些通向城市供暖系統的通道裡。上述雜誌指出,對於這些流浪兒的悲慘境況,許多蒙古人雖然大感震驚,卻認為這種情況所以出現,是「因為流浪兒的父母太懶了,疏於照顧孩子」。
在世界的另一端,街頭流浪兒慘遭殺害。兇手竟是一些所謂的行刑隊,他們自稱以維護治安為己任。為什麼?一份聯合國的刊物解釋說:「在拉丁美洲,許多司法人員、警察、媒體人士、商界人士和一般大眾都認為,街頭流浪兒對文明社會構成了道德威脅。」同一份刊物指出:「據報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平均每天就有三個流浪兒慘遭殺害。」
在琴斯托霍瓦市,致力於幫助流浪者的志願人員創建了一個網站,網上說:「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會引起我們的恐懼和不安,但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會因為飢餓而痛苦。他們人數眾多,而又急需幫助。」該網站又說:「我們希望有人能伸出援手,幫助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到底他們需要什麼,而他們的需要又有多大呢?
[第2,3頁的圖片]
在這個下水道入口下面住著一群流浪兒
[鳴謝]
Jacob Ehrbahn/Morgenavisen Jyllands-Posten
-
-
無家可歸問題的根源何在?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
無家可歸問題的根源何在?
聯合國報告:「全世界共有超過一億人無家可歸」。如果數據準確,那麼大約每六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連片瓦遮頂也沒有!不過,問題的嚴重程度很難精確估量。為什麼呢?
世界各地的人對於無家可歸所下的定義大相徑庭。研究這一問題的人所下的定義會受他們採納的方法和追求的目標所影響,他們採用的定義反過來又會影響他們公布的數據。所以,要想確知問題的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
聯合國人居中心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各種對策》。該書將無家可歸定義為「缺乏適當住房。凡是那些住屋環境低於社會一般居住條件的人」,均屬無家可歸者之列。有些流離失所的人住在大街上或者荒廢棄置的建築物內,另一些則可能棲身在慈善機構提供的宿舍裡,還有些人則跟朋友暫時擠一擠。總之,這本書說:「如果某些人被歸類為無家可歸者,我們就該為這些境遇堪憐的受害者做些事情。」
據估計,在擁有大約4000萬人口的波蘭,多達30萬人無家可歸。沒人知道他們的準確數目,因為他們沒有在任何固定的地點登記,他們總是不斷地遷徙。有些人認為,真實的數字可能接近50萬。
無家可歸者比比皆是,或許你就認識這樣的人。無家可歸的苦況引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合適的住所?他們如何維持生計呢?誰在幫助他們?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前途如何?
屢次無處安身
薩布麗娜a是一個單親母親,住在紐約市哈林一個貧民區裡。高中一年級後她就輟學了。薩布麗娜和孩子們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裡,三個兒子分別有十個月、三歲和十歲大,四個人就擠在一套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裡。政府給長期無處安身的人提供這樣的住所。
十年前薩布麗娜從她媽媽家裡搬了出來。從那時起她曾跟男朋友一起住過,也在朋友和親戚家呆過,實在無計可施時就求助於政府寄宿屋。薩布麗娜說:「我偶爾做些工作,通常是靠幫人編頭髮掙錢,主要還是靠公共救濟金過活。」
但正如《家長》雜誌(英語)所說,荒謬的是,當薩布麗娜在一家酒店找到一份體面的領班工作時,問題就來了。她從工作所掙的錢使她失去了領取公共救濟金的資格,可是薪水又不夠維持住房、食物、衣服、交通和照顧孩子的開銷。既然她交不出房租,房東就要把她趕出去。最後,她辭去了工作,找了個地方暫時棲身,直到搬進現在的公寓。
薩布麗娜說:「真是難為了孩子們,我的大兒子已經上過三所學校,他本該讀五年級了,但卻留了一級……因為我們總是搬來搬去的。」現在薩布麗娜正等著她申請的社會福利房屋批下來。
對於那些根本無處可去的人來說,薩布麗娜似乎已經很幸運了。然而,並非所有無家可歸者都認為寄宿屋是個安樂窩。根據波蘭社區援助委員會,有些人「害怕寄宿屋裡的規章限制」而拒絕接受援助。舉例來說,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的寄宿屋要求住戶必須工作,而且要戒酒戒毒,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遵守這些規條的。因此,視乎一年中的不同時間,無家可歸者或許會睡在火車站、樓梯間、地下室,還有公園的長椅上、大橋下,以及工業區的某些位置。類似場景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
一本討論無家可歸問題的書,列舉了在波蘭導致人無家可歸的多個因素,包括:失業、欠債和家庭問題。年紀老邁者、殘疾人和感染了愛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人都缺乏合適的住房。許多無家可歸者都有精神和身體上的問題,或者是癮君子,特別是酒癮。絕大部分無家可歸的婦女要麼是離開或者逃離了丈夫,要麼是被趕出了家門,要麼曾經賣淫。看來每一個無家可歸者都有一段悲慘的經歷。
際遇的受害者
社會經濟學家基坦尼斯瓦娃·戈林諾斯卡說:「在這裡[波蘭],沒有人真正是自願選擇無家可歸的。……但是生活中太多的挫敗叫人精神崩潰,喪失了生存的意志。」看來,人若因為種種原因無力解決問題,就會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境地。比方說,有些人剛從監獄釋放出來,卻發現自己的家已被人毀壞了。另一些則被人從家裡趕了出來。還有許多人在自然災害之後痛失家園。b
一項研究發現,在波蘭,近半數接受調查的無家可歸者都曾有過一個家,雖然常有家庭難題,但都曾與配偶同住一個屋簷下。大多數人是被趕出家門的,或因為實在呆不下去而被迫出走的;只有百分之14的人是自願離家的。
有些人在寄宿屋住上一段時間之後,能夠再次自給自足,找到自己的住處。對於其他人來說,問題就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了。這可能是因為精神或身體方面的疾病,酗酒,吸毒,缺乏工作的動力,不良工作習慣,缺乏足夠教育,或者是兼具以上幾種因素,到最後他們就成了長期無家可歸的人。在美國,大約百分之30的無家可歸者在「無家可歸者收納系統」裡出出入入。所謂「無家可歸者收納系統」,是一家非營利機構對那些包括寄宿屋和醫院在內的設施的稱呼,遺憾的是該系統也包括了監獄。據說,用來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國家資源,有多達百分之90被那些長期依賴該系統的人消耗掉。
無家可歸者有望得到幫助嗎?
有些寄宿屋提供服務,致力於幫助人們擺脫無家可歸的境況。比如幫助人獲得政府福利金,來自其他方面的經濟援助,法律援助;也可幫助無家可歸者重新建立起與家人的聯繫,或者提供機會讓他們學習基本技能。英國倫敦專為青年人而設的中心提供飲食、烹飪、健康生活方式和就業方面的建議。諮詢服務旨在增強人們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也幫助人自食其力,好讓這些人能夠找到並維持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這些幫助安排當然是值得讚賞的。
然而,寄宿屋並不是總能向無家可歸者提供他們最需要的幫助。波蘭華沙一個名叫亞采克的男子流離失所,他說,寄宿屋並沒有裝備好寄宿者,好讓他們能夠應付外面的世界。他覺得,寄宿者只限於跟無家可歸者交往、溝通,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種「扭曲的思維方式」。他說:「寄宿屋把我們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這裡就好像一個收留成年人的流浪兒之家。」在他看來,許多寄宿者都「精神不正常」。
根據波蘭的一項研究,無家可歸的生活最讓人痛苦的就是孤獨。由於囊空如也,地位卑賤,無家可歸者常常自覺一文不值。有些人借酒消愁。亞采克說:「很多人曾經堅信,只要肯努力,這種苦況是有望改善的。等他們看到一切都無望改變,漸漸地就不再努力上進了。」他們的外表、他們窘迫無助的境況,還有無家可歸這一簡單的事實,都令他們覺得羞恥。
人口問題專家弗朗西斯·耶格德說:「無論是棲居在孟買和加爾各答的街邊棚屋裡的人,或是倫敦街邊那些睡相粗鄙的人,又或是巴西的街頭流浪兒,這些無家可歸的人的境況,光是想想就讓人覺得很嚴重很可憐了,如果還親歷其中就更不用說了。」他說:「不管造成這一現象的是什麼因素,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這個世界有資財,有智慧,科技發達,卻對無家可歸的問題束手無策呢?」
顯而易見,所有的無家可歸者都需要扶持,幫助不應僅是物質上的,還要撫慰人心,令人振作。這樣的援助能使人有力量面對,以及克服許多導致無家可歸的難題。但是,無家可歸者可以在哪裡找到這樣的幫助呢?無家可歸的悲劇有望不再重演嗎?
[腳注]
a 本系列文章中有些人名不是真名。
b 世界各地還有千百萬人由於政局不穩或武裝衝突而被迫離鄉背井。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他們的悲慘境遇,請看《警醒!》2002年2月8日刊系列文章《難民有安頓下來的一天嗎?》。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窮得要命
在印度,數以百萬計的人流落街頭。據估計,單在孟買就有25萬人在街上過夜。他們惟一的棲身之所是這樣的:靠著牆腳,用幾根竹棍支起一塊油布充當屋頂。為什麼他們寧可在城裡露宿,也不肯到市郊便宜的房子裡住呢?一個原因是,他們只能在城裡找到工作,比如做小買賣、擺攤子、拉車、拾荒等。《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各種對策》指出:「說到底,由於他們很窮,所以顧了吃就顧不了住。」
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約有2300個男女孩童露宿在帕爾克火車站。晚上,他們在月台上睡覺,有的用爛毯子當床鋪,有的用紙箱當臥房。他們大多失業,很久找不到工作。約翰內斯堡還有幾千人處境相同,既沒有廁所,也沒有水電。由於生活環境惡劣,他們很容易患上流行病。
世上不止這兩個地方有無家可歸的人。為什麼他們落得這個地步?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窮得要命。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現代社會的弊病
聯合國人居中心出版的《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各種對策》對人類居住問題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無法實現人人有居所,是因為現代社會、政治和經濟體制存在著很多弊病。且舉例如下:
● 「雖然人人有權享用適當的房屋,政府卻沒有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所。這個情況歸結於政府軟弱無能,沒有投放足夠的資源。」
● 「現時的制度不完善,房屋規劃不合理……因此很多窮人流離失所。」
● 「貧民無家可歸的現象,反映了政府對房屋資源的分配欠佳,貧民利益不受重視。」
● 「面對經濟轉型的衝擊、廉價房屋供應不足、吸毒人數增加,還有……其他在弱勢社群中產生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問題,有關當局不是視若無睹就是判斷錯誤,致使問題積重難返,使更多人處於無家可歸的邊緣。」
● 「為了弱勢社群的益處,當務之急是加強培訓專業人員。至於無家可歸者,尤其是街頭的流浪兒,我們應該視他們為未經開發的資源,而不是社會的重擔。」
[圖片]
墨西哥母親和兩個女兒在乞討
[鳴謝]
© Mark Henley/Panos Pictures
[第6頁的圖片]
南非比勒陀利亞火車站被改建成寄宿屋,供無家可歸者居住
[鳴謝]
© Dieter Telemans/Panos Pictures
[第4頁的圖片鳴謝]
左圖:© Gerd Ludwig/Visum/Panos Pictures; 小圖:© Mikkel Ostergaard/Panos Pictures; 右圖:© Mark Henley/Panos Pictures
-
-
無家可歸解決方法是什麼?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
無家可歸解決方法是什麼?
「給人一條魚,可以養活他一天。教人怎樣捕魚,可以養活他一輩子。」這條諺語闡明了一個真理,僅僅滿足即時的身體所需對人造益有限。可是,我們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會更好。許多人需要學習生存技能,甚至全新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
耶和華見證人堅信,對無家可歸者最有效的幫助就是把最好的生活方式傳授給他們。這意味著要應用來自人類創造主最優良的勸告。有誰比他更有資格提出勸誡呢?他的教誨可以幫助人們避開很多導致人無家可歸的難題,也可以幫助一些心地真誠的無家可歸者克服困難。當然,僅是研讀聖經並不能使所有問題頓時消失。然而,聖經可以幫助人戒除耗費資財的惡習,重拾自尊,也可以讓人過一種更有尊嚴的生活。
許多人失去家園,是由於吸毒、縱酒、濫用藥物、犯罪、經濟問題或家庭破裂。聖經對所有這些問題都提出了實用的勸誡。應用這些勸告已經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改變了他們對生活的看法,使他們整個人都變得更好。當然,單單應用聖經教誨並不能解決所有與無家可歸相關的問題。目前,自然災害、疾病、遍及各地的貧困、毒癮、酒癮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常需要其他形式的幫助。儘管耶和華見證人竭盡所能,為遭受這些痛苦的人提供幫助,他們看出,只有人類的創造主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些問題。創造主會這樣做嗎?
上帝的原定旨意
我們有確鑿的理由可以期待,無家可歸的問題很快就要得到解決了。有什麼根據呢?請考慮一下:耶和華上帝曾給第一對人類提供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家。上帝把他們安置在一個應有盡有的樂園裡。如果他們當初跟從了上帝的指引,他們早已把樂園擴展到全球了。他們的後代會享有豐裕的生活和舒適的住所。人類大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跟其他人彼此關愛,親密合作。這就是上帝的原定旨意。上帝並沒有改變他的想法。(詩篇37:9-11,29)
事實上,凡創造主立意要做的都必定成功,永不落空。(以賽亞書55:10,11)聖經預言,終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家,享有充足的物資供應。當然,在這一切成為可能之前,我們現今所認識的整個人類社會需要經歷一場改變。上帝一旦插手人類事務,這場巨變必將發生。當耶穌教門徒禱告時,就是這樣祈求的:「願你的王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在地上實現,像在天上一樣。」(馬太福音6:9,10)
在上帝王國的正義統治下,順服的人類將會看見這一令人振奮的預言實現:「他們必建造房屋,自己居住;……他們建造的,不會被人佔據;他們栽種的,不會被人吃掉。……我所揀選的人必充分享受自己勞碌的成果。」(以賽亞書65:21,22)換言之,再不會有人無家可歸了。
耶和華見證人正努力向人提供屬靈幫助,這樣的幫助是社區裡的人現在就需要的。基督徒渴望按著耶穌的勸告關愛別人。(馬太福音22:36-39)對人的愛心也推使他們幫助那些因自然災害而痛失家園的人。a
耶和華見證人正視現實,知道他們不可能幫助到每一個人。波蘭的亞采克住在一個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的寄宿屋裡。他坦白說到,無家可歸者中「有些好勇鬥狠,或者受制於毒品的影響。還有些人對宗教話題特別反感,認為上帝根本就不關心人。但也有些無家可歸者對上帝的話語有很好的回應」。比如說,亞采克自己就對聖經積極響應。他已經開始深入學習聖經的教誨。
另一個對聖經反應良好的無家可歸者是羅曼,他身患愛滋病(艾滋病),直到不久前還在街頭露宿。他回想說:「當我去社會福利機構時,並不知道耶和華見證人就在附近舉行聚會。很快他們在街上開始跟我攀談,告訴我上帝對無家可歸者的求助是不會充耳不聞的。他們也邀請我參加他們的一個聚會。」(詩篇72:12,13)
他所聽到的對他有什麼影響呢?「我了解到,我有機會在地上樂園裡永遠生活,還知道我在上帝眼中是很寶貴的。我被一群滿懷關愛的新朋友所包圍,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苦況上,並且開始改變我的內在為人。出於對上帝的愛,我戒了煙,並在禱告中向他許下諾言,我要行走正義之路。」
羅曼在靈性上進步良好,不久之後就受浸成為一名耶和華見證人。在信徒同工和政府的幫助下,他得以搬進一所合適的住房。羅曼高興地感嘆道:「我的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表的幸福。我所親近的是一個滿懷愛心的上帝,他使我的人生有了意義。他給了我一所房子,更給了我一個由弟兄姊妹構成的溫馨的家!」
無家可歸者的前景
耶和華見證人努力向他們的鄰人表現關愛,包括無家可歸的人。他們熱心跟人分享聖經真理,這真理向人提供美好的前途,甚至在現今就可以使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約翰福音8:32)
聖經說:「歪斜的事物,無人能糾正。」(傳道書1:15)沒錯,儘管志願者和政府有很好的心願,像無家可歸和貧窮這樣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是很難消除的。然而,聖經向我們保證,很快,在上帝王國治下,所有順服的人都會享有完善的居住條件。
[腳注]
a 請參看英語《警醒!》1993年1月8日刊14-21頁;漢語《警醒!》2001年10月22日刊23-27頁;2003年8月8日刊18-23頁。
[第8頁的圖片]
索馬里一個淪為難民的母親手拿一張食物配給卡
[鳴謝]
© Trygve Bolstad/Panos Pictures
[第9頁的圖片]
最重要的是,無家可歸者很需要一個光明的希望
[第10頁的圖片]
在上帝的王國裡再不會有人無家可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