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國步迦南的後塵警醒!1989年 | 8月8日
-
-
英國教會
英國教會議會在1987年11月召開總會議,考慮一項動議,重新確定『通姦、淫亂、同性戀行為為有罪』。男、女同性戀者基督徒運動的總書記聲稱:『這項動議若受到接納,就會摧毀教會,坎特伯雷大主教深知這點。至於概括數字,我們相信在英國教會的教士當中有百分之30至40是同性戀者。』
記者肯尼迪(Philippa Kennedy)在1987年10月29日的英國《每日快報》中寫道:『戴卓爾夫人指責教會領袖們未能給予國民適當的道德指導,這件事將會為所謂十年間神職人員大爭論之一增添姿采。因為首相不但認為一般主教,尤其是坎特伯雷大主教,都是一群優柔寡斷的閒聊者。』
1987年11月11日,該動議經過一番爭論之後,發覺解決方法難以實行,於是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一項軟弱無力的修正法案而宣告散會。因此它成不了『十年間神職人員大爭論之一』。會議徹底失敗。主教們老是拖延不行、逃避責任、左推右搪、裝模作樣和改變初衷。
大會的決定是:最理想的是,性交只發生於永久婚姻關係之中;通姦和淫亂乃是違反這項理想的罪行;同性戀的性行為在理想上有所欠缺;所有基督徒應在道德各方面——包括性道德——堪作模範。同性戀行為被列為不若通姦和淫亂那麼嚴重——後者違反理想,同性戀只是在理想上有所欠缺而已。犯姦淫者不必免職。通姦者不必開除。同性戀的教士和牧師罪名獲得開脫。
大會的號角發出曖昧不明的呼召,起初由教區教士海頓(Tony Higton)提出的動議被擱置一旁。(哥林多前書14:8)然而,很奇怪地,海頓竟然投票贊成那柔弱無力的修正案,並且對於會議的結果表示『十分,十分高興』。鑒於他以前所提出的意見,這的確令人摸不著頭腦,因為他曾經威嚇說:『教會若不整理好它的家,上帝便會加以審判。』
在會議當中,海頓曾經出示那令人憤慨,對同性戀教士極其不利的證明文件。其中指出一名同性戀教士被判犯了非禮兒童,結果只是調往別的教區。另一教士被判犯了在公廁大施非禮,也只被派往另一主教轄區,他在那裡又被判犯了同樣的罪行——但仍然沒有革職。據海頓報導,倫敦的英國同性戀教士們經營一間教會書報攤,『有嫌疑出售鼓勵同性戀雜交、玩弄男妓和各種同性戀行為的刊物』。書報攤上有一本書被疑為刻畫『一個五歲女童與父親和父親的男愛人同床』的醜事。
既然海頓提出的證據被人漠視,他又怎能『十分,十分高興』呢?這無疑是因為聖公會教士是易於取悅的人。正如一份報章報導說:『無可否認,醜聞沒有遭遇到打雷般的大聲譴責,反之,這僅是一場迷濛細雨而已,這正是聖公會成員的特長。』
可想而知地,同性戀教士對此額手稱慶。他們說:『會議清楚地為男、女同性戀者在教會內留有餘地。』畢竟,坎特伯雷大主教朗西(Runcie)曾經『辯稱教會不應斥責那些有教養和負責的同性戀者。』他並且說:『我堅決主張,天生的同性戀者是個完備的人。』
『天生的同性戀者。』坎特伯雷大主教這樣說。同性戀者確實是由於遺傳結果而使他們陷於這種無助的境地嗎?有些人作出這樣的爭議,聲稱同性戀狀態『乃是一種在道德上是無選擇餘地的基本心理特性。』據倫敦《泰晤士報》所載,他們把在感示之下痛斥同性戀行為的使徒保羅斷定為『有點過分拘謹』。
首席律法師雅各波維斯(Immanuel Jakobovits)爵士對『天生同性戀傾向』一事曾否獲得證明提出疑問,並且說:『辯稱人有這樣的天性乃是走向道德秩序完全崩潰的危險斜坡。……我們無法承認,在任何社會上,與生俱來的偏好本身會構成充分的免罪的理由。我們必須作為天性的主人,而非天性的犧牲者。』
坎特伯雷大主教歪曲了耶穌的話,把它們再度模塑成可以讓同性戀者在基督教會中佔一席地位,說:『基督教會在地上的會幕有許多住處,都是用玻璃造成的。』(參看約翰福音14:2。)他的意思是說,「別把石頭擲向任何一所住處,甚至攻擊同性戀者也不行,因為他們在基督教會裡也有住處。」
切斯特主教鮑恩(Michael Baughen)聲稱『希臘文新約聖經為聖公會教理重申對同性戀者表示「愛、憂傷、感受和了解」辯護。』他認為同性戀行為在聖經中只被指責為『偏離了正道』而已。其實聖經清楚表明,同性戀者若不痛改前非,就不能承受王國,而且是『當死的』。——羅馬書1:27,32;哥林多前書6:9-11。
會議一如《泰晤士報》所說,它證實『那由來已久的非難,說英國教會什麼都不信,但什麼都容許』,並且確定『它優柔寡斷的傾向——包容每種新的自由風氣,好像它是福音一般』。《利物浦每日郵報》在『教會欺騙人』的標題之下,說:『英國教會領袖們似乎越來越無法斬釘截鐵地指出他們認為什麼是對和什麼是錯的。』正如《經濟學家》週刊譏諷地評論說:『英國教會反對同性戀行為,但卻不那麼強烈。』
在『教會會議支持同性戀者犯了眾怒』的標題之下,《每日郵報》引述了幾位保守黨的下議院議員的話。一位議員把會議決策稱為『可恥和怯懦的』。另一位說:『很可惜,同性戀行為如今已在英國教會教士以及在英國教會本身當中站穩陣腳了。』第三位說:『這次投票——我敢稱之為一項可恥的欺騙——實際把兒童置於險地。許多找不著性伴侶的同性戀者會轉向兒童下手,因此年輕人上教堂就很容易受到欺凌。……嚴格地說,教會已無法清除內部日益蔓延的罪惡。』
羅馬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強硬地反對同性戀,指它為嚴重的罪行。但在行動方面,教會卻包庇犯罪的教士,使他們有機會繼續犯性變態之罪。的確,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曾對同性戀者溫言相慰,聲稱:『他們是受教會所關心的。』
一份獨立的天主教報章,《全國天主教報導》,在1987年2月27日說,據同性戀教士估計,美國天主教教士有百分之50是同性戀者。有人認為這項數字有商榷餘地。一位以1,500次訪問調查為根據的心理學家聲稱,美國5萬7,000名天主教教士當中有百分之20是同性戀者,可是較近期的報導卻說『其他精神治療家認為今日的真正數字可能接近百分之40。』
僅在兩年之前,美國各地報章紛紛報導天主教教士對兒童的性暴行事件。加州聖何塞市《信使新聞》在1987年12月30日所作的以下報導便是其中一例:
『在虐待兒童問題受到全國關注之際,據法庭記錄、教會內部文書、市當局和受害人本身透露,美國天主教會正繼續無視和隱瞞教士非禮兒童事件。
教會高層人員堅稱1985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發生過一位教士非禮了至少35名男童的大醜聞,已使他們學會了嚴厲處理這種難題。可是,據《信使新聞》所作為期三個月的調查顯示,美國全境有超過25個主教轄區的教會高層人員沒有把案件向當局舉報,只將淫虐的教士調往其他教區,對受害者父母的投訴置若罔聞,並且漠視事件受害兒童在日後的損害。……賠償給受害者和家人的金錢不下數百萬美元,據1986年的一項教會報告估計,教會應付的賠償金額在今後十年可能達到十億美元之巨。』
《信使新聞》報導的那宗『1985年路易斯安那州的大醜聞』牽涉到一個名叫高塞(Gilbert Gauthe)的天主教教士。『付給受害者的賠償已達1,200萬美元。』高塞的同性戀活動在多年來已為人所知,可是,「該主教轄區處理難題的手法只是把他轉調到其他教區,至少有三次是如此。」有一次『孩子的父母指證高塞在他們的7歲兒子作輔祭的第一天就把孩子雞姦,以後的一年繼續如此行,直至該教士被調走為止』。
-
-
基督教國步迦南的後塵警醒!1989年 | 8月8日
-
-
(美國)《全國天主教報導》編輯福克斯(Thomas Fox)說:『多年以來,主教們一直在全國隱瞞這項難題。』前任教士兼現任羅耀拉大學心理學教授的肯尼迪(Eugene Kennedy)說:『你在法庭所見的只是冰山的尖端而已。』多米尼克派的教士兼教團律師多伊爾(Thomas Doyle)聲稱:『教士非禮男童乃是我們數百年來所面對的最嚴重難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