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頑疾纏身怎麼辦
    警醒!2001年 | 1月22日
    • 頑疾纏身怎麼辦

      「我好像被雷轟了一下地呆住了。」——約翰發現自己得了頑疾後這麼說。

      「我好害怕。」——貝絲得知自己病況嚴重後這麼說。

      你獲悉自己身染頑疾,體能日漸衰退,或者你因一次意外事故而落得終身傷殘。在人生旅途上,這些都是令人痛苦不堪的經歷。你不是在恬靜的醫務所裡聽到醫生說出實情,就是在緊張繁忙的急診室裡,被迫面對永久傷殘的現實。不管怎樣,你簡直無法相信醫生的話,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聽錯了。這個不幸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嚇得你心慌意亂,茫然不知所措。

      為了搜集資料供最近身患重病的人參考借鑑,《儆醒!》訪問了好幾個不同國籍的長期病患者。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和病魔對抗,在逆境中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儆醒!》請他們就以下問題表達自己的感受:請談談你得病後的心路歷程。你怎樣渡過難關,恢復平衡呢?你採取了什麼步驟,去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在接續的文章裡,你會讀到這些長期病患者的親身體驗。關於長期患病對人的影響,接續的文章也會報導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發表這系列文章的目的,是要造益最近身染頑疾的人。a

      [腳注]

      a 這幾篇封面文章的讀者對象是長期病患者或殘障人士。至於照顧病者的,「如何同心協力,扶助長期患病的家人」一系列文章(《警醒!》2000年5月22日刊)就是針對他們的需要而發表的。

  • 心潮旋渦千百轉
    警醒!2001年 | 1月22日
    • 心潮旋渦千百轉

      一個年長的男子回憶說:「我知道自己身染惡疾後,雖然強作鎮靜,心裡還是惴惴不安,真有生不如死的感覺。」他的話表明,病痛不但折磨人的肉體,還折磨人的心靈。有些病人並沒有就此認輸,反而沉著應戰,苦中求勝。他們很想讓你知道,你也能夠克服長期患病的苦惱和不便。在討論應付方法之前,先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你得病初期的感受。

      沒可能!沒可能!

      你個人的心路歷程,也許跟其他病人迥然有別。不過,醫療專家和病人都異口同聲地說,面對突如其來的噩夢,病人十有八九都有相同的感受。聽到自己身罹惡疾,他們頓時驚愕失色,怎麼也不肯接受這個事實,說:「沒可能!」「醫生一定是弄錯了。」「他們說不定把化驗報告搞混了。」一個女子憶述當初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後的反應,說:「我很想塞住耳朵,滿以為聽不見,就會平安無事。」

      但現實是逃避不了的,你終歸還是要面對。你煩躁起來,坐立不安。你的心頭蒙上了一層烏雲,世界一下子變得陰陰暗暗。「我還有多少日子?」「我餘下的日子都會在痛苦中掙扎嗎?」一類的問題,揮之不去。時光要是能夠倒流就好了。你恨不得回到就診以前的日子去,但你清楚知道這是沒可能的。你開始胡思亂想,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什麼滋味?

      不知所措、 惶恐不安

      病魔突然來襲,打亂了你的陣腳。面對茫茫前路,你內心徬徨無主,耿耿不能入睡。一個患了帕金森氏病的男子說:「我的病情忽好忽壞,害得我無所適從,心都灰了。我不得不聽其自然,過一天算一天。」或許你給自己的病嚇倒了。事情來得這麼突然,連半點先兆也沒有,你可能直嚇得發抖。另一方面,假設你長期感到不適,幾經波折,你的病終於得到確診了。由於你有心理準備,即使聽到壞消息,你也不會大驚失色。起初,你甚至可能覺得心裡輕鬆了一點。你終於能夠證明自己確實生病,不是無病呻吟。但沒過多久,這種輕鬆的感覺就被恐懼淹蓋了。未來的人生旅途又崎嶇又艱險,怎不教你惶恐不安呢!

      你可能擔心生活不能自理。如果你很喜歡獨立生活,一想到自己日後事事都要依賴別人,你就禁不住要打幾個寒噤。你害怕給病痛牽著鼻子走,一舉一動都不能自主。

      滿腔羞怨、 寂寞難耐

      你發覺身體越來越不聽使喚,心中怨憤難平。你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偏偏是我?我究竟做錯了什麼?」你心裡很抱屈,認為自己這麼不幸實在太不公平,太不合理了。你對自己的無能感到羞愧,灰心欲死。一個癱瘓病人回想說:「只因一次惱人的意外事故,我就落得這樣的下場。起初我真感到無地自容!」

      你漸漸變得孤獨。人離群索居,很容易和社會隔絕。如果你長期臥病在家,足不出戶,你就很難跟老朋友接觸往來。這時候,你很想親友過來坐坐,甚至引頸企盼著他們的探望。起初訪客紛至沓來,電話響個不停。日子久了,探病的人越來越少,電話也難得一響。

      眼看朋友漸漸疏遠自己,你心裡很難過。你像一隻受驚的蝸牛,縮回自己的殼裡。你可能需要時間去克服畏縮的心理,才敢走出自己的陰暗天地,再次面對社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繼續脫離群眾,自我封閉,你就會變得很孤僻,跟社會格格不入。起初可能是社會摒棄了你,現在卻是你孤立了自己。不管怎樣,你只能咬緊牙關,跟無邊的孤寂苦苦對抗。a長期苦戰,弄得你身心疲憊,你有時不禁懷疑自己能否撐得住,熬過這一天。

      向別人學習

      希望在人間。如果你最近身患重病,你可以採取實用的措施,去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

      無可否認,這系列文章並不能替你消病解痛。不過,從文章的內容你會看出,你不是毫無招架能力的。一個患癌症的女子概述她的心路歷程,說:「起初否認事實,繼而滿腔怨憤,然後尋找對策。」你也可以尋找應付方法,不妨向「同路人」請教,看看有什麼對策是你用得著的。

      [腳注]

      a 當然,病人的心路歷程多少總有差異,感受程度也深淺不一。

      [第5頁的精選語句]

      你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偏偏是我?我究竟做錯了什麼?」

  • 如何戰勝病魔?
    警醒!2001年 | 1月22日
    • 如何戰勝病魔?

      請放心,你有這樣的感受是人之常情。你身染頑疾雖是不爭的事實,但心靈始終不肯接受隨頑疾而來的種種變化。你彷彿跟病魔進行拔河比賽,以前的你和往後的你苦苦對抗。這一刻病魔可能佔了上風。即使這樣,你也可以扭轉局面。怎樣轉敗為勝呢?

      姬蒂·斯坦醫生說:「人因病遭受損失,內心悲痛得像死了親人一樣。」健康勝於財富。你失去了寶貴的健康,為此痛苦悲傷是很正常的,正如你為去世的至親哀傷落淚一樣。其實,你失去的不止是健康。一個女子訴說:「我不得不辭去工作。……我不得不告別自己所喜愛的獨立空間。」無論失去什麼,無論失去多少,你對這些損失都該懷有客觀合理的看法。斯坦醫生本身得了多發性硬化症。她說:「你為失去的東西哀傷是合理的,但你也該明白,自己擁有的仍然很多。」你擦乾眼淚後,就會看出你不是毫無招架能力的。你至少能夠調整自己的生活。

      水手雖不能駕馭風暴,卻可以調整桅帆,使帆船安然渡過風暴。你的情況也很類似。疾病猶如突發的風暴,你雖然駕馭不了,卻可以調整「桅帆」。換句話說,你可以運用身體健全的部分,調整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去應付這場突如其來的噩夢。長期患病的人怎樣攻克這個難關呢?

      認識自己的病

      聽到不幸的壞消息,病人難免心潮澎湃。但心境平復後,許多病人都覺得,知道真相雖然痛苦,卻比心裡暗暗地發慌好受得多。病魔突然來襲,可能把你嚇呆了。但是,你必須對自己的病有相當認識,才能思量對策,為往後的日子作打算。這樣做能使你從打擊中振作起來,積極面對一切。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戴維·施皮格爾醫生說:「無論你有什麼煩惱,當你想好了對策,心情就自然會舒展開來。你有沒有察覺到呢?在你採取實際行動之前,預先把一切安排好,可以使你的不安情緒緩和下來。」

      對於自己的病,你可能覺得必需有多一點認識。聖經一句箴言說:「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一個臥床不起的男子建議:「向圖書館借書閱讀。盡量了解自己的病況。」當你知道有什麼療法可供選擇,有什麼應付方法,你就會發覺自己的情況並不如先前所想的那麼糟糕。說不定你覺得有理由抱樂觀態度呢。

      你固然要清楚明白自己的病況,但這並不是最終目標。施皮格爾醫生說:「重要的是,病人必須面對現實,認識自己所患的是什麼病,對自己的處境有合理的看法。搜集病患的相關資料,只是應付頑疾的其中一個步驟而已。」須知你的一生雖然給病魔打亂了,可還沒有完結。你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內心幾經掙扎,才能接受這個事實。不管怎樣,你清楚明白自己的病況後,下一步就是坦然接受事實。你是可以 跨進這一步的。怎樣著手呢?

      既要審慎也要平衡

      關於接受事實的含意,你可能需要調整自己的看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絕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正如水手接受風暴侵襲的事實,也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對風暴懷有現實的看法,反而會促使水手採取應急措施。同樣,你正視患病的現實,並不表示你窩囊無用,反而證明你沒有向困難低頭,「只是改道前進」,一個長期患病的女子這麼說。

      面對體能日漸衰竭的情況,你可能要經常提醒自己,你的思想、感情和屬靈特質沒必要受虛弱的身軀所支配。比方說,你的才智、組織和分析能力不是完好無損嗎?你仍然露出親切的笑容,對人關懷備至。一如既往,你樂於傾聽別人訴說心聲,誠心對待朋友。最重要的是,你對上帝仍然滿懷信心。

      要記住,你雖然不能徹底扭轉局面,但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伊雷妮·波琳說:「你對疾病有什麼反應,是由你控制的。不管你的病怎樣磨人,你都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反應。」海倫現年70歲,她的多發性硬化症已經到了晚期。她同意這個觀點,說:「你能不能恢復平衡,關鍵在於你怎樣看自己的病,而不是在於疾病本身。」一個男子坦然面對身體的殘障多年。他說:「積極進取的態度猶如船的龍骨。船有龍骨支撐著,就不會傾斜。」箴言18:14說得不錯:「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

      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

      你心境復歸平靜後,就不會再抱怨:「為什麼偏偏選中我?」你反而會不斷思量:「既然不幸已經發生,我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你可能想衝破逆浪,奮力前進。讓我們看看你可以採取什麼步驟。

      衡量你的情況,想想你需要作什麼變動, 可改變的就設法改變。施皮格爾醫生說:「你患病不一定表示,你的喪鐘已經敲響了。其實,疾病猶如晨鐘,喚醒人認識生命的可貴,叫人重新衡量人生的價值。」不妨問問自己:「得病之前,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這一切怎麼改變了?」提出這些問題,不是要數說你怎麼無用,而是要讓你看出,只要靈活變通,你仍可以繼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以上文提到的海倫為例。

      海倫纏綿病榻25年,多發性硬化症使她的肌肉變得軟弱無力。起先她扶著助行架蹣跚而行。後來她的右手不聽使喚,於是轉用左手,最後連左手也不受控制。大約八年前,她雙腿開始不能動彈。如今她不能自己進食,洗臉、洗澡、梳頭、穿衣都得靠別人代勞。儘管心裡很難過,海倫仍然積極面對人生。她說:「『思想積極、量力而為』一直是我的座右銘。」憑著丈夫和上門服務護士的幫助,再加上自己的一點心思,海倫能夠繼續參與自己一向喜愛的活動。舉例說,她從11歲起,就一直向人傳講聖經的希望,告訴人和平的新世界快要來臨。她把這件工作看得很重要,到現在還每週向人傳講聖經。(馬太福音28:19,20)海倫講述她怎樣做:

      「我請上門服務的護士翻開報紙,跟我一起讀訃告欄。我會挑選幾篇訃聞,以便寫信向死者的遺屬作見證。我告訴護士,我想在信裡談論什麼。護士就照我的意思,用打字機把信打出來。我隨信附上《痛失親者》a,因為這本冊子講述聖經的復活希望,能為死者的家屬帶來安慰。逢星期日下午我都這樣做。我很高興,自己仍然有分向人傳講上帝王國的好消息。」

      定立合理、 可行的目標。大凡可以改變的,海倫都嘗試去改變。她為自己定立目標,然後想辦法達到。你也該這樣做。為什麼呢?定立目標使你著眼於未來,實現目標會為你帶來成就感,甚至可能使你重拾自信。你定立的目標一定要明確。例如,你可以對自己說:「今天我要讀一章聖經。」此外,你定立的目標也要切合實際。別忘記,你的身體構造和感情氣質,跟其他長期患病的人可不一樣。他們達得到的目標,你不一定能達到。——加拉太書6:4。

      住在荷蘭的萊克斯說:「不管目標怎麼小,你一達到目標就會格外振作,想再接再厲。」二十年前,萊克斯才23歲,一次意外事故使他癱瘓了。理療期間,治療師勸他為自己定立目標,例如訓練自己用洗臉巾擦臉等。練習過程可真累人,但他鍥而不舍,終於成功了。他看見一個目標實現了,就再接再厲。這次他要訓練自己把牙膏管的蓋子扭開,然後給牙膏管蓋上蓋子。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結果如願以償。萊克斯說:「我從苦練的過程中領悟出,我做得到的事原來比自己想像的要多。」

      有妻子蒂妮克扶持,萊克斯不斷努力求進。例如,在蒂妮克陪同下,他坐著輪椅逐戶傳播聖經知識。他每個星期都回去鼓勵一個有嚴重殘疾的男子,教導對方認識聖經。萊克斯說:「幫助別人使我深感滿足。」聖經也確認這個事實,說:「施予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

      你也可以定立目標,以助人為樂,不是嗎?由於你切身感受過身患殘疾的滋味,你了解別人的痛苦,懂得體諒別人。你能夠貼近他們的心,解開他們心中的結。

      跟別人保持聯繫。不同的醫學研究報告都指出,社交活動能增進健康。反過來也一樣,與社會隔絕能損害健康。一個研究員聲稱:「離群索居和死亡息息相關,……就像吸煙……和死亡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一樣。」他接著又說:「改善人際關係,對身心健康都有益處,重要程度足以和戒煙相比。」他最後指出,學會合群對我們「有活命價值」,這又有什麼奇怪呢!——箴言18:1。

      正如上篇文章指出,問題可能在於你的朋友,他們捨你而去。長此以往,你會變得越來越孤獨。為自己著想,你要扭轉這個趨勢。怎樣著手呢?你可以邀請朋友過來坐坐。

      使來訪的朋友感到輕鬆愉快。b少談自己的病痛。這樣,朋友就不會因為聽厭了而從此避開你。一個長期患病的婦人每逢向丈夫吐苦水,都給自己規定時限,免得丈夫感到厭煩。她說:「我們只好互相忍讓。」不錯,你沒必要老是把話題集中在自己的病痛上,你可以跟朋友談論其他事物。一個臥床不起的男子跟來訪的朋友談論藝術和歷史,還向對方講述他信賴耶和華上帝的因由。事後,探病的朋友說:「頑疾困住了他的身體,卻困不住他的心靈。他仍然活得很起勁。跟他交談的確是賞心樂事。」

      給來訪的朋友說個笑話,逗個樂兒。這樣,他們就會樂於上門探望。此外,歡笑對你自己也有好處。一個得了帕金森氏病的男子說:「幽默感很管用,能使人坦然面對 各樣情勢,淡化 各種不利因素。」歡笑真可以說是治病良藥。請留意箴言17:22怎麼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放聲大笑,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對你的身心也大有裨益。作家蘇珊·米爾斯特賴·威爾斯長期患病。她說:「歡笑跟我們服用的藥物可不一樣,是絕對安全的,對人有益無損,為人平添生活樂趣。……連心頭的烏雲也不見了,真是求之不得。」

      設法舒緩壓力。根據不同的研究報告,壓力可使症狀加劇,壓力得到緩解,症狀也有所緩解。所以,你要不時歇一歇,舒展一下身心。(傳道書3:1,4)別讓病痛支配你的思想感情,操縱你的一舉一動。如果你長期困在家裡,你可以用以下方法緩和緊張的情緒:聽悠揚的音樂、看書、泡洗熱水浴、寫信、寫詩、繪畫、彈奏樂器、向密友傾訴等等,等等。這樣做雖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卻可以使你得到短暫的舒解。

      如果你走動自如,不妨出去溜達溜達、逛逛商店、料理一下花園,或開車外出散散心。可行的話,到外邊度假。無可否認,對長期患病的人來說,出外旅行委實不容易,但只要你預先做好準備,隨機應變,前進的障礙是可以跨越的。比方說,先前提及的萊克斯和蒂妮克也曾出國旅遊。萊克斯說:「雖然我們起初有幾分緊張,但整個假期都過得很快活!」不錯,你可能長年累月給病魔纏繞著,但千萬不要給病魔牽著鼻子走。

      靠著信心的力量前行。在真基督徒中,有不少都克服了嚴重的殘障。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全心信賴耶和華上帝,經常跟基督徒會眾交往,使他們得著源源的慰藉和力量。c這些基督徒指出,恆切禱告、研讀聖經、沉思未來、出席王國聚會所的聚會,凡此種種對他們大有裨益。以下是他們的心得。

      ● 「我偶爾也會心情抑鬱。要是這樣,我就會向耶和華禱告。他使我重新得力,決心繼續做自己能做 的事。」——詩篇55:22;路加福音11:13。

      ● 「閱讀聖經,沉思經文的意義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鼓舞,使我得享內心安寧。」——詩篇63:6;77:11,12。

      ● 「研讀聖經可提醒我,真正的生命還在前頭,終有一天我會擺脫身體的殘疾。」——以賽亞書35:5,6;啟示錄21:3,4。

      ● 「對聖經所應許的希望懷具信心,使我有力量一天一天地活下去。」——馬太福音6:33,34;羅馬書12:12。

      ● 「出席王國聚會所的聚會,有助我保持樂觀,把思想集中在積極的事上,而不是老想著自己的病痛。」——詩篇26:12;27:4。

      ● 「跟會眾的成員交往,令我精神振奮,內心感到無限溫暖。」——使徒行傳28:15。

      聖經向我們保證:「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那鴻書1:7)跟耶和華上帝保持親密關係,經常同基督徒會眾交往,的確是安慰和力量的源泉。——羅馬書1:11,12;哥林多後書1:3;4:7。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

      駕馭頑疾、克服殘障「是個漫長的過程,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一個社會工作者這麼說,她輔導長期病患者學習應付殘疾所帶來的苦惱和不便。另一位專家建議,你正在學習「一門新技術,也就是駕馭頑疾的技術」,必須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學習。要明白,跟頑疾對抗是一場拉鋸戰,長期消耗病人的意志,你即使為人積極樂觀,有時也會像敗兵一樣,灰心喪膽。只要你奮鬥不懈,一天你回頭再看,就會發覺你已經走過最艱難的一段路程了。這是一個女子的親身經歷,她說:「我驀地發現,一天過去了,我居然沒有為自己的癌症發過半點愁。我簡直興奮得不得了。……前些日子,我還以為自己永遠擺脫不了癌症的困擾。」

      不錯,你克服了起初的憂懼,重新定立目標以後,可能會有意外的發現:你能夠扭轉劣勢,轉敗為勝。下篇文章會舉例說明。

      [腳注]

      a 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b 關於怎樣接待來訪的朋友,本文提出的建議對你的配偶、兒女和護理人員也很適用。

      c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醫學研究報告都表示,信心能增進健康,令人心曠神怡。據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院教授戴爾·馬修斯的意見,「事實證明,信心這個因素是不容忽視的」。

      [第7頁的圖片]

      你必須認識自己的病,才能思量對策,積極面對未來

      [第8頁的圖片]

      有別人幫忙,海倫能夠發出激勵人心的見證信

      [第8頁的圖片]

      「向人傳講上帝王國的好消息,使我深感快慰」

      [第9頁的圖片]

      「我發覺,儘管身體癱瘓,我做得到的事原來比自己想像的要多。」——萊克斯

  • 認定目標,奮勇直前
    警醒!2001年 | 1月22日
    • 認定目標,奮勇直前

      威廉(比爾)·梅內爾斯和妻子露斯,住在紐約拉瓜迪亞機場附近的一幢樓房裡。女主人露斯已經七十多歲了。她笑臉迎人,春風滿面地接待來客。踏進他們的住所,外人一眼就注意到,客廳布置得又暖和又舒適,跟女主人的開朗性情很相稱。大門附近擺放著一籃搭配精美的插花,牆上掛著色彩斑斕的繪畫作品。這些擺設在在顯示,屋裡彌漫著一片和樂的氣氛,主人家熱愛生命,充滿朝氣。

      在客廳隔壁的光亮房間裡,77歲的比爾在床上撐著坐起。床墊的傾斜度是可以調節的。他一看見來客,就眼露喜色,咧開嘴笑起來。比爾很想站起來,跟客人握手,張開雙臂擁抱客人,可惜他有心無力。除了左臂還能動彈外,比爾打從脖子以下都癱瘓了。

      從26歲起,比爾就一直跟病魔糾纏度日,至今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了。訪客很想知道,他怎麼從挫折中挺過來。比爾和露斯四目交投,露出會心的微笑。露斯說:「誰病了?我們不知也不曉呢!」她哈哈大笑起來。比爾眼裡閃爍著喜悅的神采。他格格地發笑,點頭表示同意,用粗嗄的聲音結結巴巴地說:「這裡沒人生病啊!」露斯和比爾繼續互相說笑,沒過多久,笑聲就響徹客廳了。1945年9月,比爾和露斯邂逅,一見鍾情。事隔半個世紀,他倆依然親密無間,恩愛之情,溢於言表。再問比爾:「說實在的,這些年來,你遇到了什麼挫折?你怎麼能夠克服困難,坦然面對人生,繼續積極進取呢?」經過一番懇求,比爾終於答應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儆醒!》對比爾和露斯進行了多次訪談,以下是訪談摘要。

      禍不單行

      1949年10月,比爾得知他的聲帶生癌,於是動手術把腫瘤切除。那時,他跟露斯結了婚才三年,女兒只有三個月大。幾個月後,比爾從醫生那裡聽到另一個壞消息:整個喉頭都發生了癌變。「醫生告訴我,如果不把喉頭切除,我只有兩年的壽命。」

      醫生向比爾和露斯講解,全喉切除手術有什麼後遺症。喉頭上接舌根,下通氣管。喉腔內有兩片聲帶。肺臟呼出的氣流經過聲帶,使聲帶振動而發出語聲來。醫生切除喉頭後,就把氣管上端跟脖子前面的永久性造口連接起來。從今以後,病人得靠氣管造口呼吸,再也不能出聲了。

      比爾說:「聽罷醫生的解釋,我心裡怨憤莫名。小女兒活潑可愛。我有一份滿意的職業。我和太太本來憧憬著幸福的明天。如今我的抱負和願望全都付諸東流了。」為了保全性命,比爾同意開刀。他說:「手術後,我不能吞咽,就像啞巴一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露斯探病的時候,比爾只能寫便條跟她溝通,心裡有說不出的悲酸。他倆重新定立目標,決心披荊斬棘,克服困難。

      不能說話,失掉飯碗

      切除了喉頭,比爾不但喪失說話能力,連飯碗也砸了。得病以前,他在機械廠幹活,但如今情況改變了。他得靠脖子的氣管造口呼吸,工廠的灰塵和廢氣對他的肺臟危害很大,他不得不另謀生計。儘管不能說話,他卻毅然報名參加鐘錶製造課程。比爾說:「製造鐘錶跟老本行差不多。我以往把零件裝配成機械。製造鐘錶,也同樣要裝配零件,只不過零件沒有50磅重吧!」課程完畢,他馬上找到了一份製造鐘錶的工作。一個目標實現了。

      與此同時,比爾也開始學習用食管講話。可想而知,說話的聲音是食管振動而發出的,同聲帶無關。病人首先學習把空氣咽進食管裡,然後有控制地打嗝兒。食管的空氣往上冒,使管壁振動而產生喉音。病人可以運用口腔和嘴唇把喉音清楚地吐出,成為可以辨認的言語。

      比爾笑著說:「手術前,我只有在吃得過飽的時候才噯氣。開刀後,我居然要學習不停地打嗝兒。起初我每次只能發出一個語音,例如:『[吸、咽、打嗝兒]你[吸、咽、打嗝兒]好[吸、咽、打嗝兒]嗎?』每吐一個字都很費勁兒。後來,導師叫我喝大量薑汁汽水,因為喝這種嘶嘶發泡的飲料,可促使我噯氣。所以,每逢露斯帶維姬往外邊散步,我就趁機練習。我大口大口地喝薑汁汽水,打了一個又一個的嗝兒。我苦練打嗝兒的本領!」

      動過全喉切除手術的病人當中,約有六成不能掌握用食管講話的技術。比爾卻漸有進步。那時維姬快兩歲了。她不知不覺地激起了爸爸的鬥志。比爾說:「維姬走來跟我談話,目不轉睛地看著我,等待我回答。無奈我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她繼續講下去,但我還是一言不發。維姬感到不耐煩,轉而對媽媽說:『快叫爸爸跟我講啊!』她的話刺痛了我的心,使我發憤學習食管言語。」比爾終於能夠用食管講話,叫維姬、露斯和其他人欣喜不已。另一個目標實現了。

      又一個打擊

      1951年年底,比爾和露斯再次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醫生擔心比爾的癌症會復發,建議他接受放射療法。比爾同意了。療程結束後,比爾急於恢復正常的生活,可沒想到,另一個大禍快要臨頭!

      大約一年過去了。一天,比爾發覺手指發麻了,接著連樓梯也不能爬。後來,他不小心摔倒了,但竟然無法站起身來。測試結果證實,比爾的脊髓給放射療法損壞了。(那個年代的放射療法遠不及現在的那麼準確。)比爾得知自己的情況會進一步惡化。有醫生甚至斷定,他活下來的機會「等於零」。比爾和露斯聽後,心都碎了。

      比爾並沒有灰心喪氣。為了克服障礙,他進院接受為期六個月的物理治療。雖然理療對他的情況起不了什麼作用,這次住院卻成了人生的轉折點,使他後來有榮幸認識耶和華。事情經過如何?

      洞悉真相、勇氣大增

      比爾在一家猶太醫院裡呆了六個月,跟19個癱瘓的男子同住一個病房。他們全都是正統派猶太教徒。每天下午,這些男子都討論聖經。比爾是浸信會的教徒,所以不許參與討論,只能旁聽。比爾出院的時候,已經有足夠的聖經知識去斷定,全能的上帝只有一位,三位一體的道理跟聖經的教訓背道而馳。此後,比爾再也沒有踏足浸信會的教堂了。不過,他還是覺得需要有屬靈的指引,才能克服人生的種種挫折。比爾說:「我不斷向上帝尋求幫助,他應允了我的請求。」

      1953年某個星期六,一個年長的舊鄰居聽到比爾的不幸遭遇,特地來看望他。舊鄰居名叫羅伊·道格拉斯,是個耶和華見證人。羅伊鼓勵比爾跟他學習聖經,比爾欣然同意。閱讀聖經和《「以上帝為真實」》a,使他茅塞頓開。比爾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講給露斯聽,後來露斯也跟他一同學習聖經。露斯回想說:「我們以往在教堂裡常常聽到牧師說,人患病是因為遭到上帝懲罰。但學習聖經後,我們知道這個見解是錯誤的,一直壓在心頭的包袱終於卸下了。」比爾接著說:「我從聖經裡認識到種種不幸,包括自己的頑疾,是什麼促成的,也知道人可以指望美好的明天。吸收聖經知識,使我能夠坦然接受事實,積極面對人生。」1954年,比爾和露斯又實現了另一個目標。他們一同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

      不斷調整

      比爾的癱瘓情況日趨嚴重,再也不能幹活了。為了維持生計,比爾和露斯調換職責:比爾留在家裡照顧維姬,露斯往鐘錶廠上班。這份工作她足足幹了35年呢!

      比爾說:「照顧女兒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小維姬也樂在其中。不管遇到誰,她都得意洋洋地告訴對方:『爸爸是由我來照顧的!』她開始上學念書,我就教她做功課。我們一起玩遊戲。重要的是,我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向她灌輸聖經知識。」

      對比爾一家來說,出席王國聚會所的聚會,也是喜樂的源泉。他一瘸一拐地走,從住所到王國聚會所得花上一小時。儘管這樣,他從沒有錯過任何聚會。後來他們搬到城市的另一區去住。比爾和露斯買了一輛小型汽車。現在露斯可以開車同家人一起到聚會所去了。比爾只能跟別人交談幾句,但仍然報名參加神治傳道訓練班。比爾說:「我把演講寫出來,請另一位弟兄代我發表。之後,訓練班監督就演講的內容給我提出建議。」

      多虧會眾的不同成員幫忙,比爾能夠經常向人傳道。他熱心為耶和華服務,後來還受委任做會眾的服事僕人。熟識比爾的人對此並沒有感到意外。後來,比爾的雙腿再也不能動彈了,癱瘓的情況日益加劇。他被困在家裡,甚至臥床不起。他能夠克服這個挫折嗎?

      稱心如意的消遣

      比爾說:「我終日呆在家裡,不能無所事事地消磨自己的志氣。癱瘓之前,我很喜歡攝影。雖然我一生從沒畫過什麼,但我很想嘗試繪畫。我慣用右手,可惜我的右手已經癱瘓了。左手也有兩根手指不聽使喚。儘管這樣,露斯還是給我買了一堆講述繪畫技術的書。我用功學習,試圖用左手繪畫。起初我的作品太不像樣,通通給扔進焚燒爐裡去。日子久了,我漸漸摸索出門路來。」

      比爾和露斯的住所,有不少出色的水彩畫點綴其間。由此可見,比爾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成績比預期的好得多。比爾接著說:「大約五年前,左手不住地發抖,我迫於無奈惟有放下畫筆。過去多年,我一直以繪畫為樂,內心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滿足感。」

      一直奮鬥的目標

      比爾說:「自得病以來,五十多年已經過去了。閱讀聖經,尤其是詩篇和約伯記,依然使我深感慰藉。我也喜歡閱讀守望台社的出版物。會眾的成員和周遊監督不時上門看望,向我講述振奮人心的經驗,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鼓舞。此外,通過電話線的聯繫,我能夠收聽聚會的資料。弟兄們還把大會的節目錄下來給我觀看。

      「這些年來,愛妻一直和我廝守在一起,患難與共,同舟共濟。她的確難能可貴,我實在感激不盡。女兒已經出嫁了,現在和家人一起事奉耶和華,我心裡感到無限安慰。我特別要感謝耶和華,他一直扶持我,使我能夠跟他保持親密的關係。雖然我的體力日漸衰竭,聲音也越來越微弱,但我常常想起使徒保羅的話:『我們不放棄;即使我們外在的人漸漸瘦弱,但是內在的人確實天天獲得更新。』(哥林多後書4:16)只要我一息尚存,我都要繼續在靈性上保持警覺。這是我一直奮鬥的目標。」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