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比喻
    洞悉聖經(上冊)
    • (5)比喻能推使人採取不同的行動,顯露他們的真正為人,表明他們是否上帝的真僕人。例如,耶穌曾說:「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誰就有永生。」那時,「他門徒中有很多人離開,耽於已經撇下的事,不再與他同行」。這樣,耶穌篩掉那些不是真心相信他的人。(約6:54,60-66)

  • 比喻
    洞悉聖經(上冊)
    • 目的 正如上文所述,所有比喻的主要目的都是教導。不過,聖經裡的比喻還能達到其他目的:

      (1)有時候,人必須努力發掘,才能完全明白比喻打動人心的深層意義。因此,人如果不愛上帝,只在表面上對真理感興趣,心裡其實不渴求真理,就不會深究比喻的意思。(太13:13-15)上帝不是要召集這樣的人。比喻吸引謙卑的人尋求進一步的解釋,驕傲的人卻不肯這樣做。耶穌說:「有耳朵的,就應當聽。」雖然聽耶穌講話的民眾大都聽過就走,門徒卻來請耶穌解釋比喻。(太13:9,36)

      (2)歪曲真理、妄圖陷害上帝僕人的人就算聽見比喻,也看不出真理。耶穌以交稅的錢幣為喻,回答法利賽派別有用心的問題,並總結說:「因此,凱撒之物要還給凱撒,上帝之物要還給上帝。」耶穌的敵人只好自己想想這句話怎樣應用,耶穌的門徒卻完全明白耶穌宣述的中立原則。(太22:15-21)

      (3)聽比喻的人要自行應用其中的原則,因此他一方面能清楚地明白比喻所隱含的警告和責備,一方面卻找不到把柄向說比喻的人報復。換句話說,聽的人心中有數。例如,法利賽派批評耶穌跟收稅人和罪人一起用膳,耶穌就回答:「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生病的人才需要。『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祭牲。』你們去學習一下這句話的含意吧。我來不是要召義人,而是要召罪人。」(太9:11-13)

  • 比喻
    洞悉聖經(上冊)
    • 《希臘語經卷》 《希臘語經卷》也充滿生動的比喻。關於耶穌基督,有人曾說:「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講話的。」在地上活過的人當中,耶穌的知識最豐富,從不缺乏比喻的題材。(約7:46)上帝藉著他造了一切。(約1:1-3;西1:15-17)耶穌很熟悉一切受造之物,所以他的比喻自然非常貼切,他描繪的情感也反映出對人性的深刻了解。耶穌就像古時的智者所說的那樣:「召集者不但有智慧,還不斷教導人民,傳授知識。他又思考,又仔細搜尋,要把許多箴言整理妥當。召集者設法尋找可喜的言詞,力求用正確的字眼寫下真理。」(傳12:9,10)

      耶穌把他的門徒稱為「地上的鹽」和「世界的光」,的確十分貼切。(太5:13,14)他勸門徒要「細心觀察天上的飛鳥」,叫他們「向野地裡的百合花學個道理」。(太6:26-30)他把自己比作甘願為綿羊捨命的牧人。(約10:11-15)他向耶路撒冷說:「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兒女聚集起來,就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到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太23:37)耶穌對虛偽的宗教領袖說:「你們這些瞎眼的嚮導,蚊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反倒吞下去!」(太23:24)他還指出,對做絆腳石的人來說,倒不如「把磨石繫在這個人的頸項上,扔進海裡」還好。(路17:1,2)

      耶穌的比喻有的好像《希伯來語經卷》的諺語那樣,是一些凝練的語句。可是,一般來說,耶穌的比喻都是比較長的,篇幅跟故事差不多,而且常常有故事的特點。耶穌的比喻往往取材於周圍的萬物、人所熟知的日常習慣、一些偶發的事情、並非不可能的情況,或者是聽眾都知道的近期事件。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