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比喻和例子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
耶穌稱門徒為「世界的光」,略提燈的用途,然後指出門徒負有什麼責任。(馬太福音5:15,16)說完尋回綿羊的比喻後,耶穌評論說,天上也會為一個悔改的罪人而喜樂。(路加福音15:7)另外,耶穌總結良善的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時,針對聽者的情況問了一個問題,然後直接提出勸勉。(路加福音10:36,37)另一次,耶穌講完了幾種土壤和毒麥的比喻後,卻沒有向群眾說明寓意,只向後來謙卑求教的人闡釋比喻的意思。(馬太福音13:1-30,36-43)耶穌死前三天,說了一個比喻,談到葡萄園的惡毒農戶。當時,耶穌沒有解釋比喻的含意,因為根本沒有必要解釋,正如聖經報導:「眾祭司長和法利賽派的人……看出耶穌在說他們。」(馬太福音21:33-45)由此可見,比喻是否需要解釋、需要解釋得多詳盡,主要看比喻的性質、對象以及你要達成什麼目的而定。
-
-
比喻和例子適合聽者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
耶穌用什麼事來打比方呢?耶穌無論對群眾還是對門徒說話,都沒有用以色列人所不熟悉的事做例子。例如,他沒有用埃及的宮廷生活或印度的宗教習俗來打比方。儘管這樣,耶穌的比喻卻不是只適用於一時一地的。舉例說,耶穌用補衣服、做買賣、失掉寶物以及出席婚宴等日常活動作為比喻的題材。由於他充分了解處於這些環境中的人有什麼心態和反應,所以他的話能引起共鳴。(馬可福音2:21;路加福音14:7-11;15:8,9;19:15-23)既然耶穌的傳道對象主要是以色列人,他最常運用當地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來打比方。例如,他的比喻談到耕種、綿羊跟隨牧人的引領,以及用皮袋裝酒等。(馬可福音2:22;4:2-9;約翰福音10:1-5)此外,他也引用一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做例子,比如:人類受造、挪亞洪水、所多瑪和蛾摩拉城被滅和羅得妻子之死等。(馬太福音10:15;19:4-6;24:37-39;路加福音17:32)你像他一樣,根據聽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來選用適合他們的比喻和例子嗎?
如果你只是向一個或者幾個人說話,你應該用什麼比喻呢?你應該選用最適合這些人的比喻。有一次,耶穌在敘加城的雅各泉旁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作見證。當時,他運用「活水」「永遠不渴」「泉源」「不斷湧出水來,叫人得著永生」等一語雙關的詞語來打比方。這些話都跟婦人正在做的事有關。(約翰福音4:7-15)另一次,他對一些漁夫說話時,看見他們在清洗魚網,於是就地取材,用打魚做比喻。(路加福音5:2-11)在以上兩個場合,既然聽者生活在農業社會裡,耶穌本可以用農事為喻,但他刻意以聽者正在從事的活動作為比喻的題材。結果,聽者的心就更受打動了!你正努力效法耶穌的榜樣嗎?
-
-
比喻和例子適合聽者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
耶穌用日常生活中簡單的事物作為比喻的題材,沒有用高深複雜的比喻。他的話深入淺出,以小喻大。耶穌巧妙地把日常生活的事情跟聖經真理聯繫起來,讓人能夠領悟和銘記重要的屬靈教訓。在運用比喻和例子方面,耶穌立下了多麼優秀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