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法耶和華,待人不偏心守望台2003年 | 6月15日
-
-
11.早期的基督徒會眾怎樣待人不偏心?
11 在早期的基督徒會眾裡,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地位相同。保羅說:「必有榮耀、尊貴、平安,臨到所有行善的人,首先是猶太人,然後還包括希臘人。因為上帝是不偏心的。」b(羅馬書2:10,11)人是否得到耶和華的分外恩典,不在乎屬於什麼種族,而在乎人的態度。人認識了耶和華,知道耶穌獻出贖價給人光明希望後,他的反應怎樣,才是關鍵所在。(約翰福音3:16,36)保羅寫道:「表面上做猶太人的,不算猶太人;身體上表面的割禮,也不算割禮。內心做猶太人的,才算猶太人。他的割禮是心裡的,本著靈而不是本著法典。」接著,保羅借用「猶太人」這個名字在原文的意思發揮論點。(「猶太人」的本義是「猶大的後裔」,而「猶大」的字面意思則是「受稱讚」。)保羅說:「這個人所受的稱讚,不是從人那裡來的,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羅馬書2:28,29)耶和華待人不偏心,樂於稱讚所有國族的人。我們有沒有這樣做呢?
12.啟示錄7:9提出什麼希望?向誰提出?
12 後來,使徒約翰在異象裡看見14萬4000位忠心的受膏基督徒。他們被描述為一個屬靈國族,「這些蓋了印的人出於以色列人的每一個部族」。(啟示錄7:4,9)接著,約翰「見有一大群人,……是從所有國族、部族、民族、語言來的,站在寶座和綿羊羔面前,身穿白袍,手拿棕櫚枝」。(啟示錄7:4,9)因此,今天的基督徒會眾不會排斥任何種族任何語言的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希望渡過「大患難」,在新世界裡從「生命水的泉源」得到滋潤。(啟示錄7:14-17)
待人不偏心的好處
13-15.(甲)我們怎樣做有助於排除種族及文化偏見?(乙)請舉例說明待人親切熱誠有什麼好處。
13 耶和華對我們瞭如指掌,就像好爸爸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樣。同樣,我們主動去瞭解別人的文化和背景,多關心別人,彼此的文化差異自然變得無關重要。種族分歧漸漸消失,彼此的友誼和愛心就會得到鞏固,大家團結和諧,和睦共處。(哥林多前書9:19-23)海外傳道員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好榜樣。他們十分關心當地的居民,很快融入當地的會眾,跟當地的弟兄姊妹親如一家。(腓立比書2:4)
14 不少國家的人也感受到待人不偏心的益處。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阿克利盧隻身移居英國首都倫敦。當地人普遍對外國人很冷漠,令他倍感寂寞。這是很多歐洲大城市常見的現象。但阿克利盧到耶和華見證人的王國聚會所參加基督徒聚會,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出席聚會的人都歡迎他,使他倍感溫暖。他不斷加深對造物主的認識,進步得很快,對上帝的感激之情也越來越深。不久,他開始找機會向當地人傳講王國的好消息。一天,跟阿克利盧一起傳道的弟兄問他現在有什麼人生目標,他毫不猶豫說出自己的願望。他希望將來有自己語言的會眾,就是阿姆哈拉語會眾,並成為其中一分子。倫敦一群英語會眾的長老得知他有這樣的願望,很樂意安排一個公眾演講,以阿克利盧的母語講出。許多外國人和當地人都應邀出席,一起聆聽在英國發表的第一個阿姆哈拉語公眾演講。今天,倫敦已有一群阿姆哈拉語會眾,由埃塞俄比亞人和一些倫敦人組成。當中很多已受浸成為基督徒,表明自己不怕困難,決心擁護耶和華。(使徒行傳8:26-36)
15 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種族特徵,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沒有誰比誰優越,也沒有誰比誰次等,只是大家有所不同而已。有一次,在馬耳他島,耶和華見證人為剛獻身給上帝的人舉行浸禮。當地的見證人興奮雀躍,從英國前來觀禮的人則熱淚盈眶,他們表達興奮心情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對耶和華的愛使他們之間充滿基督徒的弟兄之情,水乳交融。(詩篇133:1;歌羅西書3:14)
排除偏見
16-18.請敘述一個弟兄的經歷,說明真基督徒能夠克服偏見。
16 也許我們以前曾對某些種族或文化的人有偏見,但只要我們加深對耶和華和基督徒弟兄的愛,就能以耶和華的觀點看待別人。請留意艾伯特的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英國軍隊裡服役。1942年,新加坡失守,艾伯特被日軍俘擄。後來,差不多有三年的時間,他被迫在桂河附近興建「死亡鐵路」。他在大戰後獲釋,當時只有32公斤,顎骨和鼻骨也碎了,更染上痢疾、癬和瘧疾。有幾千個戰俘更慘,很多都沒有熬過來。艾伯特親身經歷戰爭的暴行,變得憤世嫉俗。他在1945年返回家鄉。任何與上帝或宗教有關的事,他一概不理。
17 艾伯特的妻子伊雷妮後來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為了討妻子歡心,艾伯特出席了幾次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一個年輕的全時傳道員保羅開始探訪艾伯特,教他學習聖經。艾伯特不久就得知耶和華看重人的內心。結果他獻身給耶和華,而且受了浸。
18 後來,保羅遷到倫敦學習日語,在日語會眾服務。有一次,他打算帶一些從日本來的弟兄姊妹探訪以前的會眾,但有些弟兄想起艾伯特對日本人很反感,不禁替艾伯特擔心。因為自從戰後返回英國以來,艾伯特一直避免跟日本人接觸。但他們實在不必擔心,因為艾伯特滿懷弟兄之情,熱情接待日本的訪客。(彼得前書3:8,9)
「開闊心胸」
19.假如我們有偏心的傾向,就該聽從使徒保羅的什麼勸告?
19 睿智的所羅門王寫道:「人不應該偏心」。(箴言28:21)我們熟悉誰,就自然喜歡親近誰。有時我們容易忽視不熟悉的人。但耶和華的僕人應該待人不偏心。我們人人都應該聽從使徒保羅提出的清晰勸告,「開闊心胸」。(哥林多後書6:13)我們的確應該開闊心胸,愛那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
20.我們應該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效法待人不偏心的上帝耶和華?
20 不論我們蒙召到天上去,還是有希望在地上享永生,只要待人不偏心,就能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以弗所書4:4,5,16)我們努力效法待人不偏心的上帝耶和華,就能在傳道工作上,在家庭和會眾裡,在生活每一方面都大大得益。為什麼呢?下一篇文章會解釋。
-
-
要留意所有人好的一面守望台2003年 | 6月15日
-
-
要留意所有人好的一面
我的上帝啊,求你顧念我,施恩給我。——尼希米記13:31
1.耶和華怎樣廣施恩惠,善待所有人?
一連幾天烏雲蔽日,四周陰沉沉的;太陽終於破雲而出,令人頓時神清氣爽,心情舒暢。乾旱時節烈日當空,四周火辣辣的;忽然天降甘霖,大雨滂沱而下,叫人頓覺暑氣全消,心花怒放。地球的大氣層自古就氣象萬千,這是仁愛的造物主耶和華給人類的恩賜。耶穌教導門徒時向他們指出,上帝慷慨好施。他說:「總要愛你們的仇敵,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這樣,你們就能做你們天父的兒子了;因為他叫日頭出來照善人,也照惡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43-45)耶和華確實廣施恩惠,善待所有人!他的僕人應該盡力效法他,方法就是留意別人好的一面。
2.(甲)耶和華憑著什麼,決定向人施恩?(乙)我們對耶和華的厚恩表達謝意,他有什麼反應?
2 耶和華憑著什麼,決定向人施恩呢?亞當犯罪以後,耶和華就一直留意人好的一面。(詩篇130:3,4)他的美意是要讓順服的人類在樂園裡享受生命。(以弗所書1:9,10)全憑上帝的分外恩典,我們才有希望通過他所應許的苗裔擺脫罪的奴役,除去身心的缺陷。(創世記3:15;羅馬書5:12,15)我們接受贖價的安排,最終就能恢復完美。耶和華仔細觀察我們的為人,留意我們對他的厚恩有什麼回應。(約翰一書3:16)無論我們做什麼去表達對耶和華的謝意,他都十分留意。使徒保羅說:「上帝是正義的,必不忘記你們所做的工作和你們為他的名所顯的愛心」。(希伯來書6:10)
3.我們會探討什麼問題?
3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效法耶和華,留意別人好的一面呢?為了找出答案,我們會從以下四方面探討這個問題:(一)基督徒的傳道工作;(二)家庭;(三)會眾;(四)其他的人際關係。
在傳道教人的工作上
4.為什麼向人傳道,就是留意別人好的一面?
4 耶穌向門徒講解麥子和毒麥的比喻,指出「田地就是世界」。身為基督的現代門徒,我們深明這個真理,所以努力向全世界的人傳道。(馬太福音13:36-38;28:19,20)傳道就是向公眾宣講自己的信仰。眾所周知,耶和華見證人不但挨家逐戶,還在街上向人傳道。由此表明,他們為了找出所有配得的人,孜孜不倦地傳講王國信息。耶穌確曾吩咐門徒:「你們不管進哪一座城、哪一個村,都要找出誰是配得的人」。(馬太福音10:11;使徒行傳17:17;20:20)
5,6.為什麼我們鍥而不舍,一次又一次地上門探訪?
5 我們上門傳道,要觀察別人對王國信息的反應。我們不時遇到下面所說的情況:家庭的一個成員願意聽我們的信息,另一個卻大聲說「沒有興趣」,就把我們打發走了。這些人自己對聖經不感興趣,還反對或阻止家人聆聽,實在令人遺憾!那麼,我們要怎樣做,才能不斷留意所有人好的一面呢?
6 下次再到這個家庭傳道時,可能有機會當面跟先前反對的人交談。回想一下上次探訪時的情形,就能為下次探訪做好準備。反對的人可能只是出於好意,阻止有興趣的家人聆聽王國信息。他這樣做,可能是受到謠言的影響,誤會我們別有用心。我們不該因而卻步,倒要鍥而不舍地向這個家庭傳道,設法用得體的言詞澄清誤會。我們關心所有人,很想幫助他們確切地認識真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也許耶和華會吸引這個反對的人歸向他。(約翰福音6:44;提摩太前書2:4)
7.向人傳講王國信息,怎樣才能保持積極?
7 耶穌曾向門徒指出,他們會遭受家人的反對。他不是說過「我來是要引起分裂:兒子要對抗父親,女兒要對抗母親,媳婦要對抗婆婆」嗎?接著,耶穌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馬太福音10:35,36)話雖如此,環境卻會改變,人的態度也一樣。突然患病、痛失親人、天災人禍、感情受創和其他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人們對王國信息的反應。如果我們先入為主,認定住戶會像以往那樣對王國信息充耳不聞,真的可說是往好的一面看他們嗎?與其態度消極,何不喜樂地回去探訪這些住戶呢?我們可能發覺,住戶的反應跟以前不一樣了。有時,住戶的態度有所改變,不僅是由於我們說話的內容,也是由於我們表達的方式。開始傳道之前,要懇切地向耶和華禱告,求他使我們能夠懷著積極的態度傳講王國信息,所說的話能夠打動人心。(歌羅西書4:6;帖撒羅尼迦前書5:17)
8.基督徒留意不信主的親人好的一面,善待他們,可以有什麼成果?
8 有些會眾裡,不少信徒同屬一個家庭。這往往是家裡一位長輩鍥而不舍地善待配偶和家人的成果。長輩的品行和毅力,不但使年輕一代深受感動,也令他們十分敬佩。許多基督徒妻子都聽從使徒彼得的勸告,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丈夫,「用不著一言一語」。(彼得前書3:1,2)
在家庭裡
9,10.對家人,雅各和約瑟都從好的一面想,善待他們,於是怎樣做?
9 我們也應該留意家人好的一面,因為大家是骨肉之親。雅各對兒子們的態度能給我們不少啟發。創世記37章3,4節表明,在眾子當中,雅各特別鍾愛約瑟。約瑟的兄長見弟弟受寵,就心懷忌恨,密謀要殺死他。請留意雅各和約瑟後來有什麼態度。對家人,雅各和約瑟都從好的一面想,善待他們。
10 埃及鬧饑荒的時候,約瑟掌管當地的糧政。他的兄長前來買糧,約瑟欣然接待。他沒有立即表露身份,對兄長卻照顧周到,還確保他們有足夠的食物帶回去給年邁的父親。儘管兄長因妒忌而恨他,約瑟卻處處為他們著想。(創世記41:53-42:8;45:23)雅各也善待所有兒子,臨終前祝福各人,預告他們將來會得到什麼福分。雖然有些兒子因犯過而福分減少,但雅各仍祝福每個兒子都從應許之地得到產業。(創世記49:3-28)由此可見,雅各愛所有的兒子,始終如一地善待他們!
11,12.(甲)什麼預言強調,留意家人好的一面十分重要?(乙)我們從浪子的父親身上學到什麼?
11 耶和華對信心軟弱的以色列人一直保持堅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上帝對他的子民,總是從好的一面著眼。耶和華用何西阿先知的家庭做比喻,說明他對以色列人的愛長存不息。何西阿的妻子歌篾屢次跟情夫通姦,耶和華仍然對何西阿說:「儘管那個婦人跟情夫通姦,你還是要去愛她,就像以色列人雖然歸附別神,貪愛葡萄餅,耶和華還是愛他們一樣。」(何西阿書3:1)耶和華為什麼這樣吩咐何西阿呢? 因為他深知,只要他保持忍耐,這個偏離正道的國家中必定會有人回頭歸向他。何西阿說:「日後以色列人必回來,尋求他們的上帝耶和華和他們的王大衛。在末後的日子,他們必戰戰兢兢地到耶和華那裡去,領受他的良善。」(何西阿書3:5)我們面對家庭煩惱的時候,實在應該效法耶和華。你繼續留意家人好的一面,至少在忍耐方面樹立了榜樣。
12 耶穌所講的浪子比喻,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悟,在家庭裡,對人對事都可以怎樣從好的一面想。小兒子把財產揮霍淨盡之後,回到父親那裡。父親對他寬大為懷。一直留在父親身邊的大兒子卻心懷不滿,埋怨起來。父親有什麼反應呢?他對大兒子說:「孩子,你時刻在我這裡,我的一切都是你的。」父親這樣說,是要向大兒子保證自己深愛他,而不是要令他難堪。父親接著說:「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我們理當高興歡樂。」我們可以效法浪子的父親,對人對事都努力從好的一面想。(路加福音15:11-32)
在基督徒會眾裡
13,14.我們在會眾裡怎樣遵行「愛人如己」這條至尊的律法?
13 我們既然是基督徒,就應該切實遵行「愛人如己」這條至尊的律法。(雅各書2:1-9)在會眾裡,我們可能不分貧富,彼此接納,但我們會不會因種族、文化和以往的宗教背景而有小圈子或「階級之分」呢?要是這樣,我們可以怎樣把雅各的勸告付諸實行呢?
14 我們要親切地招待所有參加基督徒聚會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好客精神。新來參加聚會的人,起初可能有點緊張,覺得不大自在。我們主動跟他們交談,就能使他們輕鬆起來。事實上,有些初次參加基督徒聚會的人說:「人人都非常友善,待我有如老朋友,使我感到賓至如歸。」
15.我們可以怎樣幫助會眾的年輕人學習關心年長的信徒?
15 有一些會眾的年輕人,聚會結束後喜歡成群聚集在王國聚會所內外,沒想到要跟年紀較大的信徒來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積極的事去改變這種情況呢?首先,父母要在家裡訓練兒女,為參加聚會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箴言22:6)父母可以吩咐兒女負責為全家預備好各樣書刊,好讓全家在聚會期間都有所需的資料。此外,誰最能鼓勵孩子在王國聚會所跟年老體弱的信徒交談呢?父母自然是最適當的人選。孩子向年老體弱的信徒說幾句有意義的話,自己也會很有滿足感。
16,17.會眾裡年長的人可以怎樣留意年輕人,引發他們好的一面?
16 年紀較大的弟兄姊妹應該關心會眾裡的年輕人。(腓立比書2:4)他們可以主動跟年輕人交談,給予鼓勵。每次聚會通常有幾個要點特別突出,不妨問問年輕人覺得聚會的內容怎樣,特別欣賞哪些要點,打算怎樣在生活上實行出來等等。年輕人是會眾的一部分,他們在聚會裡無論是留心聆聽,發表評論,還是演講示範,我們都應該表示讚賞。年輕人在會眾裡對待長者的態度,以及在家裡做家務時的表現,都顯示他們日後能不能好好履行更多職責。(路加福音16:10)
17 有些年輕人願意承擔責任,不斷進步,養成屬靈的特質,結果能夠擔當較重要的任務。年輕人多參與屬靈的活動,也有助於避開不智的行為。(提摩太後書2:22)長老可以把工作委派給那些追求助理僕人職分的弟兄,試驗他們,「看看是否適合」。(提摩太前書3:10)如果他們在聚會裡全情投入,熱心傳道,關心會眾的所有人,長老就可以看出,這些年輕的弟兄有潛質負起更多職責。
留意所有人好的一面
18.長老施行審判的時候,要避開什麼陷阱?為什麼?
18 箴言24:23說:「審判時偏心是不好的。」從上頭來的智慧規定,長老在會眾裡施行審判時不可偏心。雅各說:「從上頭來的智慧,首先是貞潔的,其次是促進和睦、通情達理、樂意服從的,充滿慈悲,也充滿良善的果實,不厚此薄彼,不虛偽裝假。」(雅各書3:17)審判時,長老固然要留意犯過者好的一面,但顯然不該被個人的關係或交情所左右。詩篇執筆者亞薩說:「上帝站在大會當中,神聖的主宰主持集會;他在眾神[或譯『像神一樣的人』,指人間的審判官]中間施行審判。『你們不按公正審判,偏袒惡人,要到幾時呢?』」(詩篇82:1,2)因此,事情如果牽涉到自己的朋友或親屬,基督徒長老就必須力求公正,無可指責。這樣才能使會眾保持團結,讓耶和華的靈暢行無阻,發揮作用。(帖撒羅尼迦前書5:23)
19.對別人,如果我們從好的一面想,就會怎樣做?
19 我們對弟兄姊妹,如果總是從好的一面想,就是效法保羅。他對帖撒羅尼迦會眾說:「我們在主裡也確信,你們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必實行我們所吩咐的。」(帖撒羅尼迦後書3:4)我們對弟兄姊妹,如果從好的一面想,就會樂於包容他們的過錯,也會細心觀察弟兄有什麼地方值得稱讚,避免對他們諸多批評。保羅說:「管家必須符合的要求,就是辦事忠信。」(哥林多前書4:2)我們不但看出負責管理會眾的弟兄辦事忠信,也看出其他基督徒弟兄姊妹都忠心耿耿,因此會珍重他們每一個。我們這樣做,跟弟兄姊妹的關係就會越發親密,基督徒之間的友誼也會越發鞏固。我們要效法保羅,像他那樣看弟兄。會眾的弟兄姊妹是我們的「同工,為上帝的王國效力」,並且幫助我們堅強起來。(歌羅西書4:11)我們這樣看弟兄姊妹,就是反映耶和華的看法了。
20.留意所有人好的一面,可以帶來什麼福分?
20 毫無疑問,我們的心聲跟尼希米一樣:「我的上帝啊,求你顧念我,施恩給我。」(尼希米記13:31)我們多麼慶幸耶和華留意人好的一面,樂於向人施恩!(列王紀上14:13)願我們效法耶和華,留意所有人好的一面,善待他們。這樣,我們就有希望得蒙救贖,在將臨的新世界裡享受永生。(詩篇13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