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輪迴是基本的信條。這個信條最遲在《優婆尼沙曇》(《奧義書》)中宣布。《優婆尼沙曇》是印度教的一套經書,最可能是在公元前第一千年的上半期寫成。書中主張人死後在天堂或地獄暫住,然後按照業律轉世為人或動物,比生前所享的地位較高或較低。人生的目標是要獲得解脫,擺脫無情的再生循環,被那稱為梵天的一切秩序的終極來源所吸納。
-
-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渴望解脫的觀念是基於歷史家杜蘭特(Will Durant)所謂的「對生命的厭惡……,這是印度教一切思想的暗流。」這種黯淡、悲觀的態度建於《彌勒優婆尼沙曇經》,它問道:「此身既為諸般欲念所苦,例如憤怒、貪婪、妄想、恐懼、沮喪、羨妒、與可悅的事物分離、擺脫不了可厭的事物、飢餓、乾渴、衰老、死亡、疾病、憂傷等,在這些慾望中享樂又有什麼好處呢?」
《普拉拿》提出一個逃避這種不幸情況的方法。《普拉拿》(意即古事)是一系列的文獻,很可能在公元第一世紀輯成。這些經流傳得相當廣泛,是一般平民的經典。《伽路達普拉拿》聲稱:「真正快樂有賴於滅絕一切感情。……有愛就有煩惱。……捨棄了愛就得到快樂。」不幸的是,這種解脫方法看來與它所要減緩的苦況一樣可悲。
在此之前,有時被人稱為「印度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書」《薄伽梵歌》(亦即主之歌)建議三種獲致解脫的方法。「責任之道」強調要履行宗教儀式和社會義務,「知識之道」包括實行靜思和瑜伽,「敬虔之道」包括虔信一位人格化的神。有人把《薄伽梵歌》比作基督教國的「新約」。大多數印度人都能背誦某些章節,許多人甚至天天加以誦念。
《薄伽梵歌》其實只是印度教史詩的一小部分而已。這篇著名史詩稱為《摩訶婆羅多》,含有10萬詩節,算作世界最長的詩並不為過。隨著把《薄伽梵歌》歸併入《摩訶婆羅多》之內(可能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印度教終於成為吠陀教和婆羅門教以外的一個獨立宗教。
-
-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第28頁的附欄]
你也許想知道
印度教怎樣解釋輪迴?《薄伽梵歌》說:「正如人脫下破舊的衣服,穿上新的,照樣,居於體內的魂也要拋棄舊的身體,進入其他新的身體。」《伽路達普拉拿》解釋:「生物以前生的業去決定來生的特徵。……人的命運已經注定,甚至神也不能更改。」為了說明這點,《瑪根杜耶普拉拿》引述一個人的話說:「我前生曾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但投生為走獸、蟲、鹿、鳥。」
印度教認為牛是神聖的嗎?《黎俱吠陀經》和《阿吠陀經》兩者均說牛是「不可殺的」。但此說看來基於殺生之誡而非再生的信仰。可是,《瑪根杜耶普拉拿》指出違背這條律法的嚴重性,說,「人殺一牛,就要罰進地獄三世。」
印度教對恆河有什麼看法?「聖人從河水沐浴而受到淨化,他們的心意專注於毗濕奴神之上,遂獲得最終的解脫。這條神聖的河流受人聽到、想到、看到、觸到、浸在其中或加以歌頌,它日復一日地使萬物為之淨化。甚至住在900哩外的人若高呼『恆加,恆加』,三世以前所犯的罪也得以消除。」——《毗濕奴普拉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