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關於造物主,開卷讀經啟發多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七章

      關於造物主,開卷讀經啟發多

      翻閱內容充實、趣味盎然的書,的確開卷有益。聖經就是這樣的書。聖經所載的生平事跡動人心弦,倡導崇高的道德標準;所記的喻例生動傳神,闡明重要的真理。聖經的一位執筆者以智慧著稱,他說他「搜尋可喜悅的話,正確地寫下真理」。——傳道書12:10,新譯。

      世稱「聖經」的書,其實是一本集子,共有66卷,前後用了超過1500年寫成。例如,從公元前1513年到公元前1473年,摩西寫成了頭五卷書,第一卷是創世記。耶穌的使徒約翰是聖經最後一位執筆者。他給耶穌的生平寫了一個傳記(約翰福音),又寫了幾封短信和啟示錄。聖經大多把啟示錄列為末卷。

      從摩西到約翰,前後超過1500年間,大約有四十個人編寫過聖經。他們都是虔誠人,一心要引導人認識造物主。他們所寫的經傳,讓人洞悉上帝的品格,知道怎樣叫他喜悅。聖經也讓我們了解罪惡為什麼充斥世界,奸惡將會怎樣受到肅清。寫聖經的人透露,未來人類會直接受上帝統治。經書還描述,到時我們會享有什麼叫人心花怒放的幸福。——詩篇37:10,11;以賽亞書2:2-4;65:17-25;啟示錄21:3-5。

      你知道,許多人認為聖經這本古書所蘊含的是人的智慧。可是,有千百萬人堅信,聖經其實是上帝的作品,是上帝指引人的思想寫成的。(彼得後書1:20,21)你怎樣才能斷定寫聖經的人其實記錄了上帝的意思呢?

      有許多方面的證據可以讓你查看。許多人考查過這些證據之後,斷定聖經不只是出於人的書,而是出於超人來源的。現在我們先舉出一方面的證據,同時從中進一步認識宇宙的造物主,人類的生命之源。

      預言實現

      不少寫聖經的人記下了預言。他們並沒有聲稱自己能預知未來,反而聲明這是造物主的功勞。例如,以賽亞說,是上帝「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以賽亞書1:1;42:8,9;46:8-11)以賽亞的上帝有能力預告未來幾十年以至多個世紀後的事,可見上帝是獨一無二的,跟古往今來世人所崇拜的偶像截然不同。預言正是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聖經的作者並不是凡人。請看看以賽亞書怎樣充分表明這一點。

      從以賽亞書的內容和其他歷史材料看來,這卷經書是在公元前732年左右寫成的。以賽亞預言耶路撒冷和猶大國的居民大難臨頭,因為他們濫殺無辜,崇拜偶像。以賽亞預告國土會飽受蹂躪,耶路撒冷和城中的聖殿會被摧毀,生還的人會被擄到巴比倫去。但是,以賽亞也預告上帝並不會忘記這個被擄的民族。以賽亞書指出,將來一個名叫居魯士(某些聖經譯本譯做塞魯士)的外國君王會征服巴比倫,釋放猶太人回國。事實上,以賽亞預言上帝「論塞魯士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以賽亞書2:8;24:1;39:5-7;43:14;44:24-28;45:1。

      在公元前8世紀以賽亞的時代,這樣的預言可能看來難以置信。當時巴比倫根本不是軍事強國,而且仍然受制於當代的世界霸權亞述帝國。以賽亞預言一個民族會被人征服,放逐遠方,後來竟然獲得釋放,重返故鄉,這樣的事本身也不可思議。以賽亞說:「這樣的事誰曾聽見?」——以賽亞書66:8。

      可是,兩個世紀後有什麼事發生呢?古代猶太人的歷史證實,以賽亞的預言果然完全實現。巴比倫果然成為強國,還摧毀了耶路撒冷。波斯王的名字(居魯士)、他後來征服巴比倫、猶太人回鄉返國,通通是不爭的史實。預言的細節無不實現,絲毫不差,結果19世紀竟然有批評家聲稱以賽亞書是偽作,說:「頭幾章可能是以賽亞寫的,但其餘部分是後世居魯士王時代的人寫的,只是使內容看來好像預言罷了。」儘管有人極力否定以賽亞書,事實又怎樣呢?

      真的是預言嗎?

      以賽亞書的預言不是只涉及居魯士和猶太俘虜。以賽亞還預告巴比倫的下場,而且仔細透露將來有一位彌賽亞(救主)來臨,他要飽受苦難,然後獲得榮耀。我們能確定這些話早就寫了下來,真的是到後來才實現的預言嗎?

      請想想看。以賽亞談到巴比倫的結局說:「巴比倫素來為列國的榮耀,為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必像上帝所傾覆的所多瑪、蛾摩拉一樣。其內必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以賽亞書13:19,20;第47章)這些事果真發生嗎?

      巴比倫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築了不少水壩和運河,長期依賴這個複雜的水利系統。看來在公元前140年左右,帕提亞人連番進侵,結果水利系統毀壞失修。後來怎樣呢?《美國百科全書》說:「由於土壤含鹽過高,地面結成鹼塊,以致不能耕種。」大約二百年後,巴比倫仍然是人口眾多的城市,但不久就衰落了。(參閱彼得前書5:13。)到公元3世紀,歷史家卡修斯(約公元150年~235年)報導,遊人到巴比倫觀光,只見「一片頹垣廢瓦」。(LXVIII,30頁)值得注意的是,到這個時候,以賽亞已經去世很久,以賽亞全書已經流傳了許多個世紀。如果你今天遊覽巴比倫,就能看見昔日的繁華都市只剩下零星遺跡。羅馬、耶路撒冷、雅典等古都今天還在,巴比倫卻徹底荒涼,無人居住,正如以賽亞所預言一樣。預言真的實現了。

      我們現在看看以賽亞怎樣描述將臨的彌賽亞。以賽亞書52:13(《新譯》)說,上帝的這個特殊僕人最終會「受尊崇,被高舉」。可是第53章預言,彌賽亞被高舉之前,先要受盡屈辱。這一章的內容,一般人都認為與彌賽亞有關,詳盡的程度可能令你驚訝不已。

      這一章指出,彌賽亞會受本族同胞鄙視。以賽亞用絕對肯定的語氣說:「他被藐視,被人厭棄。」(第3節)彌賽亞受人惡待是無理的,因為他一生致力於造福世人。以賽亞表示彌賽亞會醫治人的疾病,說「他擔當了我們的病患」。(第4節,新譯)儘管這樣,彌賽亞卻要受人審訊,被判以莫須有的罪名,但他會在誣告他的人面前保持緘默。(第7,8節)他從容就義,跟罪犯一起受刑;行刑期間,他的身體會被刺傷。(第5,12節)他死的時候像罪犯,埋葬的方式卻像富有的人一樣。(第9節)以賽亞再三指出,彌賽亞的冤屈死亡具有為世人贖罪的功效。——第5,8,11,12節。

      所有這些事都一一應驗了。跟耶穌同時代的馬太、馬可、路加、約翰所寫的歷史記載透露,以賽亞所預言的事確曾發生。有些事到耶穌死後才發生,所以耶穌顯然無法操縱事態。(馬太福音8:16,17;26:67;27:14,39-44,57-60;約翰福音19:1,34)以賽亞論及彌賽亞的預言全都實現了。多個世紀以來,這件事大大感動了聖經的誠懇讀者。連一些本來不接受耶穌的人,也深受感動而歸信他。希伯來語學者威廉·厄威克評論說:「許多猶太人曾撰文解釋自己為什麼歸信基督教。文章裡往往自述讀過這一章經書[以賽亞書53章]之後,就對固有的教義和導師信心動搖了。」——《耶和華的僕人》。a

      厄威克的評論是在19世紀末發表的,當時有些人仍然懷疑,以賽亞書第53章是否真的在耶穌誕生之前多個世紀寫成。可是後世出土的文獻已大致消除了懷疑的理由。1947年,一個貝都因牧羊人在死海附近發現了以賽亞書全卷的古本。研究古代字體的專家斷定,書卷寫成的日期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100年之間。後來在1990年,專家用碳-14測定法鑑定書卷的年代,認定是在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07年之間寫成的。由此可見,以賽亞書的這個著名古本在耶穌誕生時已經相當古老了。這個古本跟現代的聖經文本有沒有出入呢?

      今天的人遊覽耶路撒冷,可以去看看《死海書卷》的殘片,聽聽考古學家伊格爾·雅丁教授的錄音。他說:「以賽亞寫預言的日期,跟公元前2世紀《死海書卷》抄成的日期,相隔不過大約五六百年。令人驚奇的是,博物院所收藏的原書卷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文獻,可是內容跟我們今天閱讀的聖經幾乎相同;不論是跟希伯來語文本還是跟原文的譯本比較,都差不多一模一樣。」

      顯然,這件事可以給我們釋疑。如果我們有過懷疑,認為以賽亞書的預言是事後才寫的,現在就可以把疑慮消除了。現在我們有科學證據證明,在耶穌誕生之前一百多年,甚至在巴比倫荒涼之前很久,以賽亞書已經有起碼一份抄本了。既然這樣,人還怎麼能夠懷疑,以賽亞書的確預先說明了巴比倫的收場,也預言到基督怎樣冤屈受苦,怎樣受難死亡,怎樣受人惡待呢?以賽亞還預告猶太人會被擄,後來會獲得釋放離開巴比倫,這一點已經是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了。有多方面的證據一致表明,聖經背後的真正作者就是造物主。聖經的確是「上帝所靈示的」話語,預言的實現不過是其中一方面的證據罷了。——提摩太後書3:16。

      還有許多別的證據表明聖經是上帝的作品。證據包括以下幾點:從天文學、地質學和醫學的角度看,聖經準確無訛;聖經各卷雖然由幾十個人執筆,分別在一千多年期間寫成,經義卻竟然完全一致;聖經跟世俗歷史和考古學的很多事實吻合;聖經蘊含的道德規律遠比古代同期四周民族的法典優越,而且至今仍受人公認為出類拔萃。無數好學深思、實事求是的人看見以上幾點和其他方面的證據,就都深信聖經的確是造物主賜給人類的寶典。b

      從以上提及的各點,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出造物主的各種特質。他既然能夠預知未來,這不是表示他有遠超越凡人的真知灼見嗎?人既不能預知很久以後的事,也不能主宰未來的局面,但是造物主卻做得到。他既能預見未來,又能操縱事態去執行自己的旨意。以賽亞說得不錯,造物主能「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他能夠提出保證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以賽亞書46:10;55:11。

      進一步認識聖經的作者

      要認識一個人,我們可以跟他交談,也可以觀察他對人對事的反應。認識人可以用這兩個方法,但是,要認識造物主,又該怎樣呢?人畢竟不能直接跟他交談。可是,正如上面所說,造物主通過聖經,把自己的很多事情透露出來——既讓人知道他說過些什麼話,又讓人知道他做過些什麼事。不但如此,這本獨特的書還呼籲我們跟造物主締結關係。聖經勸勉我們說:「你們要親近上帝,上帝就會親近你們。」——雅各書2:23;4:8。

      如果想跟某個人做朋友,最起碼的一步就是知道他叫什麼名字。那麼,造物主叫什麼名字呢?他的名字透露他有些什麼特點呢?

      聖經裡用希伯來語寫成的部分(常稱《舊約》)記載了造物主的獨特名字。古抄本把造物主的名字寫做四個希伯來語輔音字母,拉丁字母拼做YHWH或JHVH。造物主的名字在聖經裡出現了大約七千次,比「上帝」或「主」等頭銜出現的次數多得多。有許多個世紀,用希伯來語讀聖經的人都習慣用這個私有名字去稱呼上帝。可是後來許多猶太人因為迷信,不敢念出上帝的名字,結果沒有把這個名字的發音保存下來。

      出埃及記的一個猶太注釋本說:「久而久之,原來的發音失傳了。現代學者嘗試推斷原音,其實只是臆測而已。」上帝的名字在例如出埃及記3:16和6:3出現,我們的確無從確定摩西是怎樣念這個名字的。可是老實說,今天人要念出摩西和耶穌的名字,誰又會認為一定要用他們兩位在世時候的精確發音去念呢?我們雖然無從知道這兩個名字的精確發音,卻沒有因此就絕口不提摩西和耶穌的名字。其實,與其斤斤計較一個說不同語言的古代民族怎樣念上帝的名字,何不就採納我們自己語言中常用的發音呢?例如,過去一百年來,漢語一直通用「耶和華」,現在一般人仍然公認這是造物主的漢語名字。

      不過,有一件事比名字發音問題的枝節更重要,那就是名字的含義。在希伯來語,耶和華這個名字是動詞哈瓦的使役形式,意思是「做」或「成為」。(創世記27:29;傳道書11:3)《牛津聖經導讀》認為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成事在他』或『他必成事』」。因此我們可以說,造物主的私有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成事者」。有些人想到造物主是最初造成萬有的「本原」,可是請注意,造物主名字所強調的並不是他在遠古所做的事。為什麼不是呢?

      因為造物主的名字跟他打算要做的事有密切關係。基本上,希伯來語的動詞只有兩種形態。造物主名字的形態「表示行動……在發展中。那就是說,行動不只是持續進行,……而是從開頭一直發展到完成為止」。(《希伯來語時態簡介》)不錯,耶和華通過自己的名字表明,他積極執行自己的旨意。由此可見,他按部就班採取行動去實現自己的應許。造物主總是能夠叫自己的旨意完全實現的;由於知道這件事實,許多人都深感滿足,也大感安慰。

      上帝的旨意與人生意義

      上帝的名字顯示他有明確的目的,但是許多世人卻看不出自己有什麼真正的人生目的。他們目睹人類危機接連不斷,戰爭、天災、流行病、貧窮、罪行等禍患屢見不鮮。少數人即使僥倖不受天災人禍所傷,還是感到前途茫茫,人生苦無意義。

      聖經說:「創造物受制於徒勞無奈的情況,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使創造物受制於這種情況的那位[造物主];不過,創造物仍然希望……獲得自由,……得享上帝孩子榮耀的自由。」(羅馬書8:20,21)創世記透露,當初人跟造物主關係和好。由於人犯了罪,上帝有理由讓人類受制於徒勞無奈的情況。以下我們且談談這種情勢是怎樣形成的。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造物主有怎樣的品格,以及人類的未來會怎樣。

      聖經記述的歷史在許多方面都是有稽可考的。據聖經說,上帝起初創造的男女名叫亞當和夏娃。經文表示,造物主不是任由他們盲目摸索,毫無目的,對上帝的旨意一無所知。相反,造物主賜給人類有益的訓示,就像人間慈愛體恤的父親樂意指導兒女一樣。上帝對亞當夏娃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1:28。

      由此可見,人類當初生活得很有意義,也有明確的目的。人的任務包括照顧地球的生態系統,同時在地上繁衍,使全球布滿一族可靠、負責的人類。(參閱以賽亞書11:9。)目前地球大受污染,但誰也不能責怪造物主,因為他從沒有授權給人類去濫用和毀壞地球。上帝吩咐人「治理」地球;這絕不表示人可以濫用天然資源。相反,這暗示人要好好開墾照顧地球,因為地球是上帝交託給人類管理的。(創世記2:15)不但這樣,人本來有無限時間去執行這件饒有意義的工作。人類當時有希望永不用死去,所以順理成章的是,人類腦子的潛能比一輩子七八十歲,甚至一百歲,所能用盡的還大得多。腦子原本是給人永遠使用的。

      耶和華上帝創造了萬物,眾生都受他所指導,可是他卻讓人自行發揮創意,決定怎樣執行他對地球和人類所定的旨意。他既不要求過高,也沒有對人諸多限制。例如,他給亞當的任務之一,是研究各種動物,然後給牠們起名——這簡直是喜愛研究動物學的人求之不得的優差。亞當觀察過各種動物的特色之後,就為動物起名,有不少名字正好描述動物的特質。(創世記2:19)人可以按照上帝的旨意發揮自己的才幹和能力,以上只是一個例子罷了。

      全宇宙的創造者智慧這麼高超,自然不會讓地球的情勢失控。哪怕人類蓄意做出不智或有害的事來,造物主也能應付裕如。歷史記載透露,上帝只頒布了一條命令去約束亞當:「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世記2:16,17。

      這個命令規定,人必須承認上帝有權要人服從他。從亞當的日子直到今天,人一直要接受引力定律,不能偏離;人如果不理會這條定律,就十分愚蠢而會傷害自己了。既然這樣,惠澤眾生的造物主多下一條定律給人遵守,人又有什麼理由不肯接受呢?造物主清楚表示,人不守他的律法,就會有什麼後果, 但是他讓亞當夏娃自行選擇是否要順服他。從人類的早期歷史,我們不難看出造物主讓人有選擇的自由。可是,他希望人享有最大的快樂。人只要遵守上帝所定的優良律法,就自然會獲致這樣的快樂。

      上一章說過,造物主創造了靈體。這些是人類看不見的聰慧生物。人類最早的歷史透露,有一個靈體一心要篡奪上帝的地位。(參閱以西結書28:13-15。)他濫用了上帝所賜的選擇自由,引誘人類的始祖公然反叛上帝。他們違抗上帝的命令,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由此宣告他們要獨立自主,不再受上帝管理。不但這樣,他們的行動表示他們贊同反叛上帝的靈體的聲稱,認為造物主故意把好處不給人類。亞當夏娃的行動等於要求有權自行決定是非善惡,不管造物主的看法怎樣。

      如果人聲言不再服從引力定律,偏要反其道而行,那會是多麼不合理!亞當夏娃違抗造物主所定的道德標準,也同樣不合理。上帝所定的基本律法要求人服從他。人要是蓄意違反這個基本定理,自然難免受害,正如人違反引力定律就必然會受害一樣。

      歷史記載透露,耶和華當機立斷,採取適當行動。亞當夏娃違背造物主旨意的那「日」,身心就開始走下坡路而邁向死亡。(參閱彼得後書3:8。)上帝早就警告過他們會有這樣的後果。這件事反映出造物主品格的另一面。他是公正的上帝;面對公然忤逆的行動,他絕不會懦弱不理。他既定下明智公正的標準,就必定貫徹執行。

      上帝本著自己的美德,以慈悲對待人類;他沒有立即把人類處死,因為他顧及亞當夏娃的後代。當時亞當夏娃還沒有開始孕育後代,因此後世的子孫對人類始祖的罪行不必負直接責任。亞當夏娃的後代還沒有出生,上帝已很關心他們,由此可見造物主多麼宅心仁厚。他不是一個鐵石心腸的法官,而是十分公道公平的;他願意讓人人都有選擇的機會,並且十分尊重人命的神聖。

      這並不是說,後世的人會跟始祖一樣,享有一個極為幸福可喜的環境。造物主容許亞當產生後代,讓「創造物受制於徒勞無奈的情況」。儘管這樣,人類並不是完全無奈,絕對無望。上文所引的羅馬書8:20,21也說,造物主叫人類有「希望……獲得自由」。這件事的確值得我們多了解一下。

      你能夠尋見造物主嗎?

      聖經把引誘人類始祖反叛的罪魁稱為魔鬼撒但。魔鬼的意思是「毀謗者」,撒但的意思是「對抗者」。上帝一方面對策動反叛的罪魁宣判刑罰,把他定為仇敵,一方面讓未來的人類有理由懷持希望。上帝說:「我又要叫你[撒但]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世記3:15)這顯然是比喻性的說法。上帝說有個「後裔」會來,他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參照聖經其他地方所說的話,就可以明白這節引人入勝的經文究竟是什麼意思。聖經表明,這件事跟耶和華的名聲有密切關係。耶和華要做名副其實的「成事者」,徹底執行他對地上人類所定的旨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任用了一個國族。他跟古代這個國族之間的歷史成了聖經的重要部分。現在我們先概述一下這段重要的歷史。這段歷史還可以讓人進一步認識造物主的各種特質。的確,我們查閱造物主賜給人類的書聖經,必然可以得到非常珍貴的收穫。

  • 世人之福——造物主讓人類認識他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八章

      世人之福——造物主讓人類認識他

      雷聲隆隆,電光閃爍,三百多萬人站在西奈半島一個高山前。西奈山密雲籠罩,大地震動。在這個令人難忘的情況下,摩西帶領古代的以色列人跟創造天地萬物的造物主正式締結關係。——出埃及記第19章;以賽亞書45:18。

      可是,為什麼宇宙的造物主要特別讓一個民族認識他呢?況且,這個國族根本人數不多。摩西回答這個問題說:「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守他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申命記7:6-8。

      這句話透露,聖經的內容不是僅僅論及宇宙和地球生物的起源罷了。對於造物主在以往、現今和未來跟人類的交往,聖經也有很多論述。聖經是世上最多人鑽研,銷流也最廣的書。因此,凡是重視教育的人,都應該了解一下聖經的內容。現在我們且概覽一下聖經的內容,首先看看所謂《舊約》的部分。我們看聖經,還可以有難得的機會深入觀察宇宙造物主的品格,了解聖經偉大作者的特質。

      第六章「歷史悠久的創世記仍然可信嗎?」指出,只有聖經的創世記才追述人類的起源,透露有關人類始祖的事實。可是,聖經頭一卷書的內容不限於人類的起源。還有什麼內容呢?

      根據希臘和其他國家的神話,有一個時候,種種神靈隨意跟世人來往。此外,人類學家指出,世界各地都有洪水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場大洪水把大部分人類淹沒。你也許把這些神話一笑置之。這也難怪。可是,這些神話傳說背後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只有聖經的創世記才交代清楚。這一點你想過嗎?——創世記第6,7章。a

      創世記還敘述一些人物的事跡。這些人的思想感情跟常人一樣,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他們知道的確有造物主,而且在生活上處處留意造物主的旨意。摩西所記述的「列祖」,例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確值得我們認識一下。造物主深知亞伯拉罕的為人,把他稱為自己的「朋友」。(以賽亞書41:8;創世記18:18,19)為什麼呢?因為耶和華觀察亞伯拉罕,確知他是個有信心的人。(希伯來書11:8-10,17-19;雅各書2:23)亞伯拉罕的經歷表明,上帝樂於與人親近。他的大能的確令人生畏,可是,他並非僅是沒有個性的力量或本原。他有具體的品格特徵,我們凡人可以懷著敬意跟他建立關係,令自己的一生得益無窮。

      耶和華應許亞伯拉罕說:「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世記22:18)上帝在亞當的時代已經應許會有一個「後裔」來臨,他對亞伯拉罕所作的應許增補了原先的應許。(創世記3:15)耶和華對亞伯拉罕所說的話確認了一件事,就是人類可以盼望一個後裔來臨,使萬族得福。你不難看出,這個中心主題貫串整本聖經,由此可見聖經並非只是人間的一部著作而已。你明瞭聖經的主題,就可以看出,上帝任用古代一個國族,目的是要祝福萬國萬族。——詩篇147:19,20。

      既然耶和華跟以色列人打交道是為了叫萬族得福,可見他是「不偏心」的。(使徒行傳10:34;加拉太書3:14)再者,即使上帝主要跟亞伯拉罕的後代交往,其他國族的人也可以歸附事奉他。(列王紀上8:41-43)另外,由於上帝大公無私,今天我們所有人,不論哪國哪族,都能夠認識他和取悅他。

      有十幾個世紀的時間,造物主一直跟以色列國交往;我們可以從這個國家的歷史獲知不少事。我們可以把以色列國的歷史分為三部分。回顧這三段歷史的時候,請留意耶和華怎樣實現了他名字的含義——「成事者」。請也留意他跟實有其人的人物往還的時候,怎樣把自己的品格顯示出來。

      第一部分——國家受造物主統治

      亞伯拉罕的後代在埃及淪為奴隸。後來,上帝興起了摩西,在公元前1513年帶領他們獲得自由。以色列立國之後,上帝是國家的統治者。但在公元前1117年,他們要求立一個人做王。

      以色列人跟著摩西在西奈山下立國,前後的經過怎樣?聖經的創世記記述了這件事的背景。較早時候,雅各(又名以色列)住在位於埃及東北的一個地方;後來,當時世界那一帶發生了大饑荒。由於埃及儲存了大量糧食,於是雅各設法往埃及購糧,好維持家人的生活。他發覺埃及的糧政官竟然是他的兒子約瑟,他以為這個兒子早已不在人世了。雅各和家人於是遷到埃及去,並且應邀在埃及定居。(創世記45:25-46:5;47:5-12)可是約瑟死後,新一代法老登位,強迫雅各的後代做勞役,要他們「和泥」、「做磚」,「使他們因做苦工覺得命苦」。(出埃及記1:8-14)你可以在聖經的第二卷書出埃及記裡,讀到這段生動的歷史和其他許多事跡。

      以色列國族受人虐待了百多年,「他們的哀聲達於上帝」。他們向耶和華求助,這樣做很明智。他很關心亞伯拉罕的後代,並且決心要實現他的旨意,使萬族得福。耶和華「聽見他們的哀聲」,「看顧以色列人」,可見造物主同情飽受壓迫痛苦的人。(出埃及記2:23-25)他揀選了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摩西和兄長亞倫請求埃及的法老讓這群受奴役的人民離去,法老卻悍然回應說:「耶和華是誰,使我聽他的話,容以色列人去呢?」——出埃及記5:2。

      全宇宙的造物主哪會不敢接受挑戰?哪怕是當時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領袖提出挑戰,這能嚇倒造物主嗎?絕對不能。上帝於是降下一連串的災殃,打擊法老和埃及人。最後,上帝要降下第十場災殃,法老才肯把以色列人釋放。(出埃及記12:29-32)這樣,亞伯拉罕的後代實實在在地認識到耶和華的品格,看出他會在既定的時候帶來自由。耶和華果然名實相副,能夠以令人驚嘆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應許。(出埃及記6:3)後來法老和以色列人還要進一步認識耶和華的名字。

      原來,法老不久就改變了心意。眼見奴隸離境,他就率領軍隊窮追不捨,最後在紅海附近趕上了他們。以色列人夾在大海和埃及追兵中間,進退不得。耶和華插手干預,在紅海打開一條通道。法老本該看出,上帝顯然有無敵的力量。可是他不顧一切,率領軍隊繼續追趕以色列人。於是上帝使海水復合,把法老和他的大軍一舉淹沒。出埃及記並沒有具體說明上帝怎樣施行這些偉舉。我們大可以把這些事稱為奇跡,因為事跡本身和發生的時間,都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但是,造物主既然創造了宇宙,又制定了宇宙的一切法則,自然有能力施行這樣的偉舉。——出埃及記14:1-31。

      這次事件表明,耶和華是名副其實的救主。這一點,以色列人固然親身體驗,但我們也該心有同感。不過,我們可以從這段歷史進一步看出上帝的行事方式。例如,他懲罰了暴虐的國家,伸張公正,對於他日後產生「後裔」的子民卻大顯慈愛。論到他的慈愛,出埃及記的內容顯然不只是交代了古代歷史,同時還涉及上帝造福萬民的旨意。

      向應許之地進發

      摩西帶人民離開埃及,穿越曠野,來到西奈山。在那裡發生的事,決定了後來許多世紀上帝與這個國家的關係。上帝頒布了律法。當然,這件事之前很久,造物主已經制定了支配宇宙物質的法則,而這些法則至今仍然生效。但在西奈山,上帝任用摩西頒布了一套全國適用的律法。我們可以在出埃及記和後面的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三卷書,讀到當時上帝所做的事,以及他所賜下的律法。好些學者相信約伯記也是摩西寫的。第十章會介紹約伯記的一些重點。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還是有千百萬人知道十誡,而且盡力遵守。十誡是整套法典的核心道德規條。可是,這套法典還有其他許多深受人讚賞的優良條款。許多規定涉及當時以色列人的生活,例如管制個人衛生、公共衛生、防治疾病等。這是可以理解的。這些律法雖然是為古代民族而設,卻又處處符合現代科學已知的事實,而這些事實是在上一個世紀才被專家發現的。(利未記13:46,52;15:4-13;民數記19:11-20;申命記23:12,13)我們應該問問,古代以色列律法背後的知識和智慧水平,怎麼竟然比當時其他民族高得多呢?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些律法是來自造物主的。

      律法也有助於保存家系完整,又規定以色列人要執行什麼宗教任務,直到應許的後裔出現為止。既然以色列人同意服從上帝的一切吩咐,他們有責任要按照這套律法而生活。(申命記27:26;30:17-20)誠然,他們遵守律法,始終無法做到絲毫不差。可是,連這一點也不無好處。一位法律專家後來解釋,律法的目的是要「叫犯法的事顯明出來,直到蒙應許的苗裔來到為止」。(加拉太書3:19,24)因此,律法一方面使以色列人與外族分離,一方面叫他們不忘記自己需要應許的後裔(彌賽亞)拯救他們,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去迎接救主。

      以色列人聚集在西奈山,一致同意遵守上帝的律法。這樣,他們歸於聖經所說的契約或協定之下。這個契約是上帝跟以色列人立的。他們雖然自願跟上帝立約,卻常常顯得頑梗不化。例如,他們曾造了一隻金牛犢去代表上帝。他們這樣做是犯了罪,因為崇拜偶像是十誡明令禁止的。(出埃及記20:4-6)不但這樣,他們還埋怨上帝供應的糧食不好,反叛上帝所任命的領袖(摩西),又肆意跟拜偶像的外族婦女行淫。但是,摩西去世幾千年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關注這段往事呢?

      這些往事不只是歷史這麼簡單。聖經記載以色列人忘恩負義,又記載上帝的反應,顯示上帝真正關心人。聖經說以色列人「再三」試探耶和華,使他「擔憂」、「憂傷」。(詩篇78:40,41,《新譯》)我們由此知道造物主是有感情的;人做什麼,他是關心的。

      從人的觀點看,以色列人屢次作奸犯科,上帝理應廢除他跟以色列人所立的契約,甚至另選一個國族去實現他的應許才對。可是,上帝沒有這樣做,反而一面懲罰明目張膽犯法的人,一面整體恩待以色列這個忤逆的國族。由此可見上帝是忠貞的,他始終沒有背棄對自己的忠實朋友亞伯拉罕許下的諾言。

      不久之後,以色列人臨近迦南地。聖經把這個地方稱為應許之地。這一帶住著一些強悍的民族,道德非常墮落。造物主不干預他們的惡行,通融他們有四百年之久。到了這個時候,他決意把土地賜給古代的以色列人。(創世記15:16;另見「上帝忌邪是什麼意思?」,132-133頁。)摩西預先派十二個探子去偵察那地。其中十個對耶和華的拯救能力缺乏信心。他們的報告觸發人民埋怨上帝,鼓噪要回埃及去。結果,上帝罰他們流浪曠野四十年。——民數記14:1-4,26-34。

      上帝這個判決達成了什麼目的呢?摩西死前叮囑以色列人,務要記住他們當年怎樣受耶和華懲戒。摩西告訴他們說:「你當心裡思想,耶和華——你上帝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申命記8:1-5)以色列人侮慢耶和華,耶和華還是養活他們,從而表明他們必須依賴他。例如,他們能活下去,全憑上帝賜嗎哪給他們吃。這種東西味道像蜂蜜做的餅。以色列人流浪曠野,顯然應該從中學到教訓才對。他們本該看出上帝慈悲為懷,而且明白到服從依賴上帝是至為重要的事。——出埃及記16:13-16,31;34:6,7。

      摩西死後,上帝立約書亞做以色列人的領袖。約書亞忠貞無畏,把族人帶進迦南,勇敢地開始征服全境。過了不多久,約書亞就打敗了三十一個王,佔領了應許之地的大部分領域。你可以在約書亞記讀到這段令人振奮的歷史。

      不靠人間君王治國

      以色列人旅居曠野期間,以及在應許之地定居的早期,有摩西和約書亞做他們的領袖。以色列人不必靠人間君王治國,因為耶和華是他們的統治主。上帝作了安排,委任長老在城門口聽訟斷案。他們負責保障社會安寧,在靈性上扶助人民。(申命記16:18;21:18-20)路得記敘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例,說明長老怎樣根據申命記25:7-9的律法斷案。

      歷史上,以色列人屢次忤逆上帝,崇拜迦南人的神,常常惹怒上帝。即使這樣,每逢他們陷入困境,向耶和華求助,他就顧念他們。他興起一些審判官(又叫士師)帶頭解救以色列人,救他們脫離鄰族的壓迫。士師記載有十二位英勇審判官的生動事跡。——士師記2:11-19;尼希米記9:27。

      聖經說:「在那些日子,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都行自己看為對的事。」(士師記21:25,《新譯》)國家有律法所定的道德標準,另外還有長老的扶助和祭司的教導,因此人民有一套是非準則,可以「行自己看為對的事」,不致偏離正途。再者,律法規定要設立一個帳篷(活動的聖殿),人民可以在那裡獻上祭牲。這是純真崇拜的中心地點,有助於在這段時期保持國家團結。

      第二部分——三王治下國富民強

      撒母耳在以色列做審判官期間,人民要求立一個人作君王,治理國家。頭三個王——掃羅、大衛、所羅門——各自在位40年,從公元前1117年到公元前997年。當時以色列國富民強,國勢達到巔峰。造物主採取了一些重要步驟,為未來後裔的王權鋪路。

      撒母耳身兼審判官和先知,克盡厥職,照料以色列人的靈性福利,但他的兒子卻沒有盡忠職守。人民終於向撒母耳提出請求,說:「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耶和華向撒母耳解釋他們的要求的真正含意:「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耶和華預見到這次變革後果可悲。(撒母耳記上8:1-9)可是,他聽允人民的請求,立了一個謙卑的人作以色列的王,這人名叫掃羅。掃羅起初看來是可造之才,作王之後卻顯得剛愎自用,屢次違反上帝的命令。上帝的先知宣告,上帝要把王位賜給一個合耶和華心意的人。這件事向我們有力地表明,造物主十分重視衷心的服從。——撒母耳記上15:22,23。

      以色列的下一任君王是大衛,他是猶大部族一個家庭裡的小兒子。論到這個出人意表的人選,上帝告訴撒母耳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7)造物主看的是我們的內在為人,而不是我們的外表。這件事不是令人鼓舞嗎?可是,掃羅起了歪念。耶和華一選上大衛作未來的君王,掃羅就嫉妒若狂,決心要把大衛除掉。耶和華卻不讓掃羅得逞。最後,掃羅和他的幾個兒子跟好戰的非利士人打仗時陣亡。

      大衛在希伯崙城作王,後來攻下耶路撒冷,立為首都。他擴張以色列的國境,把上帝應許賜給亞伯拉罕後代的領土全都納入版圖。你可以在聖經的六卷歷史書裡,讀到這段時期(以及後來列王時代)的史實。b這六卷書透露,大衛一生絕非一帆風順。例如,他一時放縱情慾,跟美貌的拔示巴通姦,後來為了掩飾罪過,還做了其他錯事。耶和華是公正嚴明的上帝,不能把大衛的過犯視若無睹。不過,由於大衛衷心悔改,上帝並沒有嚴格執行律法規定的處分。可是大衛由於所犯的罪,家裡禍患重重。

      大衛一生飽經憂患,體驗到上帝的品格,感受到他的溫情。他說:「凡求告耶和華的,……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也必聽他們的呼求。」(詩篇145:18-20)大衛寫了不少感人的詩歌,約佔詩篇的一半。他的詩歌把自己的赤誠和虔敬表露無遺。千千萬萬人看了這些詩歌,都大得安慰鼓勵。例如,請念念詩篇139:1-4,細味一下大衛跟上帝的親密關係:「耶和華啊,你已經鑑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

      大衛特別體會上帝的拯救大能。(詩篇20:6;28:9;34:7,9;37:39)他每經歷到上帝拯救,就越發信賴耶和華。你可以在詩篇30:5;62:8;103:9看出這一點。你還可以讀讀詩篇51篇,這篇詩是大衛跟拔示巴通姦、受上帝責備之後寫的。我們也可以向造物主傾心吐意,深知他絕不傲慢,反而謙卑自抑,樂於聽我們傾訴。這叫我們多麼欣慰!(詩篇18:35;69:33;86:1-8)大衛有這麼深刻的體會,並不是單憑經歷。他寫道:「[我]思想你的一切作為,默念你手的工作。」——詩篇63:6;143:5。

      耶和華與大衛立了一個特別的契約,要把一個永遠的王國賜給他。大衛很可能並不完全明白這個契約的含意,但我們從後來聖經所載的細節可以看出,上帝表示他所應許的後裔會在大衛的家系中產生。——撒母耳記下7:16。

      睿智的所羅門王與人生意義

      大衛的兒子所羅門以智慧著稱。他寫了兩卷很有實用價值的書,分別是箴言和傳道書。我們閱讀這兩卷書實在得益不淺。c(列王紀上10:23-25)睿智的所羅門王曾刻意尋找人生的意義,因此,他所寫的傳道書特別能幫助探索人生意義的人。所羅門是第一位在王室出生的以色列國王,有機會享盡榮華富貴。他在一生中大興土木,享盡山珍海錯,極盡視聽之娛。可是他卻寫道:「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傳道書2:3-9,11)他獲得什麼結論呢?

      所羅門寫道:「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傳道書12:13,14)有鑑於此,所羅門花了七年時間興建一座堂皇華美的聖殿,讓人民在那裡崇拜上帝。——列王紀上第6章。

      所羅門治下許多年,國泰民安,四境太平。(列王紀上4:20-25)不過,所羅門不像大衛一樣全心愛戴耶和華。所羅門娶了許多外族妻子,她們誘使他的心歸向她們的神。終於,耶和華說:「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要因我僕人大衛和我所選擇的耶路撒冷,還留一[部族]給你的兒子。」——列王紀上11:4,11-13。

      第三部分——國家南北分裂,耶路撒冷燈光尚存

      公元前997年,所羅門死後,北方有十個部族另立門戶,建立了以色列國。後來亞述人在公元前740年征服了以色列國。耶路撒冷的王只統治兩個部族。猶大國存留到公元前607年,當時巴比倫人征服了耶路撒冷,把城內的居民擄走。此後猶大荒涼了七十年。

      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位,民不聊生。結果人民叛變,十個部族憤然另立以色列國。(列王紀上12:1-4,16-20)在隨後的歲月,這個位於北方的王國不再崇拜真神。人民時常對金牛犢偶像下拜,或者從事其他形式的謬誤崇拜。有些王被人暗殺,王朝被人推翻。在這段動亂時期,耶和華表現了極大的忍耐,再三派先知去警告以色列人,如果他們執迷不悟,就會落得悲慘下場。何西阿書和阿摩司書分別由何西阿和阿摩司寫成,他們的信息是針對北方王國而發出的。最後,上帝先知所預言的大禍果然臨到,國家在公元前740年落入亞述人手中。

      在南方,大衛家系的十九個君王相繼統治猶大,直到公元前607年。亞撒、約沙法、希西家和約西亞王效法祖先大衛治國的方式,結果贏得了耶和華的喜悅。(列王紀上15:9-11;列王紀下18:1-7;22:1,2;歷代志下17:1-6)這些賢君在位的時候,耶和華賜福給這個國家。《英國人聖經考證及詮釋百科全書》評論說:「猶大國國風保守,特徵包括上帝所指定的聖殿、祭司制度、成文律法,而且國家承認獨一真神耶和華才是國家真正的神治君王。……國家崇尚謹守律法,……結果產生了一連串賢明的君王。……因此,猶大從立國到亡國,年數比北方人口較多的兄弟國長。」可是,沒有秉承大衛德政的昏君比賢君數目多得多。不過,耶和華仍然操縱大局,結果正如他說,「使我僕人大衛在我所選擇立我名的耶路撒冷城裡,在我面前長有燈光」。——列王紀上11:36。

      走向亡國之路

      猶大國有不少君王偏離了純真崇拜,瑪拿西是其中之一。瑪拿西「使他的兒子經火,又觀兆,用法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列王紀下21:6,16)瑪拿西誘使人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造物主再三警告瑪拿西和他的人民,最後宣告說:「我要抹淨耶路撒冷,像人抹淨盤子一樣。」——歷代志下33:9,10;列王紀下21:10-13,《新譯》。

      為了預示未來的發展,耶和華讓亞述人把瑪拿西擄去,用銅鏈鎖住他。(歷代志下33:11)瑪拿西淪為階下囚之後,覺悟前非,「在他列祖的上帝面前非常謙卑」。耶和華有什麼反應呢?上帝「垂聽他的祈求,使他歸回耶路撒冷,恢復他的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只有耶和華是上帝」。瑪拿西王和他的孫兒約西亞王都推行必要的改革。不過,國家在道德和宗教上墮落不堪,始終沒有長期歸正。——歷代志下33:1-20,《新譯》;34:1-35:25;列王紀下第22章。

      值得注意的是,耶和華派熱心的先知宣告上帝對當前局勢的看法。d耶利米傳達耶和華的信息說:「自從你們列祖出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今日,我差遣我的僕人眾先知到你們那裡去,每日從早起來差遣他們。」人民不但不聽從,還肆意行惡,比列祖更甚。(耶利米書7:25,26)上帝「愛惜自己的民」,所以再三警告他們,可惜他們仍然執迷不悟。於是,上帝讓巴比倫人在公元前607年摧毀耶路撒冷,叫土地荒涼,無人居住,共七十年之久。——歷代志下36:15,16;耶利米書25:4-11。

      上文簡述過上帝的事跡,我們從中看出,耶和華的確關心他的子民,秉公對待他們。他並不是袖手旁觀,冷眼觀察人民的行動,彷彿漠不關心似的;相反,他積極幫助他們。難怪以賽亞說:「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以賽亞書64:8)今天許多人把造物主稱為「父」,因為他待人像愛護關懷兒女的父親一樣。可是他表明,人必須為自己的行動負責,承擔後果。

      以色列人被擄流放巴比倫七十年之後,耶和華上帝實現了他的預言,復興耶路撒冷。猶太人獲得釋放,獲准回國,「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的殿」。(以斯拉記1:1-4;以賽亞書44:24-45:7)聖經有幾卷書e論及以色列人復興國家、重建聖殿,以及後來的發展。其中一卷叫但以理書,內容特別有意思,因為這卷書精確地預言到苗裔(彌賽亞)在什麼時候出現,而且預告我們這時代的世局。

      聖殿終於重建起來,耶路撒冷卻景象可悲,城牆城門都損壞不堪。於是上帝興起了尼希米等人物去鼓勵猶太人,把他們組織起來。尼希米記第9章所載的禱告,概括地憶述耶和華跟以色列人來往的歷史。禱告指出耶和華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上帝」。禱告也表明耶和華行事公正,謹守他的完美標準。即使他有充分理由施展大能執行判決,他還是既公正又有愛心。他處事平衡合理,教人心悅誠服,這表明他實在大有智慧。造物主跟以色列國之間的歷史,應該感動我們歸附他,激勵我們立志遵行他的旨意。

      聖經這部分(《舊約》)寫成後,猶大和耶路撒冷的聖殿已經重建,但卻受異教徒統治。既然上帝與大衛立了約,指定他的一個「後裔」「永遠」作王,這個契約又怎樣實現呢?(詩篇89:3,4;132:11,12)當時猶太人仍然期待「受膏君」出現,為上帝的子民爭取自由,在地上建立神治的王國。(但以理書9:24,25)但這是耶和華的旨意嗎?如果不是,上帝應許的彌賽亞會怎樣帶來拯救呢?這件事對我們今日有什麼影響呢?下一章會交代這些重要問題。

      [腳注]

      a 為了幫助讀者了解聖經各卷的要旨,本書特用粗體字排印聖經卷名。

      b 這六卷書是:撒母耳記上、撒母耳記下、列王紀上、列王紀下、歷代志上、歷代志下。

      c 所羅門也寫了雅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刻畫一個少女對一個卑微牧人怎樣忠貞不渝。

      d 聖經有好幾卷書記載上帝所靈示的預言信息,其中有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約珥書、彌迦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和那鴻書的內容則針對四周影響上帝子民的國家。

      e 這些兼有歷史和預言的書包括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第126,127頁的附欄]

      奇跡可信嗎?

      「我們不可能一方面使用電燈和無線電,接受現代醫學和外科手術的新發現,而又同時相信《新約》世界,信有靈體和奇跡。」德國神學家魯道夫·布爾特曼的這段話,反映出現今許多人對奇跡的看法。對於聖經所報導的奇跡,例如上帝使紅海分開,你也存疑嗎?

      英語《簡明牛津詞典》為「奇跡」所下的定義是:「一件異乎尋常的事,是由某種超自然力量促成的。」大自然的秩序要暫時受阻,這種異乎尋常的事才能發生,難怪許多人不肯相信奇跡。可是,一件事雖然看來違反了某種自然法則,卻也許不難按照箇中其他自然法則來解釋。

      我們舉個例看看。《新科學家》週刊報導,東京大學兩個物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拿一根管子,注了點水,橫放在極強的磁場下。管子裡的水立刻湧往兩端,中間的一段卻完全沒有水。這個現象是在1994年發現的,成因是水有輕微的抗磁傾向,跟磁體相斥。水從磁場強的地方流到磁場弱的地方去。科學家把這個現象叫做「摩西效應」。《新科學家》週刊指出:「只要磁力夠強,把水推向兩旁實在易如反掌。如果真的有這麼強的磁場,什麼事也可能發生。」

      上帝為以色列人把紅海的水分開,當時他到底用了什麼方法,我們當然很難下定論。不過,既然造物主對自然法則的一切細節瞭如指掌,他自然可以輕易用自己定的一個自然法則,去控制另一個法則的某些作用。結果在人看來,景象十分神奇;要是不大理解箇中的法則,就更覺神奇了。

      論到聖經裡的奇跡,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山田晶說:「如果人說,按照有關的科學原理(或目前的科學水平),不能理解[奇跡],這樣說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單憑現代物理學或現代聖經學的權威,就斷言奇跡從沒有發生過,那就不對了。十年之後,今天的現代科學會成為過去的科學。科學進展得越快,現今的科學家就越可能成為笑柄,被人取笑說:『十年前,科學家竟然認真相信這個那個觀念呢!』」——《科學時代的神》。

      耶和華身為造物主,自然能夠協調所有自然法則,運用能力施行奇跡。

      [第132,133頁的附欄]

      上帝忌邪是什麼意思?

      「耶和華是忌邪的上帝,名為忌邪者。」這句話記錄在出埃及記34:14。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譯成「忌邪」的希伯來詞語帶有「要求專一效忠,不容匹敵,熱心」的意思。耶和華為自己的聖名和所受的崇拜而熱心。忌邪的這一層意思對上帝的創造物是正面,是有益的。(以西結書39:25)他熱心實現他名字的含義,因此他一定會履行對人類的旨意。

      例如,請想想他對迦南居民的判決。迦南居民的傷風敗俗令人髮指,一位學者描述說:「人民崇拜巴力、亞斯她錄和其他迦南神祇,少不了狂歡宴樂,極其淫蕩。他們的廟宇是色情場所。……迦南人的崇拜儀式是淫蕩的行為,……他們還把首生的兒女殺掉,獻給神做祭物。」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瓶子,裝著被獻做祭物的嬰孩的骸骨。雖然上帝在亞伯拉罕的時代已經留意到迦南人罪大惡極,他一直容忍了他們四百年,讓他們有充分時間改弦易轍。——創世記15:16。

      迦南人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嗎?請想想,他們也有良知。做過陪審團的人知道,道德和公正普遍以良知為本。(羅馬書2:12-15)迦南人雖然有良知,卻怙惡不悛,繼續把兒童獻做祭物,耽於各種墮落的淫行。

      耶和華一秉至公,決定潔淨這塊土地。這絕不是種族屠殺。曾有個別的迦南人,例如喇合,以及整群人,例如基遍人,自願接受上帝的崇高標準,結果蒙上帝開恩。(約書亞記6:25;9:3-15)喇合成了彌賽亞的祖先之一,基遍人的後代也享有殊榮,得以在耶和華的聖殿服務。——約書亞記9:27;以斯拉記8:20;馬太福音1:1,5-16。

      因此,如果我們根據事實去看事情的全面,就不難領會到耶和華是一位公平正直、可敬可佩的上帝。上帝忌邪,意義是正面的,而且能造福對他忠心的眾生。

  • 偉大的導師加深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
    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第九章

      偉大的導師加深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

      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的人民「正在期待」某件事情發生。期待什麼呢?他們都在期待上帝在多個世紀前,通過先知所預告的「基督」(即「彌賽亞」或「受膏君」)來臨。當時的人堅信,聖經是在上帝指引之下寫成的,含有不少關於未來的預言。其中一個記載在但以理書裡的預言透露,彌賽亞會在他們那個世紀的初期來臨。——路加福音3:15;但以理書9:24-26。

      可是,他們需要在這件事上小心謹慎,因為有些騙子會起來,聲稱自己是彌賽亞。(馬太福音24:5)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提及其中幾個:杜達曾率領跟從者到約旦河,聲稱河水會分開;一個來自埃及的男子把人帶到橄欖山,斷言他能夠使耶路撒冷的城牆倒塌;在施政官非斯都的日子,有個騙子聲稱自己可以救人脫離苦難。——參閱使徒行傳5:36;21:38。

      當時有一群人卻與上述受騙的人截然不同;這群人稱為「基督徒」,他們一致承認拿撒勒人耶穌是偉大的導師和真正的彌賽亞。(使徒行傳11:26;馬可福音10:47)耶穌絕不是冒充彌賽亞的騙子。他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自己的身分;此外,四卷稱為福音書的歷史記載,a也有力地證實了這件事。例如,猶太人知道彌賽亞會在伯利恆出生,出於大衛的家系,並且有能力施行奇跡。耶穌應驗了這一切預言,甚至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這件事。不錯,耶穌的確符合聖經就彌賽亞所定的一切條件。——馬太福音2:3-6;22:41-45;約翰福音7:31,42。

      很多人由於目睹耶穌所行的奇事,聽過他的雋語箴言,賞識他的真知灼見,於是深信他就是彌賽亞。在耶穌執行服事職務期間(公元29-33年),不斷有更多證據表明,他就是真正的彌賽亞。事實上,他的言行表明,他不僅是彌賽亞這麼簡單。一個知道實情的門徒指出:「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b——約翰福音20:31。

      由於耶穌跟上帝的關係十分親密,他能夠清楚說明造物主是怎樣的。(路加福音10:22;約翰福音1:18)耶穌透露,他跟天父的親密交往開始於天上;他曾在天上跟上帝合力造出萬物來,包括生物和無生命的東西在內。——約翰福音3:13;6:38;8:23,42;13:3;歌羅西書1:15,16。

      聖經說,上帝把他的兒子從靈界轉移到地上來,成為「人的模樣」。(腓立比書2:5-8)事情確實有點異乎尋常,但這樣的事可能發生嗎?科學家證實,有些天然的元素,例如鈾,可以轉變為另一種元素;他們甚至能夠算出質量轉變為能的數學公式(E=mc2)。既然這樣,聖經說一個靈體受造物被轉移到地上來,成為人而在地上生活,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懷疑呢?

      我們可以舉另一個例子去說明這件事。請想想,有些醫生運用體外受精的方法使嬰兒誕生。他們把在「試管」裡孕育的生命,轉移到某個女子體內,後來誕生為嬰孩。在耶穌的事例上,聖經告訴我們,憑著「至高者的力量」,耶穌的生命被轉移到一個名叫馬利亞的處女體內。馬利亞是大衛的後人,因此耶穌也是大衛的後代,能夠永遠繼承上帝應許賜給大衛的彌賽亞王國。——路加福音1:26-38;3:23-38;馬太福音1:23。

      由於耶穌具有造物主的形像,跟天父的關係十分親密,他能夠說:「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親。」(約翰福音14:9)他也說:「沒有人知道父親是誰,只有兒子和兒子所願意啟示的人知道。」(路加福音10:22)因此,我們一旦認識耶穌的教訓,知道他在地上所做的事,我們就能更清楚看出造物主的個性和品格。地上有些人曾有幸跟耶穌來往,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經歷,藉此加深對造物主的認識。

      一個撒馬利亞女子

      一個撒馬利亞女子跟耶穌交談了一會兒後,不禁納罕:「莫非這就是基督?」(約翰福音4:29)她甚至鼓勵鄰近敘加城的居民去見耶穌。究竟什麼感動她接受耶穌為彌賽亞呢?

      當時耶穌正在路旁稍作休息;他在撒馬利亞塵土飛揚的山區步行了整個上午,覺得有點兒累了。耶穌雖然疲倦,卻樂於跟這個女子交談。他留意到女子對屬靈的事深感興趣,於是告訴她一些深奧的真理,指出人需要「用靈和真理來崇拜[父親]」。後來他更透露自己就是基督;這件事是他在以前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的。——約翰福音4:3-26。

      撒馬利亞女子覺得,她跟耶穌的這番對話深具意義。她以前信奉的宗教以基利心山為崇拜中心,信仰的基礎僅限於聖經的最先五卷書。猶太人瞧不起撒馬利亞人,不願跟他們來往,因為大部分撒馬利亞人都是由以色列十個部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後所生的後代。耶穌的態度卻跟一般猶太人的態度有如霄壤!他樂意教導這個撒馬利亞女子,即使他的使命是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綿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耶穌所做的事顯示,耶和華願意接受萬國中所有誠心正意的人。(列王紀上8:41-43)不錯,雖然今天世上瀰漫著狹隘的宗教仇視精神,耶穌跟耶和華卻絕不受這種偏見所影響。了解到這一點,我們無疑會樂於親近造物主和他的愛子。

      耶穌甘願教導撒馬利亞女子,我們還可以從這件事學到另一個教訓。 當時這個女子正跟一個男子同居,男子卻不是她的丈夫。(約翰福音4:16-19)可是,耶穌並沒有因此就不屑跟她說話。你可以明白,這個女子一定很感激耶穌顧及她的尊嚴而以仁慈待她。她並不是惟一受到這種對待的人。有一次,猶太領袖(法利賽派的人)批評耶穌跟悔改的罪人一起吃飯,他回應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師,生病的人才需要。『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你們去學習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吧。我來不是要召正義的人,而是要召罪人。」(馬太福音9:10-13)這些人自知違反了上帝的律法或標準,他們為自己的罪深感痛苦;耶穌很樂於對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人即使由於以往所做的錯事而在現今經歷苦難,上帝和他的愛子仍會很樂於幫助他們。知道這件事令人多麼感動!——馬太福音11:28-30。c

      我們也不該忘記,蒙耶穌溫言勸導的撒馬利亞人是個女子。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注意呢?當時猶太男子受到囑咐,他們應該避免在街上跟女子說話,甚至對自己的妻子說話也不該。猶太教的拉比認為女子不配領受深入的屬靈訓示,因為她們「頭腦膚淺」。有些宗教領袖說:「律法的訓言就算給燒毀了,也勝於傳給女人。」由於耶穌的門徒自小受這種思想影響,他們回來時「覺得奇怪,因為耶穌正跟一個女子講話」。(約翰福音4:27)可是這個記載——還有其他很多記載——足以說明,耶穌的想法跟他的天父完全一致;上帝創造了男女,賦予兩者同樣的尊嚴。——創世記2:18。

      撒馬利亞女子跟耶穌談話之後,說服城裡的人也聆聽耶穌的教訓。許多人查考過事實之後,就相信了耶穌,說:「我們……知道這個人真是世界的拯救者。」(約翰福音4:39-42)既然我們是人類「世界」的一部分,耶穌對我們的未來也有極大影響。

      一個漁夫的看法

      現在讓我們通過耶穌兩個親密同伴的觀點去看看耶穌。他們是彼得和約翰,這兩個平凡的漁夫是耶穌的早期跟從者。(馬太福音4:13-22;約翰福音1:35-42)法利賽派的人覺得,這兩個人「沒有學問,不過是普通人」,跟一般「土地之民」(希伯來語安-哈阿雷茨)無異。法利賽派的人看不起這樣的人,因為他們不像拉比那樣受過高深的教育。(使徒行傳4:13;約翰福音7:49)當時許多這樣的人在宗教傳統的重擔下「勞勞碌碌、擔子沉重」,他們渴望在靈性上受到啟迪。巴黎大學神學院的查爾斯·吉內伯特教授論及這些人說:「他們全心歸向雅威[耶和華]。」耶穌絕沒有偏愛權貴,對卑微的平民不屑一顧。相反,他通過自己的教訓和待人方式,把天父向這些人顯示出來。——馬太福音11:25-28。

      彼得曾親自體驗到耶穌對人關懷備至的態度。他跟從耶穌開始傳道之後不久,他的岳母害了熱病。耶穌來到彼得家裡,拉著他岳母的手,熱病就不藥而愈了!我們不知道耶穌用什麼方法醫好這個女子,正如今天的醫生也無法清楚解釋為什麼有些病會好過來。但是,當時這個女子的確退了燒。比知道耶穌醫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出耶穌努力醫病扶危,把他對人的憐憫表露無遺。他衷心渴望幫助別人,他的父親也一樣。(馬可福音1:29-31,40-43;6:34)彼得從他與耶穌的相處可以看出,造物主的確愛惜每個人;在造物主看來,人人都是值得他眷顧的。——彼得前書5:7。

      後來有一次,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女院觀察群眾把錢放進寶庫的錢箱裡。有錢的人投下許多錢幣。耶穌觀察入微,看見一個窮寡婦投入兩個價值極小的錢幣。耶穌告訴彼得、約翰和其他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投進寶庫錢箱的,比所有人投進去的都多。因為他們所有人都是從盈餘中拿出來投進去,但這個女子是從匱乏中,把所有的一切……都投進去了。」——馬可福音12:41-44。

      你可以看出,耶穌總是敏於留意別人的優點,並且很賞識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你認為這件事對彼得和其他使徒有什麼影響呢?彼得從耶穌的榜樣看出耶和華具有怎樣的特質,因此他後來引用詩篇說:「耶和華的眼留意正義的人,他的耳傾聽他們的懇切祈求。」(彼得前書3:12;詩篇34:15,16)既然造物主和他的兒子留意到你的優點,樂意垂聽你的懇求,你難道不渴望親近他們嗎?

      彼得跟從了耶穌兩年之後,確信耶穌就是彌賽亞。有一次耶穌問門徒說:「眾人說我是誰呢?」門徒的回答各有不同。然後他問他們說:「但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充滿信心地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接著所做的事也許令你覺得奇怪。他「嚴嚴吩咐他們,不要把他的事告訴任何人」。(馬可福音8:27-30;9:30;馬太福音12:16)為什麼耶穌要這樣吩咐門徒呢?當時他就在門徒當中,因此他們有機會清楚認識他,但他卻不想別人只是根據道聽途說而作出結論。這不是很合理嗎?(約翰福音10:24-26)換句話說,造物主希望我們通過親自查考可信的證據來認識他。他希望我們所懷的信念是基於事實的。——使徒行傳17:27。

      如你所料,雖然證據充分顯示耶穌是造物主所支持的,耶穌有些同胞卻不願接受他。許多人不是只關心自己的地位就是熱中政治,他們覺得這個誠懇卻卑微的彌賽亞根本不合他們心意。耶穌在他的傳道工作行將結束時感嘆說:「耶路撒冷,既殺掉預言者,又用石頭打死奉差到她這裡來的人——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孩子聚集起來,……只是你們不肯。看啊!你們的『家』被捨棄,留給你們了。」(馬太福音23:37,38)上帝的旨意是要使萬國萬族得福;猶太國族所經歷的轉變,標誌著上帝在實現他的旨意方面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在此之後不久,彼得和其他三個使徒聽見耶穌說了一個詳細的預言,論及「事物制度的末期」d。在公元66-70年期間,羅馬人兩度前來攻打耶路撒冷,最後把城徹底毀滅;耶穌的預言在當時得到初步的應驗。歷史表明,耶穌所預言的各事確曾發生。我們從彼得所寫的彼得前、後書可以看出,他曾親眼目擊耶穌所預告的許多事應驗。——彼得前書1:13;4:7;5:7,8;彼得後書3:1-3,11,12。

      耶穌從事傳道工作期間,一直耐心地以仁慈對待周遭的猶太人。但他並沒有畏縮不譴責罪惡。耶穌的態度不但幫助了彼得,也應當幫助我們更清楚了解造物主的品格。彼得看見耶穌的預言紛紛應驗,於是在信中提醒基督徒要「等候耶和華的日子臨在,緊記在心,有如近在眼前」。彼得也說:「耶和華對於他的應許並不遲緩,不像有些人認為他遲緩一樣;其實他是對你們有耐心,因為不願有一個人被毀滅,只願人人最終都悔改。」然後彼得鼓勵我們耐心等待那「有正義住在其中」的「新天新地」。(彼得後書3:3-13)我們像彼得一樣,看出上帝在耶穌身上顯出的各種特質嗎?我們全心信賴上帝,深信他的應許在未來必定會一一實現嗎?

      耶穌為什麼要死去?

      耶穌與使徒共處的最後一晚,跟他們一起吃飯。這頓飯具有特別的意義。猶太人每逢設宴請客,做東的都會表現好客的精神為客人洗腳,因為客人很可能穿著涼鞋走過多塵的道路。可是,沒有人自願為耶穌洗腳。於是他謙卑自抑,起來拿著毛巾和盆子,開始洗使徒們的腳。輪到洗彼得的腳時,彼得覺得讓耶穌這樣做實在說不過去,於是說:「你千萬不可洗我的腳,永遠不可。」耶穌回答說:「我不洗你,你就跟我無分了。」他知道自己不久就會去世,因此補充說:「我身為主,身為導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下模式,我向你們怎樣做,你們也該照樣做。」——約翰福音13:5-17。

      過了幾十年之後,彼得勸勉基督徒要效法耶穌,但不是舉行洗腳的儀式,而是謙卑地為別人服務。他們切不可「作威作福,主宰」別人。彼得也看出,耶穌的榜樣證明「上帝反對高傲的人,賜分外恩慈給謙卑的人」。關於造物主,這是個多麼重要的教訓!(彼得前書5:1-5;詩篇18:35)可是,彼得還學到更多的教訓。

      吃完最後一頓晚餐之後,加略的猶大——他本來是使徒,後來卻淪為竊賊——帶領一群手持武器的人前來逮捕耶穌。他們動手捉拿耶穌時,彼得連忙拔出劍來,砍傷了群眾中一個人。耶穌糾正彼得說:「把劍收回原處吧,因為凡拿劍的,都會被劍所滅。」然後耶穌當著彼得的面摸一摸那男子,醫好了他。(馬太福音26:47-52;路加福音22:49-51)耶穌曾教導人要效法天父,「繼續愛你們的仇敵」,正如天父「叫太陽升起,照邪惡的人,也照良善的人,叫雨降下,給正義的人,也給不正義的人」。顯然耶穌是個言行一致的人。——馬太福音5:44,45。

      那一夜,耶穌受到極大的壓力。猶太高等法庭匆匆審訊他。他被人誣告犯了褻瀆罪,給帶到羅馬的施政官那裡,然後冤屈地被判處極刑。猶太人和羅馬人都肆意嘲弄他。他受到殘酷的虐待,最後被釘在柱上。他所受的種種虐待,大部分其實應驗了多個世紀之前寫下的預言。甚至看見耶穌死在苦刑柱上的士兵也禁不住承認說:「這確實是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26:57-27:54;約翰福音18:12-19:37。

      你可以想像,事情這樣發展,必然促使彼得和其他門徒問道:「基督為什麼要死呢?」後來他們才明白箇中原因。原因之一是,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應驗了以賽亞書53章的預言。這個預言表明,基督不但會使猶太人,同時也會使全人類獲得解救。彼得寫道:「他在木柱上親身承擔了我們的罪,好叫我們與罪隔絕,可以對正義而活。『因他所受的累累傷痕,你們就得蒙醫治。』」(彼得前書2:21-25)彼得深深領會耶穌所說的這句話確是實情:「人的兒子來到,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並且獻出自己的魂,作為換取許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耶穌是個完美的人,但他必須捨棄擁有這種生命的權利,以求購贖人類,使他們脫離從亞當遺傳下來的有罪情況。這是個基本的聖經道理,稱為贖價。

      贖價牽涉到什麼事呢?你可以想想這個比方。假設你有一台電腦。由於有人在本來完好無缺的程式裡加入了一個錯誤的指令(或電腦病毒),結果把電子檔案損壞了。這可以說明亞當蓄意忤逆上帝而犯罪,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繼續看看這個比方。如果你用損壞了的電子文件複製副本,這些副本都會有錯誤。可是,事情並非無可補救。你可以用某個特定的程式,找出損壞文件的指令,然後把它從文件和電腦中除去。人類的處境正好與此類似。人類從亞當夏娃承受了一種「病毒」——罪,我們需要外界的幫助才能夠把病毒消除。(羅馬書5:12)聖經透露,上帝通過耶穌的死亡為人類預備了潔淨罪過的方法。這是一項極為仁愛的安排,是人人都可以從中得益的。——哥林多前書15:22。

      由於感激耶穌所做的事,彼得決心「不再順著人的慾望,而是順著上帝的旨意,度肉體上餘下的時光」。對彼得和我們來說,這樣做表示我們必須避免一切腐敗的惡習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雖然決心遵行「上帝的旨意」的人可能被別人故意刁難,可是這樣做的人會發覺,他們的生活會過得更充實,也更有意義。(彼得前書4:1-3,7-10,15,16)彼得的情形就是這樣。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忠信的創造者」,我們也可以享有這樣的福分。——彼得前書4:19。

      門徒體會真愛

      使徒約翰跟耶穌的關係也十分親密,因此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造物主。約翰寫了一卷福音書和三封信(約翰一、二、三書)。他在一封信裡作了以下意義深刻的評論:「我們知道,上帝的兒子已經來了,又賜給我們智力,好叫我們認識真實者[造物主]。我們藉著他兒子耶穌基督,就跟真實者團結起來。這就是真神和永遠的生命。」——約翰一書5:20。

      約翰運用「智力」,才得以認識「真實者」。約翰看出造物主具有什麼特質呢?約翰寫道:「上帝就是愛;留在愛裡的,就留在跟上帝團結的關係中。」為什麼約翰能夠這麼肯定呢?因為「我們還沒有愛上帝,上帝就愛我們,差他的兒子來,為我們」獻上贖價犧牲。「這就是愛了。」(約翰一書4:10,16)上帝差遣愛子為我們犧牲生命,這個行動把他的愛心表露無遺。像彼得一樣,約翰深受上帝的愛所感動。

      約翰一直跟耶穌親密無間,因此很了解耶穌的內心感受。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發生的一件事,令約翰有很深印象。當時耶穌獲知他的朋友拉撒路患了重病,於是前往伯大尼探視他。可惜,他和使徒抵達時,拉撒路死去至少已有四天了。約翰深知造物主——人的生命來源——是支持耶穌的。既然這樣,耶穌能夠使拉撒路復活過來嗎?(路加福音7:11-17;8:41,42,49-56)耶穌對拉撒路的姊妹馬大說:「你的弟兄會起來的。」——約翰福音11:1-23。

      接著,約翰看見拉撒路的另一個姊妹馬利亞來見耶穌。耶穌有什麼反應呢?他「在靈裡悲嘆,難過起來」。為了描述耶穌的反應,約翰用了一個希臘詞語(漢語譯作「悲嘆」)。這個詞語含有發自內心的深刻感情的意思。約翰可以看出,耶穌十分「難過」;他內心非常激動,大為憂傷。耶穌絕不是冷漠無情的。他「不禁掉下淚來」。(約翰福音11:30-37)耶穌顯然懷有深摯、溫厚的感情,這幫助約翰明白到造物主的感覺。同樣,這件事也應該幫助我們更了解造物主。

      約翰也看出,耶穌豐富的感情推使他採取積極行動。耶穌大聲喊道:「拉撒路,出來!」這件事果然發生。拉撒路立即從死裡復生,從墳墓裡走出來。這必然使拉撒路的姊妹和其他旁觀者喜出望外!當時有許多人立即信從了耶穌。耶穌的仇敵無法否認他施行了這場復活;但消息一經廣傳開去,他們就商議要把耶穌殺死,同時「要把拉撒路也殺了」。——約翰福音11:43;12:9-11。

      聖經把耶穌稱為「上帝本質的精確形像」。(希伯來書1:3)這樣,耶穌的服事職務提出充分證據,顯示他自己和他天父都熱切渴望把疾病和死亡在世上造成的傷害消除。這並不是僅指聖經所載的幾宗復活事件而已。事實上,約翰親耳聽見耶穌說:「時辰要到,所有在紀念墓裡的人都會聽見[兒子]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8,29)請留意約翰在這裡使用的不是普通的墳墓一詞,而是一個譯作「紀念墓」的詞語。為什麼呢?

      因為事情牽涉到上帝的記憶。造物主既然創造了廣大無垠的宇宙,自然能夠記得我們死去親者的所有細節,包括他們天生和後天的各種特徵在內。(參閱以賽亞書40:26。)上帝不只是有能力記憶這些事而已。他和他的愛子都很想這樣做。論到復活的奇妙希望,忠心的約伯對上帝說:「人死了,能再活嗎?……那時,你[耶和華]要呼喚,而我要回答;你會喜歡你所創造的。」(約伯記14:14,15,現譯;馬可福音1:40-42)這麼奇妙的一位造物主,實在值得我們敬拜!

      耶穌復活——我們一生才有意義

      在耶穌生前,他的心愛門徒約翰一直留意他的一言一行。不但這樣,約翰還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復活事件記錄下來。這件事是個穩固的基礎,確保人類能夠享有恆久而富於意義的生命。

      耶穌的仇敵把他釘在柱上處決了,就像對待普通罪犯一樣。耶穌死前的幾個小時,除了受盡肉體的折磨外,也飽受包括宗教領袖在內的旁觀者冷嘲熱諷。在柱上受盡苦楚的耶穌看見自己的母親時,對她提及約翰說:「女子,看!你的兒子!」當時馬利亞必然已經是寡婦,但她的兒女還沒有成為耶穌的門徒。e因此,耶穌託他的門徒約翰去照顧年老的母親。這件事再次反映出造物主的想法,他在聖經裡明令吩咐人要照顧孤兒寡婦。——約翰福音7:5;19:12-30;馬可福音15:16-39;雅各書1:27。

      耶穌既然死了,他又怎能成為「後裔」,使「地上萬國」得福呢?(創世記22:18)耶穌在公元33年4月的一個下午死去。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作為贖價的基礎。他那宅心仁厚的天父,看著自己無辜的兒子受盡痛苦折磨,必然大感痛心。可是,耶穌藉著自己的死亡付出了贖價,使人類得以從罪和死的奴役中獲得釋放。(約翰福音3:16;約翰一書1:7)一切事情已經準備妥當,最後一幕要展開了。

      耶穌基督是成就上帝旨意的關鍵人物,因此他必須復活過來才行。這正是接著發生的事,約翰曾親眼目睹這件事發生。耶穌死去和埋葬了之後的第三天,有些門徒走到他的墓穴去看看,發覺墓穴是空的。門徒不禁大感困惑,直至後來耶穌向不同的門徒顯現,他們才定下心來。末大拉人馬利亞告訴別人說:「我看見主了!」門徒卻不相信她的話。後來門徒在一個上了鎖的房間內聚集時,耶穌再次顯現,甚至跟他們交談。一兩天後,五百多人親眼目睹耶穌確實已活過來了。當時如果有人懷疑這件事,大可以親自問問這些可靠的證人,印證一下他們所說的話。基督徒可以肯定,耶穌已復活過來,並且已成為像造物主一樣的靈體,在天上活著。這件事的證據極為充分可信,因此許多人甚至寧死也不肯否認耶穌已復活了。——約翰福音20:1-29;路加福音24:46-48;哥林多前書15:3-8。f

      使徒約翰也曾為了傳講耶穌的復活而受人迫害。(啟示錄1:9)他雖然被放逐到外地去,卻獲得異乎尋常的獎賞。耶穌使他看見一連串的異象,一方面把造物主向我們更清楚顯明出來,另一方面也預告將來會有些什麼事發生。你可以在啟示錄裡讀到這些異象。這卷書把耶穌基督描述為一位戰無不勝的君王,不久就會把仇敵完全征服。這些仇敵包括死亡(的確是我們所有人的大敵),以及稱為撒但的邪惡靈體。——啟示錄6:1,2;12:7-9;19:19-20:3,13,14。

      約翰在啟示錄信息的末了看見一個異象,預示將來地球會成為樂園。天上有聲音描述屆時地上的情形說:「上帝會親自同[人類]在一起。上帝會擦去他們眼睛裡的一切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從前的事已經過去了。」(啟示錄21:3,4)上帝的旨意終於大功告成,完全實現了他對亞伯拉罕所作的應許。——創世記12:3;18:18。

      那時人所享有的生命會是「真正的生命」,足以跟亞當受造時所享有的生命媲美。(提摩太前書6:19)人類不用再憑著摸索才能尋得造物主,也不用經過苦思冥想才能了解自己跟造物主的關係。可是,你也許會問:「這件事會在什麼時候實現呢?造物主既然關心人,為什麼要容許世上有這麼多罪惡、痛苦,直到如今呢?」我們接著會探討這些問題。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