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的導師加深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一個知道實情的門徒指出:「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b——約翰福音20:31。
由於耶穌跟上帝的關係十分親密,他能夠清楚說明造物主是怎樣的。(路加福音10:22;約翰福音1:18)耶穌透露,他跟天父的親密交往開始於天上;他曾在天上跟上帝合力造出萬物來,包括生物和無生命的東西在內。——約翰福音3:13;6:38;8:23,42;13:3;歌羅西書1:15,16。
-
-
偉大的導師加深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撒馬利亞女子覺得,她跟耶穌的這番對話深具意義。她以前信奉的宗教以基利心山為崇拜中心,信仰的基礎僅限於聖經的最先五卷書。猶太人瞧不起撒馬利亞人,不願跟他們來往,因為大部分撒馬利亞人都是由以色列十個部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後所生的後代。耶穌的態度卻跟一般猶太人的態度有如霄壤!他樂意教導這個撒馬利亞女子,即使他的使命是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綿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耶穌所做的事顯示,耶和華願意接受萬國中所有誠心正意的人。(列王紀上8:41-43)不錯,雖然今天世上瀰漫著狹隘的宗教仇視精神,耶穌跟耶和華卻絕不受這種偏見所影響。了解到這一點,我們無疑會樂於親近造物主和他的愛子。
耶穌甘願教導撒馬利亞女子,我們還可以從這件事學到另一個教訓。 當時這個女子正跟一個男子同居,男子卻不是她的丈夫。(約翰福音4:16-19)可是,耶穌並沒有因此就不屑跟她說話。你可以明白,這個女子一定很感激耶穌顧及她的尊嚴而以仁慈待她。她並不是惟一受到這種對待的人。有一次,猶太領袖(法利賽派的人)批評耶穌跟悔改的罪人一起吃飯,他回應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師,生病的人才需要。『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你們去學習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吧。我來不是要召正義的人,而是要召罪人。」(馬太福音9:10-13)這些人自知違反了上帝的律法或標準,他們為自己的罪深感痛苦;耶穌很樂於對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人即使由於以往所做的錯事而在現今經歷苦難,上帝和他的愛子仍會很樂於幫助他們。知道這件事令人多麼感動!——馬太福音11:28-30。c
我們也不該忘記,蒙耶穌溫言勸導的撒馬利亞人是個女子。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注意呢?當時猶太男子受到囑咐,他們應該避免在街上跟女子說話,甚至對自己的妻子說話也不該。猶太教的拉比認為女子不配領受深入的屬靈訓示,因為她們「頭腦膚淺」。有些宗教領袖說:「律法的訓言就算給燒毀了,也勝於傳給女人。」由於耶穌的門徒自小受這種思想影響,他們回來時「覺得奇怪,因為耶穌正跟一個女子講話」。(約翰福音4:27)可是這個記載——還有其他很多記載——足以說明,耶穌的想法跟他的天父完全一致;上帝創造了男女,賦予兩者同樣的尊嚴。——創世記2:18。
-
-
偉大的導師加深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有一位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
一個漁夫的看法
現在讓我們通過耶穌兩個親密同伴的觀點去看看耶穌。他們是彼得和約翰,這兩個平凡的漁夫是耶穌的早期跟從者。(馬太福音4:13-22;約翰福音1:35-42)法利賽派的人覺得,這兩個人「沒有學問,不過是普通人」,跟一般「土地之民」(希伯來語安-哈阿雷茨)無異。法利賽派的人看不起這樣的人,因為他們不像拉比那樣受過高深的教育。(使徒行傳4:13;約翰福音7:49)當時許多這樣的人在宗教傳統的重擔下「勞勞碌碌、擔子沉重」,他們渴望在靈性上受到啟迪。巴黎大學神學院的查爾斯·吉內伯特教授論及這些人說:「他們全心歸向雅威[耶和華]。」耶穌絕沒有偏愛權貴,對卑微的平民不屑一顧。相反,他通過自己的教訓和待人方式,把天父向這些人顯示出來。——馬太福音11:25-28。
彼得曾親自體驗到耶穌對人關懷備至的態度。他跟從耶穌開始傳道之後不久,他的岳母害了熱病。耶穌來到彼得家裡,拉著他岳母的手,熱病就不藥而愈了!我們不知道耶穌用什麼方法醫好這個女子,正如今天的醫生也無法清楚解釋為什麼有些病會好過來。但是,當時這個女子的確退了燒。比知道耶穌醫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出耶穌努力醫病扶危,把他對人的憐憫表露無遺。他衷心渴望幫助別人,他的父親也一樣。(馬可福音1:29-31,40-43;6:34)彼得從他與耶穌的相處可以看出,造物主的確愛惜每個人;在造物主看來,人人都是值得他眷顧的。——彼得前書5:7。
後來有一次,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女院觀察群眾把錢放進寶庫的錢箱裡。有錢的人投下許多錢幣。耶穌觀察入微,看見一個窮寡婦投入兩個價值極小的錢幣。耶穌告訴彼得、約翰和其他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投進寶庫錢箱的,比所有人投進去的都多。因為他們所有人都是從盈餘中拿出來投進去,但這個女子是從匱乏中,把所有的一切……都投進去了。」——馬可福音12:41-44。
你可以看出,耶穌總是敏於留意別人的優點,並且很賞識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你認為這件事對彼得和其他使徒有什麼影響呢?彼得從耶穌的榜樣看出耶和華具有怎樣的特質,因此他後來引用詩篇說:「耶和華的眼留意正義的人,他的耳傾聽他們的懇切祈求。」(彼得前書3:12;詩篇34:15,16)既然造物主和他的兒子留意到你的優點,樂意垂聽你的懇求,你難道不渴望親近他們嗎?
彼得跟從了耶穌兩年之後,確信耶穌就是彌賽亞。有一次耶穌問門徒說:「眾人說我是誰呢?」門徒的回答各有不同。然後他問他們說:「但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充滿信心地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接著所做的事也許令你覺得奇怪。他「嚴嚴吩咐他們,不要把他的事告訴任何人」。(馬可福音8:27-30;9:30;馬太福音12:16)為什麼耶穌要這樣吩咐門徒呢?當時他就在門徒當中,因此他們有機會清楚認識他,但他卻不想別人只是根據道聽途說而作出結論。這不是很合理嗎?(約翰福音10:24-26)換句話說,造物主希望我們通過親自查考可信的證據來認識他。他希望我們所懷的信念是基於事實的。——使徒行傳1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