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悔改,遺憾
    洞悉聖經(上冊)
    • 麥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編的《百科全書》說:「聖經說上帝後悔[『納漢』,意即『感到遺憾』]的意思只可能是:在決定對某些人施恩還是降禍一事上,上帝改變了初衷,這種改變完全是由於這些人的行為態度有所改變。因此,用人能懂的措辭來表達,就說上帝後悔了。」(1894,第8卷,1042頁)上帝的正義標準 始終如一、恆定不變。(瑪3:6;雅1:17)無論何時何地,上帝都不會改變自己所定的標準,從不偏離,永不捨棄。然而,對於這些完美的標準以及上帝按這些標準所實行的旨意,世人的態度和反應卻各有不同,有好有壞;好的令上帝高興,壞的令上帝遺憾。他們的態度有時更會改變,或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由於上帝不會改變自己的標準去遷就人,因此上帝有可能由高興(因而賜福)變成遺憾(因而責罰),或者由遺憾變成高興。由此可見,上帝無論作出什麼決定或判決,都不是因一時興起,是絕對公正、毫無瑕疵的。上帝絕不是一個喜怒無常、性情古怪的神。(結18:21-30;33:7-20)

      一個陶匠起初也許想做某個樣式的器皿,但後來「器皿在手中做壞了」,他就改變主意,用同一團泥土做別的器皿。(耶18:3,4)耶和華以陶匠為喻,顯然不是 說他也像陶匠那樣把器皿「做壞了」,而是說他有權 決定怎樣對待人,有權按照人對他的正義和慈悲有什麼反應,來決定怎樣對待他們。(參看賽45:9;羅9:19-21)換言之,上帝既可以「改變主意,不把[他]打算降的災禍」降下,也可以「改變主意,不把[他]原先應許的福」賜給某個民族,關鍵全在於這個民族對上帝發出的警告做出什麼回應。(耶18:5-10)由此可見,耶和華之所以深感遺憾,不得不改變初衷,並不是因為這位偉大的「陶匠」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好像「陶泥」的人「變了質」,行為態度有所改變。

      一個人可以變質,一個國家也可以變質。事實上,從耶和華上帝曾因為他的僕人(比如離棄正道的掃羅王)的行為變壞而感到遺憾,足以說明上帝並沒有注定任何人的未來。(見預知,預定)上帝對於掃羅踏上歧途感到遺憾,不等於說上帝立掃羅為王是個錯誤的決定,也不意味著上帝為此感到後悔。上帝之所以感到遺憾,是因為掃羅沒有好好運用自由意志,沒有珍惜上帝所賜的殊榮和機會,也因為掃羅的轉變令上帝不得不改變對待他的方式。(撒上15:10,11,26)

  • 悔改,遺憾
    洞悉聖經(上冊)
    • 另一方面,假如犯過的人肯聽勸誡,改正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上帝也會因此「改變主意」,不執行某項懲罰。(申13:17;詩90:13)他們回頭歸向上帝,上帝就「回頭」眷顧他們。(亞8:3;瑪3:7)上帝為他們而高興,不再「痛心」,他絕不想看見罪人死亡。(路15:10;結18:32)上帝儘管不會偏離自己的正義標準,卻會向人伸出援手,勸諭人回頭歸向他。他仁慈地向人「招手」,通過他的代表勸人說:「請你們各人回頭……免得我降禍給你們。」「我恨惡這種可憎之事,請你們不要行。」(賽65:1,2;耶25:5,6;44:4,5)另外,他顯出極大的耐心和寬容,讓人有充分時間改過自新(尼9:30;另見啟2:20-23),因為他「不願有一個人被毀滅,只願人人最終都悔改」。(彼後3:8,9;羅2:4,5)有時,上帝派他的使者執行任務時,也用異能神跡去證明他們確實是上帝差派的,好增強聽者的信心。(徒9:32-35)不聽勸誡、不肯悔改的人,他必施行管教,包括不再恩待和保護他們,讓他們經受困苦、飢餓或仇敵的壓迫。這樣,他們也許會醒悟過來,對上帝心存敬畏,看出自己的價值觀不正確,看出自己的行徑實在愚昧。(代下33:10-13;尼9:28,29;摩4:6-11)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