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組織結構的發展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羅素弟兄絕不想另外設立某種安排。雖然很久以來宗派主義一直存在於自謂的基督徒當中,羅素卻極力反對在任何方面助長這種歪風。

      與此同時,羅素弟兄充分體會到,主的僕人需要按照希伯來書10:23-25的勸告經常聚集起來。他親自前往各地探訪和造就《守望台》的讀者,使他們能夠與當地志同道合的人聚首一堂。1881年年初,他請所有經常聚會的人把他們舉行聚會的地方通知守望台辦事處。羅素弟兄清楚看出,使這些人彼此保持聯絡乃是一件深具價值的事。

      可是,羅素弟兄強調,他們並非試圖設立一個「屬地的組織」。相反,他說,「我們只緊緊依附屬天的組織——『是有名錄在天上的』。(希伯來書12:23;路加福音10:20。)」鑑於基督教國的醜惡歷史,提及「教會組織」一詞通常使人想起宗派主義,受教士轄制,以及墨守宗教會議所定的信條而繼續作教會屬下的成員。因此,羅素弟兄覺得用「弟兄團體」這個詞語去稱呼他們自己較為適當。

      他深知基督的使徒曾設立會眾,並在每群會眾中任命長老。但他相信基督已再次臨在——雖然為人目所不能見——而且正親自指揮與他一同承受王國的人去執行最後的收割工作。鑑於這種環境,羅素弟兄起初覺得,他們在收割時期中無需像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眾一般有長老的安排。

      可是,隨著聖經研究者數目漸增,羅素弟兄意識到主正指揮事態的發展,而結果與他自己所預期的並不同。他們需要在觀點上作出調整。但基於什麼理由呢?

      滿足逐漸擴展的弟兄團體的早期需要

      1895年11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差不多將全部篇幅用來討論「規矩與秩序」這個題目。羅素弟兄坦白承認:「關於在聖徒集會中的秩序,使徒對早期教會作了很多論述;看來我們卻一直忽視了這項明智的勸告。由於覺得教會既已很接近旅途的末了,而收割時期是個甄別的時候,我們就認為這件事無關重要了。」究竟什麼促使他們重新檢討使徒的勸告呢?

      上述的文章列出四種環境:(1)人的靈性進度顯然各有不同。有些引誘、試煉、困難和危險並不是人人都有同樣能力應付的。因此,我們需要有些睿智、謹慎的監督,富於經驗和才幹的人,對於照料所有人的屬靈福利深感興趣,並且能夠以真理教導別人。(2)羊群需要受到保護,免受『披著羊皮的豺狼』所傷害。(馬太福音7:15)我們需要強化羊群,幫助他們對真理獲得徹底的認識。(3)經驗表明,若沒有適當的安排,任命長老去保護羊群,有些人便會擅自奪取這樣的職位,把羊群視為私產。(4)若沒有一項秩序井然的安排,忠於真理的人就可能發覺,由於少數與他們意見不合的人的影響,他們所作的服務並不受到歡迎。

      有鑑於此,《守望台》說:「我們毫不猶豫地向各地的眾教會,c不論他們的人數多寡,推薦使徒的勸告,每個連從他們的分子當中選出長老來,以便『餵養』和『督導』羊群。」(使徒行傳14:21-23;20:17,28)各地的會眾都聽從這項健全的聖經勸告。在按照使徒時期的模式設立會眾方面,這項措施是個重要步驟。

      可是,按照當時他們對事情的了解,長老和執事是由會眾選出的。每年(若有必要則更頻常一點)會眾會考慮一切有潛質的人的資格,然後舉行選舉。基本上說來,這是一項民主程序,但卻加上若干限制以發揮監察作用。社方鼓勵會眾的所有分子仔細重溫聖經所定的資格,然後憑著表決將他們相信是主的旨意而非自己意見的選擇反映出來。既然惟獨「完全奉獻了」的人才有資格選舉,他們在上帝的話語和主的靈引導下所作的集體表決便被視為將主對事情的旨意表達出來。雖然羅素弟兄可能並不完全察覺,至若干程度,他提議作出這項安排也許受到兩件事所影響:一方面他決心要避免有任何高人一等的教士階級出現,同時鑑於他在少年時期是公理會的教友,他也受到這種背景所影響。

      後來,《千禧年黎明》叢書中稱為《新的受造物》(1904年出版)的一卷,再次詳細討論長老所擔任的角色及他們應當以什麼方式選出;書中特別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到使徒行傳14:23之上。該書引用詹姆斯·斯特朗和羅伯特·揚格所編的經文彙編作為權威,認為經文裡「他們把這些人立為長老」(《英王詹姆斯譯本》)這句話應當譯作「他們憑著舉手將這些人選立為長老。」d有些聖經譯本甚至說,長老是『由選舉任命的』。(揚格的《聖經直譯本》;羅瑟拉姆的《點要本聖經》)但誰應當參加選舉呢?

      當時所採納的觀點——認為整群會眾應當參與選舉——並沒有總是產生預期的結果。參與選舉的是「完全奉獻了」的人,有些被選的人亦的確符合聖經的條件,甘願謙卑地為弟兄服務。但選舉的過程卻時常反映出個人的喜好,而非上帝話語和聖靈的指引。例如在德國的哈雷,有些人認為自己應當是長老,但卻沒有獲得他們所覬覦的職位,於是便在會眾裡挑起嚴重的紛爭。1927年,在德國的巴門,有些反對社方工作的人竟然當上候選人;在會眾舉手表決期間,有好些人大聲嚷叫爭吵。結果會眾不得不改用無記名投票的方法。

      早在1916年,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若干年,羅素弟兄已對此深表關注。他寫道:「在有些班裡,舉行選舉時情形十分可怕。教會的僕人試圖自立為統治者和獨裁者——有時他們作聚會主席的目的看來是要使自己和他們的密友獲選為長老和執事。……有些人暗中試圖利用班的安排,在一些對自己和他們的朋友特別有利的時間舉行選舉。另有些人則邀請許多朋友赴會,藉此引進一些比較陌生的面孔;但這些人根本沒有打算經常出席聚會,他們參加聚會只是為了要參與表決,支持朋友而已。」

      弟兄們是否僅需要學會以更有效的方式舉行民主選舉呢?抑或他們尚未清楚明白上帝話語的某些重要教訓?

      組織起來將好消息廣傳出去

      羅素弟兄在很早時候便看出,基督徒會眾每個成員所負的最重要職責之一,便是從事傳福音的工作。(彼得前書2:9)《守望台》解釋,以賽亞書61:1的話並非僅對耶穌適用,而是對他手下所有受靈所膏的跟從者均適用:「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或按照《英王詹姆斯譯本》的譯法,耶穌引用這節經文說,「他膏了我去傳福音。」——路加福音4:18。

      早在1881年,《守望台》便發表了題名為「徵求1000個傳道員」的文章。文章籲請會眾的每個成員,運用自己所能撥出的時間(半小時、一小時,或兩三小時),參與傳播聖經真理的工作。男女若無需維持家人的生活,並且能夠將自己的一半或更多時間完全用來從事主的工作,社方便鼓勵他們加入派書者兼傳福音者的活動。從事這種工作的人的數目在最初數年有頗大差異,但到1885年,已經有大約300人以派書者的身分參與這件工作。其他一些人則以比較有限的程度參與這項活動。社方對派書者提出若干建議,指示他們怎樣執行工作。但由於田地十分廣大,至少在起初,社方讓他們揀選自己的地區,並且按他們認為最佳的方式在做完一個地區之後便遷往另一個。後來他們在大會中遇合時,便作出所需的調整以協調他們所作的努力。

      在展開派書者的工作的同一年,羅素弟兄印製了若干本冊子給人免費分發出去。其中頗特出的一本稱為《給有思想的基督徒的靈糧》,發行之後的最初四個月便分發了120萬本。印製和分發這些書刊所牽涉到的工作促使弟兄們設立了錫安守望台書社,以便照料各項必需的細節。羅素弟兄不想工作受到自己去世所影響,同時也為了便於處理工作上的捐款,便為社方申請法律上的登記。這項登記在1884年12月15日正式完成。社方於是有了一項所需的法律工具。

      隨著時間過去,守望台社發覺需要在其他國家設立分社辦事處。第一個分社在1900年4月23日於英國倫敦設立。1902年在德國的埃爾伯費爾德有另一個分社設立。兩年後,在地球的另一方,社方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設立分社。在撰寫本文時,守望台社在世界各地總共有99個分社。

      雖然社方開始在組織方面作出安排,以求供應大量聖經書刊,起初社方卻讓會眾自行決定,在當地作出什麼安排去分發這些資料。羅素弟兄在一封寫於1900年3月16日的信中說明他對事情的看法。這封信是寫給「亞歷山大·M·格雷厄姆及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教會」的,羅素弟兄在信中說:「正如你們都知道,我的打算是要讓主的百姓的每個連按照自己的判斷力去管理自己的事務。我所提出的建議並不是要干預他們的事務,僅是供他們參考而已。」這不但包括他們所舉行的聚會,同時也包括他們執行外勤服事職務的方式在內。因此,羅素對弟兄們提出若干實用的勸告之後,在結束時指出:「這僅是個建議而已。」

      有些活動需要社方提出較為肯確、具體的指引。在放映《創世影劇》時,社方讓每群會眾決定,他們是否願意和有能力租用戲院或其他設備,以便在當地放映這齣影劇。可是,社方需要將放映的器具從一城運往另一城,並且必須按照預定的時間表行事;因此在這件事上,社方提出中央化的指揮。社方鼓勵每群會眾設立一個影劇委員會去照料當地的有關安排。但社方同時派出一位監督,仔細留意落實各項細節以確保各事都順利進行。

      1914年過去了,然後1915年也過去了,受靈所膏的基督徒仍在地上熱切等候他們的屬天希望實現。與此同時,他們受到鼓勵在主的工作上保持忙碌。即使他們認為自己留在肉身中的時間十分短暫,社方看出,若要以有秩序的方式執行宣揚好消息的工作,就需要提供比以前——當世上僅有幾百個傳道員之際——更多的指引。J.F.盧述福成為守望台社第二任社長之後不久,這項指引發展到新的層面。《守望台》(英文)在1917年3月1日刊宣布,從今以後,會眾裡的派書者和牧教工作者e的工作地區均會由社方指派。若在一個城市或一個縣裡,有當地的工作人員和派書者一同從事外勤服務,地區便會由一個當地設立的區域委員會去劃分。這個安排使《完成的奧祕》一書在1917年至1918年的幾個月間分發了驚人的數目。這個安排對另一項分發運動也深具價值;在這個運動裡,社方將一份題名為「巴比倫的傾倒」的單張——其中對基督教國作了一項有力的揭發——以閃電般的速度分發了1000萬份。

      此後不久,社方的主管人員被捕,並在1918年6月21日被判處20年監禁。宣揚好消息的工作幾乎停頓下來。受膏基督徒與主結合、獲得屬天榮耀的時候終於來到了嗎?

      數月之後,大戰結束。次年,守望台社的主管人員獲釋。他們仍然留在肉體中。這並不是他們所期望的事態發展,但他們認為,上帝必然還有工作要他們在地上執行。

      聖經研究者剛剛通過了信心方面的嚴峻考驗。可是,《守望台》在1919年給他們很大的強化,根據「無畏的人有福了」這個主題發表了好幾篇振奮人心的聖經討論。在此之後,《守望台》發表了題名為「服務機會」的文章。但當時弟兄們並沒有預見到,在隨後幾十年間組織所經歷的重大發展。

      為羊群立下正當榜樣

      盧述福弟兄意識到,無論剩下的時間有多短,工作若要以有秩序和團結劃一的方式進行,就必須為羊群立下正當的榜樣。耶穌將他的跟從者比作羊,而羊會跟從他們的牧人。當然,耶穌自己是好牧人,但他也任用長老作他百姓的副牧人。(彼得前書5:1-3)長老們必須親自參與耶穌委派和鼓勵別人從事的工作。他們必須真正具有傳福音的精神。可是,在分發《完成的奧祕》一書期間,有些長老卻畏縮不前;有些長老甚至公開勸別人不要參加這件工作。

      1919年,社方開始發行《黃金時代》雜誌,從而採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去糾正這種情勢。這本雜誌會成為宣揚上帝王國的一個有力工具,向人指出惟獨上帝的政府才能對人類的種種難題提出恆久的解決方法。社方邀請每群願意參加這項活動的會眾向社方登記,成為「服務組織」。然後社方會任命一位指導員(又稱為服務指導員)去主持這項活動,而他是不受每年的選舉所影響的。f他乃是社方在當地的代表,負責將工作組織起來,指派地區及鼓勵會眾參與外勤服務。這樣,除了以民主方式選出的長老和執事之外,另一類型的組織安排開始運作了。這項安排承認,任命的權威也來自當地會眾以外;不但如此,這項安排也使宣揚王國好消息的工作受到更大的強調。g

      在此之後數十年間,宣揚王國的工作獲得極大激勵,彷彿受到一股無可抗拒的力量所推動一般。在1914年和其後發生的事件使上帝的子民清楚看出,主耶穌基督描述舊制度末期的偉大預言正在應驗中。有鑑於此,《守望台》在1920年指出,正如馬太福音24:14所預言,現今乃是宣揚好消息的適當時機;基督徒務要努力向人宣揚『舊事物規制的終結和彌賽亞王國的建立』。h(馬太福音24:3-14)1922年,代表們參加完聖經研究者在俄亥俄州杉樹角舉行的大會之後,離去時耳中仍然響著「要宣揚、宣揚、宣揚君王和他的王國」這個口號。1931年,他們採納了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名字,從而更深深體會到真正基督徒所擔任的角色。

      顯然,耶和華指派給他的僕人一項人人都能夠參與的工作。這件事引起了十分熱烈的響應。許多人在生活上作出重大調整,以便全時執行這件工作。甚至在那些僅以部分時間參與傳道的人當中,有很多人把整個週末用於外勤服務之上。當時許多耶和華見證人回應《守望台》和Informant(《公報》)在1938年和1939年所作的呼籲,每個月盡可能用60小時從事外勤服務。

      在這些熱心的見證人當中,有許多是耶和華手下謙卑、忠誠的僕人,在會眾裡擔任長老之職。可是,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早期,在有些地方,人人都參加外勤服務的念頭受到頗大反對。雖然《守望台》清楚表明,基督徒有責任對會眾以外的人傳道,以民主方式選出的長老們卻時常公開表示不同意這個主張。由於這些人拒絕聆聽上帝的靈通過聖經在這件事上對會眾所說的話,在這些小組裡,聖靈的運行便受到阻礙。——啟示錄2:5,7。

      社方在1932年毅然採取步驟去糾正這種情勢。當時弟兄們並不擔心他們是否會冒犯某些顯要的長老,或者有些與會眾交往的人是否會脫離組織。反之,弟兄們的最大願望是要取悅耶和華和遵行他的旨意。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該年8月15日和9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特別論及「耶和華的組織」這個問題。

      文章斬釘截鐵地指出,所有真正屬於耶和華的組織的人,都會熱心從事聖經說必須在現今這段時期成就的工作。文章提出的見解是,基督徒長老並不是人憑選舉所獲致的職位,而是人由於靈性長進而達致的情況。文章特別強調耶穌的禱告,求上帝使他的跟從者都「合而為一」——與上帝和基督聯合,從而能夠彼此團結,齊心一意地遵行上帝的旨意。(約翰福音17:21)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第二篇文章回答說:「餘民的每個成員都必須為耶和華上帝的聖名和王國作見證。」人若未能在公開作見證的活動上作出合理程度的參與,或甚至拒絕如此行,組織就無法將督導的責任委託給這樣的人。

      會眾研讀完這些文章之後,社方邀請會眾通過一項決議,表示他們同意社方所提出的主張。這樣,以往會眾每年選舉長老和執事的安排便告結束了。在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有些以前「選出的長老」憤然離去;一些附和他們見解的人也決定步其後塵。雖然這使會眾的人數稍減,整個組織卻反而受到強化。留下來的乃是一些甘願負起基督徒的責任,樂於向人作見證的忠貞成員。會眾不再選舉長老了,反之,他們選出——雖然仍以民主的方式——一個服務委員會,i由一些靈性成熟及積極參與公開見證工作的男子所組成。會眾的成員也選出一位主席去主持聚會,同時選出一位祕書兼司庫。所有這些人都是男子,而且是耶和華手下活躍的見證人。

      現在,負責督導會眾的不再是一些僅關心個人地位的人,而是一些熱心從事上帝的工作——為他的聖名和王國作見證——的男子。由於這些人身體力行,為別人立下良好榜樣,工作便得以更順利進行。然而當時他們還未知道,他們前頭還有很多工作尚待完成。他們需要作一項比以前廣泛得多的見證,致力於一項他們並未意料到的召集工作。(以賽亞書55:5)耶和華顯然正裝備他們去執行這件工作。

      當時,有少數希望在地上享永生的人開始與他們聯絡交往。j可是,聖經預告上帝會將一大群人召集起來,使這些人得以渡過將臨的大災難。(啟示錄7:9-14)1935年,上帝將這大群人的身分清楚揭露出來。1930年代社方在揀選監督方面所作的改變,無疑使組織更有能力執行召集、教導和訓練大群人的工作。

      對大部分耶和華見證人來說,將工作範圍擴大是一項令人興奮的發展。他們對外勤服事職務的重要性比以前體會更深。可是,有些人卻對傳道並不熱心。他們畏縮不前,並且試圖為自己的懈怠辯護,聲稱大群人要等到哈米吉多頓之後才召集起來。但大多數人都看出,現在他們有更大機會去表明他們對耶和華的忠貞及他們對同胞的摯愛。

      屬於大群人階級的分子在組織的結構裡居於什麼地位呢?他們獲知上帝的話語指派受靈所膏的「小群」擔任什麼角色,他們很樂於與這項安排通力合作。(路加福音12:32-44)他們也獲知,像受靈所膏的基督徒一樣,他們有責任要將好消息與別人分享。(啟示錄22:17)既然他們渴望成為上帝王國的屬地臣民,這個王國就必須在他們的生活上居於首位;他們應當熱心將這件事告訴別人。聖經描述有一大群人會得蒙保全,渡過大災難而進入上帝的新世界裡;為了與聖經所作的描述一致,這群人必須不斷「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與羔羊!』」(啟示錄7:10,14)隨著他們的數目開始增長,而且他們表明自己真正熱心主工,他們在1937年獲邀分擔督導會眾的責任。

      可是,他們受到提醒,組織是屬於耶和華而不是屬於任何人的。在受靈所膏的餘民和大群另外的羊之間,不可有任何分歧存在。相反,他們要像弟兄姊妹一樣,合力為耶和華服務。正如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翰福音10:16)事實清楚表明,耶穌的這段話已實現了。

      在一段不很長的時間內,一些令人驚訝的發展已相繼在組織裡發生。但組織還需要進一步作出什麼努力,使會眾處理事務的方式與耶和華在他感示的話語裡所顯示的模式完全一致呢?

      神治組織

      「神治」的意思就是「上帝統治」。會眾是否受到這種形式的安排所管理呢?他們是否不但崇拜耶和華,同時也仰望他去指引會眾的事務?他們與上帝在聖經裡論及這些問題的訓示完全一致嗎?1938年6月1日及15日的《守望台》(英文)發表了一篇分為兩部分的文章,稱為「組織」。這篇文章斬釘截鐵地說:「耶和華的組織絕不是民主的。耶和華是至高的主宰,他的政府或組織均純粹是神治的。」可是,當時在耶和華見證人的當地會眾裡,揀選大部分負責督導聚會和外勤服務的人仍然採用民主的程序。在這方面,進一步的調整無疑是當務之急。

      但是,使徒行傳14:23豈不是表明,任命會眾裡的長老,應當憑著『伸出手來』(像在選舉時所為一般)的方法嗎?題名為「組織」的《守望台》文章承認,這節經文在以往曾受到誤解。在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當中,長老並非由會眾所有成員『伸出手來』加以任命。相反,文章指出,『伸出手來』的乃是使徒和他們所授權的人。任命的方式不是由會眾舉行選舉,而是藉著按手在具備資格的人身上。按手是證實、認可或任命的一個象徵。k早期的基督徒會眾有時推薦具備資格的男子,但最後的揀選或認可則來自直接受基督任命的使徒們,或來自使徒所授權的人。(使徒行傳6:1-6)《守望台》指出一件事實,使徒保羅惟獨在寫給負有職責的監督(提摩太和提多)的信裡,才在聖靈指引之下提出與任命監督有關的訓示。(提摩太前書3:1-13;5:22;提多書1:5)在上帝感示下寫給整群會眾的信則從不含有這樣的訓示。

      那末,組織會以什麼方式任命人在會眾裡服務呢?《守望台》根據聖經對神治組織作了一項分析,表明耶和華任命耶穌基督為『會眾的元首』;基督以主人的身分回來時,他會委託他那「忠信審慎的奴隸」(《新世》)去負責照料『他一切所有的』。這個忠信審慎的奴隸是由地上所有受聖靈所膏、與基督一同承受王國的人共同組成的;他們會在基督指揮之下,團結一致地為他服務。基督會任用這個奴隸階級作為工具,對各會眾提供所需的督導。(歌羅西書1:18;馬太福音24:45-47;28:18)奴隸階級有責任要懷著虔敬的態度,將上帝感示的話語裡清楚提出的訓示加以實行,藉此決定誰具備資格擔任服務的職位。

      既然基督所任用的顯形機構便是忠信審慎的奴隸(我們已考慮過現代的事實,表明這個「奴隸」運用守望台社作為法律工具),《守望台》解釋,按照神治程序,服務的任命會通過這個機構作出。正如第一世紀的各群會眾一致承認設於耶路撒冷的治理機構的權威,今日的各會眾若沒有中央的指揮,就無法在靈性上欣欣向榮。——使徒行傳15:2-30;16:4,5。

      可是,為了使人對事情懷有正確的看法,《守望台》向讀者指出,每逢雜誌提及「社方」一詞,所指的並非僅是一個法律機構,而是指建立並運用這個法律機構的受膏基督徒群體。因此,「社方」一詞所指的乃是忠信審慎的奴隸及其治理機構。

      甚至在《守望台》未於1938年發表稱為「組織」的文章之前,倫敦、紐約、芝加哥和洛杉磯的會眾已擁有相當多的人數,以致需要將其分為較小的單位。這些會眾都不約而同地請社方任命會眾裡的所有僕人。1938年6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邀請其他所有會眾也採取類似的行動。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守望台》建議各群會眾採納以下的決議:

      「我們,蒙召歸於上帝名下的百姓的․․․․․․․․․․․連,承認上帝的政府是個純粹的神治國,基督耶穌現今正在聖殿裡全權管治耶和華的顯形組織及隱形組織;我們也承認『社方』是主在地上的顯形代表,因此現在請求『社方』將本連組織起來從事服務,並任命其中的各個僕人,使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在和平、公義、協調及完全的團結中合力工作。我們謹此提出本連內若干分子的名單,這些人在我們看來相當成熟,因此看來最適宜擔任各個指定的服務職位。」l

      差不多所有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均同意這項建議。只有少數會眾不願如此行;不久,他們便不再參與宣揚王國的工作了,因此他們已不再是耶和華見證人。

      神治指揮的裨益

      事實清楚表明,如果信仰、行為標準,以及組織或作見證的程序都由當地自行決定,不久組織便會失去它的明確地位和團結了。弟兄們會很容易因社會、文化和種族方面的差異而分裂。在另一方面,落實神治的指揮則可以確保,屬靈進步的裨益能夠暢行無阻地伸展到所有的會眾裡。這樣,耶穌所祈求的真正團結便會存在於他的真正跟從者當中,他吩咐人執行的傳福音工作也能夠徹底完成。——約翰福音17:20-22。

      可是,有些人聲稱,J.F.盧述福大力促成組織方面的這項改變,目的僅是要對見證人取得更大的控制,以求獨攬大權而已。情形真的是這樣嗎?無疑盧述福弟兄是個具有堅強信念的人。他言談果敢,絕不願犧牲他所深信的真理。他若看出對方關心自己過於關心主的工作,他在處理問題時就可能疾言厲色,令人生畏。但盧述福弟兄在上帝面前卻謙卑自抑、虛懷若谷。正如在1974年成為治理機構成員的卡爾·克賴恩在後來寫道:「盧述福弟兄在我們從事早晨崇拜時所作的禱告使我與他更親近。雖然他的聲音十分洪亮,他對上帝說話時卻有如小孩對父親說話一般。這顯示他與耶和華有多麼良好的關係!」盧述福弟兄衷心堅信,見證人的組織便是耶和華的顯形組織。他決心要使當地的弟兄從耶和華向他僕人提供的力量和指引充分得益,因此他盡力設法不讓任何個別的人或任何一撮人阻撓他達成這個目的。

      雖然盧述福弟兄任守望台社社長達25年之久,當其時他鞠躬盡瘁、不遺餘力地發展組織的工作,他卻不是耶和華見證人的領袖,也不願取得這樣的地位。1941年,他於死前不久在密蘇里州聖路易的大會中發表演講,提及領袖的問題;他說:「我想讓在場的外人清楚知道,你們對於以一個人作領袖這件事懷有什麼想法,好使他們永不會忘記。每逢有一個團體興起,開始擴展,人們便說這個團體有個領袖,受到很多人跟從。如果聽眾裡有任何人認為我是耶和華見證人的領袖,請說是。」聽眾的回應是一片沉寂,僅有幾個人大聲回答說「不是」。講者繼續說:「你們若相信我只是主的僕人之一,我們正齊心合力為上帝和基督服務,請說是。」大會的聽眾一致大聲喊道,「是!」次月英國的一群聽眾也以同一方式作出回應。

      在有些地區,弟兄們很快便感受到神治組織所帶來的裨益,在其他地方則需時較久。事實證明,有些人並不是上帝手下成熟、謙卑的僕人。這些人在後來都失去原有的職位,社方轉而任命其他人去代替他們。

      可是,隨著神治程序更充分發揮效力,耶和華見證人很高興經歷到以賽亞書60:17所預言的事。耶和華以比喻的方式描述他僕人當中的情況如何大有改善,說:「我要拿金子代替銅,拿銀子代替鐵,拿銅代替木頭,拿鐵代替石頭;並要以和平為你的官長,以公義為你的監督。」這裡所描述的,並不是人所能成就的事,而是上帝會親自採取的行動。預言也顯示,他的僕人由於接受他的安排,會獲得什麼裨益。和平必定會瀰漫在他們當中,對公義的熱愛必然會成為推動他們為他服務的力量。

      當時巴西分社監督的妻子莫德·尤爾寫信給盧述福弟兄表達自己的感想,說:「我讀過[1938年]6月1日和15日的《守望台》(英文)裡題名為『組織』的文章之後,不得不對你透露我的心聲。耶和華正任用你從事忠信的服務,我十分感激耶和華為他的顯形組織所作的奇妙安排,正如這兩期《守望台》所陳明的一般。……『各自為政』的情形,包括『婦女權』和其他不符合聖經的行事方式,已不復存在了;這實在帶來莫大的舒解。這些謬見使有些人聽從當地的意見和個人的主張,而非依從[耶和華上帝和耶穌基督],結果為耶和華的聖名帶來了很大的羞辱。誠然,『最近社方才開始把組織裡所有的人稱為「僕人」,』可是我留意到,在此之前許多年,你在寫給弟兄的信中已承認自己『憑著上帝的恩典作你們的弟兄和僕人』了。」

      論到組織方面的這項調整,英國分社報導說:「這件事所產生的良好影響的確令人驚訝。以賽亞書第六十章對這件事所作的詩意和預言性的描述十分美妙,但卻絕非言過其詞。每個認識真理的人都在談及這件事。這成了主要的話題。一般弟兄均感到生氣勃勃——大家都決心勇往向前,直搗黃龍。隨著世界情勢日益緊張,神治管理的喜樂也大為增加。」

  • 組織結構的發展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第207頁的附欄]

      何以作出調整?

      關於在上帝百姓的各個小組中揀選長老一事,曾有人問C.T.羅素他的觀點何以改變了,羅素答道:

      「首先,我必須強調的是,我從沒有聲稱自己是萬無謬誤的。……我們承認,隨著知識逐漸加深,對於主的旨意,就是在他百姓的各個小組中揀選長老和領袖這件事,現在我們的看法與以前稍有不同。我們在判斷上所犯的錯誤是,我們對那些認識真理不久的親愛弟兄期望過高,認為他們應當自然而然地成為『連』的領袖。我們渴望看見的理想情形便是,真理在這些弟兄身上發揮令人謙卑的影響,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不論他們知道些什麼或能夠向別人講解些什麼,他們無非只是上帝所運用的代言者而已。我們理想中的願望便是,這些弟兄在每一方面都堪作羊群的榜樣;我們渴望看見,憑著上帝的旨意,有一位或多位具有同等或甚至更大才幹的弟兄在『連』裡服務,把真理顯明出來,讓愛的精神引導他們彼此尊敬、互相幫助,一同努力參與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所從事的善工。

      「由於懷有這種想法,我們便以為,既然奉獻了給主的百姓現今能夠享有和體驗更多恩典、真理,我們就無需跟從眾使徒在早期教會裡所規定的模式了。我們在這件事上所犯的錯誤便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使徒在上帝指引下所制定的安排,比別人所能制定的任何安排更為優越;以整體而言,教會需要這些由使徒設立的準則,直至我們復活經歷改變為止;那時,我們會直接與主結合,達致完全和完美的地步。

      「我們逐漸看出自己所犯的錯誤,因為我們看見在親愛的弟兄之間有若干程度的競爭精神存在。有許多人渴望在聚會裡作領導,但卻將此視為一種職位而非一項服務;儘管有其他弟兄具有同等的才幹,對真理有同樣深刻的認識,在運用聖靈的寶劍方面同樣擅長,他們卻加以排斥和阻撓。」——《錫安的《守望台》(英文),1906年3月15日刊,90頁。

  • 組織結構的發展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第215頁的附欄或圖片]

      V.D.M.試卷

      V.D.M.代表拉丁文字詞「Verbi Dei Minister」,意思就是上帝話語的服事者。

      社方在1916年編寫了一系列的聖經問題。凡是想代表社方發表演講的人,都必須以書面回答這些問題。社方憑此能夠看出,這些弟兄對於基本聖經真理的想法、觀點和了解如何。提交的書面答案會經由社方設立的考試委員會小心批閱。弟兄們必須答對試卷裡百分之85以上的問題,才被視為有資格作講者。

      後來,許多長老、執事和其他聖經研究者都紛紛索取這份試卷。過了一段時候,社方表示各班若惟獨揀選一些符合V.D.M.資格的弟兄作代表,這無疑是有益的。

      社方將「上帝話語的服事者」的身分授予某些弟兄,這並非表示該人正受到任命作服事者。反之,這僅是暗示,社方的考試委員會已檢討過這位弟兄對教義的認識,也對他的名聲作過合理程度的考查,結果認為他有資格稱為上帝話語的服事者。

      V.D.M.試卷的問題如下:

      (1) 上帝的第一項創造偉舉是什麼?

      (2) 用來指上帝兒子的「羅格斯」一詞是什麼意思?父和子這兩個字詞表示什麼?

      (3) 罪在何時及如何臨到世間?

      (4) 上帝對罪人所犯的罪判了什麼刑罰?誰是罪人?

      (5) 「羅格斯」何以必須成為肉身?他僅是「化身為人」嗎?

      (6) 基督耶穌這個人,從呱呱墜地到去世為止,具有什麼本質?

      (7) 耶穌復活之後具有什麼本質?他與耶和華的正式關係是什麼?

      (8) 耶穌在福音時代致力於什麼工作?從五旬節至今日又如何?

      (9) 耶和華上帝為人類做了些什麼事?耶穌為人類做了些什麼事?

      (10) 上帝對完成了的教會定有什麼旨意?

      (11) 上帝對人類世界所定的旨意是什麼?

      (12) 始終不肯悔改的人會有什麼結局?

      (13) 順服彌賽亞王國的人類會獲得什麼獎賞或幸福?

      (14) 罪人可以藉著什麼步驟與基督和天父締結帶來永生的親密關係?

      (15) 基督徒一旦從聖靈而生,據上帝的話語指示,他便應當跟從什麼途徑?

      (16) 你是否已捨棄了罪,轉而事奉永活的上帝?

      (17) 你是否已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能力、才幹,以便為主服務?

      (18) 你已經藉水浸禮象徵這項奉獻嗎?

      (19) 你是否已經立了萬國聖經研究會的誓願,決心保持聖潔?

      (20) 你有徹底和仔細地研讀過《聖經的研討》一至六卷嗎?

      (21) 你從這項研讀獲得很大啟迪和裨益嗎?

      (22) 你是否相信自己已對聖經具有相當和永久的認識,使你終其餘生均能更有效地為主服務?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